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六十载江湖武林 旨为泉南少林成风

2020-12-28 08:40: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林婕 陈培源
泉南到处少林风。自古以来,泉州便是个文兴武盛的文化重地。有人说,以五祖拳为代表的南少林武术与南音、南戏并称为“三南”,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内涵。如果说南音体现了泉州人的“柔”,五祖拳则彰显了泉州人的“刚”。

徐清辉的外孙庄贤达(左)也师承祖父,八岁开始学习五祖拳,十五岁学习拳击,多次在比赛中获得佳绩。(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徐清辉的外孙庄贤达也师承祖父,八岁开始学习五祖拳,十五岁学习拳击,多次在比赛中获得佳绩。他曾代表泉州赴菲律宾、日本参加比赛和表演,积极推动体育运动及传统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台对外交流,促进文化认同。

庄贤达目前在泉州创办了拳击俱乐部公司,他将五祖拳和拳击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创新。他以全民健身为目标,多次举办“拳击进校园”活动,通过公益教学带给青少年学生专业的拳击课程。

毕业于北体的刘文伟,如今在泉州轻工学院任教,师承徐清辉后,每周都会来传习所研习,同时将五祖拳带进了泉州的大中专院校,融合进体育课,为五祖拳的广泛传播带来了更深更广的意义。(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在五祖拳传习所,记者也见到了毕业于北体的毛连政、刘文伟,他们都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任教。师承徐清辉后,他们每周都会来传习所研习,同时将五祖拳带进了泉州的大中专院校,融合进体育课,将五祖拳推向了大众。

2006年11月,五祖拳走进泉州的中小学,成为学生们的健身操。2014年,历经三年多编校,由周焜民任顾问,徐清辉、张晓峰合作执笔的《泉州南少林五祖拳基础教程》出版,成为了泉州中小学生地方特色课程的标准教材,这也意味着以五祖拳为代表的南少林武术也得以系统性地传承。

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2018年换届大会暨菲律宾光汉国术总馆八十周年庆典上的泉州五祖拳表演。(泉州市五祖拳传习所供图)

除了立足于本地的传播,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的成立也奠定了其走向国际的基础。“在国际上,五祖拳的流派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从泉州流出的。”徐清辉说,五祖拳具有一定的国际流通能力,其流行程度不亚于英语在语言中的作用。据介绍,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于1990年在泉州成立,迄今30年来,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祖拳团体加入到这个大家庭,联谊总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通过研究论文、举办会议等形式进行技术研讨交流,让五祖拳传播范围更广。

禅武合一 薪火相传

五祖拳是泉州南少林武术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泉州市五祖拳传习所供图)

唐宋以来,“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追求。五祖拳作为泉州南少林武术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徐清辉也和泉州南少林寺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相传三百年前,五祖拳是由少林寺传至民间,拳种就留在了民间。后少林寺经历几度兴废,1992年,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及五祖拳海外联谊总会的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少林寺开始复建。1998年,徐清辉就断断续续到泉州南少林寺对僧人们进行教学。

“我曾7次到泉州南少林寺教授五祖拳,每次在三个月至半年。”他告诉记者,直到70岁身体无法承受了,才停止教学。除了“三战”、“二十拳”、“四门打角”、“三战十二”、“双绥”这些五祖拳的五大基本套路外,他还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特点,额外传授给每人一套不同的五祖拳拳械对练。如今,经过徐清辉的教学,泉州南少林寺的师傅们也将五祖拳这项技艺,传承给了越来越多的人。

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禅。徐清辉说,五祖拳由少林寺传出,自己再传回少林寺,是技艺的一种回归。提起他的习武经历,这位老者笑着向记者挥挥手,在这个和平年代,人们也许再也不用通过武术来对抗、争斗,但武术里的那种精神,永不磨灭。

以五祖拳为代表的南少林武术与南音、南戏并称为“三南”,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内涵。(泉州市五祖拳传习所 供图)

作为五祖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眼前这位老者觉得身负重担,他说:“我有义务将五祖拳传承推广下去。”如今的他已是75岁的高龄,但说起五祖拳和江湖的那点事儿,依旧难掩兴奋之情。只要有空,他就来泉州五祖拳传习所教学。“我想教,但得徒弟们能够真正吸收学习进去。”徐清辉说,五祖拳的训练又辛苦又脏,有时候都得在地上摸爬滚打,再加上一些拳法的逐渐消失,也常出现“曲终人散”的局面。

“希望下一代能够坚持努力,把我一身的技艺都学走。”徐清辉向记者说道,沉稳有力的声音在馆内回荡……岁月也许在这位老拳师的身上留下了印记,却带不走刺桐城里那股子薪火相传的习武风气。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