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 赋能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2022-10-11 09:44:03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是福建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要锚定未来,加快“四大经济”建设。为深刻洞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本版约请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努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赋能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数据要素驱动下的新电商

□朱 岩

数字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促使互联网平台经济也在不断创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布局中,电商平台的创新变得非常重要。电商平台通过供需数据在网络空间低成本地流动,加速了商品流通、降低了供需匹配的成本。现有的电商平台大多是在互联网经济发展初期建立的,这种模式的基础往往是数字空间中的大卖场,只解决了信息流通规模效率的问题,可以把它看作是工业时代生产型规模经济的延展。这种电商平台的经营理念是以流量为核心的,追求的也往往是赢者通吃,希望通过横向扩张来不断扩大平台流量,同时也会在纵向形成数据+算法的客户激活新方式,这时候的电商平台扮演了“中介+平台+生态”三合一的角色,也形成了“平台+数据+算法”的竞争优势。可以看到,在电商平台原有模式中,消费者是平台分析、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平台的一部分,平台上大量的创新都是针对如何获取更多消费者流量进行的,这使得平台上大量的交易出现了“零和”的结果,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电商平台出现社会经济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原有商业模式出现了问题,经营者在资本裹挟和监管缺失情况下,必然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新电商平台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数字化发展战略追求的是更加公平、高效、高质的发展,对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商业模式,要进行创新和变革。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来看,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是网络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产业生态网络中通过数字技术接入的每一个对等节点,都会带来网络价值的不断增值。这种网络增值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面向实体和数字两个空间建立的,它并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增加了传统商品的数字内涵,并通过增加产品数字价值,给社会带来更为巨大的财富。所谓新电商平台,就是要构建流通这种增加了数字内涵的商品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同时通过公平可靠的信用体系满足社会数字消费需求。中国发展新电商,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有着基于实体经济的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新电商应该面向这些应用场景不断创造商品流通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新电商面向的已经不再局限于消费互联网,而是要同时面向产业互联网进行布局。不同于以往的以流量为核心的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必须以信用为核心,也就是说,数字信用体系的完善是新电商平台的一大特征。中国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数据正在成为这个统一市场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所以新电商平台也必须是数据要素高效流通的平台,这是新电商平台的第二大特征。新电商平台是数字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关系匹配的结果,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人到人的商业平等性,所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新电商平台的第三大特征。新电商面向实体和数字两个空间,并将会成为实体和数字两个空间连接的一个重要桥梁,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

◆新电商平台的数字信用体系构建

传统电商平台在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用体系。但如前所述,这些信用体系因为技术、监管、配套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没有很好地与不断变革的社会统一数字信用体系融合,另一方面也往往只是针对自身平台的特定场景建立的,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商业模式本身是以流量为核心的,那么它的信用体系往往也是服务于流量最大化,而不是利用信用体系开发数据要素、壮大实体经济。因此,产业互联网要构建的信用体系,不同于现存的消费互联网信用体系,它立足于实体经济,面向产业生态的数字化转型,基于区块链等可信计算技术,为产业互联网生态内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全程可信的交易环境,从而最大程度消除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让整个产业生态的价值最大化。

建设新电商平台的数字信用体系,既要有全国统一的规划,也必须要根据每个产业互联网生态的特点个性化开发。比如,中国的第一产业数字信用体系的构建,恐怕是全球都未曾做过的,不仅对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会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等长期存在的问题。第二、三产业的数字信用体系也要依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特点,进行系统化设计,与这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相辅相成,打造百花齐放的产业互联网繁荣新景象。

◆新电商平台是面向数据要素的开发和高效流通而建立的平台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把数据要素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数据的要素化,为电商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新电商平台必须有利于平台参与方对数据要素的开发。新电商平台不只是商品交易的平台,而是数据要素开发的平台。平台方要能够为各参与方开发数据要素提供相应的方式方法,就必须解决平台上数据的确权、定价、交易等问题,建立合理的平台数据要素开发规则。

其次,新电商平台必须能够促进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新电商平台必须同时是一个数据交易平台,平台上各种数据能够利用各种数字技术进行资产封装,并可以进行灵活多样的公平交易。比如,农产品在新电商平台上交易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了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所产生的大量事关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数据。其他产业大量的类似数据产品将会是新电商平台交易的重要内容。

最后,新电商平台必须是数据治理的重要渠道。新电商平台在底层治理架构上,将会走向满足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要,在场景开发上将会百花齐放。新电商平台上的大量数据资产该如何治理,是政府、企业、个人都正在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技术保障、立法规范、市场调节三个层面来完善平台的数据治理能力。

◆新电商平台必须要建立数字化的生产关系

新电商平台建设需要把握两个抓手:一个是数字生产力,一个是数字化生产关系。数字生产力我们讨论得比较多,传统科技企业包括电商企业已经做过很多探索和尝试。但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生产关系与之匹配,如果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生产关系,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新电商平台必须要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创建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模式、改变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创新产品的分配方式。

