二堂走廊墙上装饰石质竹节形栅栏。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邱慧敏 严士冬 摄
东南网10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邱慧敏 严士冬 文/图)深藏于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的郑氏大厝,布局严谨独特,工艺精湛,迄今200多年历史,仍保持原貌完好,被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大厝,当年地理先生为其取名为“玉井坊”,当地人则称之为“孔时公大厝”,因为它是清乾隆时期的贡生郑孔时历时十多年建成的。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根据专家意见,用“玉井坊郑氏大厝”的名义进行了申报。
结构严谨的建筑布局
郑氏大厝是一座三进式院落,建筑主体为歇山顶石木结构,坐北朝南,由正厝、横厝、壁舍、厢房、过水亭等构成,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整体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由围墙保护。外墙为土石结构,总高度超过4米,其中石筑墙基高2米,墙体厚度约0.6米。
跨过大厝外门的石门槛,过门庭,即见正厝门厅。一对9米多高的功名旗杆屹立门前。门厅正对面带有照壁性质的南墙砌墙帽重脊,中央大书一黑色“福”字,旁书一联“坐对贤人语,家藏太史书”。
进入门厅,直面二堂。二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高悬同治皇帝钦赐的“盛世其兴”匾额。
正堂更加威严,面阔九间,进深九柱。南方木构建筑民居多为两层,而郑氏大厝正堂共有3层,高达12.4米。一层明间为议事大厅,高悬着“贻谋燕翼”和“五代同堂”“操冷冰霜”三方匾额,后两块为御赐。
当地有郑氏大厝厅堂摆酒席“三十桌不露天”之说,意指规模大、厅堂多。据郑氏大厝文管员纪优江介绍,大厝有相对独立的文武活动区、女眷生活区、宾客休闲区、财务档案区等等,共设18个会客厅、2个后堂、4个书斋、4个钱库、4个粮仓、2间演武厅,还有多间工具房、地契库、卫生间等,共有108个房间。
郑氏大厝规模宏大,占地5000平方米。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邱慧敏 严士冬 摄
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
登上正厝正堂三楼,俯瞰全景,可见层楼叠院,厝顶飞檐翘角如燕尾翘起,众多飞檐交织在一起,像是莺鸣燕舞。
纪优江告诉我们,大厝屋面全部用薄砖铺垫一层,再盖上五层瓦片,以防鼠防漏,200多年来虽经风霜冰雹,仍滴水不漏。
大量采用石构件,也是郑氏大厝的特点。二堂走廊铺设的石板条,一根就长达21米,宽0.55米,厚0.2米;走廊外墙装饰36根1.2米高的石质竹节形栅栏。横厝的钱库、粮库的门框、窗框和窗棂等,均用厚石板构筑,十分坚固。
大厝里雕梁画栋,丰富的艺术装饰同样为人称道。窗棂上八仙献寿、麒麟送子、仕女稚童等窗花,形神兼备;山墙和梁架上雕刻龙凤、蝙蝠、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墙楣、檐下、挡溅墙等细微处,采用精工烟琢墨技法描绘的壁画,依然色彩鲜艳。
挡溅墙均绘壁画。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邱慧敏 严士冬 摄
神奇舒适的人居环境
阳光从天井直射而下,使宽敞而又古老的庭院明丽了许多。
上上下下、正厝横厝之间,库房、住房、书房、厅堂虽多,但布局有律、排列有序,并由四通八达的走廊连接,就连室内光线也显充足,氤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可能是石木构件搭配合理、选料做工考究,也可能是阳光充足等原因,大厝内至今没见到一只白蚂蚁。”纪优江说。
郑氏大厝还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门庭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出于西南角,朝向也异于主体建筑,从设计理念上营造刚柔互补、五行相生的人居环境,以祈达到财丁两旺、富贵双全的良好愿望。
郑孔时举家在此繁衍生息已至11代,其后裔堪称科甲连芳,出了2位进士、12位文秀才、2位武秀才,谱写了代代传奇。
4个钱库、4个粮仓设在横厝中。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邱慧敏 严士冬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