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微雕大师陈冬生盼微雕技艺发扬光大

2025-02-07 17:45:00 许上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东南网2月7日讯(本网记者 许上福)“高手在民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福州微雕艺术大师陈冬生的传奇成就,印证了人们常说的这两句至理名言。工艺创作路上半路出家的陈冬生,凭着禀赋、悟性和发奋,微雕作品出奇至臻,其中微雕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星火燎原》被收藏进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人民警察法》被收录在北京警察博物馆。他本人也由此荣获公安部授予的二等功,并曾入选二O一四“1314”福建省“八闽正能量”十大人物之一。他常想,若能有一传承技艺衣钵的弟子将自己的微雕技艺发扬光大该有多好!陈冬生透露,如今通讯技术发达了,准备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免费进行视频教授。

美术天赋成就一个大家的故事

年前的一个冬日和煦的下午,记者在福州西门藏天园寿山石文创集市“陈冬生工作室”,见到了名传遐迩的微雕大师陈冬生。工作室的陈列柜里放满了他心爱的得意之作,有真实摆件,也有作品图片,每一件都带着他辉煌的故事。

陈冬生祖籍湖南,江西人氏,在艺术道路上不是科班出身,却终身追求艺术,胜似科班。他自幼喜爱书法,在读卫生职业学校医士专科时,就协助老师刻钢板蜡纸。班主任和老师每逢出板报和教案材料时都会留他刻印,但陈冬生天资聪颖,学业一点没耽误,中医西医考试成绩门门优秀。从卫校毕业后陈冬生应征入伍到福建空军某部当卫生兵,后又在福州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冬生的书法创作实力得以展示,增强了他日后艺术创作的信心。有一次,上级部门到基层检查工作,部队准备在楼房上方的墙上,用红漆书写每字一米见方的八字标语。起初以为本部队宣传部门的几位书法佼佼者能完成此项工作,后经层层筛选大家纷纷表示这任务太难了,没人敢写,后只得花重金请地方美术广告公司的专业人员书写。可经广告公司专业人员连续三天努力才完成的四个字,效果非常不理想,最终半途而废。由于找不到可堪重任的人,且北京检查组很快就到了,迫在眉睫之时有人想起,好像卫生队陈医生的字写得不错,提议为何不让陈医生试试?于是团领导亲自找到正在为病号看病的陈冬生医生,等他工作暂停时,跟他讲了单位碰到的难题,要他用红漆在墙上写八个美术大字。他心想,这么大呀?没写过呢。但嘴上一口应承了下来,说话间,他已经上到二楼平台,抡起排笔醮漆就开干,一天下来大小约1.8米左右的“爱车守纪,安全节约”8个大字红艳艳、齐刷刷、明晃晃、亮堂堂地展现在一整面墙上。领导看了非常满意。

有一年,陈冬生到福州军区总院进修,闲暇时他仍会勤练书法。这期间,每进行黑板报比赛,他都积极参与,尝试使用多达13种的美术变体字呈现板报,每次都荣获第一名。可时间久了,他觉得练书法太惹眼,就改刻印章,延续书法兴趣。由于记性好、悟性高,一枚方章在手,要刻多少个字、刻多大字、从哪里下手,陈冬生了然于胸。很快,陈冬生刻得一手好章的名声在四下里传扬。

image.png

陈冬生微雕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艺不倦转战微雕见奇功

有一晚闲暇,他正在刻章,一位70多岁的科主任见了说道,“陈医生原来你会刻章啊,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孙女学画画,要在画上盖上印章。我有两块印石,能不能帮我刻一对阴刻阳刻的一公一母印章?”陈冬生爽快答应说,“没问题,明天你拿来我刻了就是。”第二天,陈冬生便把印章刻好交给主任。主任一看印身正边面上还刻有唐诗,就说,“陈医生你还会刻微雕啊?”陈冬生忙表示这不是微雕,最多只能说是小字雕刻。问者无意,答者有心,小下去不就是微雕吗?刻微雕从这时起成了他心中一道艺术追求的目标。

陈冬生第一次偶然看到微雕作品,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于山脚下的工艺礼品商店里,虽是行草书微雕,也令他赞叹不已,他想着自己也可以试试刻一刻。下决心的第一步是从找材料学起,于是他开始选购雕刻用的寿山石材。第二步他试着刻行草书,熟练用刀,在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契而不舍的磨砺中,陈冬生的草书微雕书法渐渐地有了石刻韵味。随着技艺长进。他开始挑战隶书体微雕。但隶书比草书体更占空间,微雕难度更大,于是陈冬生大部分业余时间基本都在勤奋努力中度过。从最初试刀是在普通印章上刻唐诗宋词,每章二三行,数十上百字;到后刻《古文观止》的短文,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数百上千字;再后来就突破到成千上万字。陈冬生真正的寿山石微雕处女长篇大作是1995年创作的《孙子兵法》,达到了约6075字。

选用寿山石,是因为寿山石石材的柔韧度和收藏品质,尤其适合刻印章。但寿山石价格不斐,陈冬生把当时的工资收入都投入到购买印章石材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微雕技艺成熟和微雕作品成功率成正比,荣誉与知名度随之而来。此时陈冬生不仅更加努力创作,还想着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国家作出一份贡献。

