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奋楫争先 勇闯新路 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4-01-02 08:01:08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陈玮

两岸融合发展,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奋力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中央专门出台文件,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对福建发展提出新的重要要求。一段时间来,福建全面承接中央一揽子支持措施,全省上下深化落实中央文件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系统研究、全面部署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审议通过我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实施意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奏响了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这对于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实现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赋予了新征程上福建发展新的重大历史使命、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发展机遇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明确了福建在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中的定位、使命和任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对推进新福建建设意义重大。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承载着党中央对福建的期望重托。福建同台湾一水相隔,地相近、人相亲,对台工作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做好对台工作,关注台湾问题,关心台湾同胞,提出福建是对台工作最重要的省份,强调福建在做台湾人民工作方面应当有更大的作为,倾心倾力推动闽台交流合作、厚植两岸人民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福建努力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中央文件形式部署推进,进一步强化了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的重大责任。这次全会就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进行研究部署,就是要引导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盼,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顺应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大势。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前不久,台湾民众选出“缺”为台湾年度代表字,两岸民众则共同选出“融”为海峡两岸年度代表字。一边是百“缺”难解,一边是盼“融”盼通,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彰显了两岸“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任何艰难险阻都隔断不了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阻挡不了两岸同行的梦想征程。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党和国家对台重大政策举措,顺应时代大势、深得两岸民心,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我们要把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深落细落实,携手台湾同胞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激发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福建对台交流合作有多大空间,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有多大作为,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发展进步。实践证明,福建发展与闽台融合是一体两面、有机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路径。一方面,闽台两地GDP总量超过10万亿元,人口超过6500万,市场前景广阔,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将进一步嫁接叠加两地发展优势,为福建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更大空间。另一方面,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得到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各项配套措施“含金量”十足,将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利好,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潜能和活力。我们要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全面融合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接续奋斗,闽台应通尽通不断推进、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民间交流不断扩大,福建正日益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正当其时、大有可为。省委全会对标对表中央“顶层设计”,明确了探索新路、作出示范的路线图、任务书。目标已确定,关键在落实。全省上下要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聚焦融合发展所需、台胞台企所盼,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积极作为、创新突破,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经验,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努力在推动闽台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上迈出更大步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作出示范。

共建共享第一家园,帮助台胞更好融入“闽味”生活,深切感受“家”的温暖

扩大台胞社会参与面,提升在地生活融合度,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必答题”。省委全会提出,在推动闽台社会融合上迈出更大步伐。其中要旨在于支持越来越多的台胞共同参与到“第一家园”建设中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台胞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

更深程度扩大社会参与。引导台胞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各类公共事务,能够有效提升台胞的归属感,增强“主人翁”意识。福建在支持台胞参与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事业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一批台籍科技特派员、社区营造师等先进典型。下阶段工作的指向,应强化政策扶持,建设台胞社会参与实践地,深化闽台共建共治共享实践,推出更多便于台胞参与的公共服务项目、基层治理岗位,携手合作实现“1+1>2”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支持台胞加入省内行业性、学术性、专业性社会团体,担任台资企业协会等非宗教社会组织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深度参与法治福建建设,让台胞更加熟悉了解大陆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好融入大陆工作和生活,更快实现与大陆同胞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融”。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更多路径促进求学成才。教育交流合作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全省有38所高校开放对台招生,近年来年均有千余名台湾学生在我省高校就读,台湾学生踊跃来闽“登陆求学”正成为一种现象。作为大陆最早招收台湾学生、也是唯一具有自主对台招生政策的省份,福建将一如既往为台湾学生学习交流广开门路,建设台胞求学研习集聚地。现有支持台胞子女就学的政策,要全面细化优化,切实做到“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积极探索闽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多元化合作,开展联合办学,组建教育联盟,新建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采用更灵活方式扩大招收台湾学生规模,搭建台湾学生提升自我、开拓视野的广阔舞台。

