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漳浦“翰林糕”:五代人坚守传统手作糕饼

2019-02-14 09:12:14 洪锦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广昌记”第四代掌门人陈龙坤正在手工制作“翰林糕”。

东南网2月14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洪锦城 文/图)“哗哗哗——”每天清晨5点左右,伴随清水冲洗绿豆发出的声响,已过花甲之年的陈龙坤带领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开始忙碌起来。冲洗绿豆、蒸煮绿豆、磨粉、翻糖、搅拌、用模具印制、用红纸包装……他们制作的一种名为“翰林糕”的传统糕点,是当地人喜爱的美食。

陈龙坤家所在的漳浦县旧镇镇城外村,是一个位于旧镇湾码头的古村落,自古以来就是当地最繁华热闹的集市区。和许多民间手艺人一样,陈龙坤一生专注于老祖宗留下的“翰林糕”制作手艺。作为漳浦县百年老字号“广昌记”的第四代“掌门人”,他已手持梨木模具纯手工制作“翰林糕”逾五十载。

“翰林糕”是一方长为2厘米、宽为1厘米、高约0.6厘米的绿豆糕点,主要成分是绿豆、白砂糖和少量调和油。别小觑了这种当地富有特色的传统美食,自雍正年间流传至今,是闽南民间非常受欢迎的佐茶糕点,饮誉海内外。

相传,清雍正年间,旧镇有个名叫张先跻的人。张先跻进士及第,被钦赐翰林院庶吉士,荣归故里,家乡父老称他“张翰林”。有一年张翰林回乡省亲,乡亲们纷纷登门拜访。张家用绿豆、饴糖、鸡蛋、白糖、糯米粉等佐以香油制作了一种糕点,作为“茶配”款待客人。这种糕点香甜酥脆,生津爽口,因为是自家制作,张翰林称之为“自然发绿豆糕”。张翰林回京,也以“自然发绿豆糕”待客,名声不胫而走。一次,皇太后胃口不适,有人呈上此糕。皇太后尝后食欲大增,极为赞赏,于是皇帝赐名“翰林糕”。后来,当地人竞相学习制作“翰林糕”的方法,虽然程序多达二三十道,但大家仍是不厌其烦。

“糕”与“高”谐音。在旧镇,逢年过节或者喜庆之日,当地人喜欢将红纸包装的“翰林糕”摆上宴席,款待宾客,一则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二则大家高高兴兴围坐在一起享用,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甜甜蜜蜜,事业步步高。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200多年后的今天。在此期间,旧镇涌现了许多会制作这种传统甜点的手艺人,但将“翰林糕”制作手艺世代相传且做到极致的却唯有“广昌记”。

“我从小就看着祖父和父亲做糕、饼、粿,耳濡目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兄弟姐妹七个,就我接了班。”陈龙坤说,经过100多年几代人的不断探索,陈家人已经形成了手工制作“翰林糕”的独家秘方,产品达到“入口即化、香甜爽口”的最佳口味。

“闽南盛产绿豆,绿豆是清热解毒之物,能退解心、肝、肺、肠诸火,加上饴糖等可健脾固胃、益气补元。”陈龙坤介绍,绿豆是制作“翰林糕”的重要原材料,“广昌记”在选择绿豆方面尤为讲究:必须是当地生产,且陈年的,要经过清水冲洗三十多遍,晾干后再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蒸煮才可出笼。

翻糖是一道很考验技术的活儿。将白砂糖掺水放在大铁锅里,然后利用柴火不断地熬制,用大勺子反反复复翻转,直到黏稠泛黄为止。用模具压制出“翰林糕”,是最有看点的绝活。陈家人对模具的要求很苛刻,原材料必须是野生的老梨木,雕刻者必须是民间老艺人,一个模具必须要一次压出十个一模一样的糕点,上面不仅要有精致美丽的不同花纹,而且用手小心翼翼夹起来,是不会轻易散掉的。

虽然程序非常复杂繁难,以至于需要花费好长时间方可全部掌握,但是“广昌记”的传承人始终牢记前辈的嘱托:一定要按照老祖宗研制出来的古法来配置生产“翰林糕”,这样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原色,也才能以地道的风味赢得广大“吃货”青睐。正因此,“广昌记”制作生产出来的“翰林糕”作为漳浦“十佳旅游产品”,闻名遐迩。

让陈龙坤倍感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顺利从大学食品专业学习归来,并成长为“广昌记”第五代传人。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一些传统习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包括婚庆、‘满月酒’在内的节庆订制‘翰林糕’的量正在大量减少,但我们对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依然充满信心。”陈龙坤的二儿子陈建发是个“90后”返乡大学生,他透露,目前,“广昌记”的生意已不再只局限于漳浦本地,他们的业务借助互联网打开了通向外面的渠道,通过上淘宝、微店、有量商城等电商平台可以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且赢得了广泛赞誉。

“现在,我们除了保持小作坊的传统古法制作,还尝试着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精益求精,在坚守原汁原味原色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技术,进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打造精包装耐储存的新产品,并逐步走出漳浦,走向全国。”陈建发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