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闽式生活:相遇福地,不负馈赠
2022-12-29 17:41:3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主题单列成章、并作了具体阐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谋事创业、推动发展。 中国民族自古对“福”文化,就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去年底以来,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传承弘扬“福”文化,积极推动“福”文化资源优势向高质量发展动力转化,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取得了一系列实际成果,包括孕育催生了福品博览会、福品发展论坛,引发了人们对闽地生活、闽式生活的热议等。 闽式生活的背景与内涵 新时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求提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文化建设发展越来越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日益对文化建设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融入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文化要素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和方方面面。文化与经济日益相互交融、一体共生的新态势、新格局,为推进新时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也提出了新挑战、新使命。 立足对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发展特征和规律的深入把握,为切实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引领作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闽地“福”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促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福建在国内率先打响“福”文化品牌、主动做好“福”文化文章。这恰恰为提升闽地生活品质、倡导开启和推广闽式生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契机、确立了鲜明的价值取向、触发了大众参与的热情、拓开了贯通古今中外的多维话语空间,真可谓是守正创新、生动活泼,意味深长、韵味十足。 中华民族“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经过漫长历史的传播和衍化,“福”文化观念和思想已融入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比如,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祈盼“五福临门”,“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又如,在平时生活之中,人们往往“日用而不觉”,笃信力行知福、惜福、享福、祈福、修福、造福等善念良意。 人们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沿袭传统的衣、食、住、用、行等观念习俗,形成了具有较鲜明地域特征的闽地生活。闽式生活则是闽地生活的升级版,体现为生活理念创新、内涵拓展和品质提升等方面。进而言之,闽式生活是基于融汇中华传统“福”文化观念,荟萃闽山闽水、闽风闽物、闽人闽文等精华,而积极引领和主动创造的地域化、大众化、品质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时俱进,能够激发和引领人们自觉践行健康、安全、尚善、悦己等理念,在物质条件和精神享受层面充分感受和体验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 闽式生活的目的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绘就了人民幸福生活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把经济建设发展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更加聚焦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来。对此,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加以深化理解:一是消费需求端,要能够让老百姓在市场上、在各种消费场景下,有支付能力、放心地买到安全、健康,称心如意、品质有保证的商品和服务;二是生产供给端,要能够让市场主体创造活力涌现、创新动能充沛、创意智慧迸发,组织生产出品类丰富繁多、质量可靠的,老百性愿意、乐意“掏腰包”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增强推进更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双重动能,让老百姓越来越有条件享受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据此而言,传承弘扬“福”文化、倡导开启和推广闽式生活,可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福建实践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往就经济发展而论,政府作用更多体现在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上,主要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经济手段调控各种资源,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浸润生活,生活就是文化。在文化与经济日益相互交融、一体共生的趋势下,更好发挥政府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无疑应当更加自觉推动文化建设融入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更加重视文化创新、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在引领新需求、提高供给质量的作用,增进价值判断和生产生活智慧的良性互动。总的是,生产和消费越是聚焦生活内涵品质,文化对于经济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彰显,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越强劲、越持久。由此可见,传承弘扬“福”文化、倡导开启和推广闽式生活,可以为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供重要抓手。 当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各个地方为了实现争先抢位、脱颖而出,无不重视打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的经济循环体系,最大限度地汇聚优势、做响长板。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各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差异很大,但快速推进城市化浪潮极大地侵蚀、消泯了地域特色和个性,从长的历史周期看,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减损了文化要素和人文动力支撑。人类社会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要回归生活本身。从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入手,无论打造经济循环体系,还是赓续地域人文基因,以及促进两地交融互促,都能够最充分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应当是传承弘扬“福”文化、倡导开启和推广闽式生活意之所向、力之所及、利之所在。 