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物件都是村民无偿捐赠的。 福建日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张存金 陈建军 摄 展品全靠“众筹” 如今在乡愁馆陈列的老物件,已有100多件。 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遇到村民前来捐赠,卓廷生都会认真地登记造册,并在标签上一一写上捐赠者的名字,贴在老物件上。“虽然这些东西可能看起来破旧不起眼,但对捐赠者来说,意义很大。”他说。 乡愁馆二楼的住主题展厅,一件件旧家具有序摆放,让人不禁想象几十年前大阪村民的生活场景。 一张上百年历史的实木床占了不小空间,捐赠者是卓帮清,已有90岁高龄。 “已经传了四代人,我小时候也睡过。”他说,“以前生活苦,你看这些粮票、布票,家里都舍不得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慢慢好起来,还用上了传呼机,添置了黑白电视机……”说起生活的变化,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年过六旬的卓启梅,把母亲生前用过的梳妆盒捐了出来。如今她也是乡愁馆的常客,平时自己来,遇到节假日,就召集子孙来乡愁馆逛逛。通过这些老物件,她希望子孙们能够体会老一辈人勤俭持家、踏实奋斗的生活态度。 捐赠物品最多的是卓廷富。平时就爱好收藏的他,为自己的40多件老物件找到了一个好去处。 祖宅捐赠者卓廷苗更不甘落后,就在前几天,他从杂物间找到了一对年代感十足的筑墙板,赶忙把它们送来乡愁馆。 “以前建房子都要用到它,现在年轻人都没见过。” “你看,这个土笼,也是我捐的。这其实就是碾米机,把稻谷倒进去旋转,破壳的稻谷就会从缝隙里流出来。” 说到尽兴处,卓廷苗忍不住现场演示起来…… 引领乡村变化 众筹乡愁馆之后,一些变化在大阪村民身上悄然发生了。 卓廷生明显感觉到,村民们比以前更团结了。村里的妇女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 “我们虽然没啥文化,可也想为村里出一份力。”志愿服务队林益美说。 乡愁馆开馆,村里的游客多起来,让不少头脑活泛的年轻人看到了商机,纷纷走上返乡创业的道路。 从没种过地的卓金火和好友卓正权一起承包了村里的土地,种上有机蔬果,开展采摘游。看到前景可期,两个年轻人又投资几十万元,新建了民宿、农家乐…… 游客多了,年轻人回来了,让卓廷生看到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他告诉记者,如今,他们正在积极对接旅行社,准备打造一条以大阪为中心串联周边几个村的乡村旅游路线。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再提升的契机,明年,他们准备把乡愁馆升级提升,同时把乡愁馆所在的那条街打造成党建一条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