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一直以来,三明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立足生态资源特色和自身基础条件,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
一个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三明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工业城市,人们逐水而居,沿溪设企。2017年,三明市GDP总量首超2000亿元,且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三明也是闽江源头,辖区内青山盈翠、河网密集,肩负着为闽江下游保护好生态的重任。
如何在保护好闽江源头的绿水青山的同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百姓过得更具幸福感?如何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坚决不要弄虚作假“带水的GDP”,坚决不要危及生命“带血的GDP”,坚决不要损害生态“带污的GDP”……三明市始终以生态优先这一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7年,三明印发《三明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2009年,首次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2012年,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
2016年,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明先后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国字号荣誉。2017年,成功列入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并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
权威监测数据显示:三明市区环境空气
质量自2010年以来连续7年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2017年空气质量状况(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8.9%,10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辖区三条主要水系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96.4%;全市森林覆盖率76.8%。
如今,“中国绿都”、福建“绿色宝库”已是三明的烫金名片,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坚持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在逆风飞扬的追赶中,如何乘势而上?三明在思考,三明在探索。
三明,先有工业后有城。提起三明,人们常想起三钢。
三钢建于1958年,是目前省最大的钢铁企业。曾几何时,三明市粉尘污染严重。“一年吃进一块砖”,当地百姓在谈到空气质量时曾颇为无奈。然而,近几年,这座企业竟然出人意料地开始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底气从何而来?
“必须让空气质量‘脱胎换骨’!”面对污染,当地政府痛下决心,“搬迁”一度成了三钢的选择。
“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三钢深刻地认识到,环保问题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和百姓生活质量,不转型不行,转慢了也不行,必须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
三钢在淘汰落后装备上大做文章,先后淘汰4台30平方米烧结机、3座30吨转炉等,主体装备基本实现全面大型化。与此同时,炼焦干熄焦、烧结机尾电除尘、高炉干法除尘等先进环保工艺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冶炼系统烟气无组织排放、湿法除尘难以解决的二次污染问题。
数据彰显决心。“十二五”以来,三钢累计投入环保资金7.75亿元,实施了110余项环保治理项目,即便是在2015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污染治理项目实施。
三钢目前各项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环保标准。20多年前三明本部年产钢50万吨,如今已达650万吨;5年前厂区每月降尘量26.33吨/平方公里,如今仅为10.02吨/平方公里。
一增一减,正是三明产业生态化的缩影。与此同时,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也让三明的优良生态正在加快实现产业化。
闽江源头建宁县经济开发区内的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项目,总投资26.7亿元,主要建设加工园区、“云上牧歌”田园综合体万
亩生态牧场、配套设施和产业链延展3个板块。到2025年,园区乳业加工可实现产值50亿元,牧场实现产值5亿元,延展产业链配套建设实现产值15亿元。
为何落户建宁?“我们主要生产婴儿专用乳制品,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这里空气好、水质好,有利于我们企业的发展。”明一国际集团总裁林强说,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大项目的落户,还将有力推进当地畜牧养殖、包装、现代物流等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农副产品种植加工、旅游观光等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发展以生态为前提,生态为发展添动力。
坚持机制体制创新
绿色发展有力量
“自从被公布为环保不良企业后,银行立即取消我们贷款资格,公司资金链面临断裂。”三明蕉溪流域的一家公司负责人说,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制度让企业下决心“洗心革面”,最后重获新生。
原来,在企业成立前,环评及批复要求其废水排放总量为零,实际上公司未能达到零排放的要求。环保部门屡屡采取行政处罚、责
令整改等措施,公司就是无动于衷。
2014年初,三明市环保局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细则》,根据企业环保状况,将其环境信用分为从“优秀”到“不合格”4个等级。被公布为环保不良企业后,公司被取消贷款资格,很快就投入150多万元,对污水处理设施、危废收集管理、废气无组织排放等进行全面整改,1个月不到,达到零排放要求。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仅是三明深化环境保护机制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截至目前,三明首创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先后被中央、省深改办肯定。
以机制体制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以深化改革夯实绿色发展之基,这是三明多年来的宝贵经验。
一批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并被复制推广。
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生态执法改革有序开展,“河长制”实现四级河(段)长全覆盖;率先推行市区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至400万元,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积极探索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市、县法院、检察院均成立生态审判庭和生态检察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尤溪县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生态侦查大队,永安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环保警察队伍。
截至目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0项重点任务中有28项形成成果并进入实施阶段,今年推动的6项改革任务中工业排污企业推行排污权交易等4项已形成初步成果,环境治理监管职能整合方案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2项任务正组织实施。
新的号角已经吹响。三明正在推进闽江上游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整体修复,实施五大重点工程,认定第一批试点项目60个,总投资3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3亿元。朝着水更净、河更清、天更蓝、地更绿、居更怡的目标前行,三明的明天令人期待。
三钢:打造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三钢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略
三钢圆棒生产线
三钢正在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 林智雄)1978年,三钢的钢产量仅为13.51万吨,当年的销售收入为8022万元,利润亏损365万元,企业基础管理非常薄弱,生产经营状况极为不佳。
2017年,三钢集团产钢1119.41万吨,与1978年相 比增长 了8185.78%;销售收入达到了510.58亿元,增长了63547.52%;实现利税108.64亿元,取得了建厂以来的最好经营业绩。
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三钢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勇于改革,锐意创新。目前,三钢正以“打造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转型升级和内部降本增效,加强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为我省以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贡献三钢力量。
