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建字篇丨见山见水,建功立业……这里是建宁!
2023-10-09 09:03:02 来源:福建日报app-新福建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它 是闽地之母 闽山之巅 闽水之源 它 邂逅“五子” 粮安天下 全国每10粒水稻种子 就有1粒以上来自这里 它 是原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 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苏区胜地 它 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是通往赣皖浙等上海经济区 的重要门户之一 …… 见山见水 建功建业 清宁安宁 这里是 建宁 从古至今,中国至少有四处郡县及府被冠以“建宁”之名。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定都建业,设县建宁,“建宁”一词作为地名首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云南建宁郡、湖北建宁县,均废。沧海桑田,岁月浮沉。只有福建的建宁县,从未间断。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今建宁县周边地域(含今宁化与泰宁等)置绥安县,县治在今建宁城南约1.5公里处。北宋建立的前两年,即南唐中兴元年(958年),设建宁县,因地属建州,从“建州”和“义宁军”中取“建”“宁”二字得名。 — 建宁县的位置。制图/刘梅 — 过去,建宁是“闽盐赣米”的集散地。福建山脉连绵不绝,至海方休。“陆行百里,动须旬日”,是古代闽道的写照。明代府志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 如今,“建宁古道”变通途,“双高双铁”谱新篇。2022年,建宁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浦梅铁路、向莆铁路互联互通,莆炎高速、建泰高速紧密相连,建宁已成为闽赣边界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福建挺进中西部的“桥头堡”。 古往今来,有着“汉唐重镇、明清才乡”的建宁,留下了许多诸如闽越王无诸校猎、王安石寄读、黄慎卖画等轶事,闪耀着“一门四进士,父子同登第”“一家两名使”“一族三十宦”的荣光…… 唐末陈岩任福建观察使期间,选贤任能,为后来王潮、王审知建立闽国奠定了基础。 更有南宋理学名儒刘刚中,晚清爱国诗人“道光四子”之一的张际亮,清代“一朝两文星”朱仕玠、朱仕琇兄弟,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沙基惨案”烈士陈纲。 闽地之母,闽山之巅,闽水之源……建宁,是藏于八闽山水的秘境,演绎着自然造化的传奇。 “闽地之母”。以建宁县伊家乡天井坪组为代表命名的上太古界天井坪组,是华夏古陆核心重要组成部分。 天井坪自古生代寒武纪以来,今建宁地区地壳上升,上期隆起剥蚀,没有接受沉积,最早露出海平面,经同位素岩龄测定为26.8亿年,是福建最古老地质构造。 — 金铙山。张建明/摄 — “闽山之巅”。《山海经》介绍:“闽在海中,其西有山。”辽阔的海域与山岭遍布的陆地,让福建成为一部打开的“山海经”。 这座海拔1858米的山峰,蜿蜒连绵300余里。它,就是金铙山。因闽越王无诸校猎于此,遗失金铙一面而得名。金铙山主峰白石顶在中国东南仅次于台湾玉山和武夷山主峰黄岗山。 如今,金铙山已发展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组成部分,荣登2017中国避暑名山百家榜、入选中国森林氧吧、获得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以及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称号,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闽水之源”。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流经全省70%的设区市、45%的县(市、区),保障着全省40%经济总量的用水需求和1/3人口的饮水安全。1991年和1992年,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福建省闽江流域规划开发管理办公室两次对闽江江源进行考察,确认闽江三大支流中沙溪源头建宁县均口镇的台田溪为闽江源,并在源头处的峭壁镌刻“闽江源”三字摩崖石刻。 建宁有著名的“五子”:莲子、种子、梨子、桃子、无患子,2022年,“建宁五子”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03.53亿元。 莲子 建宁种莲历史悠久,五代时期梁龙德初(921年),金铙山报国寺前已有白莲池。 清代,建莲已闻名遐迩,尤以产于西门外池的“西门莲”为莲之上品,自古属朝廷贡莲。 民国《建宁县志》载:“西门外池,一百口,种莲。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时,游人络绎不绝。莲子岁产约千斤,为吾国第一。” 梨子 建宁是著名的“中国黄花梨之乡”,被授予“中国梨产业龙头县”称号,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近年来实施品牌升级,将建宁黄花梨品牌升级确立为“建宁玉梨”公共品牌,引导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型。 2022年,全县建宁玉梨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约12.5万吨,产值近5亿元。 桃子 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水质好、无污染、富硒带,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建宁黄桃。 今年,全县黄桃种植面积2万亩,主要品种为锦绣黄桃,辅以“锦香”“锦园”“锦花”“金童”“锦硕”等新品种,深受青睐。 无患子 “建宁五子”中,老幺是无患子。 相传以无患树的木材制成的木棒可以驱魔杀鬼,因此名为无患。 2009年,建宁县引进种植8.35万亩无患子林。如今,苗儿长成大树,绿满山坡,每年初冬树上结出一粒粒“黄金果”。 建宁县是全国最大无患子人工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居全国县级之首。无患子富含天然皂苷是天然的肥皂,当地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无患子为原料的衍生产品畅销海内外。 种子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全国每10粒水稻种子就有1粒以上来自建宁。 建宁县属丘陵、中低山地貌,海拔在290至1858米之间,地势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地貌特点形成了天然的隔离条件,四季分明,夏秋昼夜温差大,降雨充沛,光照充足,境内种植水稻有上千年历史,水稻品种资源丰富。 1976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在建宁扎下了根。 说起建宁的杂交水稻制种,知道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可很多人却不知道,这种子、这技术最早从何而来? 这还得从40多年前说起。20世纪70年代,建宁先后选派了近千名农民和农技人员到海南学习杂交水稻制种。 “那年我才18岁,初中刚毕业。