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历史记忆与大众审美:福建通俗文学的源流与脉络

2023-04-25 09:31:12 作者:涂秀虹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中国文学以诗文为雅文学之正宗,诗文之外以叙事为主的文体,比如小说、戏曲、说唱等,从知识体系和文学技巧上来说相对适俗而普及,比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现代往往统称为通俗文学,事实上通俗文学也包括从诗歌发展而来的歌谣。

通俗文学这个术语,借鉴了西方popular literature的概念,《不列颠百科全书》译为“大众文学”,包含多种含义,可以是为大众的文学,也可以是博得广大人民喜爱的文学,或出自民间的文学,所指文体类型广泛,在西方文学中包括谣曲、诗歌、寓言、讽刺小品、劝善画册、连环漫画,各种写实的和形象生动的故事,包括浪漫故事或忏悔录,各类小说和沿街兜售的诗文小册子,还包括各种类型的戏剧文学等。

东西方文学与文化有其共通性,但中国通俗文学当然有自己的历史和基于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不同的文体类型,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说唱等文体发展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若析言之,情况还相当复杂,比如“通俗小说”就很难涵容“古代小说”的概念,文言小说之于白话小说,似乎也有雅俗之分,文言小说之志怪、传奇又有细致的区分,文言小说的概念还涵容了笔记一体,笔记视“小说”则又有雅俗之别。戏曲之中杂剧与传奇、文人案头戏和艺人或戏班之戏文有别,清代雅部、花部之别也隐含了雅俗之别。弹词之于评话,亦有雅俗之别。

中国文学之雅俗交融转化关系密切。雅文学虽以诗文为正宗,但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国风即主要来自民间歌谣,被称为“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的《山海经》在历代知识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雅俗之别又确实由来已久,宋玉答楚王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曲高和寡”之说,即已区分雅俗。以小说、戏曲、说唱等为主要文体的通俗文学确实有其一脉相承的发展主线。

战国俳优开其先河,魏晋至隋唐时期说话、水饰、参军戏等活动逐步发展,至唐代中期已形成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叙事性通俗文学,民间说话、市人小说,寺院俗讲、变文讲唱,与文人创作的唐传奇一起,形成了创作群体、传播方式与诗文雅文学相关而又相异的通俗文学潮流。其中唐传奇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颇为雅文学群体所重,唐传奇的表现技巧和文体形式形成了通俗文学的典范,对后世小说、戏曲、说唱影响深远。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休闲娱乐的勾栏瓦舍蓬勃发展,作为勾栏艺术的说话、说唱、戏曲大为繁盛。宋代发展迅速的雕版印刷已为通俗文学从口传到案头阅读准备了物质基础,至于元代,由于政治环境变化,科举取士制度长期中断,读书士子不得已进入以文谋生的文学商品化市场,书会才人促进了勾栏艺术的发展,文人服务于书坊则促进了通俗文学从勾栏艺术向案头文学的转化。

从明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转型,文学朝世俗化、趣味化、个性化方向快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出版业更进一步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兴盛,小说戏曲说唱文学大量出版,传播于社会各阶层,其兴盛之势足以跟诗文雅文学分庭抗礼。

福建地区早期的叙事文学记载不多,六朝时期“李寄斩蛇”和“白水素女”是见诸文献较早的闽地传说。唐代末年黄璞《闽川名士传》乃闽地第一部人物志,但注重生平轶事,叙事颇为婉转,其中篇目如“欧阳詹”颇有唐传奇风致。由于福建文教发达,读书士子人数众多,表现士人雅趣的文言小说一脉,自宋代至晚清代有其人。

而福建通俗文学又有唐代以来傀儡戏和民间百戏一源之流脉。至于宋代,尤其南渡偏安之后,与政治中心临安相距不远的福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被称为“东南全盛之邦”。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文献记载,如闽南漳州地区“俗好演剧”,兴化“优戏”演出更盛,刘克庄有诗曰“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大半人多在戏场”。

由于闽北建阳自宋代以来即为全国刻书中心之一,宋元时期的通俗小说刊刻促进了说话艺术从书场到案头的转化,建阳从元代通俗小说刊刻中心发展为明代小说戏曲编刊中心,涌现了熊大木、余邵鱼、余象斗等一批书坊文人,编撰了大量通俗小说。

