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造福“三农”的“一号科特派”

2024-09-01 08:04:17 作者:陈纪凰 吴亦航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9月1日讯(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记者 陈纪凰 吴亦航 通讯员 李海玥 游立成)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在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花稻轮作示范区,可见遍布田园的百合花种植大棚,成片挂穗的“花后稻”,微风轻拂,稻香阵阵。已退休的福建省农科院数字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延平区科技特派员吴敬才望着眼前满是希望的景色,情不自禁哼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

1998年12月,为走出一条“三农”突围之路,从德国学成归来的吴敬才被下派到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驻点服务,挂职王台镇镇长助理,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帮助解决科技问题。

1999年初,南平市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下村为农民服务。“提前上岗”两个多月的吴敬才,正式被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成为我国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新机制改革的首位践行者,被乡亲们称为“一号科特派”。溪后村也被誉为“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

作为福建首位“科技特派员”,吴敬才在与溪后村结缘的26年里,不仅见证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也见证了溪后村的变迁。

“作为农民的儿子,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把所学的农业知识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为农民创新创业,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吴敬才谈到成为科特派的初心。

20世纪90年代的溪后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的小农经济陷入困难,仅凭经验“靠天吃饭”种植和养殖出来的农产品,产值和效益低下,增产难增收更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吴敬才深知下派科特派的初衷与用心。他一肩挑起全村的果树、蔬菜、土肥、林业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指导工作。白天奔赴田间山头,手把手为农民指导示范该如何进行选土、施肥、修剪、嫁接、防害、打虫;晚上,在村部大会议室里,为求知若渴的农民讲授农业科学的专业技能,用坚持和耐心帮助农民接受和应用科技。

时至今日,溪后村村民依然亲切地称吴敬才为“吴老师”。牛奶根基地种植户邓祖鹏告诉记者:“吴敬才是我的‘吴老师’,更是我心中的老大哥。他时常和我们说,有什么技术困难都可以找他,他的手机24小时为我们开放。”

有了科学技术的加持,农民想增产增收,还少不了良种这个农业“芯片”。吴敬才回忆起1999年至2005年在溪后村和大横农业科技园区驻点时,为了筛选出适宜闽北山区丘陵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白天顶着骄阳,下田间进行试验观察,数叶片、量株高;晚上则忙于材料、数据整理,试验分析,翻译外文种子说明书。7年间,在溪后村及南平市大横农业科技园区驻点的吴敬才,累计帮助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2000多个,向全市推广国外优良品种28个,种植面积达5.1万亩,累计助农增收2799万元。在引进的众多优良品种里,就有溪后村种植的荷兰香水百合。

“自然状态下,百合花每年6月前后绽放。之所以能在春节期间绽放,是把种球放入冷库进行低温处理,待打破休眠后,到了秋季再定植、生根生芽。”在百合花基地储藏种球的冷库,吴敬才介绍,“这些年种植户们已经可以很熟练地种植管理百合花。而我们更多要做的是帮他们申请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做大做强百合产业。”

2019年初,吴敬才再次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驻点溪后村。他瞄准附加值高、农民有需求的百合花产业,为产业项目发展出谋划策,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开始了他科特派工作的“二次创业”。

如今,溪后村百合种植基地,从鳞茎到花苞,都是当地人致富的法宝。每年,这里鲜切百合花销售2000多万支,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百合花成为溪后村的“致富花”。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同时,推出“秋种百合,夏种水稻”的“花稻轮作”模式,也使溪后村实现土地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完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乡村会像溪后村一样变得更富裕、更美丽。”吴敬才说。

25年栉风沐雨,从首位科技特派员践行者到重返科特派第一村,吴敬才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初心,秉持造福“三农”的目标,回馈八闽乡村。他脚底有泥,心中有光,奔走在田野大地上,书写着科技帮扶的使命,彰显着科特派奋斗的力量。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