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观察:强产业惠民生,稳饭碗安天下
2020-10-21 07:53:1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王永珍 谢婷第三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展馆内,工作人员向嘉宾介绍华为智慧粮储园区解决方案。 福建日报记者 吴鹏 摄 数字化转型端牢饭碗 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粮食比较效益低下,如何提高粮食产业的效益令人关注。从此次大会首设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展区和粮食产业数字化论坛上,记者深刻地感受到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快。 “天上有卫星,地面有机器”,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表示,数字技术正在我国粮食产业中加快应用。通过北斗精准导航等数字技术,拖拉机田间作业精准度可控制在3~4厘米内,有效降低重叠遗漏率;用无人机精准施肥、精准施药,实现航空植保…… “华为云AI,已经在8大行业200多个项目运用,构建粮食新智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行业解决方案首席专家郭律博士说。据介绍,华为与合作伙伴全力构建粮储行业数字“黑土地”,用高效的数据模型训练平台提升数据模型与算法的准确度,利用行业标准、专家经验等形成的知识图谱,辅助粮情分析预测、自动通风、自动气调和粮食数量监管。 此次大会正式上线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打通了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实现好粮油全天候在线展览与交易。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将深入对接“优质粮食工程”,通过大数据资源的互融,探索建立优质粮油的溯源机制,让每个产品都有“身份证”。未来,还将以平台交易大数据为依托,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规划优质粮食种植。 机械化替代节粮减损 与大家熟知的餐桌上浪费相比,粮食在端上餐桌之前的损失更易被忽视。据测算,我国每年仅在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浪费的粮食总量就达350亿公斤以上。这些粮食都在哪些环节被损耗了?如何从全产业链条节粮减损? “无论是储藏、运输还是加工等环节,粮食减损都需要向科技要效益。”国粮武汉科研设计院总工程师谢健指出。 他介绍,过去很多农户都有自家存储原粮的习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储粮知识和存储器具,长时间储存的原粮易出现霉变、虫蛀等损耗。针对这种损耗,各地各部门频出实招,借力机械装备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新疆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依托科研单位进行系统设计,研究出适宜该地区农户家庭储粮的焊接式钢骨架金属网仓,具有不易老化、通风降温、防止虫害等特点,每套可储粮800~1000公斤,年减少储粮损耗50公斤。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粮食储备库,在粮仓的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和基于云技术的粮情监测系统和智能控温除虫系统。新技术的运用,让粮食一个周期的损耗从原来的0.7%左右下降到0.2%左右,仅单仓就能节粮18吨。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运输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导致在装卸、运输过程中损失率高达5%以上,浪费严重。 为推动建立节粮减损新机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实施“粮安工程”,加大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并为农户配备新型储粮装具,降低农户储粮损失和粮食仓储企业的储藏损失。 “作为粮食加工企业,我们在企业内部推行‘四散化’运输模式,即散装、散卸、散储、散运,通过密闭管道运输,降低粮食抛撒,降低粮食损耗。”陕西西安爱菊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