更广范围实现宜居宜业。此心安处是吾乡。工作生活能否安心、顺心、舒心,是台胞扎根融入的前置考量。随着我省一系列惠及台胞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台胞在闽打拼事业、筑巢安家越来越方便,但仍可能会有一些“终端末梢”梗阻有待破除,必须瞄准台胞在闽就业生活的关键处、细微处,疏堵点、解难点,建设台胞宜居宜业首选地。比如,在提供生活便利方面,推动台胞在闽就医、购房、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丰富台湾居民居住证在社会面应用场景。又如,在提供就业支持方面,进一步扩大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范围,做到“应采尽采、可认尽认”,推进学校、医院、科研机构聘用台胞,促进更多台湾专业人士来闽就业,实现更精彩的职业发展。

更大力度保障台胞权益。法者,天下之仪也。从法治轨道上保障台胞合法权益,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才能给台胞吃下“定心丸”,最大限度消除后顾之忧。闽台经贸合作、人员往来日趋深入和频繁,涉台矛盾纠纷也可能逐渐增加,完善涉台司法服务尤为必要。因应融合发展法治保障的内在要求,需要加强系统谋划,整合法治资源,加快打造涉台司法服务优选地。以推进涉台司法专业化、互助规范化、服务精细化、交流常态化为目标,强化海丝中央法务区、海峡两岸仲裁中心等涉台服务功能,推进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台湾地区法律查明中心等平台建设,提升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检察联络室等运行质效,为台胞提供智能专业高效法律服务,切实增强台胞法治获得感。

拉紧互利共赢纽带,把经贸合作分量加重、成色做足,构建闽台经济协同共进、质效齐升的生动局面

经贸合作犹如“压舱石”,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委全会提出,在推动闽台经济融合上迈出更大步伐。其中关键在于充分挖掘两地在经济领域的互补效应与潜在优势,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着力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推进闽台经贸合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产业合作重在优势互补。商道贵双赢,一好不是春。自上世纪80年代大陆首家台企在闽落户开始,闽台产业合作已从“起步探索”阶段迈入“深耕细作”阶段。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闽台产业合作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务之急是加快打造闽台产业合作“升级版”,协调联动、梯次发展,实现总量增长和能级提升齐头并进。制造业合作面临中低端锁定的困局,应着重延链补链强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农业合作应进一步凸显特色,持续走在前列,推进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建设,推动农业资源要素深度对接。金融合作在全业态覆盖基础上,注重开放赋能,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引入更多金融“活水”。科技合作仍有待深化,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打造两岸科技研发大平台。

连接互通突出便捷高效。融合发展,基础在“通”。福建已率先实现与台湾地区的海空立体联通,有力促进了闽台人员往来、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发挥地理便利条件,把福建与台湾之间双向通道建设好,只是深化闽台融合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着力构建立体式综合性对台“大通道”,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提升辐射集聚效应,打造区域内部互联互动的合作发展模式。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适度超前,推动对台客货运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区域物流集散体系,加快推进闽台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中西部连接通道建设。贸易通关注重提升效率,强化“中欧班列”“丝路海运”“丝路飞翔”中转能力,做强做优海运快件、冷链物流等对台特色业务,促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汇集两岸更多商品“经福建、通全球”。

发展环境聚焦助企利民。营造一流涉台发展环境,受到台胞台企广泛关注。福建每年实际利用台资、新设台资企业数量均居大陆各省市前列,说明福建整体发展环境对广大台胞台企有较强的吸引力。发展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好,要再下更大功夫优化投资兴业“软环境”。针对台胞台企在闽发展存在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和限制性门槛,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更好服务台企项目落地、增资扩产、转型升级。行业标准共通已在农业、制造业等多个方面破题,要持续推动更多闽台行业领域使用同一份技术标准、落实同一套管理规范,降低台企融入发展的成本,实现技术、产业、市场无缝对接。台湾农渔业和中小企业是助推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在电商、文旅、农业、渔业等领域,为台湾相关从业者提供发展机遇、分享发展红利,给台湾基层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铺就民心相通之路,促进同胞心灵契合,让“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氛围更加浓厚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闽台民众有着血脉相连的亲近感,民心相通能为融合发展提供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推动力。省委全会提出,在推动闽台情感融合上迈出更大步伐。其落脚点在于加深同胞亲情,增进相互认同,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推动闽台民众人越走越亲、心越走越近。

