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邂逅七百年“海丝”遗珍

2022-09-22 09:08:43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上图左:水下考古队员在检查潜水装备。詹照宇 摄

上图中:水下考古队员下海。詹照宇 摄

上图右:考古队员下潜考古。詹照宇 摄

下图右:航拍圣杯屿海域水下考古队作业地带詹照宇 摄

下图中:圣杯屿海域出水的瓷器萧镇平 摄

下图左:圣杯屿古船出水文物元龙泉窑青釉印花瓷盘杜正蓝 摄

东南网9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杜正蓝 萧镇平)

700多年前,一艘满载陶瓷的元代商船沉没在暗礁丛生、潮汐变幻莫测的漳州古雷圣杯屿海域,一段历史就此湮没不闻。

2010年,因台风“鲇鱼”的搅和,让沉船露出了冰山一角。经过文物考古人员多年不懈的探测、发掘,逐渐揭开这艘“沉默”700多年商船的神秘面纱。

8月25日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和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开展全面水下考古发掘,对水下文物进行提取,并在周边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海船迷踪初浮现

漳州古雷,一个向南伸出海10多公里长的半岛,岛中段杏仔村以东10余公里的海面上,分布着沙洲岛、井安岛、菜屿岛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岛礁。圣杯屿是菜屿列岛南面一座较小的岛礁,是当地渔民传统的养殖区及渔船作业区。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岛礁,因一场水下考古而名震全国。

站在海上工作平台,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阮永好看着水下考古人员打捞上来的一件件瓷器,内心欣喜。他悬了多年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深埋水下700多年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漳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阮永好说,古雷海域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的交汇处。数十年来,古雷海域周边渔民在作业时,偶尔会捡到一些带有古代印记的瓷片。

2010年10月,台风“鲇鱼”在古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受台风影响,杏仔村附近渔民的养殖箱沉入海底,在打捞养殖箱时,发现了零星瓷器。

“文物部门从2014年开始对圣杯屿海域进行水下调查。”阮永好说,当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水下考古专题调查队开展水下调查,确定圣杯屿海船具体坐标,共发现6道隔舱板,采集标本中有青釉碗、盘、洗、碟、高足杯等,均为元代龙泉窑产品。

经初步研判,该遗址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此前,漳州海域也曾发现唐代和宋元沉船遗址,但都不如圣杯屿沉船船体及瓷器这般的完整度高。

2016年,文物部门开展厦漳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复查工作,划分厦门海域和古雷圣杯屿周边海域,水下遗址调查面积约1600平方米,基本摸清了遗址水下地形等全部情况。

2022年,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考古发掘计划。9月,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拉开帷幕。

滤沙去泥探沉船

经过多年陆地调查,考古队寻找到水下海船相关线索,并通过物探调查,确定了水下遗址位置及海底地貌,对遗址的分布范围、价值认定等有了初步认识。据悉,遗址周边散落较多瓷器,其中海船船体周边10米范围内为文物密集区,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且绝大部分可以复原。

下潜30米深海,队员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水下考古技术,还要在瞬息万变的海洋环境中抢时机。

“队里每日都要做周密的潜水计划,包括风浪、流速以及遗址被泥沙反复掩埋情况。出发前,找好当日的潜水作业窗口期,每个窗口期约2小时。遇气候不佳或海况复杂时,便会难以开工。”阮永好是此次水下考古的队员之一,他介绍,水下作业两人一组,后一组随时准备接替上一组队员。在深海中,人的反应要比在陆地迟钝许多,队员们需要在短短半小时内完成清理、编号、测绘、摄影摄像和物件提取工作,作业难度颇大。

揭开圣杯屿古沉船的层层面纱,首先看到的是附着泥沙、贝类海草的扰乱层,物件堆叠较混乱。“第二层是以摆放规整船货为主的原生层,较能真实反映沉船前的基本面貌。”考古队队员张颢馨说,水下考古的艰难主要在于环境的复杂,物件长期被海水浸泡,水流或缓或急地流淌,将好不容易拨开的泥沙再次掩盖。

被泥沙遮掩的这艘元代海船从何而来,去往何方?又为何沉船至此?

圣杯屿海域附近海床多为坚硬沙石,沉船至此,船身下陷部分仅1米深,该遗址堆积西北浅、东南深,西北最浅部分船体暴露,暴露部分长度超13米,另有部分被掩埋。

考古调查发掘显示,该船只艏西北,艉东南,约310°,船体残长13.07米,最宽3.7米,单层板结构,船壳板厚度约6厘米,发现桅座(应为主桅)、舭龙骨、6道隔舱板以及船舱内成摞的瓷器堆积。舭龙骨在舷船板下,厚度约10厘米,舭龙骨至桅座中部宽约3米,残存6道隔舱板,隔舱板厚度约8厘米,舱宽约1.6米,最宽的北3舱宽度达2.6米。专家根据发掘进度判断,此船至少有7个船舱,推测应是中型以上的商船。