自1988年以来,三钢连年进入中国500强企业行列,成为福建省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全国钢铁行业对标企业中,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入全行业先进水平。去年,三钢集团资产总额排第24位,钢产量排第17位,利税总额排第3位,利润总额排第2位,总资产贡献率排第2位,吨钢利税排名第1位。今年1—11月,三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25.58亿元、同比增长16.44%;实现利税总额123.78亿元,同比增长36.85%。且在2018年1至10月的全国钢铁企业对标中,工业增加值率排名第1位。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完善
从1958年建厂到1978年期间,三钢仅有三年体现盈利、三年合计利润为50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三钢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改革创新,先后进行企业整顿与完善健全经济责任制、投入产出承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集团化运作,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增添了企业活力。
1979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三钢列为全省第一批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单位,实行“全额利润包干分成制”,即把企业利润包干留成的比例确定为30%(其中发展基金7%、职工福利基金12%、职工奖励基金11%),从人财物和产供销方面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1982年3月,三钢以完善和落实经济责任制为突破口,进行劳动纪律整顿、领导班子调整以及企业劳动组织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整顿,使企业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1980年钢产量跨上了20万吨台阶,企业从1979年开始连年实现盈利。
一石激起千层浪。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举,联名呼吁为企业“松绑”放权,为企业投入产出承包的改革尝试造出了声势。三钢的两轮投入产出承包就此走上历史舞台。
1985年7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三钢实行第一轮投入产出承包,至1990年期间,三钢进行了加快改革、搞活企业等方面的有益尝试,重点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在继续试行厂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成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厂长办公会议制度;其次是进行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尝试设立了厂内效益工资。取得了明显成效,1987年钢产量跨上30万吨台阶,1985年至1990年的利润累计达1.58亿元。
1991年至1995年,三钢又进行了第二轮承包。1991年钢产量跨上了50万吨台阶。但是,就在这五年,三钢的钢产量始终在50万吨徘徊,企业缺失了再发展的动能。
如何破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三钢的发展重开篇章。
2000年3月,省委、省政府批准三钢改制组建为国有独资公司,同年4月,省政府下文,福建省三明钢铁厂改组为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三钢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八家发起人,设立并由三钢集团控股(占总股本比例的90.87%)的福建三钢闽光股份公司,2007年1月26日,三钢闽光股份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开发行股票。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钢产量突破百万吨,2003年跨上200万吨台阶,2005年跃上300万吨台阶,到2014年具备了年产钢1000万吨的能力。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工艺装备、品种结构脱胎换骨
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两次到三钢调研指导。三钢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不懈地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按照“经济、先进、适用”的原则,三钢在关键工序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间断地对工艺装备进行改造,遵循钢铁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持续不断地发展先进、淘汰落后,推动工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了工艺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绿色化、智能化。三钢现在的很多工艺装备都是当前福建省内最先进的装备,成为福建省内唯一一家从焦化到轧钢的全流程钢铁企业,实现了企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了发展质量。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三钢产品主要以螺纹钢和普通线材为主,被戏称为“面条裤腰带”。2000年,三钢成立新产品开发办公室,成立了跨部门跨单位的研发团队——优钢项目部,形成了具有上百个钢种的优质建筑材、金属制品材、中厚板材、工业用材圆钢等四大系列产品。实现从生产单一建材向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高端钢材转型升级。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2007年,三钢集团兼并重组了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同时,省政府将长期亏损的三化公司整体划入三钢集团,成为三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2014年成立福建罗源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收购福建三金钢铁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漳州闽光有限责任公司收购福建省正和钢管有限公司,构建起了三明本部、泉州安溪、福州罗源、漳州正和四地的钢铁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钢1100万吨和以钢铁业为主、多元产业并举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目前,三钢正在根据“适度发展多元化产业”的战略定位,拓展除钢铁主业及上下游外的贸易、金融、IT、物流等产业。
三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40年来,三钢始终从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打造绿色三钢。
早在1976年,三钢就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机构,并设有专职办事人员。同时从资金上加大环保投入,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升污染防治水平。1979年至1995年三钢共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1035.5万元,完成了143个污染治理项目和省、市下达的第一批、第二批治理任务,1996年被评为福建省工业污染防治十佳企业。
1998年至2007年三钢共投入环保治理资金65513万元。2008年至2017年三钢共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17392.1万元,其中“三同时”环保配套项目投资62795万元,环保技改项目资金54597.1万元。
三钢积极开展环境体系认证与清洁生产审核,2004年5月和2007年12月完成第一、二轮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14年4月启动第三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16年3月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验收。与此同时,三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发展与钢铁冶金相关联的产业,完成一批如矿渣微粉、煤气发电等循环经济项目,最大限度回收焦炉、高炉、转炉煤气等清洁能源,减少一氧化碳排放,实现从传统型工业向节能环保型工业转变。三钢循环经济工业区被列为福建省四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12月,三钢跻身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4年11月,三钢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通过由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7个部委联合验收。
1997年与2017年相比,三钢集团三明本部钢产量由82.44万吨增长到651.8万吨,厂区面积由2.72平方公里增加到4.03平方公里(增加三化公司),而降尘量却由1997年的43.37吨/平方公里·月降到2017年的11.72吨/平方公里·月。
钢产量增加了7.9倍,但降尘量却缩少了3.7倍,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2009年,三钢荣获“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
今年,三钢发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工厂,打造绿色生态新三钢”的动员令,推进三钢由钢铁制造型企业向钢铁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