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功名路上的乡土民情:过“哑子桥”为何不能说话?

2021-12-21 08:30:13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杭州拱宸桥

东南网12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海潮)泉州陈师海《由泉晋京沿途事宜》和闽县吴玉麟《公车杂咏一百首》,俱是清代福建人晋京会试见闻录,笔涉沿途乡风民俗,若将两者交叉互证,则相映成趣,于今可助谈资;若想拼凑一部清代福建版“赶考指南”,则有补全合璧之功。

船运禁忌与习俗

丁立中(清末民初钱塘人)《拱宸桥噤口》诗云:“北新关外五里遥,三十六丈拱宸桥。”陈师海出杭州城,沿运河北上时说:“过北新关有哑子桥,船过此不可言语。”

俞樾《自苏至杭杂诗》注云:“吾邑(德清)东门外大虹桥,舟过其下者戒勿开口。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亦然。”今有好事者将此两处地标与湖州潮音桥并称“浙江三座哑子桥”。潮音桥的传说与一位修桥补路的哑巴船夫有关,拱宸桥一带则传为清门(青帮)发源地,“哑子桥”或指代号隐语。

上述说法有些神神叨叨。1997年出版的《绍兴市志》言明:旧时有关船运习俗与禁忌甚多,绍兴尚有摇“哑子船”之俗,即船经桥洞,船工等不得出声,以免冒犯桥神。在民俗溯源上,这一解释可能较为接近本真。

至于“白篷船为什么不愿意跟乌篷船在一处”,这个梗在当今鲁迅《社戏》教学中出现过。陈师海雇船经绍兴到西兴,也说:“乌帆(篷)船一条一千二百文,白帆(篷)船勿雇。”考其原委,大概涉及身份之分。乌篷船过去唯大户自备,中等人家多租用。白篷船多系夜航船,在黑漆的水面上较好识别,一般为农用船与公共交通运输船,其杂乱可知。

陈师海还提到“大交(茭)白船”,到衢州赏船中“同怜妹酒钱一千文左右”。茭白船又称江山船,李慈铭“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这句讽咏,指的是侍郎宝廷近视,不识所纳江山船女“面麻”。

戴槃(清代严州知府)《严郡九姓渔船考》云:“其船有头亭、茭白两种,其家属随船,皆习丝弦、大小曲,以侑觞荐寝。船有‘同年嫂’‘同年妹’之称,其实嫂妹皆雇觅桐庐(县)、严州(府)人为之,世人误‘桐严’为‘同年’,故有此称。船只名为‘江山’,而实非真江山船也。”不知何故,到了陈师海笔下又成“同怜妹”。

车夫一路打饥荒

行船走马三分险。陈师海不时告诫:“(奉化)马头渡海潮颇大勿雇。”“孟河乃准水冲流甚险,切不可走。”由镇江城后出扬子江过金山、焦山,又说:“凡过江须雇大船带江。”“凡过江必清晨风日晴和为妙,午后勿过江。”

吴玉麟注云:“过江须雇红船护送。”把救生船体设为鲜红色,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今人已知,在可见光范围内,红光波长是最长的,最不容易被散射,穿透能力最强。清乾隆《镇江府志》载:“明正统间,巡抚侍郎周忱作舰二,佥水工三十余,以济渡。”明清时期,乡绅们建“避风馆”,筹款造“红船”,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可见长江水域专业救援队古已有之。

北上至红花埠,已入山东地界。《越缦堂日记》载“南人入都”历来皆由桃源经宿迁、邳州入山东,取道峄县、阴平、滕县等地至恩县,名曰湖路,较为坦夷,但“自河决徐丰,又贼陷高唐,兵火阻绝,北行者遂取径山站”。李慈铭感慨:“自今日分歧,驿程崎仄,艰苦万状,亦旅人之厄也。”