闽式生活的构成与特点 福建向来以“福地”闻名,不仅是因为省名及省内有不少以“福”字命名的地方,还在于福建地处我国东南、背山面海、气候温暖湿润、地理单元相对偏安独立,历史上虽开发较晚,但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生产力水平提高,越来越拓垦成为宜居宜业之地,乃至屡次为战乱和自然灾害催迫下的中华民族,提供了一方殊为宝贵的生命庇护之地。福建几度上演蔚为大观的人口繁衍与迁徙的潮汐现象,不仅成为众多姓氏裔孙向国内江西、湖南、四川及沿海诸多省份流布的祖居地、寻根地,也成为大量人口向海外播迁促进中华文化圈形成的最重要省份。这些既已成为闽地生活的历史帆影,也是当今倡导与宣扬闽式生活的人文底色。相较于闽地生活,闽式生活更加重视超越物化的基本生存需求,更好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对社会而言,闽式生活必然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而对个体而言,受惠于大自然的恩赐、劳动创造的馈赠和时代的愿力与红利,闽式生活将带给人们更丰富、更深入、更健康的生活体验。 闽式生活的诱惑最是在美食茶酒。“民以食为天”,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饮食不再仅仅是为了果腹和生存,更成为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福建人的口福,来自于坐拥山海的丰饶物产,闽菜食材之丰富优质,在中国八大菜系中堪称独一无二。尤其是,随着现代农渔业种植养殖技术的普及推广,山珍海味名贵食材进入老百姓餐桌已是寻常,如福建宁德大黄鱼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福州连江鲍鱼约占全国产量1/3、2021年按照海产量每个福州人能够分到600多斤海鲜,宁德古田县食用菌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亿元……闽菜烹调技艺丰富多样,不仅熘、焖、汆等独具特色,还擅长炒、蒸、煨等方法,造就了福建人原汁原味、本色本味,咸淡适中、以鲜为主,食疗养生、药食同源的饮食习惯。福建各地都有令人垂涎的经典菜肴、传统特色美食,让吃货们倍感变换有方、常吃常新、百尝不厌。 福建是茶的王国,饮茶是福建人日常生活的标配,民间俗语“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说明了福建人对茶的钟情与痴迷。福建茶叶品类极为丰富,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采茶、制茶、品茶、斗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怡情、以茶养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积淀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生活化的生动体现。福建人对酒的喜爱,丝毫不比茶少,不管是亲友聚会,还是生意应酬,觥筹交错之间,蕴含福建人的待客之道、经商之道。福建人不仅爱酒,更会酿酒,采用传统工艺酿造而成的福建红曲洒、闽派黄酒,香飘海内外。福建人的日常生活,除了喜欢享用美食、饮茶品茗、饮酒辨酒的普遍人群之外,还有爱泡温泉的“汤客”、爱听戏曲的“戏谜”等。 闽式生活的实惠最是在闽货闽品。福建自然条件优越,人勤地不懒、物阜民也丰,民营经济发达、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体系,不仅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而且成为我国著名的民生消费品、网货制造基地,产品覆盖吃、穿、住、用、行各个行业,涌现出闽风味食品、闽派鞋服等行业品牌,以其产品品质优良、高性价比,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福建形成了众多富有特色的电商产业集群,建成垂直电商平台和网上交易市场超过150个,电商直播场次居全国前列,一批互联网电商新零售巨头和直播网红产品脱颖而出。据统计,2022年12月“双十一网购节”期间,福建实现网络零售额538.4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闽品闽货企业有128家,还有不少成交过亿元的企业,厦门、泉州、福州为网络零售额前三的城市。 闽式生活的品质最是在人居环境。福建地处我国人居环境最为优越的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山脉纵横、水系发达、天蓝地绿海碧,构成人居环境绝佳的自然本底条件。福建先民们因地制宜、因势而造、因地取材,以辛劳和智慧建成了层次分明的城市、集镇、乡村体系,营造了类型多样、造型独特、风格优美的八闽传统建筑,福州三坊七巷、闽南红砖建筑、闽中寨堡、福建土楼、客家九厅十八井、平潭石头厝等是其中的经典代表。 福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真正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们生活在这里,终日喝的是清澈甘甜的水,呼吸的是清新纯净的空气,加之随处可以感受人文气息,诗意的栖居并非奢望。走进世界遗产武夷山、福建土楼、鼓浪屿、泉州古城、泰宁丹霞,44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200个中国、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94个中国传统村落,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天人合一”、敬天惜物、井然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精髓,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价值。新时代以来,福建各地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们身边的公共空间更宽敞了、环境更整洁了、水更淸了、休闲步道更多了,文化遗产古物芳华、古韵新姿,这些都让人居环境越来越展现崭新的时代风貌。 闽式生活的魅力最是在人文底蕴。文润福地,文脉常新,文以化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福建有着极为丰富、极为宝贵、极具特色优势的文化资源与之相契合、相呼应。其中,福建红色文化凝结着福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其价值崇高、地位显耀、内蕴丰厚,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经典源泉;福建海洋文化是福建先民们持续进行大规模的开拓海洋、经略海洋、捍卫海疆活动的结晶,充分反映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历史上中国海洋文明最具代表性区域,彰显了福建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分支的独特价值和生命力,是新时代我们国家坚持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支撑;福建闽儒文化自宋代以来,先后创造了其他区域文化难以比肩与跨越的一个个中国文化思想高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干儒家文化的担当意识、实践品格和变革创新精神,这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各地历史文化创造积淀都有其代表人物及群体,都会留下遗址遗迹遗存、而今称之为文化遗产或文物,都会形成各种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而今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在这些方面都蔚成大观、灿若繁星。