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古镇赶圩

2022-04-07 16:17:34 作者:陈河川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我的老家在赤水,它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古镇,曾是德化县西部片区的交通枢纽。400多年前,古镇就成为了尤溪、大田、永春商贾来往的交通要道。民国的时候,古镇的商业营业额更是占到全德化县四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邮电、金融、商业网点等配套逐渐完善,设有邮电支局还开通了程控电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香菇、笋干等山货和闽南沿海的鱼、虾、盐、糖等生活物资都会在古镇聚集、流通,500多米的古镇街道上就分布着大小商号100多家、旅社10多家,成为了周边乡镇乃至周边县城名副其实的物流、客流交汇中心。因此,彼时的赤水又被称为德化的“小上海”。

每个月里逢一或六数字结尾的日子,就是古镇的赶集日,也叫圩日。每当圩日的时候,古镇上来往的旅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贸易频繁。一些来自本地和周边较近地区的乡民会早起,穿戴干净后担上包袱,挑着箩筐,带上干粮,徒步来到古镇集市上,摆上他们早已准备好的食品、蔬菜、土特产等,换取一些零用钱或者生活必需品。赶圩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互通有无的渠道,还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用辛勤和汗水浇灌着土地,然后把从土地上获得的回报背到街上换回生活所需,用劳动追求灿烂美好的日子。

而对货郎们来说,奔走于各个乡镇赶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会挎着篮子、挑着担子、开着车子,带着从外地批发来的各种玩具、衣服、鞋帽、日用品、食品等,到镇上出售,开始一天的交易。货郎们的出现,不仅给人们购物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也极大地促进了古镇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在那个农村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乡下的生活条件远没有现在这么好,也少有电视机、收音机、电脑等电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生活相对闭塞,要想接触新鲜事物,去古镇赶圩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孩子们最喜欢赶圩天了,总是掰着指头算着日子,巴望着赶圩天能够早点到来。赶圩,赶的是一种心情,图的是一份热闹。赶圩的前一天,孩子们都会表现得很乖巧,晚上会自觉地早早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会赶紧起床穿衣洗漱,简单扒几口饭后,急忙催促着大人去镇上赶圩。大人们则不紧不慢从农村的各个角落走到一起,有说有笑地带着自家孩子沿着乡间蜿蜒的田间小路,往镇上走去。从老家的村落到古镇街道,有将近4公里的路程,走的基本上是用石头铺筑的田埂路,田埂路蜿蜒温润地贯穿于成片的梯田中,一直延伸到古镇。伴随着我们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赶圩的队伍。不知不觉中,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其中以小孩和妇女居多。

那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孩子们接触零食的机会不多。对于我来说,相比于街道摊位上售卖的商品,更吸引我的是街上的美食。

油糕是我十分喜爱的食物。为了吃上油糕,赶圩的当天我是会故意少吃早饭的。到了镇上,我就会有意无意地推搡着大人往街头的油糕店走去。那时候,这家油糕店就有20多年的历史了。店老板对制作油糕颇有心得。如果运气不好,碰上店里油糕卖光的时候,我总会耐心地站在油糕店门口,等待老板重新做油糕。只见店老板用擀面棍把事先做好的面团做成一张张圆形的、大小几乎一致的面皮,再把备好各种口味的馅料包进去,就做成了一个个圆形的糕饼。然后,把做好的糕饼放进油锅去炸。随着糕饼入锅,油锅顿时沸腾起来,不一会糕饼就变成了金黄色。油炸即将收尾的时候,糕饼的外表冒出了晶莹剔透的油泡,进一步激发了我的食欲。热气腾腾的油糕散发着清香,充斥着整个糕饼店,再弥漫到街道的空气中,引得路人不禁停下脚步,买几个解解馋。

除了油糕,古镇街中一家卖香椿粉蒸肉的老店也让我流连忘返。店老板是我的远房亲戚,每逢赶圩我爸都会带我去照顾亲戚的生意。他卖的香椿粉蒸肉,都是自家做的,很地道。为便于售卖,店老板在备好米粉、椿叶、五花肉还有瓷坛后,会先将腌制好的五花肉裹上一层米粉,再码入事先准备好的瓷坛里,层层压实,最后铺厚厚的香椿叶,封住坛口。店老板说,香椿叶要用谷雨前后的老椿叶,香味浓烈,做出来的粉蒸肉才会更劲道。过上二三天,待香椿叶的香味慢慢渗入肉里,粉蒸肉的味道会更加浓郁。老板要售卖的时候,就取出二三斤粉蒸肉,放入蒸笼,用大火蒸上二十分钟左右,然后取出翻扣在碗碟上,撒上葱花,酥软爽口的香椿粉蒸肉就可以上桌了。

店里的灶台在蒸香椿粉蒸肉的时候,粉蒸肉的米香包裹着香椿叶的清香在升腾的热气里直打转,挠得人的胃里痒痒的。等着端上粉蒸肉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从碗里取出一块放进嘴里,那种糯而清香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关键的是,一碗粉蒸肉分量足只卖三块钱,实惠又管饱,深受人们喜爱。

古镇的街道,许许多多的木房子分立在街道两旁,街道柔润地盘在半山腰上。圩日的时候,街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热闹非凡。依稀记得当时的马路是用石子加泥土铺筑的,晴天街上全是灰尘,雨天则满街泥泞。车辆从街上过,常常会发生刮碰等交通事故。那时候还没有出现移动支付这种方式,人们都使用纸币,因此小偷也选择在圩日的时候下手。为防止在拥挤的人群中丢失钱财,人们就把钱放在贴身衣物的内侧口袋里。

那时候我还小,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堆里,把双脚蜷起都不会落地,可想而知当时赶圩人群有多么拥挤。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古镇繁华热闹的盛景,如果有机会置身其间欣赏着这一幕,一定会让人喜不自禁,流连于这条醉人的古街里。

如今,古镇的街道已在政府资金支持下修葺一新,古街的道路铺上了高等级的柏油路,路两边的房子还统一进行了立面装修,换上具有古镇特色的装修风格。从远处看,整个古镇显得坐落有致、古色古香。

现在古镇的人们经济条件更好了,家家户户都有了车。人们去街上不再需要步行,开车一趟只需要10分钟,一天可以往返多次。但有了车,人们反而过得比以前匆忙,沿途的街景多数情况下成了车辆后视镜里的倒影,渐渐模糊。赶圩的人也少了很多,以留守老人、妇女为主。可让人欣喜的是,在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古镇的人们早已摆脱了了贫困,又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那些走在街上的人,都穿戴整齐、精神饱满、春风满面。

岁月匆匆,转眼间已离开古镇多年,但小时候到古镇赶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我真想找一个闲暇的时间回到古镇,再好好地赶趟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