黄河1851年、1855年2次决口后改道入海。1854年,太平军北伐副帅李开芳袭占高唐。李慈铭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首次进京,与陈师海迟至咸丰三年(1853年)那趟赶考相比,情形大不一样。陈师海尚有三路可选:“山路崎岖不好走,然遇险雨则走山甚妥。湖路遇雨,车每陷泥,然平坦好走,人既安适,牲口不受劳。小河南亦平坦,视湖路逊些。”

陈师海叮嘱:“凡雇车须择牲口肥壮的,必须于车行中当面验过。”吴玉麟也说“牲口要看,恐临时抽换”,并认为“车马不如骡,二三套不如四套行稳而快”。路上劳资纠纷不少。陈师海先是在江苏丹阳雇车雇轿走了一天,不忘提醒:“惟须有人防车夫偷取些小物。”到京后又说:“路上车夫或侵借钱项,俟到会馆差跟丁、馆丁将他牲口捞着,令其备钱来还,方放他回。”

吴玉麟解释得更细:“车夫强借钱,曰‘打饥荒’。”诗云:“车夫一路打饥荒,车价长支语尚强。今到地头须出气,驾辕骡子好留偿。”所谓“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古人也犯“路怒症”。

出门在外三件事

矛盾的导火索可能埋在心态失衡上。吴玉麟说:“如常四盘菜为素饭,加肉为荤饭。车夫宿站,不但有肉且有酒,定价二十文钱。”和当今长途大巴进服务区有的一比。

来看陈师海账单:如走水路,船上“客餐每顿钱二十八文,菜自备”;南方陆路,“住店皆今夜明早合两餐。若款饱吃小菜,另自备菜蔬,则每位约一百文左右”,这是最低消费。入北后车路“每天二餐”,“中午打尖每人一百一二十文,夜间住店每人一百三四十文左右”。早餐是贴些钱给店中小伙计,交代他“备办大米粥、小菜为点心”。如此对比,难怪吴玉麟气话连篇:“当槽(店家)最巴结当家(车夫),素饭偏将酒肉加。”

出门在外三件事:吃住行。在口味上,南路基本没问题,到宁波“可买蛏干虾米海盐等物,以备山东路上用”;到北方后,“北大兴尖,有佳肴可买”“十里铺住,枣甚美”,看得出陈师海适应能力蛮强,唯“地瓜味甘可食”,不脱闽南人食性。

直至苏北,吴玉麟还盛赞“湖中水族贱而美,皆下酒物”,但渐行渐北,不但“天气冷必着重裘”,风镜(眼罩)、帽篐(护脸)是必需的,连同“饭必三件”“菜必四盘”也觉无味。倒是广东人林伯桐说了公道话,“江北之面胜于江南”“车路店中面饼虽厚而不滞,其小米粥但得煖而洁,即能适口,可以洗涤肠胃”,只是“大米饭则皆糟粕矣”。按照常理,吴玉麟应是爱吃“粉条”才对,福州话有“山东粉”一词,专指山东原产的细条粉丝,用绿豆做成,品质上佳。

陈师海沿途记录了不少土特产,“到扬州买场香戴春林号,源盛茶铺对面方是真的”“东平州尖,旧县住。正阿胶珠可买”“到塘西(栖)买痧药作送人物,姚绍曾号为妙”,俱是《扬州画舫录》等地方文献有据可查的“老字号”。

南归时,陈师海说:“过塘行差伙计接风,毛大顺、陈翰侯二行公道。”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林则徐在日记中写道:“天清,望见江郎山三片石。凡出行者,以得见此石为吉兆。未刻至清湖,寓陈翰侯行中。”过塘行兼具转运、钱庄、旅店等功能,看来清湖(在今浙江衢州江山)“陈翰侯”这家老店,承载了旧时不少福建人的出省记忆。

吴玉麟也说:“仙霞岭为闽浙交界。俗传,岭上望江郎三片石分明者,多吉利。”他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中举后,“公车(会试)五上,中间长年做客,到处依人,踪迹半天下”,人生际遇有着说不出的落寞。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