“此船航线自北向南。追溯产地来说,有可能是浙江生产的龙泉瓷器,从浙江丽水、瓯江及温州港附近港口,经台湾海峡进入圣杯屿水域,但也不排除是福建闽江松溪一带的窑址所产。”通过对埋藏环境、船货、船型等信息的科学分析,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陈浩猜测,此类满载着品类单一货物的中大型商船,或将去往当时的广州港国际航线,与其他窑口的瓷器汇合,进行中转分装,或是直接出口,销往东南亚地区,具体情况仍待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说,在沉船考古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庞大的船货数量,有机质在海水长期的浸泡下难以得到保存,但通过细致发掘,也可能发掘丝绸、纸张等物,更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古代海洋活动的形态。

深海遗珍初展颜

距离圣杯屿海域正式发掘船载文物不到20天,水下考古队已发掘出水物件224件。

沉睡深海多年的瓷器饱含海水及多种金属盐,出水后,海水蒸发留下的盐结晶会对瓷器内部的釉料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开裂。经过一轮轮的脱盐处理后,瓷器将盐分析出,用纯水漂洗,方才展露真容。

21日,“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在漳州市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422件,展品均为往年采集发掘的漳州海域遗址文物,其中多数来自圣杯屿海域沉船中的龙泉窑瓷器。据介绍,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出水的龙泉窑青瓷,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器型以碗、盘、洗、碟为主,少量盏、高足杯等。

以碗类为例,下腹弧收,内底较阔平,外底亦较平,部分可见扇形或圆形割坯痕。“在瓷器的装饰方法上,虽然刻画与模印并存,但刻画图案十分简单,线条也随意草率,多在碗内壁刻画弦纹,中间刻画卷草和水波纹,或在碗外口沿下刻画变体回纹,相比宋代龙泉窑繁密严谨的刻画风格,给人以衰落感。”漳州市博物馆馆长李海梅介绍。不仅一些碗、盘的内壁模印牡丹、莲花、菊花等缠枝花卉,还有杂宝、双凤等图案,一些碗、盘、洗、碟的内底亦大多模印折枝花卉或双鱼纹等,均是元代晚期龙泉窑产品的特征。

展馆中,小巧精致的双鱼洗、妙趣横生的龙纹大盘、活泼灵动的“五线谱”高足杯以及内底百花绽放的青釉印花瓷盘,诉说着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的时代印记,也折射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程度。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梁国庆是本次水下考古领队,他认为,圣杯屿海船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元代海船遗址,出水瓷器不乏精品,研究价值高,是元代中晚期海上贸易的典型代表,该遗址的发掘将为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海洋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发现时间轴

2010年10月

第13号台风“鲇鱼”在古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杏仔村附近渔民的养殖箱沉入海底,渔民雇请的潜水员在打捞养殖箱时发现零星瓷器。

2010年11月

漳州文物市场上出现宋元时期水下文物,出自古雷沙洲岛附近海域。

2011年4月

漳州文物部门追查到海船位置在圣杯屿附近海域,并通报当地相关部门,安排当地老渔民日常守护。

2014年10月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水下考古专题调查队开展水下调查,确定圣杯屿海船具体坐标,共发现6道隔舱板,采集标本以青釉碗、盘为主,少量洗、碟、高足杯等,均为元代龙泉窑产品。

2016年8月

文物部门开展水下重点调查,特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一起对重点区域和周边区域开展专项水下物探调查工作,本次水下遗址调查面积约1600平方米。

2021年6月

文物部门对遗址水下文物分布范围、保存状况、遗址性质、船体及船体埋藏状况进行了重点调查,获取了一定的遗址影像、测绘及周边物探数据。共采集标本468件套,发掘出水瓷器228件套。

2021年7月

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专项研讨会召开。与会者一致认为,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考古研究价值高,对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外交通史、陶瓷贸易史、造船技术史等,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和实物资料,建议对遗址尽快组织实施全面的水下考古抢救发掘。

2022年4月

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圣杯屿海船考古发掘”被列为水下考古重点项目之一。

2022年8月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和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遗址开展全面水下考古发掘,对水下文物进行提取,并在周边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漳州市博物馆提供)

相关

福建是水下考古福地

福建日报记者 萧镇平 杜正蓝

日前,在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海上工作平台,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其中就包括贾如真和张颢馨,他们都是第九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学员。结业两个月后,他们参与了此次水下考古作业,一个负责水下物探、一个负责文物资料整理工作。

7月6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承办、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2022年第九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结业仪式在漳州宾馆举行。

此前,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水下考古人员在漳州古雷海域进行了为期50天的实习培训。本期培训顺利完成水下考古工作各流程课程和古雷半岛周边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采集出水文物标本600余件套,为沉船遗址性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我国海域辽阔,水下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广、价值大。国家文物局至今已举办九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其中有多届的学员实习培训地点在福建。“如第一、二期时在连江定海‘白礁一号’,第三期时在东山冬古湾郑成功沉船考古,第五和第七期时在平潭,此次第九期实习在圣杯屿。”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陈浩说。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段。自中国水下考古学科建立以来,先后在福建平潭、莆田、漳州等海域,发现了多处自五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和沉船遗址。

“福建是水下考古宝地和福地。”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阮永好说,漳州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已掌握了22处水下文化遗产点,已确认不同年代的沉船遗址10处左右。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