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答记者问实录
2022-06-10 22:07: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
东南网6月10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今日,福建省委宣传部举行“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发布会邀请到中共南平市委书记林瑞良,中共南平市委副书记陈涛,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志阳,介绍南平“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记者:想请问一下林书记,您刚才通报的时候提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首站就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护好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平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林瑞良:武夷山国家公园既是“双世遗”的保护地,又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武夷山考察时说,“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建设好国家公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广泛凝聚生态共识。南平自古以来就有保护生态的传统和习俗,千年前就颁布了《禁樵令》《禁渔令》,禁止乱砍树、乱捕鱼,现在还刻在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上。还有,朱熹在南平“琴书五十载”,他提出的“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这些都是南平生态保护的传统文化基因。特别又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亲临指导,我们顺势而为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自然教育、科普教育和宣传引导,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方式,并探索生态司法模式,建立生态法庭,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创新开展复绿补种、增殖放流、管护山林、认购碳汇等惩罚措施,在全社会培养起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新风尚,让“保护第一、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国家公园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和内生动力。 二是坚持系统保护修复。我们在1001.4平方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外围,划定1公里左右的保护协调区和2至4公里的融合发展区,构建了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发展带,目的就是为了系统做好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修复。比如,我们已经谋划同国家公园保护相关的项目93项、总投资近400亿元,其中松材线虫病虫害阻断区、防火林带隔离区、闽江上游水生态环境治理、251公里生态环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在开工建设。还有,我们强力推进茶山整治和“两违”整治,2018年以来累计整治和修复面积1.6万亩,拆除各类违法建设4万多平方米。同时,我们配合林业部门,正在着手建立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可量化可评估的智能化感知监测评估体系。 三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绿色是我们最大的底色,生态优势就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南平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显现。前面已经和大家介绍了我们的“茶、竹、鸡”等生态优势产业,我们还有水产业,这几年开始风生水起,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纷纷落地南平,农夫山泉建成投产,华润怡宝、银河水业计划近期陆续开工建设。同时,我们正围绕生态优势,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银行”“武夷品牌”等模式,着力推动品牌保护和原产地保护,打造区域品牌和生态标识,赋予生态产品更高附加值,让生态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交通物流的快速发展,异地办公成为可能。我们还毗邻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我们正在规划建设全域风景,以吸引年轻人和高科技人才来南平创新创业,努力培育生物医药、基因工程、信息科技、绿色技术等特色产业,推动新风景变为新经济,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我们将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谢谢! 记者:请问陈副书记,在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上,南平有哪些措施?谢谢! 陈涛: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茶文化为引领、茶科技为支撑,促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打造茶文化交流示范区。我们高度重视保护挖掘茶文化,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系统做好100个茶文化相关文保单位、48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加快推动中国武夷茶博物馆、政和中国白茶博物馆、建瓯北苑贡茶文化中心等一批茶博物馆项目建设。同时,深化茶文旅融合,推出世界茶乡体验之旅等主题线路,成功举办中国(武夷)“三茶”统筹发展高峰会、中国白茶大会、首届中国(武夷)红茶国际交流活动等重要茶事活动,持续讲好茶故事,努力打造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 二是着力打造茶科技创新先行区。我们注重以茶科技赋能茶产业,在种业创新上,开展中国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建成24个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积极开展政和白茶太空搭载育种实验,3个茶树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在茶品质研究应用上,积极推进院地合作。比如,邀请刘仲华院士开展武夷岩茶内含物功能研究,发布《武夷岩茶的品质化学与健康功能白皮书》,揭示了武夷岩茶的健康密码。在数字化、机械化建设上,邀请赵春江院士搭建茶产业数字社会化服务平台,选派浙江大学等9个团队和225名科特派服务智能采茶机研发、茶衍生品开发等。我们还举办了中国茶科学家论坛,邀请权威科学家为我市茶科技发展“把脉问诊”,为茶叶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是着力打造茶产业发展集聚区。首先,大力开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推广绿色生态管护模式,全市已建成36万亩绿色生态茶园。其次,推进茶全产业链发展,引进培育一批茶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等茶深加工及茶衍生品,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推进一批茶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政和中国白茶城、武夷茶世界正式运营;同时,推动线上线下销售一起发力,比如,武夷山抖音茶叶电商直播基地商家突破1万家、月成交额最高达6.5亿元。武夷岩茶成为首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并成功创建政和、光泽、松溪3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第三,着力打响茶品牌,建立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绿色生产质量管控体系,“武夷岩茶”连续5年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名。2021年,我市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创新机制,融合发展,让茶叶更好地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金叶子”。谢谢! 