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马尾区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

2020-07-09 21:15:25 张立庆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会议现场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2.jpg

会议现场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东南网7月9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契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7月9日,福州市马尾区召开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成立大会暨人工智能进课堂工作部署推进会,马尾区教育局局长赖泽铭透露,马尾区将从区域整体上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会议邀请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名师名校长工程主任朱克超为教师共同体就培训规划、课程开发、联合教研、骨干名师培养等方面予以顶层设计;马尾实验小学江晓科老师分享了“掌控板的STEAM教育”;罗星中心小学潘镔分享了“罗星中心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规划”;阳光国际学校小学部陈信武老师进行“人工智能教育阶段成果展示”。

朱克超为老师们进行培训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jpg

朱克超为老师们进行培训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 AI时代背景下,作为老师该如何转型?”“高校强基计划与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联系?”朱克超带领马尾区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思考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教育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改善教学生态等方向进行转型。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体验智慧,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马尾区信息学科工作室、马尾实验小学江晓科老师介绍,2019年下半年,马尾实验小学依托“四点半课程”举办“掌控板STEAM”学习班,以“学以致用、创新生活”为学习目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千种玩法中,激发了孩子们无限创造力,合作学习能力。

罗星中心小学潘镔以“基于福建船政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科学STEA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探索。他说:传统创客教育遇到了人工智能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是刚性需求,学校正逐步推进建设“中国青少年STEAM教育发展创新行动试点学校”,开启教师团队培训和实验班学生教学的人工智能教育活动。

在福州阳光国际学校,小学部一二年级每周上一次AI课,听起来高大上的人脸识别、3D设计与打印等项目已经让孩子们不再感到陌生。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科技创新学习资源和师资团队,今年6月阳光国际学校正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未来电网科普基地。同时为了呼应“强基计划”国家战略教育工程,双语部启动“未来科创精英与领袖型人才培养计划”,在福建全省范围内遴选15名(八年级、九年级、十年级各5名)拟在科技创新及高新企业管理领域发展的优秀初高中生。“在为学生学业方面打好基础的同时,我们更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建立起人工智能教育十二年‘一条龙’课程体系,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工智能时代,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已经是天时地利人和,实施人工智能教育一定是打开未来世界的一把钥匙。”福州阳光国际学校常务副校长兼小学部校长黄美霞说。

马尾区教育工委委员、进修学校校长罗辉表示:人工智能教育要发展,教师必须要先行。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成立,就是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全员培训,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的专项培训,开展课程及教学研讨等。未来,马尾区将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探索教材编写,建立评价体系,从区域整体上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QQ图片20200709202835.jpg

马尾区教育局局长赖泽铭(中)讲话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马尾区教育局局长赖泽铭表示:马尾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船政文化底蕴深厚,大中专院校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丰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有基础,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有理由率先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马尾特色的教育发展典型案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据介绍,马尾首先要建立适合本地区、体现本地区船政文化主题的12年一贯制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培养一批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能手、骨干人才。其次结合强基计划的教育战略需求,努力培养一批未来从事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的紧缺人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