常来常往活跃民间交流。民间交流看似“平常之事”,却有“非常之功”。闽台民众互动越是热络,融合发展就越是畅通无阻。2023年以来,闽台民间交流回暖趋势明显,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吸引了台湾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参会政党代表团数创历届之最,首次参加的台胞“新面孔”超过一半,这充分体现了广大台胞对加快恢复扩大两岸交流的强烈愿望。事实证明,不论台海形势如何变化,闽台情感纽带都不会被阻断。福建作为对台交流最前沿,要保持好民间交流热络的势头,以深入实施闽台亲情乡情延续工程、历史展示溯源工程为抓手,以举办好品牌活动为载体,延续好亲情乡情、守护好共同记忆,把“融”字写得更丰富更鲜活,推动闽台民间交流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同向同行活跃文化交流。闽台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文化融合的根基十分扎实。立足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共通的文化资源,福建应主动担当,以文为媒架起“连心桥”,推动台胞在文化的感召和熏陶下,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增进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新形势下推动闽台文化交流,重点是当好文化转化利用的“推动者”,共同传承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增强祖地文化影响力;当好延展文化交流空间的“开拓者”,共同打造影视文化、流行文化、体育文化等合作平台,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影视节目精品、打造一批重大赛事品牌;当好传播闽台好声音的“讲述者”,共同讲好福建故事、祖国故事、融合发展故事,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交融交心活跃青年交流。青年思想活跃、充满朝气,是融合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人之间兴趣爱好相近、思维方式相通,有着许多共同语言,交流更加真诚自然,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闽台两地青年交流工作起步早、范围广、规模大、形式多,要着眼长期互动,通过更频繁、更深入、更多样的交流交往,产生相互间的共鸣共情,让青年人的手拉得更紧、心贴得更近。青年群体常态化交流要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丰富海峡青年节、海峡青年论坛活动内涵,用活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中心,促进闽台中小学校、青年社团结对交流,扩大闽台青年共同“朋友圈”。我省现有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在增进闽台青年互信融合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要迭代升级基地建设,强化集聚效应,提升辅导功能,助力更多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既是全领域的纵深推进,也是全地域的协同展开。省委全会提出,要构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对台工作各有基础、各有优势。厦门与金门、福州与马祖近在咫尺,民众之间感情深厚,人员往来一直很密切,具备加快融合、深化融合,打造“同城生活圈”的“地利”和“人和”;平潭是大陆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有着闽台合作窗口的特殊定位;泉州、漳州是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同时也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传播地,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龙岩、三明是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族群渊源颇深,三明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上有着良好条件;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妈祖信仰在台湾岛内信众众多;南平生态优势明显,文旅、康养等产业对台合作基础扎实;宁德在新能源赛道上已抢占先机,产业集群磁吸效应不断释放。做好全域融合发展这篇文章,要因时因地制宜,更好认识把握自身优势、巩固现有优势、深挖潜在优势,不断丰富融合发展实践路径,以局域突破带动全域推进,形成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参与的发展态势。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站位格局再提升,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坚持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力争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责任落实再强化,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推动示范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扛起责任、以上率下,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带领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推进机制再完善,加强与中央部委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更多指导和支持,省市县同步谋划、压茬推进,探索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一体贯通、整体推进、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工作标杆再拉高,对标对表一流,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多谋增进同胞福祉之策、多做加强交流合作之事、多为促进心灵契合之举,用心用情重实干求实效。

潮平两岸阔,扬帆正当时。两岸融合发展,既是大义,更具大利。只要闽台同胞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和衷共济、勠力同心,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就一定能共谱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华彩篇章,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