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探访行⑤|泉州:古城文脉千秋续 文物活化万象新
2024-12-31 19:47:4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
【开栏语】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海丝泉州,全面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千年文脉赓续绵延。这座历史文化深厚名城,在深入实施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展现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保护和活化案例,成为文化保护传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即日起,闽南网推出《文化传承探访行》策划报道,走进历史文化遗迹及古城、古街、古巷等文化名片,聚焦各地文化活态传承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东南网12月31日讯(闽南网记者 肖晓锦 通讯员 林思萍 文/图)踏入泉州古城,古巷幽长,石板路蜿蜒,岁月的痕迹在每一寸石板与梁柱间沉淀,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扑面而来。往昔刺桐古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昌盛繁华,于新时代“一带一路”的浪潮下再度焕发生机。 近年来,泉州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这些千年文化遗产瑰宝,在精心呵护、活化利用中,不仅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泉州的发展开启了崭新机遇之门。 考古为笔 探寻千年文脉传承 “官”字砖,脊兽和兽首饰件,兽面纹和莲花纹瓦当,“赵”青瓷碗,“南置”青白瓷碗……走进南外宗正司遗址,可以近距离观看到这些出土文物。 南外宗正司遗址的石像及保护石碑 出了南外宗正司遗址,沿着古榕巷走到金鱼巷,在罗城城壕沟深处,有一座古厝,这里藏着全省设区市中唯一获得国家文物局考古团体发掘资质的文博机构——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既是时间的回溯者,也是未来的探索者。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考古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寻找古人留下的历史密码。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考古研究部负责人傅恩凤和考古所的队员们,在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书写着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时间回到3年前。经过20年漫长的努力和等待,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朝梦圆,举市欢腾。 申遗成功后,站在文保工作新起点,城市需要发展,遗产保护工作也更加受到重视,展开长期而持续的城市考古工作,既是履行申遗保护承诺、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需要,也是用“泉州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 南外宗正司遗址展览陈列 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官”字板瓦 “泉州古城的遗产非常丰富,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2处古迹遗址中,古城占有8处。而泉州更宝贵的地方,在于完整保存下来的城市格局肌理。”傅恩凤介绍,被纳为世遗的古迹,只是泉州古城的冰山一角,事实上,这座古城的街巷、庙宇、民居、商铺,处处暗藏着历史过往。泉州古城格局得以基本保留的原因就在于,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都保存在地下,形成叠压型的城市形态,而通过现存建筑和遗址,便可清晰地看到泉州古城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社会文化面貌。 “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为大家提供有依据的想象空间。”傅恩凤表示,通过考古发掘、勘探等手段,泉州城千百年前的生活图景得以重现人间,这些实证宛如时光的密匙,引领今人回溯往昔,于社会百态与生活起居的细枝末节中,探寻古今辙迹的叠合之处,照鉴来路,启迪当下。“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为了给后代一个交代,让后辈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在泉州古城的改造升级中,化解文物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傅恩凤说,古城的大部分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老化、破损、容量不足等问题,然而,由于古迹众多,每一项基础设施的改造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确保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 比如古城内雨污管网、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的更新和改造,首先落实考古前置工作,采取分片分段、逐步推进的策略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部分更新改造项目持续时间较长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傅恩凤及考古所的队员们持续推进城市基础建设考古前置工作,先后完成泉州古城水系八卦沟项目等26项文物调查勘探工作;推进泉州罗城城墙遗址(龙头山段)二期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为文化、文物与日常生活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古祠新韵 千年海丝航灯架起文化桥 2024年岁末之际,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在泉州天后宫震撼上演。天后宫内,一年一度与台湾澎湖天后宫共同举办的“乞龟”民俗文化活动,主角“大米龟”叠置进行中。 宋元之际,随着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兴起和海洋文化的高度发达,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海神,泉州天后宫的妈祖屡次受到朝廷的册封,使妈祖的神格和影响力迅速得到扩大。 2024年岁末之际,泉州天后宫人山人海 “妈祖信仰起源于民间,但其迅速发展壮大是官方基于鼓励海洋贸易而大力推动的结果。”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四部(天后宫)负责人刘育民介绍道,因此,泉州天后宫成为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和传播妈祖信仰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是海峡两岸众多妈祖宫庙的香缘祖庙。 