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碳汇发展观察:生态优等生的“蓝碳”实践
2023-02-28 08:46:2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林蔚 陈旻龙海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漳州市龙海区的浮宫、紫泥、角美、港尾四个乡镇的河口海岸。 东南网2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陈旻/文 林熙/图)海洋碳汇,一端联系着碳达峰碳中和,一端联系着海洋经济,是环保与经济这两个重大命题的交集。 自今年1月1日起,我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国家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标准的实施对于我省海洋碳汇交易体系的构建有什么影响?我省海洋碳汇的发展现状如何?是否存在困难?未来发展的“蓝海”又在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展开了采访。 早春二月,潮涌东南。从高空沿着福建漫长的海岸线一路俯瞰,蓝天映照碧海,海岛串珠成链,更有葱郁的红树林、整齐的养殖渔排、星星点点渔船点缀其间…… 拥有“最绿省份”美称的福建,其实也很蓝。 福建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第二长的海岸线,具有明显的海洋渔业产业优势和巨大的碳汇潜力。海洋碳汇,是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相对于陆地森林固定的林业碳汇——“绿碳”而言,海洋碳汇被称为“蓝碳”。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省建设。《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和《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均提出要深入开展海洋碳汇研究,探索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我省的海洋碳汇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 “中国乒乓一般的存在”背后 自2021年7月成立至今,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的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已完成了12.7万吨的海洋碳汇交易。 12.7万吨是一个接近当前全国交易总额八成的数据,而该交易服务平台也是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打开网络搜索海洋碳汇的新闻,你会发现福建拥有着许多“全国第一”: 莆田秀屿区完成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 2022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是全国首场以海洋碳汇抵消会议碳排放实现零碳目标的大型展会; 全国首例以“蓝碳”赔偿渔业生态环境损害的案件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在福州执行; 兴业银行在厦门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 厦门航空开出全国首张以海洋碳汇结算的“碳中和机票”; …… 这如同“中国乒乓一般的存在”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董事长连炜所举的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例子里,人们可以一窥其奥妙。 2022年1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了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在其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上购买了连江县一家渔业企业的1.5万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项目交易额为12万元。 这一交易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项目的成功交易,首先得益于我省对核算标准的规范运用。“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国家行业标准是2022年发布的,所以我们其实去年就在采用这个标准。”连炜说,“同时,我们近年来一直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在实践中落实海洋碳汇的核算方法。” 其次,从地方实践来看,连江县早在2011年,就在黄岐半岛北部海域规划建设全国首个碳汇渔业养殖基地,率先探索发展生态养殖模式。该县的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模式、深远海区生态养殖模式在“十三五”期间双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典型经验。 探索早、基础好、各方共同努力,是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成功的原因,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我省海洋碳汇实践可以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省委省政府对海洋碳汇事业的高度重视,大大激发了地方大胆探索实践的热情。而优越的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雄厚的海洋学科研究力量,更是从资源和科研这两个重要维度为我省的“蓝碳”实践走在全国前列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态优等生面临的难题 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民建福建省委会向大会提交《关于力促我省海洋蓝色碳汇发展新高度的建议》提案,聚焦我省海洋碳汇发展当前存在的难题。 虽然有着丰厚的海洋碳汇家底和卓越的科研力量,但海洋碳汇核算、交易体系的完善建立,成为生态优等生福建在发展海洋碳汇时面临的困难。 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用于抵消人为碳排放当量的虚拟交易。 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是现阶段最大的难点。只有先建立起核算标准体系,才能建立起交易体系。目前海洋碳汇还都只是零散交易,正是囿于这些原因。 今年1月1日《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国家行业标准的实施,为我省海洋碳汇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但在实操层面,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这两大类海洋碳汇,却有着很大差别。 滨海生态系统碳汇是指通过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则是指通过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分为藻类、海水贝类、浮游植物等。 “今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行业标准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其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论证研究。”厦门大学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民建福建省委能源与资源环境委员会名誉主任薛雄志教授基于已有研究提出,“我们首先要摸清福建省海洋碳汇的家底,这就要求对红树林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在生态全局观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核算。” 针对海洋碳汇发展遇到的难题,当前,我省正在支持厦门大学开展海洋碳汇的相关课题研究;支持海洋三所建设福建省海水养殖碳中和应用研究中心;利用省级专项资金扶持海洋碳汇项目,支持海洋渔业碳汇研发平台建设、海洋渔业碳汇方法学研究及成果应用等;开展蓝碳调查与评估工作。 民建福建省委会在今年提交的政协大会提案中建议,要健全碳汇市场机制,开发推广海洋碳汇方法学;探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海洋碳汇能力提升的新模式。 面朝大海,拥抱更大的海 沿着我省海岸线从北向南,人们的目光往往会在南端,被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中那一片片碧海绿树所吸引。 今年2月刚刚试开放二期工程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从2005年厦门大学林鹏院士在这里试种植红树林开始,就陆续拥有院士试验林、金砖碳中和林、全省最大人工红树林公园等多个指标性意义的称号。目前,公园内已种植约85公顷的红树林,越来越多的生物在这片东溪、西溪、龙东溪三溪汇流的湿地里安了家,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潮间带生态系统。 在红树林良好的生态基础上,我省近年来不断深入红树林碳汇测算方法的研究。薛雄志介绍,红树林是当前海洋碳汇核算体系中较为成熟的一类。 去年,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与厦门大学院士团队合作,成功开发完成中国首个红树林海洋碳汇方法学。“碳汇测算标准的制定,实质上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连炜这样解释开发海洋碳汇测算方法学的意义所在。 在已有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困难、促进海洋碳汇达到更高的水平?面朝大海,把目光投向更远更广的洋面。 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负责人肖俊光认为,可以参照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FFCER(福建林业碳汇)及国外自愿减排机构的标准来规范我省海洋碳汇的开发、交易和发展,同时再通过企业自愿碳中和、司法碳中和、大型活动碳中和等增加海洋碳汇的应用场景。 纵向,深化核算标准研究。横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我省在进一步推动海洋碳汇核算标准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尝试与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去年底,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与巴西、印度完成了首批金砖国家碳汇交易。 “国际合作的前提是双方标准互认。我省已有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为海洋碳汇交易走出去打下了扎实基础。”连炜说。 科技赋能促进福建“蓝碳”高质量发展 ——访厦门大学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薛雄志教授 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学者、科研机构负责人、民主党派成员——多重身份集于薛雄志一身。但无论哪个身份,“海洋碳汇”都是他的一个工作关键词。多年来,薛雄志深入科学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以自己的方式持续助力科技赋能海洋碳汇事业高质量发展。 “摸清海洋碳汇家底是当前首先要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薛雄志开门见山。 根据《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海洋碳汇分为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薛雄志认为,属于滨海生态系统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地的海洋碳汇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可是包括藻类、海水贝类、浮游植物等的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还有很多没有定论,存在大量需要科学研究来明晰的内容。 “海洋碳汇研究还有大量基础工作要做。”薛雄志语重心长,“哪些算是福建海洋碳汇的家底?这需要科研成果和科技数据提供基本支撑。” 薛雄志举了藻类研究的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一种藻类,在海水中的短暂生命周期里是固碳的,但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到底是碳汇还是碳源,就需要科学研究的全面估算,拿出一个合理科学的依据。” 针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海洋碳汇家底摸排,薛雄志建议:要重视对碳排放监测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多做这方面的数据积累。 海洋碳汇交易是当前各方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薛雄志认为,要开展严谨的研究,最终拿出经得起推敲的海洋碳汇核算标准。“一个统一性的核算标准,意味着能够得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承认。”他说,“要让人家认同你的算法是科学的,这需要大量研究的积累,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道虽迩,行则将至。 虽然任重道远,但薛雄志展望福建“蓝碳”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福建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把海洋碳汇发展纳入生态省建设的全局来考虑,科技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人才队伍的支撑至关重要。我省现有的海洋学科研究力量,是薛雄志对海洋碳汇事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进海洋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薛雄志说,“相信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建成后,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海洋碳汇这一充满活力的前沿学科领域,聚集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