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斗星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举办的一场活动中,庄小晖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其实,她是个爱笑的孩子。 让他们有尊严地活下去 与杨若婷相似,46岁的陈美蓉既是泉州市北斗星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的创办人,也是一对自闭症双胞胎兄弟的母亲。 双胞胎兄弟——大威和小威,今年20岁。两年前,已经成人的他们来到家附近的星福公益书屋,参与社区辅助就业:擦拭书柜,整理书籍,照护花草。回到家里,也会帮忙扫地、擦桌子、晾晒衣服。“大威每晚都给全家人准备好衣服、洗浴用品,监督爸爸妈妈和小威按时洗澡。”说起这事,陈美蓉一脸明媚。她说,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但陈美蓉始终忘不了,孩子不到2岁被确诊为自闭症时,自己是多么慌乱和无助。她到处寻医,却无奈地发现,要找到一家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治疗机构太困难了。于是,2004年,陈美蓉成立了泉州北斗星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身为公务员的夫妻俩多年来倾尽所有,维持着中心的运转。“现在在中心受训的有50多名孩子,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3岁多,其中有10多名住校。近些年,来自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助残补贴基本覆盖了14周岁以下的贫困家庭孩子,抵消了受训费用。”陈美蓉说,“再加上每年的社会捐赠收入、提供服务收入等,中心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即便如此,陈美蓉仍然有着跟傅婆婆一样的担心:自己走了,孩子怎么办?她在寻求答案。 “我正在筹备一所养护中心,专门供成年自闭症患者使用。希望我们老了,孩子仍然可以有尊严地生活下去。”陈美蓉设想,这所养护中心需要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人员组成理事会进行管理,还需要自闭症患者的亲朋好友组成亲人协会履行监督职能。 尽管自闭症患者养护中心还在筹备中,老庄却已迫不及待地想为21岁的女儿庄小晖申请入住名额。老庄是低保户,晚上在一家工厂值夜班赚些生活费,白天偶尔骑着摩托帮忙商家送货。他的爱人去年出了车祸,留下后遗症,只能全职在家做家务。虽然家庭困难,唯一的女儿庄小晖患有自闭症,但夫妻俩感情很好,对孩子呵护有加。老庄每天都接送女儿上下学。 “小晖已经在北斗星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受训12年了,现在能帮忙做一些家务,而且她刺绣好,一年能收入六七千元。”老庄说。 但这笔收入能保障女儿未来的生活吗?老庄心里没底。 十年,是希望的新坐标 “自闭儿是星星的孩子,每个星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在天上闪着冰冷的光芒,让我们携起手,用爱把星儿连成一条线,让他们从此不再孤独。”这是纪录片《孤独的天使》的片尾字幕。该片表现的是陈美蓉创办的北斗星自闭症儿童中心里,孩子们的生存境遇。 2008年,由泉州一名“90后”高二学生张俊扬自拍自导的这部纪录片在网络爆红,掀起了一股关注自闭儿童的热潮。 2010年,升入大学的张俊扬携原班人马导演纪录片《刺·爱》。作为时长7分18秒的《孤独的天使》的续集,这部23分钟的纪录片在新浪网创下点击率3天突破60万人次的纪录。该片追踪了自闭儿母亲陈美蓉一家的日常生活。 张俊扬2009年初接受采访时说:“我对陈老师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不能够帮助你们什么。但我内心里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唤来社会的关注。拍完片子之后,我就想十几年后,再拍个这样的片子,看看他们长大了之后怎样。”如今,张俊扬毕业多年,从事商业视频拍摄。他透露,今年春节前,他们已着手筹拍关注成年自闭症病患的纪录电影《无处安放的生命》,时长90分钟,希望能管窥全国这方面的情况。片子是纯公益的,希望借此筹款给自闭症病患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张俊扬的十年,也是陈美蓉的十年。 泉州市北斗星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的账目显示,2008年,中心收入170300元,支出229490元;2018年,收入2069673.70元,支出2069298.28元。十年来,每年收支均增长了十几倍。十年间,总收入11579013.01元,总支出10486813.77元,收支基本平衡。 据陈美蓉介绍,收入剧增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和社会援助的力度加大,2018年,财政项目拨款50万元,公众筹款100多万元。而剧增的支出主要用于助学金的发放、让成年自闭症病患实现社区辅助性就业的“星福公益书屋”的建设、老师培训和亲子活动的举办。 泉州市爱星儿童启能康复中心创办14年来搬了六次。据杨若婷介绍,中心创办14年来招生2000多名,经过干预培训,一些孩子比较接近正常,交流功能部分增强,其中,200多名上小学,上幼儿园400多名。正就读初一的昆昆已考过钢琴十级,就读小学四年级的佳佳梦想是做建筑师。杨若婷希望,能找到有足够户外空间的场所,社会能多关注成年自闭症病患。 (注:本文出现的采访对象,除了杨若婷、陈美蓉和张俊扬,其他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