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百年来,木兰溪水患一直都是莆田人民的心头大患。根治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殷切期盼和夙愿。“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科学治水”的战略理念不断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历经近20年久久为功探索实践,如今木兰溪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经济全面发展、生态品质全面提升,书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始终注重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木兰溪试点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初步形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优化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强化水管理”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福建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保障水安全
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流域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治理前,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两年一遇,洪水频发;河道千回百转、弯多且急,地基都是淤泥,治理难度罕见。1999年10月中旬,一场台风过境,暴雨猛涨,木兰溪转瞬成灾,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
面对木兰溪洪水肆虐、重创百姓的灾情,当年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在科学治水理念指导下,木兰溪“裁弯取直”难题被破解,“软基筑堤”世界级难题被攻克。原16公里行洪河道被裁直为8.64公里,实现两岸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防洪标准一举提高至50年一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福建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治水。20年来,从“谈洪色变”的历史创伤,到“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提升水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理木兰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水质为目标,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水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水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水,首先要斩断污染源头。为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率先在全省主要流域干流流域内禁止新建水电站、石材加工、矿山开采、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等各类污染项目,工业园区外严禁审批工业企业项目,逐步将沿岸食品加工厂等污水排放企业进行退出或搬迁。严格环境执法,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超标排污、偷排漏排、私设暗管等处置废水的典型违法行为;对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视频监控设备,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实行监管“四必查”,对直排木兰溪的排污企业每月必查,对超标点位区域每周必查、风雨天必查、周末节假日必查,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力震慑。2017年以来,共关停“五小”行业企业2079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案件812件。
为加强流域城镇污染防治,莆田市各镇(街道)、村(居)均严格按照“五有标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保洁机制,推进“五清楚”作业标准,加大清理陈年垃圾的处置工作;实施木兰溪流域沿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提高至一级A标准,其中闽中污水处理厂今年底完成提标至类Ⅳ类水标准,实现中水回用。
为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莆田市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转变农民施肥观念,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大力推广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剂量。莆田市率先在水源地保护区周边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将木兰溪干流两岸1公里和汇水支流两岸500米划为“禁养区”,原有养殖场全部取缔,流域内累计关闭拆除畜禽养殖场2.42万户、面积760万平方米。
同时,构建木兰溪水质监测体系。在木兰溪流域设置6个干流监测断面、9个汇水支流监测断面、31个内河监测断面和1个省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实现水质监测全覆盖。每月公开木兰溪流域水质状况,及时公布流域重点监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优化水生态
生态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治理木兰溪的过程中,我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裁弯取直”提升河道水生态。为解决洪水灾害,木兰溪河道实施“裁弯取直”工程,“裁弯取直”后采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将原始河道水面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形成城市内湖,湖心水域面积超过700亩,不仅有效增加和提升了城区水域面积和蓄洪能力,而且丰富了城市生态内涵,同时新河道减轻了洪水对沿岸土壤的冲刷,改善了水质,提升了水生态。
实施河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推进“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结合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手段,恢复河流自然形态,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近年来,已累计完成40多条、100多公里城市河道治理,同时以城带乡开展乡村河道清水行动,治理乡村河道695.38公里,建成延寿溪景观坝、后卓溪水质提升、北渠下黄段清淤、涵江城区生态补水、龙桥溪、荔城区企溪安全生态水系等6个生态项目;北洋水系、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全市城乡一体化等省安全生态水系治理项目正在实施。
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如今莆田市森林面积近3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73%;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强化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治理与流域治理并重,将木兰溪全流域规划为西北山地水源涵养区、西南丘陵土壤保持区、中部丘陵水质维护区、沿海丘陵人居环境维护区4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开展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保持工程,将仙游全县划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建设莆田西北山地水源涵养区;对于25°以上的陡坡耕地和茶果园,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或建成水平梯田,严格控制茶果园面积再扩大。