199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陈冬生想制作一件微雕为国庆献礼。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创作,在各方的支持关注下,他的长篇巨制“《中华人民共和宪法1949-1999》”制作完成,并将此作为国庆献礼,逐级呈报至公安部。

有一天,正在上班的陈冬生接到公安部宣传局的电话,通知他的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微雕作品受到肯定,北京四家国家级博物馆想要收藏,此通电话是为了尊重和征询他的个人意愿,并表示,有什么要求尽管提。陈冬生对此没有提任何要求,并表示一切接受公安部安排。最后部里选择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一是因为了解到该馆“门槛”最高;第二是艺术家要去世五十年后,作品才有资格收藏;第三对作品的精美要求更高;第四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表达了最迫切的收藏愿望,表示愿破格收藏,作者有任何要求、条件全部满足。但陈冬生境界高尚,不仅没提任何要求条件,还表示由组织作主捐赠。

好事成双,第二年千禧年的时候,陈冬生应要求刻了一部数千字的《人民警察法》,并携作品晋京参加该微雕作品与公安部的交接仪式。公安部贾春旺部长等部主要领导参加了交接仪式,并与他亲切交谈。肯定他虽创作时间不长,但创作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勉励他继续钻研。作品收藏在北京警察博物馆。

image.png

《人民警察法》微雕显微放大100倍局部照片

字里行间方寸天地显本领

2000年前后是陈冬生微雕艺术最精进的时候,他接连创作了几部微雕大作,包括1997年的微雕“回归情一”《香港基本法》(约17000余字)、1999年的微雕“回归情二”《澳门基本法》(约17553字)、二OO三“回归情三《圆》”国家领导人关于台湾统一的讲话。1999年的微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前后四部约43666字)、2000年的微雕《人民警察法》(约5106字)、2000年的微雕《联合国宪章》中、英文(中文约12808字、英文约55856字)、2001年的微雕《毛泽东诗词》82首(约7427字)、2001年的微雕《奥林匹克宪章》(约22081字)。

再到后来,陈冬生的微雕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继创作了《孙子兵法十三件套、《道德经》、《三字经》、《儒释道》七件套章的微雕作品,直到2019年和2020年还创作了《鬼谷子》12件套章和2020年《易经》。花甲之年的陈冬生潜心技艺,不忘学习时政,2018年还创作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企业家的回信》微雕作品。

小小印章,方寸之间,何以容下巨量的文字,陈冬生披露了其中的绝技要诀。就是要锲而不舍地练习、巩固、再练习,熟能生巧。很多时候下刀雕刻虽说是靠一种意念,但更多时凭的是一股毅力的坚持!他说,一方印章在手,该如何布局,前期工作要细致,要做到胸有成竹。一篇微雕文章动辄数千字,一行雕刻上百字,字体的大小、字距行距的多少,要精确掌握,还容不得出错。

他回忆雕刻《奥林匹克宪章》是次考验。作品字数超2万字,面积只有25.65平方厘米,雕刻时,既不能重叠,又不能间隙大。

而在创作《联合国宪章》时,陈冬生用半年的业余时间,练习写英文。后遇见一位朋友提醒,《联合国宪章》是面向全世界的所有国家的宪章章程,既然是面向全世界,就不能用普通英文手写体,书写要用世界通用的书写体。于是他又花几个月时间来练习书写体。陈冬生透露,这部作品,用了比其他作品更多的心血。

追逐艺术路上多知音

艺术追求路上,陈冬生第一要感谢的是他的夫人,他说是夫人不断地给他以鼓励。为庆祝香港回归,夫人提议创作微雕“回归情一”《香港基本法》。可当时距“七一”回归日只剩几个月,没有合适的石材,微雕背景创意设计也还没开始。最后夫人把从选购石材到背景创意设计、打磨抛光等活都揽过去,亲力亲为,协助陈冬生把作品赶了出来。

字刻得好不好?要用科学说话。陈冬生很感谢福建农林大学的张绍升教授。张教授是植物病理学专家,也是显微镜应用权威。刚开始的时候,陈冬生把作品给教授看,教授不语,后来用显微镜放大一看,惊讶地赞道,“冬生你还是刻的隶书体啊!张绍升教授把显微放大的内容全文逐片拍照,并洗了相片出来,赞叹不已。

陈忠森是福建省寿山石微雕艺术研究会的创会会长,也是著名微雕艺术家,他在《陈冬生微雕艺术》画册中著序,称陈冬生“小鲜”示宏,尽善至美,是一位有作为的艺术家,其刻苦创作精神令人称佩。而原福建省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陈奋武为陈冬生的创作精神感慨,题写了“锲而不舍”书法相赠,并为冬生微雕画册题写了刊名。

创作路上最多的知音可谓是陈冬生接触的寿山石了,寿山石系列里的水洞高山石、杜陵石、高山晶石、芙蓉石、月尾石等各种精美石材,到了陈冬生手里,就仿佛成了有灵性的伙伴,在他刻刀下都成了温婉的朋友,一件件作品脱颖而出。

说起自己的微雕技艺,陈冬生说一直在寻找可以传承技艺的年轻人。他表示自己已上了年纪,视力和腕力、臂力、精力都大不如前,真切盼望传承人可以早些出现,为中华传统文化和福文化贡献一点绵薄之力。陈冬生说,现在通讯科技发达了,在准备充分的时候,将进行视频教学,远程指导雕刻爱好者走进雕刻艺术园地,培育出美丽的艺术新花!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