新电商平台所对应的数字化生产关系内涵极其丰富,从总体上来看,这类生产关系一般具备三个特征:数据透明、全员可信、身份对等。第一、数据透明。大数据时代,社会各界一方面拥有了海量数据,另一方面却难于建立产业生态内的信息透明,从而极大影响社会的公平性。公平性的缺失,才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导致了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所以新电商平台所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必须要利用各种技术和治理手段,增加平台上的数据透明性,从而奠定新生产关系公平性的基础。第二、全员可信。全员可信的信用体系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另一个基础。新电商平台的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第三、身份对等。不同于工业时代的层级化、职能化生产关系,数字化生产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对等的。数字技术促进了个体在网络空间的身份对等性,从而让人类社会走向了基于透明和可信的充分释放个体创造性(智慧人口红利)的公平社会。新电商平台需要利用这个特征,努力释放每个个体、每个企业的创造潜力,从而让新电商平台成为开发智慧人口红利的工具。

总之,新电商平台是瞄准产业互联网生态、以信用为核心而建立的、面向实体和数字两个空间的商业流通平台。基于新电商平台,无论是平台运营企业还是平台参与企业,都需要重新思考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所发生的变化,重新打造以信用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所以新电商平台对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在这一充满希望的领域中,也必将会涌现一大批平台运营企业,让中国新电商平台成为世界产业链变革的引领者。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加快构筑我省数字经济新基建“底座”

□蔡承彬

数字基础设施,是以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重点领域为代表的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创新服务的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和基石,数字基建通过对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互补和高效配置,打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促进各行业深度融合、上下游联动,帮助更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减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数字基建挖掘数字经济新增长点,既能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又能撬动庞大的消费市场,乘数效应和带动效应显著,在扩内需、促投资、稳增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所构建的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家居等智能服务体系,为医疗、教育、交通、餐饮、娱乐等领域深度赋能,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中国战略深入实施,进一步畅通数字经济“大动脉”要求数字基础设施先行,夯实数字经济基石。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经济社会转型和人民对智慧便捷生活的向往,对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物理层和技术层构筑以及融合创新和场景化应用等提出了更高发展要求。作为“数字福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我省积极加强数字新基建总体布局,加大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区域(含重点乡镇)5G覆盖,城区基本实现“千兆到户”能力普及,布局建设福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推动建设一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普适普惠的高性能福建省超算中心,新基建指数位居全国前五。以数字新基建为引领,重点实施“上云用数赋智”“互联网+现代农业”“5G+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社会服务”等行动,有力支撑我省基础应用场景和行业应用场景需求,为我省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提供澎湃新动能。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不同区域、产业和企业间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数字鸿沟”问题,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供给和需求匹配程度有待提高,融合基础设施应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创新基础设施引领支撑作用有待增强,安全基础设施防护体系有待完善等。为加快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突破,要全面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建用并举、以用促建,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通多元化投入渠道,围绕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夯实数字强省底座,为推进各领域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持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加快5G网络商用规模化部署和应用,促进5G和4G长期协同发展,提升5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水平和服务质量。统筹全省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结合实际应用需要,加快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满足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依托数字福建(长乐、安溪)产业园、厦门软件园、龙岩文秀数字产业园等打造高速互联、数据流通、优势互补的数据中心集群。夯实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推动企业外网改造升级,搭建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支持工业企业建设改造企业内网,在重点企业内推进5G、边缘计算、时间敏感网络等网络技术部署应用。支持建设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整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的协同应用,争取设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福建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福建分中心。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国家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平台,发展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链配套、供应链协同、生产性服务平台,搭建面向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工业软件测试验证平台。

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突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农业、工业、物流、能源、文旅等行业和智慧生活应用场景数字化转型的强基赋能作用。农业领域,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在农业生产现场部署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各类传感节点,支撑农业生产环境感知预警、可视管理、决策分析。引导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智慧农场、智慧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载体,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推进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流通网络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工业领域,实施“机器换工”,推广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新型人机交互等应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工厂,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现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供应链数字化重构,发展C2M数字工厂等新业态新模式。智慧物流领域,推动传统物流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智慧物流设施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智能仓储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传输、装卸、分拣、包装等技术装备,加快传统仓储设施的智能化改造,重点推动无人仓等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探索智慧物流新型服务模式,引导“无车承运人”模式、智能仓配一体化服务等新模式应用,建设智能化、无人化智慧物流。智慧能源领域,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区,推进电源、电网、负荷、储能高效互动、动能电力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精准匹配电力供需,提升电力系统平衡调节能力。文旅领域,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景区智能化改造,提升完善“一部手机全福游”APP,实现“一机在手畅游福建”。