记者:请问龚副市长,南平作为山区地市,近年来,南平如何立足实际,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龚志阳:南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长远、统筹谋划、扬长补短、创新实践,全面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 一是扩容量,优化资源布局。近五年来,我市以教育补短板专项行动为抓手,实施义务教育薄改和校安保障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6.5亿元,南平一中武夷新区初中部、南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南平市智慧教育项目以及建瓯、浦城、顺昌一中新校区等一批重大教育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6个,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随迁子女入读城区公办校比例保持在96%以上。在此基础上,我市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十四五”期间,再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142个,新增学位将超6万个。 二是抓质量,提升教育内涵。一方面,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抓实抓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品德行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优秀特色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师生头脑”;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立首家思政一体化研究工作室,立足不同学段学生差异化的身心特点,打造了思政精品课程,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德育实效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坚持以质量为根本,出台《南平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十条措施》,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重点打造高效课堂、活力课堂;加快高中教研水平提档升级,做好“借智”文章,创新引进省外名师和优质教研服务,组建全市高中培优联盟,成立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同组织全省五地市联考联评,全市高考本科上线率实现“四连增”,智育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建队伍,强化师资力量。我市始终聚焦教育人才的“引育留”,倾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筑梦人”队伍。精准聚才引智,实行统招与选聘结合、定向与特岗并行,多渠道补充师资力量,2016年以来共招录新任教师超6000名,每年在省内外高校开展“人才·南平校园行”活动,累计签约引进150余名教育人才。坚持育才为本,在山区地市中率先开展本土公费师范生培养,依托武夷学院储备在培小学幼儿园教师698名,大力实施教师岗位练兵,2021年全市共有33名教师获省教师技能大赛奖项,其中一等奖3名。突出留才为要,实施基础教育人才“131”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培育中小学教学名师99人、学科带头人319人、骨干教师1032人。全市现有省杰出人民教师、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158人,形成了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四是促改革,释放办学活力。我市实行强校带弱校、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等办学模式,全市37所优质中小学校“委托管理”112所农村薄弱学校,服务农村中小学生4万余人,有效解决了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差距问题。深化“双减”改革,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提档升级,构建“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素养培养”的“1+1+1”多元课程体系,建立由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共同组成的校外专家库,用好用活用足20个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6.68%,相关经验做法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在全省率先推行“入学一件事”改革,实现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新生报名“零证明、零材料、零跑动”,每年惠及7.5万户家庭,群众的教育获得感逐年提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好教育义不容辞。我们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人民满意标准,聚焦铸魂育才、优质均衡、促进公平,着力推动改革攻坚,打造闽北的教育品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的幸福感。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记者:请问陈副书记,南平在总结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 陈涛: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起南平、兴于福建、全国推广,这项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指导、亲自总结提升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南平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我们牢记嘱托,创新发展,进一步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南平市连续19年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优秀案例,并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做典型发言。重点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深化创新推进。着力政策供给,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措施》《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3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探索实施利益共同体备案制,被写入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还制定并发布了全国首个科特派团体标准和福建省首个地方标准,探索标准化服务。 二是放活选派机制。拓宽选派渠道,通过高端“引”、机关“派”、基层“培”、社会“聘”,构建高校院所专家、专技人员、乡土人才的“宝塔型”人才体系,实现所有乡镇科特派驻点和工作站全覆盖,90%的行政村设立服务点;坚持柔性引才,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30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优化选派方式,由单兵作战向组团作战转变,全市累计引入1330个科特派服务团队,45个法人科特派。如引入省农科院苏海兰科特派团队,突破了中药材“七叶一枝花”在我省人工种植的瓶颈。 三是拓宽服务领域。一方面聚焦服务“三农”。突破白羽肉鸡育种、杉木育种、百合种球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10年来,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万项次,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另一方面聚焦特色产业。围绕茶、竹、水等优势产业和食品、旅游等“3+4+5”重点产业集群,设立13个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引进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特派团队,攻坚氟精深加工等技术难题,助力打造氟新材料产业集群。 四是完善服务保障。我们与科技部农村中心等部门共建全国首家骨干科特派培训基地,为科技人员充电续能;还创新了“科特贷”“科特e贷”等金融产品,发放贷款1.31亿元,带动商业银行延伸发放贷款10.16亿元,该做法得到科技部农业司肯定。