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龙窑之祖

2020-04-27 09:52: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猫耳山窑址群中发掘的龙窑,年代约在商代早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龙窑。学术研究证明,猫耳山是中国龙窑的起源地之一。

【世界遗产·文化】

福建日报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办

2020年第12期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全景

黑衣陶豆、罐

文物名片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位于浦城县仙阳镇下洋村,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至2006年,共揭露面积2250平方米,发现商代早期陶窑9座,新石器时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以及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遗物。

遗址内发掘的2座斜坡式长条形窑(龙窑)结构保存完好,同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龙窑相似,而时代更早,具有一定原始性,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商代早期原始龙窑。该处窑址分布集中、规模较大、窑型多样,其间还有叠压、打破关系,为研究我国早期窑炉,特别是龙窑的起源和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获评“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猫耳山窑址群中发掘的龙窑,年代约在商代早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龙窑。学术研究证明,猫耳山是中国龙窑的起源地之一。

前世传奇 

南方窑业滥觞之地 

讲述人 郑辉(猫耳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文博研究员)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不同类型窑炉集中分布、保存完整且存在早晚叠压关系的窑群遗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认为,猫耳山长条形窑的发现,对于探索我国南方地区窑业技术的发展和龙窑的起源及原始瓷的产地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早前,我国南方江、浙、闽、赣、粤等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窑址数量贫乏,大多为单一类型窑炉,仅保存部分窑底痕迹,结构不清。专家学者很难从中推断窑炉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受到局限。为此,传统上学术界都这样认为:圆窑系统为北方技术传统,龙窑系统才是南方的技术传统,它们代表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明,是不同文化环境的产物。

然而,通过对猫耳山窑群考古发掘出的9座窑炉的地层叠压关系、碳十四年代测定、出土标本的比较分析发现:一期窑炉距今在3600年以上,从结构来看属于升焰窑;二期窑炉距今约3580年,为典型的半倒焰窑;三期窑炉距今约3500年到3400年,由火膛、火道、窑室和烟囱组成,已具备龙窑的要素。窑底有一定坡度,窑尾设有烟囱,可以依靠窑身的坡度和烟囱产生抽力将空气抽吸进窑内,能烧较高的温度,也容易维持还原气氛,提高陶瓷的产量和质量。

猫耳山三个时期的窑炉呈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多种形态,从时间测算和地层堆积、叠压打破关系来看,闽北地区窑业技术由升焰窑向半倒焰窑再向平焰龙窑发展。三者时间相差不到数十百年,可能同时并存或发展演变。同时也证实了南方先秦窑炉多种多样,已有自身独立的窑业系统,可独立发展出烧成温度更高、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龙窑,为探究中国窑业技术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龙窑的起源和原始瓷的产地,是国内考古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龙窑具有窑床长、装烧面积大、产量高、火焰流通均匀、冷却快的特点,适应烧造瓷器。许多研究者认为,我国南方地区商周时期广泛分布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在龙窑中才能烧成的。

然而,在以往考古发现中,南方先秦龙窑发现数量极少,年代多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春秋。猫耳山窑址群中发掘的龙窑,年代约在商代早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龙窑,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可以证明猫耳山是中国龙窑的起源地之一。

黑衣陶是我国古代陶器向原始瓷器过渡的一种形态。猫耳山窑址群产品以黑衣陶为主,年代在夏商之间,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唯一一个大量烧制黑衣陶器的窑场。

此前,在我省北部的邵武斗米山、光泽马岭、浦城管九,浙江江山肩头弄,上海马桥,江西广丰社山头等夏商时期遗址中均出土有大量黑衣陶器,但产地不明。猫耳山窑址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作为南方地区夏商时期的专业化窑场,窑业技术高,烧造时间持续两三百年,产量大,种类丰。

因此,我们推断:猫耳山窑址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黑衣陶已作为交换产品辐射到周边地区,这为闽浙赣地区夏商遗址同类陶器找到了确切的窑口产地。

此外,猫耳山窑群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分期断代较为准确,器物发展序列和早晚变化轨迹清晰,为江南地区土墩墓的起源、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依据。

我省土墩墓主要集中在闽北,夏商时期土墩墓主要随葬黑衣陶、印纹陶器。由于土墩墓位于山脊或山顶,缺乏叠压打破关系,器物单独成组,无法根据地层学提供年代依据。在浦城管九土墩墓群中,一期的陶器与猫耳山窑群二期陶器完全相同,两处遗址距离较近,我们推测这些陶器来源于猫耳山窑场,年代为夏商时期。

