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文艺海洋想象的文学路径
2025-02-07 09:26:1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赵舟敏 八闽大地,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山海相连的地理形态与深厚悠久的文化积淀,共同构建起福建特有的海洋文化。在闽派文艺的语境中,海洋既是自然景观,也是精神寄托,更是孕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沃土。近年来,以海洋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呈蓬勃之势,特别是在小说、诗歌和散文领域,以全新的叙事手法和文化内涵不断延展海洋文学边界,彰显出闽派文艺的独特风貌与创新表达。 步入新时代,福建对海洋文化的探索走向深蓝。从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到海洋文化的保护传承,闽派文艺的海洋想象正以全新的深度与广度开拓文学表达的疆域,努力将海洋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塑造新福建的文化形象注入澎湃动能。这并非是对传统叙事的简单延续,而是对时代背景和全球语境的深度回应。在这片蔚蓝的海域上,海洋文学的创新多元形态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世界的桥梁。 海洋小说: 人物命运与现实关怀的多维对话 福建海洋小说素来以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和强烈的情节张力而闻名,这些作品勾勒出海洋文化与福建乡土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陈毅达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为例,作品通过主人公刘书雷的视角,描绘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的奋斗历程,不仅展现了福建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努力,而且刻画了新时期海洋题材创作的恢宏画卷。同样,吴安钦的《潮落潮起》则以沿海渔村的生态转型为切入点,通过展现传统捕鱼向生态养殖转型的历程,真实呈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复杂关系。作品构建了一个鲜活的海洋文化场景,既保留了地方叙事的温度,又注入了当代视角的思想深度。 在叙事手法上,闽派小说家不断尝试创新,将海洋题材的文学表现推向更深层次与更广空间。李师江的《黄金海岸》和《丝路古船》以史诗般的叙事视角,再现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文化魅力,成功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为闽派海洋文学注入了宏大的时代格局感;张永和参与合著的《王景弘传》,则以明代航海家王景弘的壮举为切口,讴歌了闽人在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贡献,彰显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深度。 在表现形式上,新一代闽派小说家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多元化探索。譬如龚万莹的《岛屿的厝》以富有节奏感的散文化语言和别具匠心的叙事布局,将每个人物的命运与小说结构紧密结合。作品以老房子的建筑结构为象征,展现人物间纵横交错、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营造出具有整体性、立体感的文学景观。这种布局不仅延续了福建地方文化的内在质感,更以现代叙事技巧赋予作品轻盈灵动、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质,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创新不仅仅是技巧上的调整,更是一种内在关怀的变化——它们试图在地方经验与普遍性主题之间架起桥梁,既保留福建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新时代文学注入开拓与探索的精神力量,使闽派文艺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的语境中展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质与文化自信。 海洋诗歌: 自然意象与哲学思考的深度交融 海洋,作为诗歌创作中永恒且丰富的意象源泉,在闽派文艺的海洋想象版图里占据着独特而关键的位置。近年来,闽派海洋诗歌通过鲜明的地方色彩与别出心裁的文化视角,为传统意象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活力。 汤养宗以海洋想象为基点,在《水上吉普赛》《三人颂》《伟大的蓝色》等诗集中通过“大海”与生命这一对永恒母题,表现了海洋的广袤无垠与生命的蓬勃律动。诗人往往聚焦自然场景中的动态变化,如沙棘地的风起云涌、寄居蟹的隐秘洞穴、大海深处的神秘种子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展现了大海的雄浑自然风貌,更巧妙融入了劳作与生命再生的深刻隐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更在隐喻层面反映了海洋文化中对生命循环与自然力量的敬畏,使海洋成为承载个人生命体验和群体文化记忆的媒介。 叶玉琳则以《海边书》为代表,将海洋意象延展至哲学层面。她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如“脚底的风悄悄变硬,草木逐渐苍老”,探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变迁。同时在诗中融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借用策兰的哲思与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在日常景象中构建了海洋文化与哲学思考之间的精神对话,为海洋诗歌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文化与思想内涵。 在形式上,新一代闽地诗人进一步尝试语言与技术的跨界融合,拓宽海洋诗歌的传播与表现手段。例如,数字平台的应用将诗歌与多媒体创作结合,音画同步的呈现方式使听觉、视觉与文学体验相互交融,创造了多感官共鸣的艺术表达,为海洋诗歌注入现代科技的动感与活力。这些创新,不仅体现在自然与哲学双重视角的深度挖掘上,更在于对诗歌语言、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全新探索,通过这些具有时代感的表达,回应了当下人们对生态、文化与精神归属的多重诉求。 海洋散文: 历史记忆与当代想象的双重凝视 在福建的海洋文学中,散文因其独特的叙事张力和抒情特质,成为书写地方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对过去的追忆,还是对未来的展望,闽派散文都以深情的笔触,描绘着闽人与海洋之间深植于文化记忆中的精神联结与情感共鸣。 闽派海洋散文善于从历史记忆中挖掘文化自信的源泉。陈子铭的《大海商》《历史转折时期的月港》《漳州传》便是典型代表。这些作品以妈祖文化为核心,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细腻描写,将个人记忆与集体经验融为一体。他通过考据式的叙事,将倭患与月港开禁的关系娓娓道来,并论证明代福建市场经济的早期萌芽。作品不仅记录了地方性的历史故事,更彰显了福建作为“海洋之省”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背景下,闽派散文不断拓宽视野,通过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进一步扩大福建海洋文化的叙事边界。陈子铭的《梦里家山》以闽南侨批为切口,通过深入解读这些银信合一的文化符号,生动讲述了海外闽籍华侨与家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悲欢离合故事。侨批作为链接的载体,既是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又是文化记忆的象征,展现了福建人在全球化浪潮中对中华文化的执着坚守与深深眷恋。 在创新表达方面,闽派海洋散文不断突破传统散文的表现形式,以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为福建海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萧春雷的《海族列传:华夏海洋生物随笔》以《史记》“列传”的形式书写68种中国常见海洋生物。在内容上旁征博引,融合了科学普及、历史考据和文人雅趣;在设计上使用了大量古代插图和原创插画,图文并茂地打造了一个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纸上海洋馆”。其优美的文笔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不仅赋予散文以鲜明的思想深度,也为当代海洋散文的生态书写注入别样的话语活力。 通过对记忆与跨越的双重书写,闽派海洋散文展现了福建文化的韧性与活力,为提升福建文化的影响力与展示福建新形象贡献了文学力量。 在多元文化共生互鉴的时代格局下,福建借助闽派文艺的多元表达,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系统性地构建起兼具地域标识性与时代前瞻性的文化形象体系。在全球化语境中,闽派文艺的海洋想象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既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又保留了福建文化的独特底蕴与精神气质。“海燕”精神在今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这种象征着不屈不挠、勇毅前行的品质,同样成为闽派文艺的重要创作基因。以海洋为核心,闽派文艺通过丰富的文学路径,不仅诠释了福建人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在全球文化场域中书写出独具福建特色的海洋故事,将深刻的文化记忆与广阔的文学想象融为一体。 海洋,连接着福建的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地方与世界,见证了福建人的成长与荣耀,也塑造了福建人的性格与胸襟。从波涛汹涌的海面到文学叙事的广阔天地,闽派文艺的海洋想象仍在不断延展。这片海,注定不仅属于福建,更属于全人类。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