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寻找校企合作的“金钥匙”

2022-02-11 07:46:39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2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李珂)

【核心提示】 一个科学家,如何能一边做着“高大上”的科学研究,一边“接地气”地实现成果转化?

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先后与30多家企业深入开展横向科技合作,与企业合作成立多个研发平台,实现共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当地产业升级。这位“转化达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到大地上寻找科研选题

“这是我在福建大地上找来的选题,它能为福建人民造福。这一棵竹子,我愿意研究一辈子。”

隆冬时节,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生产线上,一根根原竹被切片后放进输送带,经过提取、浓缩、改性反应、喷雾干燥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摇身一变”,成了“高效、功能化”的木质素产品。

这家以竹资源作为原材料提取木质素的企业,2018年建成投产,两年后便发展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

秘密“武器”正是“高效、功能化”的木质素。

木质素是什么?它是一种农林副产物,能从各种竹子及其下脚料甚至造纸企业排放的废水当中提取,属于天然可再生资源。

提取木质素并不难,但要让木质素改变性能进而实现高值化利用,却是一直以来的技术瓶颈。

这道难题,被刘明华团队攻克。

为什么对从竹子中提取、转化木质素这么感兴趣?刘明华说:“一方面是所学的专业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我在福建大地上找来的选题,它能为福建人民造福。这一棵竹子,我愿意研究一辈子。”

福建,我国主要竹产区之一,竹资源的存量和竹产业的产值均居全国前列。2003年春天,刘明华因为专业课题研究多次到南平、三明等地,他被闽北山区郁郁葱葱的竹林所吸引——“默默无闻藏在地下3年,破土后却一鸣惊人”。生长的速度这么快!原来,竹子在很短时间内就能长出发达的根系,且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刘明华敏锐地意识到有效实现木质素高值化利用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闽北地区基于竹资源优势,竹制品等相关产业飞速发展,但这些产业生产过程中也面临着富含木质素废液的处理难题。如果能破解这个难题,必能为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刘明华带着团队着力开展竹木质素高质化新技术研发。这个研发并非关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而是边实验边走出门实践,边研究边与合作企业探讨生产工艺如何完善、成果如何实现产业化。

“我们是搞应用研究的,要在应用中发现科研问题,再回到实验室来——理论要有实践来做铺垫才更有价值。”刘明华说。

事实果然如此。在与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期间,刘明华团队转让了5件国家发明专利,进行竹资源多途径高效循环综合利用。该项目已建成年产3万吨的竹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线,新增年产值2.3亿元;在与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期间,刘明华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制浆废液资源化利用和以废治废、消除污染。该项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产值10多亿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多年来,刘明华团队与30多家企业合作,成立多个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合作金额3500多万元,在给企业带来新增长点的同时,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了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探寻紧密合作的“法门”

“产学研的合作需要兼顾校企双方的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刘以凡,你们小组现在立刻到实验室启动一组紧急实验。清源公司来求助,说染料分散剂出现了耐热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我们今晚就要出结果,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这是刘明华在2020年7月的一天傍晚打给团队成员刘以凡的一通急电。接到指令,刘以凡二话没说,奔向实验室。

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刘明华团队合作企业之一。董事长王清源、总经理苏千德本以为最快也要次日才能得到技术支援,听闻紧急实验能在深夜出结果,感动之余连夜驱车从石狮赶往福州大学。

凌晨1时许,刘明华和王清源、苏千德等人在实验室里现场评定了当次的实验结果。两天后,团队进入企业进行中试,随即便投产。

“第一时间解企业燃眉之急。从我进团队至今15年了,这一点他从未变过。”刘以凡说。

多年来,刘明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励30余项。但除了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身份,他非常看重另外一个身份——合作企业的研发中心主任。

每逢寒暑假,他必带着学生频频往返企业。整个厦漳泉,相关领域内超过一半的企业他们都走访过。“科研成果和市场价值是两个概念。不能技术牛就目中无人,必须要秉持科研服务社会的理念,时刻关注行业的关键技术需求,致力于科研与产业的有效衔接。”他经常这样教导学生。

刘明华还在各个场合呼吁“企业要对科技研发失败予以理解”。“能够妥善定位项目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价值、会换位思考的合作者,才有可能和我们长久走下去。胡搅蛮缠型、保姆型的企业,我们也合作不来。”他说。

细观与刘明华团队成功合作的企业,有这四个共性:一是其核心技术有市场,二是都为工业领域的实体企业,三是非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四是内部管理很到位。他说:“产学研的合作需要兼顾校企双方的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但凡遇到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刘明华都会要求对方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再做好前期预演,判断产业的高峰低谷在什么地方。形成共识后的合作,他甚至会把实验室“搬”到企业生产一线。

福建省博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曾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工业污水处理回用等方面的产业化实施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向刘明华团队发出合作邀请。

刘明华到项目一线考察调研,与研发人员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企业之前选择的中试基地并不科学,但彼时自己的实验室里也缺中试设备,这导致来自实验室的技术参数和企业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怎么办?只能是重新规划设计新的中试基地。“那段时间,我们驻扎在南平市政和县,对中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进行深度调研,中途又时常要回学校实验室,好多次赶不上动车班次,我们就自驾,天没亮从福州出发赶往工厂,忙活一整天,天黑后再赶回福州。”刘明华回忆道。

那段日子同样令博屹环保董事长刘登周印象深刻。“何止是吃苦耐劳,刘教授团队是以主人翁的精神在帮我们企业做事。”他说。

最终,中试基地在政和县改建成功,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中小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及垃圾渗滤液的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技术难题。在刘明华团队助力下,企业申报并取得了18件国内外专利,为未来的市场竞争打下良好基础,更为我省多地中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我将与福州大学并肩前行,深挖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眼深泉’。”

从高校的“精”专利变为市场的“金”专利,中间有一道颇具风险的坎——中试(中间性试验)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进行一系列技术的、生产的和市场的试验。

目前,中试基本都是从研发部门或团队中衍生出来,并且需要一定数量的工程师。而这些试验又都是创新性、探索性的,在来自技术、市场、管理、资金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下,不但不能创造利润,还存在失败的可能。

但这恰恰是“从产品到商品”的关键环节。能不能打造一个中间桥梁,降低中试风险,促进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之间“无缝对接”?

刘明华和众多科学家的共同所盼,在福州大学实现了。

2014年,福州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它将福州大学数个校区按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进行规划。

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州大学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一体化的协同工作体系,创新“引企入园”合作模式,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创新联合体。

不仅如此,福州大学还成立了“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建立机制,推进技术转移机构改革与建设,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各学科与社会企事业单位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包括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共同解决企业和行业中的技术问题,合作开发项目,并提供诸多专业技术之外的配套服务。

如今在科技园里,不仅有福大北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这类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成长起来的明星企业,更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付贤智环境光催化创新团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黄浩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莉龙化肥催化创新团队等30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团队,他们带着成果入驻,让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共同入驻的企业研发中心“无缝对接”。

“我们从高校实验室研发成果早期就介入,挖掘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并为其加入产业化基因。”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叶志清介绍,为鼓励企业转移高校科技成果和智力成果,科技园建立了专业技术转移服务人员的市场化聘用机制和利益分配激励机制等。目前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200家,其中,转化学校科技成果50多项。

刘明华团队与三明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竹资源高质化利用项目的中试部分,就即将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成投用。“科研在学校、中试孵化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在企业,这将大大提升产学研融合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刘明华说,“我相信未来我们团队会有更多的成果在这里转化。我也将与福州大学并肩前行,深挖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眼深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