猫耳山窑群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印证了中国南方早期存在窑业中心,浦城是陶瓷生产和发展的滥觞之地。

原始瓷虎子形器

8号窑炉(长条形龙窑)

今生故事 

福建首次——高速公路为文物让路 

东南网4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徐赵浦 文/图) 

2004年,为了配合京台高速公路浦城至南平段建设,考古人员沿线先期开展文物普查和考古勘探。至浦城县仙阳镇下洋村时,发现当地南北走向的低矮山丘——猫耳山上,几何形印纹硬陶片俯拾皆是,存在商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

猫耳山遗址位于低山平地之间,四周高山环绕,闽江源头南浦溪潺潺流过。如今,低矮丘陵已开垦为连片茶园。而数千年前,断发文身的古闽族先民在此用青铜刀斧割断原始氏族公社的“脐带”,步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率先创造出黑衣陶和几何形印纹硬陶文化。

2005年9月,京台高速公路浦城段开工。同时,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平市博物馆、浦城县文化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驻下洋村,开始对猫耳山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由于遗址分布面积达100万平方米,考古队率先对高速公路即将动工的三处遗址展开发掘,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居住区和墓葬区。

当遗址发掘工作接近尾声,高速公路部门已展开初步施工,考古人员意外地在东部山凹低部一处新开小路的断面上发现了许多陶片,其间还夹杂着灰烬和红烧土块。由于遗址出土大量黑衣陶器,队员们联想到此处可能有窑址作坊,随即展开发掘。

意料之中,队员们先后清理出9座各种类型的窑炉;意料之外,堪称“中国龙窑鼻祖”的结构完整的长条形龙窑由此出土。

经过发掘,猫耳山遗址全貌初步显现。“猫耳山遗址以窑炉为中心,西南为居住生活区,东侧为墓葬区,形成了具有明显功能分区的完整聚落。”浦城县博物馆副馆长杨军说。

按照正常程序,在对一般的古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完成文物提取、记录等工作后,考古队要将土地移交给建设方施工。可考古队员们心急如焚:“这可是全国罕见的珍贵遗迹啊!难道为了修建高速公路就要毁掉珍贵古迹?”他们连夜起草文件,紧急传真,呼吁上级支持,要求高速公路改线以保护古窑群。同时,请求国家文物局派专家组到现场论证窑群的价值和意义。

2005年年底,国家文物局派出考古专家组专程赶赴浦城。专家组成员指出:珍贵遗迹是无价之宝,高速公路是有价的,“有价”让“无价”,商代窑群应原址保护。同时,建议高速公路建设部门变更浦城县猫耳山商代窑群所在标段原路线设计方案。

接到文物部门的报告后,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与文物、考古、公路设计专家论证原设计方案,变更设计施工图,增加数千万元投资,改道两公里,使高速公路绕过商代窑群。“高速公路整体往东移了30多米,这是我省首次大型基建工程为文物让路。”杨军说。

如今,在窑群遗址以东,象征“现代文明”的高速公路车流不息,而数千年前先民创造的“窑业文明”枕在公路旁,被妥善回填保护。古今文明得以和谐共存。

猫耳山还有大面积遗址尚未开发,在先后被评为省级、国家级文保单位后,浦城县进一步加大对窑址群的保护力度,并于2018年邀请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制定《猫耳山遗址保护规划(2018年—2030年)》。

“目前,我们已开始进行先期的土地收储工作。”杨军说,猫耳山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了中国南方先秦窑址博物馆、商代窑群作坊展示区、墓葬展示区、黑衣陶吧、公众考古场景模拟展示区等分区,未来将向世人呈现一座集学术研究、文物展示、旅游观赏于一身的高品位的中国古陶瓷殿堂。

黑衣陶豆

窑址1—6分布情况(东—西)

专家点评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

猫耳山发现9座窑炉,结构清楚,规模较大,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属重大考古发现。高速公路建设是有价的,猫耳山窑群属于珍贵遗迹,是无价之宝。“有价”让“无价”,夏商窑群应原址保护,列入国保单位,开展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

猫耳山4、5、8号窑,已具备早期龙窑的特征,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龙窑,是中国龙窑的鼻祖。它的发现,是中国陶瓷考古研究的一次重大成果。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

猫耳山夏商窑群,是首次发现的以生产黑衣陶器为主的窑群。它的发现,为研究“黑衣陶类型”的年代、分期、产地、窑炉构造、装烧工艺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珍贵实物依据。猫耳山窑群有望成为闽浙赣地区夏商时期窑业研究中心、中国南方早期陶瓷的研究中心之一。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