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闽山闽水物华新·非凡十年]绿色发展 生态南平绘胜景

2022-08-23 07:40:47 作者:赵锦飞 蒋丰蔓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蒋丰蔓)“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清。”南平,是福建省最绿的区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17次深入南平调研,对南平加快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便到南平。“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青山绿水间,谆谆嘱托,催人奋进,指引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平市牢记嘱托,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再到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高颜值的环境、高质量的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十年间,南平GDP突破2000亿元,实现翻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5%和10%,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南平将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探索具有南平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绿色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样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南平市主要领导说。

立足优势,绿色发展导向鲜明

车行闽北满眼绿。

2011年10月,环保部授予南平“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以设区市为单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多张名片昭示着闽北山区的丰富资源。靠山吃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资源利用上,南平有自己的辩证法。

近日,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游人如织,访客对这里油菜花、大豆与茶树的组合尤感兴趣。

“种植养分高效的绿肥作物,既减少了农药、化肥对环境的破坏,又能充分滋养土壤。”现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我们还在这里新设置了茶旅融合科普项目,游客用手机扫一扫指示牌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武夷山茶产区各类型的土壤信息和科普知识,让更多人知晓生态茶园的发展理念。”

作为农业大市,南平探索建立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掀起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浪潮。

尽管经济欠发达,南平不是“捡进篮子都是菜”,定下了一系列“严禁”。

高能耗的项目免谈,污染重的项目免谈,重复建设的项目免谈……不符合绿色发展导向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南平的招商干部坚信有舍才有得,念响生态“紧箍咒”,给未来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

近日,武夷新区引进企业华润怡宝饮料(武夷山)有限公司以总价695万元摘得生态食品产业园地块,标志着华润怡宝武夷山工厂项目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南平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我们高标准推进生态食品产业园水产业专业园建设,做好‘一瓶水’文章,加快培育以水产业为代表的生态优势产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南平市领导说。

农夫山泉、上海三爱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圣象集团、华瑞洲际酒店、八马茶业……看中优越的生态环境,一批知名企业纷纷选择落户南平,涉及食品、竹木加工、电子、旅游养生等,绿色发展路径逐渐明晰。

十年来,南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71.14%提升至2021年的78.89%;空气质量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3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全优。2021年10月12日,武夷山正式成为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南平的绿色发展再添一张烫金名片。

强筋健骨,绿色产业风起潮涌

经济总量小,发展步伐慢,是闽北人心中之忧。而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经济蓬勃发展,让人艳羡……

还是那块布,却不只是那块布。近日,福建福能南纺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生产正酣。“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我们从原来全国第一块PU革基布升级到非织造布,从传统纺织转向智能制造,实现生产重心向无污染、清洁化、低能耗的非织造产品转移。”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何积庚说。

一片叶子,同样辉映绿色发展之光。

8月13日,首届南平市“万斤好茶等您来”现场交易会在武夷山举行。现场,上百名本地龙头茶企、省内外专业采购商参与评鉴采购,热闹非凡。

南平是著名的茶区。十年来,当地引进落地一批茶衍生品、茶饮料、茶食品等高附加值企业,打造了“印象大红袍”“中华茶博园”“万里茶道起点”等精品茶文化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三茶”融合,目前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50亿元,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连续5年位列中国茶叶类第2名。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核心的是选准产业。对于南平而言,重点是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择与绿水青山、人文历史等相得益彰的产业,精准发力,做足优势,构建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南平的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生态,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如今,围绕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南平提出培育做大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闽北大地加快“点绿成金”:在全竹利用上下功夫,从竹笋加工到生产竹地板、竹家具、竹空间,再到生产竹吸管,实现全链条开发利用,竹产业产值从2012年的74亿元增加至2021年314亿元;圣农集团加快扩张发展,上市公司圣农发展的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4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45亿元,辐射带动省内外7万多农民增收。

全面融入,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车行至武夷新区,一抹绿意惹眼。

“我们将1.2万平方米的空地进行平整绿化,片植或穿插色叶植物、开花植物,铺设碎石路面,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建设成城市雨水花园类型的街头小游园景观。”项目负责人饶辉介绍道。

从景观建设、城市设计到功能布局、产业发展,以“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作为发展坐标,武夷新区处处彰显着南平的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宜居,不仅体现在城市,更着眼广大乡村。2020年,南平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之年的一次“大考”,乡村开启“美颜”新模式。

十年来,南平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44个,惠及15.9万户群众;新建绿道260公里、公园100个,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建成美丽乡村645个,整治农村危房、裸房4.7万栋,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如今,在南平,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生产生活,绿色发展共识广泛建立:全社会广泛开展自然教育、科普教育和宣传引导,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探索生态司法模式,建立生态法庭,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创新开展复绿补种、增殖放流、认购碳汇等惩罚,培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新风尚,凝聚起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和内生动力。

站在更高起点上,南平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持续探索将生态高地转化为发展高地的有效路径——

去年,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的当天,《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先行方案》印发。在1001.4平方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外围,划定1公里左右的保护协调区和2至4公里的融合发展区,构建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发展带,通过圈层管控,实施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保护。

“我们正在规划建设全域风景、推动建设美丽风景与优雅人文融合的国家公园门户小镇,同时加快引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基因工程、信息科学、绿色技术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文旅经济,让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共同保护变为共同富裕。”南平市主要领导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