泉州申遗成功后,作为22处代表性遗迹点之一,泉州天后宫先后完成山门、戏台、东西方亭、东厢房保护修缮工程初验工作,东西阙、梳妆楼、大殿灾后保护修缮工程方案通过相关单位核准,为展示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者重要节日,泉州天后宫还会举行南音、木偶戏等非遗节目。 众多游客到泉州天后宫参观 台胞功德碑、宫谊长存匾额……在泉州天后宫内,随处可见台胞捐赠事迹以及台湾妈祖宫庙赠送的匾额等。 近年来,泉州天后宫充分发挥其作为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妈祖祖庙的优势,深入开展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座沟通与合作的“文化金桥”。通过组织妈祖信俗活动、“泉州妈祖会”等,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刘育民表示,接下来,除了强化遗产点保护工作,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安全保障外,还将继续办好民俗文化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妈祖祖庙优势,持续提高泉州天后宫影响力。 文物“活”起来 成果惠及民众 今冬,泉州市博物馆里格外热闹。来自安徽的游客王超一早便在博物馆门口等候,他表示,博物馆浓缩着泉州的文明史和多元文化,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从博物馆里最快速地感知。 博物馆一头连着文物藏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座集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现有3个基本陈列,常年配合各类节日、主题等,推出各种原创展、引进交流展等临时展览及相配套的宣传教育活动,力求用博物馆的语言讲好泉州故事。 泉州市博物馆 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石,为后续的展览、社教活动以及活化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泉州市博物馆做了许多工作。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场馆管理部(泉州市博物馆)负责人黄明珍介绍,“每一件入库文物,我们都需要清楚记录来源、尺寸等信息,在确保每一件文物得到妥善保存的同时,不断深化对其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的理解。”今年,他们完成了馆藏木质文物修复项目及384件珍贵文物的档案审核工作。 立足馆藏文物优势,泉州市博物馆策划推出众多新颖创意的展览,如《瓷光玉韵——中国德化窑世界遗产文化万里行·百城百馆》巡展,《世遗古城——百街百“姓”百门匾》专题展,“只此倾城——馆藏女性文物展”,“山水秋鸣——馆藏清代山水人物纹瓷器展”等,办展水平逐年提升。 泉州市博物馆展览陈列 不仅如此,一直以来,泉州市博物馆都致力于提升社会教育活动的质量,力求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黄明珍介绍,今年来,博物馆开展“泉博有礼节”社教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节气、纪念日等重要节日节点,举办主题社教活动33场次;“泉博有迹可循”研学课程,利用寒暑假期开展适应青少年素质发展的馆内外研学活动6场次,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激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与责任感。 “以《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主题展览为阵地,我们举办了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黄明珍自豪地介绍道,自2015年创办以来,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已成功举办七届,每届活动汇聚来自海峡两岸近20所高校的建筑、历史及相关专业师生,对建筑、旅游、文化、艺术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泉州市博物馆“显眼包”文物 文物活化利用,是一场多元的文化奔赴。于博物馆而言,一面要以匠心雕琢精品展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之质;一面需以创新为笔,绘就文化传承新画卷。 黄明珍透露,《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展览将进行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程,届时将配套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展示跨越海峡、影响世界、令全球瞩目的闽南文化。 泉州申遗成功后,为了加强和促进后申遗时代泉州文化遗产和文物考古的保护,不但提出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目标,还整合泉州市考古研究所、市博物馆等九家市文旅局下属单位,成立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统筹各级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以及研究、阐释、展示等工作。 中心成立以来,在文物工作方面全面发力,成果斐然。文物安全工作上,坚守底线,常态化巡查结合值班演练,提升安防、消防管护水平,完善“三防”措施。在文物保护利用中,普查、保护、考古调查多管齐下,普查成果显著,众多保护工程推进顺利,还依据法规开展考古前置等工作。世界遗产保护也稳步前行,监测平台建设有序,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筹备中,宣传展示与对外交流活动丰富。场馆管理涵盖展陈、社教、馆藏保护利用及开放服务优化。同时,重视文化遗产活化,借对台优势开展交流,举办传统活动,节假日实行延时服务、公益讲解,打造讲解队伍,保护商标。还通过出版著作、举办讲座、参加研讨等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全方位推动泉州文物事业蓬勃发展,传承历史文化。 泉州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市文保中心主任陈志雄表示,文保中心将紧紧抓住建设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和创建世遗宋元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在整体推进文物保护修缮、文物平安工程、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文物活化利用、考古研究阐释、博物馆改革发展、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提升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能力和水平,以新作为新气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泉州文物实践新篇章。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