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霞浦:遇见蔚蓝 向海图强

2023-11-14 07:56:4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陈祎凝 陈秀静

image.png

霞浦海岸线 郑德雄 摄

编者按

前不久,霞浦、漳浦、浦城三地签订“三浦并臻”文化联盟协议,意在实现阵地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创,共“浦”文化新曲。从“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到“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三地山海相望,各具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浓烈的特色文化。如今携手互鉴,正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

福建日报今起推出“三浦并臻”系列报道,分别为您介绍霞浦、漳浦、浦城三地的文化魅力,一起感受文化联盟“扩圈”“出海”的不竭动力。

霞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在绵延510公里的海岸线上,星罗棋布着442个岛屿和礁盘,是镶嵌在中国北纬26度的最美海岸线。霞浦面朝大海而生,曾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的中心,被誉为“闽浙要冲”“海滨邹鲁”。初冬,记者踏上这片铺满霞光的土地,感受“容山纳海,立新致远”的文化魅力。

走进千年古邑

霞浦海洋文化沉淀久远,南岛语族的祖先们在这里向海而生,古老的黄瓜山文化从这里出发,义无反顾地向茫茫大海深处远航,在一个又一个岛屿驻扎下来。

在屏风山贝丘中出土的陶片以夹砂粗灰陶为主,饰之以绳纹、戳点和刻划纹等,通过四周环境、地层情况、贝壳种类、陶片特点等分析,初步判断屏风山贝丘遗址的时间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5500年以上。并且,在霞浦县周围的岛屿相继发现6000年前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这些都充分佐证了霞浦海洋文明的起源可追溯至更早期。

千里海疆造就了霞浦如诗如画、风光旖旎的梦幻海岸,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邑,人文荟萃,积淀雄厚。唐有“闽中之全才”林嵩工诗善赋,诗入《全唐诗》《全唐文》;宋有著名爱国诗人谢翱《晞发集》《西台恸哭记》载入中国文学史;元、明、清民间有“十老诗会”“长溪消夏吟社”,结诗吟诵之风盛行;清末畲族歌王钟学吉创作的小说歌《末朝歌》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畲族文学》卷,历代诗人名篇佳作千古流传、各领风骚。

而诗作,是海洋文化的重要体现。

宋代诗人谢邦彦在《霞浦山》中所写“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逃秦不计年”,赋予霞浦世外桃源的至高评价;清代著名文学家纪晓岚也对霞浦山水发出“一重一掩皆画本”的赞美。

中国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在途经霞浦百辟岩时所作的《长溪道中》,不仅描述了“潮风连地吼,江雨带天流”的地势环境,更以“王气如川至,龙兴海上州”表达了复兴南宋的渴望。

清代诗人张光孝诗言“子鱼将上黄鱼发,大孟才收小孟开。潮退泥埕饶蛤蚌,风掀波浪殷云雷。”描写了东吾洋的富饶和壮观;“烟火满村祭上屋,鱼盐成市浪中船。东澳归帆影片片,西屿渔歌鸥点点。”则是唐步瀛极目三沙帆影渔歌的丰收景象。

“村庄山海半渔家,下有苔痕傍浅沙。天然良港无匪警,时逢野老话桑麻。”是著名爱国将领萨镇冰在巡视吕峡时所题,描写天然良港吕峡的幽胜。

赓续这抹蔚蓝

一首诗歌,道不尽的海与乡愁;一抹色彩,蘸海作画绘斑斓;一张照片,定格碧海霞光……傍海而生、因海而兴的霞浦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习俗与艺术,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

汤养宗的诗集《去人间》、叶玉琳写的《大地的女儿》、谢宜兴的《留在故乡的名字》、刘伟雄的《平原上的树》、韦廷信的《土方法》、吴曦散文《触摸远灵》、刘翠婵散文《故乡草》等作品都充满“海”的味道,霞浦作家为这座城市找到了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推进了霞浦海洋文化的发展。

霞浦著名画家余忠为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出版有大型画册《余忠为画选》四卷、《当代画家余忠为作品选》等专著。他的成名作《海的儿子》取材于霞浦渔村生活,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故乡的眷恋。国画长卷《魅力福建》有不少素材是来自霞浦,包括盐田连家船、溪南渔排、长春海上田园、海岛石头房、罗汉溪畔等。

郑德雄将霞浦海洋的“美”通过摄影表达,《丰收的日子》获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奖,《梦中帆影》获得第5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赛金奖;霞浦青年摄影师郑戈的《渔夫收网》,荣获比利时“天空之城”世界航拍摄影大赛唯一的金奖。

中国电影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章绍同从小在霞浦长大,在他心里,故乡霞浦永远是那么的美丽。这份深深的爱乡情怀还感染了著名词作家王健,2002年两人携手合作,创作了一首旋律激昂大气的歌曲《披满霞光的故乡》,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广为流传。

10月23日,霞浦、漳浦、浦城三方共同签订“三浦并臻”文化联盟协议,以共建共赢为理念,意在实现阵地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创,推动“三浦并臻”文化联盟“扩圈”“出海”,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深耕“蓝色粮仓”

古往今来,霞浦人与海洋休戚与共,鱼货交易、渔船往来,渔风渔味浓郁。

从霞浦挖掘的黄瓜山贝丘遗址、厚首贝丘遗址、屏风山遗址发现大量贝壳、鱼骨和兽骨,说明闽东先民们已过着亦渔亦狩亦农的生活。后来的几千年间,霞浦人探索发展了竹蛎、海带、紫菜、大黄鱼、青蟹、鲍鱼和南方海参等人工养殖。

自明代中期后,有霞浦人观察、了解、记录渔业生产过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以东吾洋中孤岛的郑鸿图撰写的《蛎蜅考》、张彦俦撰写的《官井捕鱼说》和《种虫念割虫念考》最具影响力。清朝聂璜所著的《海错图》详细记录了当年福宁州的许多海产及故事,保存了大量霞浦的海洋鱼类、渔业和文化资料,是一部划时代的海洋博物学巨著。

据统计,霞浦县拥有海洋鱼类700多种、滩涂生物300多种,是国内海鲜产品最丰富的县份,享有“千鲜之城”美誉,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中国海带苗之乡”和“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

北壁乡位于霞浦县西南端,三面临海一面背山,乡内现在拥有50万吨级深水泊位13个、浅海滩涂7200亩,海岸线长达55.77公里,盛产鲍鱼、大黄鱼、石斑鱼、海带、紫菜等。

走进北壁乡的海上渔排养殖区,成片的养殖网箱在海面上依次排开,甚是壮观。北壁乡藻类养殖面积近5万亩,网箱养殖近7万框,水产品年产量5万多吨,已形成产值超20亿元的海产养殖基地,特别是探索“内转外,浅转深”养殖新途径,成功实现外海鲍鱼筏式吊养,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离北壁乡不远的海岛乡,是台湾暖流和闽浙沿岸水系的交汇区,水温、盐度适中,为鱼、虾的产卵、索饵、洄游越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有海洋鱼类500多种,渔业收入占全乡国民经济总收入的95%以上,水产品年总量约占霞浦县捕捞总量的四分之一,对建设“海上霞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平静碧蓝的海面,远方海天交界处,一轮红日在霞光中冉冉升起……早期的闽东人从无到有地创造了霞浦灿烂辉煌的海洋文化,如今,渔风悠久,海韵远扬,霞浦在赓续海洋文化的同时,着力培养海洋文化品牌,奋力打造新时代的“海洋强县”。(陈祎凝 陈秀静)

1  2  3  4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