强化污染的生态治理。在多年的治理中,我省坚持安全与生态相结合、探源与活水相结合、景观与文化相结合,首创“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文化景观”立体治河理念,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污水治理、岸坡绿化、生物净化、引清活水等各项措施。
坚持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水文化
自古以来,凡是滨水之地,常常历史悠久、文焕鼎盛,木兰溪也不例外。治理木兰溪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传说。莆田市通过挖掘、宣传传统文化,修建特色景观建筑,展示治水成就,营造浓厚的治水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水热情,吸引乡贤回乡投资、反哺桑梓,让市民享受治水成果、提高城市宜居性。
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深入挖掘钱四娘治水故事、传统工艺美术等传统地域文化,为纪念修建木兰陂者的功德,木兰溪南岸建有钱妃庙、李长者庙、冯大师庙,其中钱妃庙现已辟为“木兰陂纪念馆”。
高起点规划实施木兰陂保护规划。创建“一心一廊四区”,“一心”即木兰陂历史文化中心,“一廊”即木兰溪生态文化绿廊,“四区”即历史文物保护区、水利文化展示区、湿地生态景观区、滨水休闲活动区,进一步传承水文化,保护水资源,展现水景观,让古老的木兰陂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焕发青春活力。
全面打造木兰溪百里风光带。建设木兰溪两岸综合走廊及景观工程项目,全长约75公里,覆盖莆田市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仙游县,让现代水利文明与木兰陂古代水利文化融为一体。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莆田立足工艺美术产业实际,把木兰溪打造成特色工艺产业带,相继建成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水管理
用硬制度管出好生态。在长期治水实践中,我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始终保持治水的常态长效,用建章立制的形式明确起来、固化下来、坚持下去,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确保治水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成立以市长为主任的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入河排污口监测、河流管养制度,加强工业园区废污水排放、水域蓝线和重要流域保护管理,切实保障水安全,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和中心城区主要河流水质监控能力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河(湖)长制”。在保留原来流域河长的基础上,增设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第一河长、河段长,实行市县两级“双河长”,制定定期通报、公开曝光、有奖举报、服务外包、严肃问责等五方面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每月20日设为莆田市河长日,由市级河长现场召开月度推进会,县区轮流“坐庄”现场推动,推动河长制工作“见河长、见行动、见成效”;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在全国率先设立企业河长,推动企业履行控污减排责任,实现“政企共治”。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进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木兰溪流域生态补偿,加大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力度。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出台了《莆田市木兰溪流域生态补偿办法》,鼓励上游地区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的水资源。
加快配套立法,依法保护生态绿心。制定《莆田市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莆田市生态绿心保护条例》,将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绿心保护条例全面指导和协调绿心的保护和利用,实现生态绿心范围“多规合一”、统筹协调,保护绿心的荔枝文化和历史文化。
实施生态文明考核责任机制。出台《莆田市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体系,提出每年一评价、五年一考核;作为福建省首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试点,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办法。
主要成效
历经20年的治理,如今木兰溪成为造福百万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安全之水、生态之水、金银之水,全面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
提升城市生态品牌形象,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木兰溪治理后,先后成为福建省“万里生态安全水系”建设样板、“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水利工程木兰陂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民生幸福高指数。木兰溪治理后,流域水灾频发的状况实现了根本扭转,生态综合整治干流河道比例超过70%,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水循环系统,下游399条内河与木兰溪互联互通,形成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城市绿心中水面率达15%以上,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农村小流域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发展高素质。木兰溪的综合治理,曾经沿岸的水患“洼地”如今蜕变为经济发展“高地”,有力地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莆田GDP突破2000亿元、比1999年增长7倍多,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比1999年增长15倍多。木兰溪综合治理后,425平方公里的南北洋地区全年农业灌溉都得到有效保障,直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涌现出利农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及荔枝、桂圆、枇杷、文旦柚等四大名果,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崛起。与此同时,工业产业绿色低碳。华林工业园区、仙港工业园、黄石工业园等一批园区横空出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一批新产业,人均生产总值增加近3万元,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华丽转变。另外,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也焕发生机,2007年,在木兰溪流域黄石段建成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2010年,在木兰溪上游仙游段建成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工艺美术品产值从1999年的1.55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465.7亿元。
构筑绿色生态家园,实现城乡建设高品质。木兰溪治理后,开启了城市沿溪跨溪、东拓南进的新时代,大幅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建成区面积从1999年的28平方公里扩展至93.5平方公里。围绕“水”的文章提升城市品质,中心城区立足南北洋生态优势,加强65平方公里城市生态绿心”保护,打造“城市之肺”。围绕木兰溪两岸建设发展,连片推进莆阳新城、木兰陂片区等重点区域,打造多元共生、城乡共荣的人居典范。坚持空间均衡,利用木兰溪流域旧河道开挖成人工湖——玉湖,并结合周边公共绿地,建设中心公园,实现了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城市宜居性不断提高。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改建了一批学校、卫生院、文化设施,受灾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更加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