除了上述红色文化、海洋文化、闽儒文化之外,福建多元地域文化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侯官文化、畲族文化等,在传统建筑、饮食、音乐、戏曲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风格特点;文学与书画艺术是最能够反映文化底蕴和融汇民族意识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历史上从福建走出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家、书画艺术名家;工艺造物文化哺养和维系着生活之美,福州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泉州青石雕、木偶头雕刻、艺术陶瓷,莆田木雕、古典家具,漳州刺绣、木版年画,南平建盏、剪纸,龙岩竹编竹刻、连史纸,宁德银首饰,厦门漆线雕等技艺精淇、风格独特、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同凡响;此外,遍布福建各地的传统书院文化、中医文化、佛教文化、武术文化、香道文化、古琴文化等都有着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福建人的精神文化追求。 闽式生活的志趣最是在旅行体验。旅行是一种心态的修行,更是一种灵魂的洗礼。明代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少年时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他曾经五度入闽旅行,在他所涉足的十多个省份中,唯独到福建的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把旅行当做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彩,现拥有A级旅游景区401家,其中5A旅游景区10家、4A旅游景区99家、3A旅游景区237家;近年来,“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的旅游品牌日益打响,交通出行设施条件加快改善,各地文旅融合日益深化、特色民宿不断涌现;各级文旅部门面向省内外游客,推出了包括新时代奋进之旅、山海浪漫之旅、红色经典之旅、海丝休闲之旅、文化体验之旅、乡村寻福之旅、世界茶乡之旅、舌尖品福之旅、温泉养生之旅、民俗风情之旅等十条旅游精品线路。人们来福建自在旅行、休闲度假,是体验多姿多彩、温婉醇厚的闽式生活的最佳捷径,一定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共创共享闽式生活的动力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福建加速迈向人口大省、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稳步提升。据统计,2000-2010年、2010-2020年两个十年间,福建省人口分别增加220万、460万人;2021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41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福建仍将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相互借势、互为促进的良好势头。同时,福建旅游人数持续增长、旅游大省的地位不断巩固,2021年福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07亿人次,为2012年的2.38倍,期间年均增速达10.1%。人们来此福地,无论是长期扎根、安家落户,还是暂时寄居、短暂出游,无不期待与美好生活相遇。福建这方土地、这方人隐藏着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的独特“精神密码”,人们只有读懂其中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和胸襟格局,才能够真正了解闽式生活的精髓实质,进而更加自觉倡导和践履闽式生活。 一是传承闽人智慧。绚丽多姿的闽地文明是闽人智慧的结晶。福建历来是各种移民文化交汇融合之地,历史上福建人是由闽越族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南迁汉人和其他域外族群不断融合形成的。闽人智慧指向广泛、内涵丰富,具有实用性、多样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特点,但最主要体现上“实”和“巧”上。所谓“实”,就是闽人深信人间值得,既敢于干事创业、踏实讨生活,又真情爱家睦族、认真过生活,如福州人“七溜八溜,不离福州”、闽南人“毋惊少年苦,只惊老来穷”、莆田人“勤勤做、俭俭食”、客家人“早起三朝当一工”等谚语,都就是不同层面“实”的写照。所谓“巧”,就是闽人适应性、灵活性和创造力强,善应时变、察人性、找决窍,做事能顺、求学能优、从艺能精,如八闽大地硕彦鸿儒辈出、富商巨贾云集、能工巧匠众多即是证明。 二是弘扬闽商精神。闽商在中华工商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而传奇的存在,他们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且唯一延续至今的商帮,也是在海内外都取得巨大成就的商人群体。“海贾归来富不赀,只博黄金不博诗”。闽商极富冒险、极为敏锐、极具坚韧、极其广阔的商业活动,不仅取得了丰厚的财富回报,而且有力推动了闽地与世界各地民众、物产、文化相互往来、互通有无。自2004年以来,世界闽商大会每三年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其中,首届世界闽商大会时就凝练提出了“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侠仗义,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32字闽商精神。新时代是崇尚创造的时代,积极弘扬以开拓进取、义利兼容为内核的闽商精神,有利于倡导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大业、人人创实业的良好社会风气,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人文底蕴。 三是拥抱闽海蔚蓝。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几乎都是在土地上铺陈开来,因之想象力和丰富性有局限于陆域空间之嫌。福建拥有山海兼备的自然条件,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于陆域面积12.0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海岸曲折率1:7.01、列全国第一。优越的地理区位,加之全球化各种因缘际会,福建成为中国人与海关系最密切的省份,福建的海成为中华民族抒写海洋文明最丰富、最精彩的海。福建历史上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宁德三都澳此消彼长、相互更迭,都曾先后成为风劲帆满、声名远扬的大港口。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明清时期、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沿海发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多与福建密切相关,福建历史更加深度融入到中华民族历史叙事。当今的福建践行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的理念,正在全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海洋强省,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工程,发展蓝色牧场、深远海养殖、远洋渔业,推动游艇、帆船运动和邮轮旅游等。在中国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国家和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福建人秉承海洋的品格和胸襟,全方位、高水平拓展海洋创新创业创造空间、开放合作空间,深化开拓谋海、用海、友海的发展模式和吃海、玩海、听海的生活方式,必将展现更加恢宏的发展气势,为福建乃至全国人民开启美好生活新征程增添新动能、新活力。 总之,闽式生活是一种相遇,相遇东南山国的苍翠明亮、东海波涛的潮声涌动;是一种创造,创造让八闽福地处处春、让闽山闽水物华新;是一种感悟,感悟用奋斗定义生活、用智慧润泽生命,在福建开启人生的海阔天空、相遇人生的所有美好! (本文为作者在2022年12月29日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举办的福品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