生产大队队长就通知我,被选上了去海南岛‘南繁基地’学习杂交水稻制种。”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黄坊乡将上村村民何火明回忆起来却历历在目。他说,海南一年可以种三季甚至四季水稻。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教导下,他从浸种开始,到催芽,再到病虫防治、水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学得很认真。特别是对于花期调整这个最核心的课题,何火明学得最认真,光是笔记就记了厚厚一本。 “我们来的人被分为3个组,我在龙海大队16组。”何火明说,那时的南繁基地,工作条件异常艰苦。这一年,建宁的111人制种大军,在海南实现亩产36.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在亩产普遍不高的年代,这个成绩在三明各县中名列前茅。 “建宁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很适合制种。”建宁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余添发说,建宁县昼夜温差大,地形地貌特殊,又因山垄田多,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自然隔离条件好,有利于品种布局,不同品种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有坑有垄的优势,也增强了杂交水稻制种的抗灾能力,不会出现毁灭性的问题。 40多年来,建宁的制种农户经过培训和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保持了很高的制种积极性,自1975年开展杂交水稻育种以来,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品种从70年代的2至3个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个品种。 眼下,建宁县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产业集聚;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扶持企业建设种子加工、精选、仓储等设施设备;嫁接科研院校资源协同开展育种攻关,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对选育新品种实行激励;成立全省首家种业巡回法庭,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护航种业发展、改善田间基础设施……一系列措施相继落地,在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提升机械化水平、促进产业融合以及强化种业科技人才赋能等方面取得突破。 2020年,建宁县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为全国第三个、福建省首个以杂交水稻种子为主导产业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0年9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福建省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题名。 2022年,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5.5万亩、3550万公斤,总产值超20亿元,种子销往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全国各水稻产区,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形成了“北张掖、南建宁”两大主要农作物种子品牌格局,稳稳地撑起了“中国人的饭碗”。 2023年1月,建宁县上榜第五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名单。 建宁,山青水绿,连续三年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连续四届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森林覆盖率78%,是休闲安养的“天然氧吧”。 在2022年7月30日至31日第三届氧吧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天然氧吧”媒体推介会上,建宁县以优质旅游气候资源获得由中国气象局授予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建宁县引进了明一国际。该企业是一家集养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乳制品全产业链企业,依托天籁生态全产业链,加速大健康领域布局,打造中国南方最大乳业生态、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标杆,实现集团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产值将突破百亿元。 同时,全域全产业链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将梯田莲海、莲海玉家、金铙山、报国寺等景点串点成线,一体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环金铙山”旅游带;“为荷而来”“花海跑”“我在闽江源头有棵树”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 建宁是原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苏区胜地,曾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和苏区闽赣省省机关驻地,是闽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苏区闽赣省的革命中心,10大开国元帅中有8位、10位开国大将中有6位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是全国首个以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主题命名的专题纪念园,园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宁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大型铜雕“红军颂”等。 建宁县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先后修缮红一方面军总政部旧址等红色地标,完成中央苏区建宁保卫战陈列馆、少共国际师展陈馆等20余个重点项目。积极发展研学产业,打造少共国际师、雪山岽-武镇岭等红色研学基地13个,推出研学路线3条。 同时,用足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策划革命先辈足迹游、红色经典生态游、不忘初心红色游等精品线路7条,开展红色教育培训。 从闽地“秘境之邑” 到人杰地灵的绥安千年古城 再到现在稳稳地撑起了“中国人的饭碗”的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福建之“建”的建宁 奋进在现代农业“芯”征程的第一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