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澄溪村体验漂流项目。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枝文 苏益纯 通讯员 刘海生 赖伟玲 摄 造船过河不如借船过河 山上山下有项目,山腰也不例外。“造船过河,不如借船过河。”这是澄溪村村民曾凡煌一年来的最深感受。作为大芹山郎农庄的主人,曾凡煌的农庄就位于大芹山的半山腰,是登山爱好者的必经之地。 记者来到农庄,脚步刚迈进院门,望见的是满眼的竹器,闻到的是一院的茶香。一桌客人正用餐,大柴锅菜饭、猪蹄汤、山野菜、小河虾,满满当当,热气腾腾。 “我去年从厦门回来后,就琢磨着搭一个农家小院,服务登山爱好者。”为节约成本,曾凡煌从后山找来竹子劈成篾片,装修小竹屋。人们可以来到竹屋,喝茶、吃饭、睡觉,体味“天工造物”。 “明明是白芽奇兰,竟然夹着铁观音的香气,这味道真是独特。”一位游客下楼参观制茶车间时,连连发出赞叹。凭着勤劳和真诚,曾凡煌的农家院子名声在外,生意越做越大。“光卖茶这一项,一年的收入就在30万元以上,还带动解决了十多位村民的就业。”曾凡煌说。 其他村民坐不住了。“大芹山山路长,中间还有不少项目能做,游客可以停下来吃农家菜、买茶叶、买蜜柚。”一些村民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成立了合作社,把村里品质较高的蜜柚、土鸡蛋等资源借来,打包成乡土气十足的礼包盒,放在显眼易于游客购买的地方,屡屡脱销。 不仅如此,澄溪村还有另一块招牌——闽南师范大学导游训练基地。如今,大学生往村里一拨拨领客人、搞营销。他们与村民互动起来,组织村民学习礼仪、规范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伴随外国友人的到来,到澄溪村的户外驴友日渐增多,他们还创建了大芹山登山活动基地,成为一个交流互动、休闲养身、旅游消费的集散地。 “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承接了不少活动。前不久,外地的一场副刊研究会就在这里举行。文人墨客在村里住了一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提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何文告诉记者,对于勤劳朴素的村民,只需因势利导,巧创意借资源,就一定能复活乡村人气和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