同时,构建“智慧+科特派”服务体系,新建信息化综合平台,满足“订单式”需求,落实“菜单式”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发展,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着力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样板。谢谢! 记者:我们知道卫生健康事业作为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请问龚副市长,近年来,南平市在持续推进综合医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龚志阳: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南平市深入实施健康南平行动,持续深化综合医改,落实各项医疗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纾解群众看病就医的“烦恼事、揪心事”。主要抓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解决“看病难”,完善医疗布局,优化便民服务。近年来,我市结合行政中心搬迁和医疗卫生补短板专项行动,完成了市第一医院住院综合病房大楼、闽北中医重点专科大楼、市第四医院、武夷山市中医院等一批重点医疗项目,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定位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武夷新区综合医院项目正全力推进、将于年内开工建设,“我为群众办实事”72个医疗项目落地见效。全面完成我市26家公立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联互通互认,实现10类128个项目的“一检通用”,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同时,发挥4个省级重点专科特色优势和闽北中医药资源禀赋,组建胸痛、脑卒中、中医专科联盟。完成10个县域总医院组建,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县域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建立人财物集中统一、县乡村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全市13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双向转诊,1278个村卫生所100%实现医保“村村通”,让群众少跑路,在家门口即享便捷的医保服务。 二是着力破解“看病贵”,降低药耗价格,减轻患者负担。推动“三医联动”真联真动,先后跟进落实国家、省组织的13批次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累计节约群众医疗费用支出资金1.9亿元。同时,在省内率先探索开展药耗区域性谈判议价,低值医用耗材平均降幅30.75%,最高降幅达80.62%;药品平均降幅14.5%,最高降幅达70%。南平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稳步推进DRG支付方式改革,在两次国家调研评估中均获评优秀等次,力促医疗机构主动控费,2021年,试点医院住院次均费用较2020年同期下降271.28元,患者个人次均住院负担较2020年同期下降64.14元。 三是更加注重“治未病”,探索医防融合,健全公卫体系。立足闽北山区地广人稀的实际,全市共组建1281支公卫服务团队,分片包干、入户巡诊,为辖区内常住居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等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以建阳区“三体一盟”为试点,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植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759支,参与家庭医生2324人,与辖区内居民签约81.3万人,脱贫人口签约6万余人应签尽签。突出中医在“治未病”方面的特色,建成“中医馆”112家,实现全市80%的乡镇卫生院和8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馆”,创新了“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南平服务模式。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努力,持续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化,提升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让闽北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便捷高效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记者:请问林书记,南平作为“福建粮仓”,请问在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引领三产融合上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林瑞良: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我们的主责主业,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出台稳定粮食生产的六条措施,着力解决好有地种粮、有人种粮以及种粮技术等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经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83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围绕明确土地承包权、保护土地所有权、激活土地使用权,建立南平范围内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到去年底,全市土地流转率近40%,流转到规模经营主体的耕地面积47万亩。比如,顺昌前洋村,创新“分股不分田”模式,开展规模化经营,租金总收入达到每年31万元,村民务工增收45万元,村财增收12.2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集约化生产。一是实施种业创新行动,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依托谢华安院士、胡培松院士团队,今年选育了10个新品种,育种基地超过2万亩。二是机械化种植,围绕机耕、机种、机收、机防、机烘全过程,推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农机作业,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5%,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79.5%。三是推广耕地轮作,大力发展“烟稻”“菜稻”“菌稻”“稻田鱼”等多种种养生产模式,补偿粮食生产收益太低的问题。比如,今年全市推广“烟稻”轮作面积23.8万亩,比单一种植粮食作物提高效益5倍以上。 三是加强力量导入,推动组织化运作。主要就是选派了“三支队伍”。一是科技特派员队伍,围绕“总结、完善、巩固、坚持科特派制度”的要求,全市选派科特派1589人、团队715个,新增利益共同体119个,实现成果转化515项。二是推动市县机关单位1695个党总支、党支部与全市1636个村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共建,提升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从优秀本地大学生中,聘任了2100余名村级党群工作者,为村级组织增添了活力。 同时,我们着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聚焦“粮食、食用菌、茶、竹、水、鸡”等生态优势产业,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产业振兴示范带的建设模式,打造集农文融合、农旅融合等典型样板。比如,松溪郑墩镇示范带把农业做成文化,把文化注入农业,将蔗糖产业与梅口古渡文化相结合,带动了以“百年蔗”为主线的农旅发展。比如,政和县通过中国白茶城,打造多产业融合集群,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这几年,政和白茶质量和价格都有较大提升,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各位媒体朋友,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毫不松懈抓好粮食安全,持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努力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真诚欢迎媒体朋友到南平看一看,到武夷山国家公园走一走,采风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切身感受“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文化魅力。谢谢!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