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潮涌山城书华章激情跨越再出发
2019-08-25 09:18:2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
云岭茶庄园 许福财 刘益清 摄 推行山长制,高速路旁人工增绿。刘伯怡 黄琼芬摄 投资2.8亿元全长8.1公里的绿道北线 刘伯怡 黄琼芬 摄 城区一角 刘伯怡 黄琼芬 摄 东南网8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吴清远)“看,这就是70年代的安溪县城。横竖两条街,最高四层楼。”退休干部、摄影爱好者吴育升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说。0.8平方公里城区,睁大了眼也找不到几栋楼房。 “那个时候,做再大的梦,都想不到会有今天的变化!”吴育升看着那些在胶片中流淌的记忆,感慨地说。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七十载如白驹过隙,犹如中国的微缩版,无数的传奇故事,在兰溪河畔、凤冠山前上演。漫步安溪县城,满眼是风格迥异的高楼大厦,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从当年有县无城的尴尬,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生机勃发,安溪紧紧抓住一次次的重大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次完美蝶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担发展的重托,秉持改革的勇气,肩负人民的期待,安溪以新一轮时代“赶考”的精神奋笔疾书,以“争当全省山区第一县、挺进全国50强”为目标,对标一流,奋力争先,用实干和实绩交上了一张张精彩的答卷。 从希望到兴旺 “工厂办在家门口,走路就能去上班,月收入4000多元,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今年50多岁、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的白松枝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心里很希望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到广东工厂打工,过年回家穿着时髦的牛仔裤。可由于家庭原因一直不能如愿。 把岁月时钟拨回到1985年,安溪财政收入0.9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元,1/3人口的温饱成问题,是当时全省最大国定贫困县。 2018年,安溪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55%;完成GDP574.38亿元,工业增加值246.37亿元。 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5.43亿元,同比增长8.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9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居泉州市第3位;工业增加值增长9.5%,增幅位居泉州市第2位。 数字无声,却生动诠释着底蕴与活力。 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63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居第23位、中国电商示范百强县、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最美丽县、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 荣誉有声,却有力彰显着耕耘和奉献。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数据和荣誉背后的发展模式。炸掉水泥厂、退出石材行业;立窑生产线、黏土机砖厂、造纸生产线、小水泥线,全部淘汰;治理“帽子山”和崩岗群……县长刘林霜说,砍掉了生财树,倒逼出梧桐苗,无中生有引进了信息技术、光伏光电、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电商、数控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建成我省规模最大弘桥智谷电商园、湖头光电产业园、信息技术产业园…… 走进南翼新城龙桥工业园,一排排新建的标准化厂房整齐划一,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 在健为医疗用品公司,公司负责人高燕飞兴奋地告诉记者:“半年时间,4条生产线全部达产,订单如雪片般。”如此惊人的速度落地,得益于安溪近年来倡导的“妈妈式服务”。 开放开明、清新清朗的营商环境使安溪日渐成为项目洼地、投资高地。据统计,2018年安溪新设企业4432户,全县企业存量从2014年的6424户增加到现在的21231户。 一路走来,我们触摸到安溪的发展脉络,一幅幅壮丽画卷映入眼帘,一个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发展与建设的号角声声入耳。回首过往,写不完的峥嵘岁月,道不尽的感动时刻,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历届县委县政府、百万茶乡人的汗水和激情。 从引资到引智 三年前,在上海工作的杨胜裕接到晶安光电抛来的金绣球,综合比较后,毅然带领团队加入。 三年后,在该团队成功打造省内首条4吋表面声波滤波器衬底生产线。杨胜裕成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 这是该县利用政策杠杆,吸引人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溪招商引资工作可圈可点。但招商引资不仅是种下一棵树,更要栽下一片林。有项目没有人才支撑,则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为破解这一瓶颈,安溪在引资时,同步谋划引智,让人才和项目、资本精准对接、同频共振,激发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链式效应和核裂变效应。”县委书记高向荣说。 “年薪50万元,配专车,年报销6趟探亲往返机票。”来自台湾的邱政康毅然选择安溪。 “每年投入人才工作经费超5000万元,去年县里为省级台湾人才争取到各级补助达4740万元,人均131万元。”刘林霜如数家珍。 “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人,把县域变成一块吸引人才的磁石。”县委组织部部长陈友爱一针见血地指出“破藩”方向——当好企业和人才的红娘。 如何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一箩筐干货政策,从人才津补贴、住房保障、科研经费以及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为人才引进、落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以真金白银的政策、真心实意的服务,磁吸各路英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兴。安溪人认为,不仅要为人才提供实现梦想的梦工厂,还要谋划更大的造梦空间,真正实现头雁高飞、雁自成行。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柔性引进一大批产业人才。目前,全县聚集高层次人才535人,各类人才总量达17万人。 安台同宗同祖、血脉相连的亲情不容辜负,地缘相近、文化相同的情缘深厚绵长。目前,安溪集聚了159名台湾人才,其中省级36名。为打造在安台人才互相交流的新平台和对外交流的“金名片”,安溪县在全国首创村成立台湾人才协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作为活水之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正如扬起的巨帆,在东风的劲吹下,将加快推动安溪这艘巨轮远航。 从将就到讲究 为了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县委县政府下足绣花功夫。县委副书记庄稼祥介绍说,该县通过开展百企联百村帮千户,成立扶贫开发协会、启动因病因灾致贫返贫对象帮扶工程等十个率先。目前,全县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1.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动态退出。 早上九点,市民王国强雷打不动地到百汇商场买菜,除蔬菜、鱼虾外,红薯、南瓜、水果等也是必选菜类。“以前贫穷,吃饭将就,能饱就行;现在日子好了,讲究安全、健康。” “管住嘴,迈开腿”。晚餐后,王国强便邀约三五朋友,漫步茶乡网红打卡地——绿道北线,观花赏景、散步闲聊,好不惬意。这已成为安溪广大市民心中“花田喜事”。 围绕健康生活理念,安溪县投入8亿多元,新增城市慢道32公里,建设休闲广场18万平方米;投入10多亿元,建设一批公园;投入3亿多元,建设大龙湖诗词长廊、木栈道、自行车道、步行道等,让群众感受诗意远方。科技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给力群众品质生活。 “走进学校跟走进花园似的,踩在橡胶跑道脚底很舒服。”说起家门口的县十五实验小学,蓬莱镇蓬溪村的柯发明赞不绝口。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了破解“上学难”,近年来,县级以上资金投入近30亿元,新建校舍130多万平方米,普通高中全部达标。投入资金超5亿元,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内部设施配套。 “县医院环境好,地板比家里还干净,服务态度更是没得说。”近日,看病回去的西坪镇西坪村王臻枝逢人便说。富起来的群众更加渴望家门口的优质的医疗资源。据了解,近年来,该县完成25个卫生项目建设,新增床位2500张,群众就医满意率92.9%。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从“得病易,看病难”到“得病难,看病易”再到医院如花园,一个个改变使茶乡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018年,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长制,与河长制、湖长制融为一体,从山头一滴水管到河里一朵浪。 从集市到都市 凤山学府小区,李丽梅的家收拾得格外精致,鱼缸里养着色彩斑斓的热带鱼,阳台上摆满了花草。“在城里住了几十年,现在才算真正过上了城市生活。” 以前的县城,城旧、路窄、楼矮,人们为生计而忙碌。今天,这里城美、路畅、楼高,人们为品质生活而追求。 绿树掩映,高楼林立,道路干净……如今的安溪,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区规模迅速做大,30平方公里城区体量是30年前的38倍,18层以上高楼300多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广场、宝龙城市广场、金融行政服务中心、万达城市广场等现代商圈建成,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之城喷雾而出。 夜幕降临,华灯竞放,在湖头镇尚大公园广场上,休闲的群众随着舞曲的节奏翩翩起舞…… “以前,这里是一片空杂地,变化实在太大了!”谈起这些年的变化,王大妈感慨万千。 “以前我从蓬莱镇到县城,一条沙土路,骑自行车需要半天时间。现在坐上汽车不到20分钟,没来得及眯一觉就到了城区。”79岁的蓬莱镇蓬溪村林大爷乐呵呵地说。 曾经,蜿蜒的盘山土路,拉大了时空距离,让山村与贫困落后齐名。通路成为安溪人的梦想和心中最强烈的期盼。 如今,安溪路网四通八达,公路总里程数4937公里,乡村道路硬化率100%,高速公路里程达148.5公里、落地互通11个。 从破旧矮小的土坯房到宽敞舒适的新家园,从臭气熏天的污水沟到鲜花盛放的水岸美景……宽阔整洁的道路、崭新亮丽的高楼、优雅宜人的住宅小区、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木,见证着安溪的发展变化。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寻,没有固有的经验可鉴。高向荣认为,安溪最成功的实践就是走出了一条山区从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跨越发展之路,为山区发展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风雨数十载,弹指一挥间,安溪从峥嵘岁月走来,正向幸福的未来迈进。我们坚信,在“争当全省山区第一县、挺进全国50强”的目标引领下,安溪必将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以敢为人先的奋进激情、勇争一流的豪迈气概、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踏着铿锵的步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