清代,更多文人参与通俗小说创作,其中不乏文化修养较高、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著名文人,现存清代福建通俗小说二十余部,著名者如永福金丰与仁和钱彩合作《说岳全传》,闽南江日升著《台湾外记》,侯官魏秀仁著《花月痕》,福州里人何求著《闽都别记》,海澄邱菽园未完稿《两岁星》等。闽县林獬则为近代著名报人,在白话报刊连载《菲律宾民党起义记》《玫瑰花》《美利坚自立记》等小说。

元明以来不少福建文人参与戏曲创作,现存明代最早的传奇刊本《荔镜记》出自建阳书坊,编剧当为泉州人。明清文人戏曲现存林章《青虬记》《观灯记》,苏元俊《吕真人黄粱梦境记》,陈轼《续牡丹亭传奇》,陈梦雷《元正嘉庆》《八仙庆寿》,陈烺《紫霞巾传奇》《花月痕传奇》,林纾《合浦珠传奇》《天妃庙传奇》《蜀鹃啼传奇》,陈天尺《孟谐传奇》《病玉缘传奇》等。

福建的地方戏更是声名远播,以其历史积淀深厚、地域特色浓郁,且剧种品类、传统剧目、现存文献丰富,因而素为艺林学界所重。明代莆田、泉州等地戏曲艺术已经非常发达,莆仙戏、梨园戏、竹马戏逐渐走向定型,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声腔特点。随着外来声腔的传入,明末由弋阳腔衍变而来的四平戏一度风靡八闽。至于清代,福建戏曲更为繁荣兴盛,出现了闽剧、高甲戏、歌仔戏、打城戏、小腔戏、平讲戏、汉剧等新兴剧种。福建地方戏不断传承创新,至今葆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

清代闺秀创作弹词,当今学界视为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类特殊体裁,称为弹词小说或韵文体小说,闺秀作家自称“词客”,称作品为“传奇小说”,强调其不同于面向俗众的说唱和白话小说,具备明确的文体和读者意识。闽侯浣梅女史题词《榴花梦》曾道:“寄语深闺诸女伴,莫将俗眼看斯篇。”在清代弹词中,福州弹词成就突出,引人注目,现存作品《榴花梦》是清代弹词高峰的代表作之一,鸿篇巨制,是世界最长韵文小说,《小游仙》《九仙枕新词》《蜃楼人影》等,也都是五十万字以上的长篇,文笔优美,可见福州才女文化和女性教育之水平。

福建说唱艺术深远的历史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曲艺,曲艺跟音乐关系密切,叙事形式别具特色。福州评话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奉柳敬亭为祖师爷,但独特的表演形式不同于扬州评话和各地说书,其说表吟诵和铙钹运用的方式更明显表现为对唐宋唱经和俗讲、宋元说话与说唱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歌仔册是用闽南语说唱故事歌谣的册子,也起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中叶之后,流传于闽南、台湾、东南亚一带。畲族歌言形式近于古体诗,经历了宋元明清长期的发展积淀,至清末民初较为成熟,现存福建地区的畲族小说歌基本为20世纪晚近文献。

一个多世纪以来,大众文学已成为海内外研究的显学,小说戏曲与说唱文学在古代文学学科研究中的地位早已得到确认。通俗文学不仅在文学体裁上有其不同于雅文学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意义,而且跟经史著作所展现的军国大事、政治伦理不同,跟雅文学所蕴含的精英文化不同,通俗文学展现的社会史、文化史,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史,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和现代思想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一滴水反映大千世界,通俗文学经常通过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折射宏大历史鲜活生动的场域和景观,而福建通俗文学因其明显的地域特征更具独特的文学文化价值。因为地处海滨,高山阻隔,福建在历次战乱中作为和平绿地接受了中原、江南地区文化精华,延续了中华民族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之传统,即使是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学,也表现出知识性、义理性特点。以历史叙事为主的福建通俗文学表现了福建文化的移民性特征,体现了迁居福建的北方氏族之社会连续和文化记忆,宋代以后福建作为重要的经贸口岸又且为道南理窟、海滨邹鲁,海洋文化与山林文化交融碰撞而迸发的奇光异彩亦表现于通俗文学之中。同时,本土原住民被迫迁移山居,也产生了具有咏史诗性质的历史叙事和社会记忆。

多元异质文化结合产生了丰富的宗教形态和民间信仰,福建通俗文学与信仰传播之间关系密切。而一湾浅浅海峡对岸的台湾,跟福建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区域,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台通俗文学的一体发展也呈现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为海峡文艺出版社《八闽文库·福建通俗文学专题》序言,有删节。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