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围绕数字经济产业链中高端发展需求,推动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着力突破一批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依托重点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释放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引进重点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基础设施。大力布局科研基础设施。依托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培育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开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布局。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在福建落地,支撑全省科研创新能力。

健全完善安全基础设施。随着“数字福建”战略纵深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下的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将更广泛,应完善综合安全防护体系,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在布局发力“新基建”过程中,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安全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适应多技术、多领域融合应用场景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加强重要领域敏感数据监管,强化密码技术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为网络数据安全提供坚实可信的支撑。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研究员)

大力引育高端紧缺数字人才

□陈柏良

2021年我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增长15%,占全省GDP比重约47%,数字人才需求急剧上升。随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全省数字人才需求持续爆发式增长。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省数字办出台《福建省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行动计划(2022—2025年)》,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行动中专门部署“数字人才引育工程”。

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人才是战略支撑和核心驱动,高端紧缺数字人才的数量(存量)、质量(能量)、增量(流量)和储量(潜量)是关键影响因素。“十三五”期间,我省引进了ABC类人才3511名、工科青年人才9854名。当前,我省面临数字人才供给明显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数字人才产业分布不均、结构有待优化,数字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机制力度亟待完善。

在“引”的方面:

一是立足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多元引才机制。坚持“以产引才”“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围绕我省“六四五”产业体系、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和数字技术前沿发展方向,分行业分领域向省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全面征集数字人才岗位需求信息,建立数字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库,掌握数字人才的数量结构、层次变化、分布流向、区域引才政策等,为靶向引进高端紧缺数字人才提供数据支撑;定期制定和发布全省数字人才需求清单,精准编制年度高端紧缺急需数字人才引进需求目录,鼓励将“高精尖缺”数字人才纳入全省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依托世界闽商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平台,拓展数字人才论坛、项目推介、成果展示等,建立海内外闽籍高端数字人才数据库和联盟,实施闽籍高端数字人才回归计划,绘制全球“高精尖缺”数字人才画像;探索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协同联动“双招双引”机制,对能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高端紧缺人才可实行“一人一策”或“一事一议”;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实现异地借脑借智,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国内外院士专家签订合作协议,柔性开展科研攻关合作,破解“卡脖子”数字技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借鉴“科创飞地”模式,在省外数字人才集中的城市或境外地区设立“数字人才飞地”。实施高端紧缺数字人才安居乐业工程,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解决编制周转使用、人才评价聘任、科技成果转化、家属就业安置、医疗卫生服务等问题,突出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让高端紧缺数字人才来得“顺心”、干得“舒心”、留得“安心”。

二是进一步加大高端紧缺数字人才的精准引进力度。加快出台福建省数字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强化省重大人才工程引领作用,衔接重大科技计划,深入实施省引才“百人计划”、“八闽英才”培育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借助“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数字项目”模式,加快引进海内外关键核心数字技术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项目;探索高层次数字人才的专家评审制、关键要素评定制等评价认定标准,赋予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在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中的“自主引才、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评价、自主定薪”等自主权,在申报省高层次ABC类或省雏鹰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中实行计划“单列”,鼓励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探索高端紧缺数字人才个人所得税减免办法;对引进高端紧缺数字人才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等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的猎头公司等专业人才服务机构给予奖励。

在“育”的方面:

一是大力支持搭建高端紧缺数字人才协同培育创新平台。通过设立“福建省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大力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努力搭建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技术研发、高端数字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创新载体,为数字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数字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企业设立首席信息官(CIO)、首席数据官(CDO)等核心岗位,建立健全CIO、CDO高管储备人才培养和教育机制;鼓励省内数字经济企业与“双一流”高校合作培育高端紧缺数字人才,通过设立奖助学金等,与境内外闽籍学生建立联系跟踪机制,为高层次数字人才制定更加个性的培育方案和更加精准的引进策略;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相关行业商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搭建创新应用平台,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主题沙龙等高端数字人才活动,加强数字人才交流互动;通过讲学、训学、游学、研学等构建高端紧缺数字人才培育创新模式,全力培养数字人才队伍的“排头兵”“领头雁”,通过打造数字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数字领军人才大师工作室等,从而培育更多高端紧缺的数字人才、数字工匠,加快发展壮大“数字尖兵”队伍。

二是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培育高端紧缺数字人才。加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协作共建,加大高端紧缺数字人才的协同培育力度;推动我省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双一流”建设,适当增加招生指标;鼓励高校开设数字经济、数据科学、集成电路等专业,支持和指导高校深化数字经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在电子信息、网络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加强前沿领域课程设置;围绕数字经济加快相关高校院所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增加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研究方向的博士招生指标,鼓励有实力的数字化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快培养高端紧缺和急需的创新型数字人才;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与华为、腾讯等知名的企业深化合作,构建数字人才培养联合机制、组建数字经济学院(研究院)、共建实验室(协创平台)等。

[作者为福建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本文系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人才赋能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效应研究”(2021J011250)]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