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福建日报刊发“敏言”文章:在“久久为功”中提升文化影响力

2025-02-11 07:45:01 作者:敏 言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继承发展关系。

时光回拨到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接见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代表,参观古田会议会址、纪念馆,瞻仰毛主席纪念园,同老红军、军烈属代表座谈,和基层官兵同吃“红军饭”,观摩“红色印迹——红军标语展示”……从清晨到傍晚,习近平总书记的日程安排满满当当。他说:“在古田会议召开85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目的是寻根溯源,深入思考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

这一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熟悉。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赴福建考察,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了一系列重要文化理念和重大文化实践。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福建有独特优势、重要基础,也应当有更强担当、更大作为。

(一)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开创一系列前瞻性探索实践,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倡导弘扬“闽东之光”,亲自写作《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阐明文化建设对闽东发展的意义,明确要“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鼓励文化工作者“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支撑。

推动三坊七巷、万寿岩等文化遗产保护,亲自为《福州古厝》撰写序言,以深邃的思考和生动的笔触,揭示戚公祠、马尾昭忠祠、林文忠公祠、开元寺等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作出了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的重要论断,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关系。

先后19次到闽西,其中7次到古田、3次到才溪,看望慰问老红军和革命“五老”人员,瞻仰革命遗址、追寻革命足迹。每一次都是怀着敬仰来,带着思考走……

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思想的伟力映射在实践的万千气象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是在这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并不断发展、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素材、提供了思想基础。

回望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国内考察足迹,万里山河间,“文化”这一主题贯穿始终。访古城,寻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指引我们从传承与发展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寻历史文脉,探精神长河,“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于福建而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赓续八闽文脉的任务更重,文化赋能的要求更高。

(二)

唯有久久为功,才能善作善成。“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出自《史记·礼书》篇,表明了古人对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认识。今天的语境下,“久久为功”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科学的方法论。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只有“久久为功”,才能“建功久久”。

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强调了这种精神:“抓任何工作,都要有这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2024年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文化建设提出“久久为功”的要求,关键在于落实。

这些精辟论述一再彰显出“久久为功”方法论的重要启示:

一是不迷恋眼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叫停了林觉民故居拆迁,使之得以保存修缮。1991年3月,习近平在三坊七巷召开了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他的一番话语重心长:“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算好文化账、社会账、长远账,以统筹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告别竭泽而渔、自损根基的目光短浅,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是不脱离实际。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可以说,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文化工作最大的实际。离开人,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意义。

文化重在化人,“化”的水平直接关乎能否真正用文化引导人们坚定理想、塑造灵魂、涵养品德、砥砺人格。当前,面对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面对快速匆忙的工作生活节奏,如何使以文化人“化”得合情理、“化”得受欢迎、“化”得效果好,考验着我们的文化工作水平。

以文化人,要运用各种精神文化产品让人们喜欢听、愿意看,听了懂、看了信、快乐“化”,在“润物无声”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以文化人的“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拒绝空洞说教,注重落地生根。

(三)

奋勇争先久久为功,八闽沃土繁花竞放。

2024年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福建省实现作品、人物获奖“双丰收”,创下历史最好成绩,获奖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

2025年1月4日,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福建作经验交流发言。本届,福建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理论文章《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戏剧《围头新娘》、图书《奔跑的中国草》等9部作品获奖,单独申报作品获奖数并列全国第一。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创造未来。在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文化建设中,福建致力于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

提升文化影响力与展示福建新形象,两者是由内而外、有机统一的整体。彼此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顶层设计。提升文化影响力是展示福建新形象的基础前提,展示福建新形象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实践导向。

如何扎扎实实提升文化影响力?

作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一颗耀眼星辰,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在福建彼此共生、融会贯通,这是读懂福建的基因“密码”。要深入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它们的内涵和精神,在全面展示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上久久为功,为福建在新征程上展示新形象、推动文化繁荣提供理论支撑。

《八闽文库》出版工程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推出1650册纸质图书和相应的数字产品,已经出版350册。这是我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彰显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福建元素,是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的一大壮举。

两岸一家,以文为媒。近几年来,福建加强闽台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实施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广泛开展民间艺术、地方戏曲、民俗文艺等双向交流,不断增进台湾同胞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让两岸亲情割不断,不再区分你和我。

如何扎扎实实展示福建新形象?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省正系统化推动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朱子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南岛语族文化、侯官文化、船政文化内涵,构建红色文化、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等特色文化旅游带,完善研究阐释、宣传普及、文旅融合、传播交流体系,不断提升八闽文化影响力。

在研究阐释上,2024年11月,省委印发《福建省社科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深挖理论“富矿”,赓续闽学传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闽派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擘画蓝图。

在宣传普及上,2021年以来我省创新实施“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围绕“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你不知道的福建”“闽人新智”等主题,挖掘宣传福建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闪光思想、革命贡献、先进发明、精湛技艺、非凡创造,引发强烈反响。

在文旅融合上,福建的文旅资源在“一路山海一路歌”中逐渐丰富。“世遗之城”泉州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守护“有形”的遗存和“无形”的精神;“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让全国各地游客沉浸如画美景;福州烟台山,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诗意之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坐标……促进“两创”转化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正以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在传播交流上,我省加强国际传播,深化跨境媒体合作传播,实施海丝文化交流工程、“人文海丝”计划,积极推动“闽派”特色文艺“出海”,展现侨乡文化魅力,让世界读懂福建、读懂中国。

今日之福建,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交融互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得到彰显,正在以久久为功的耐力和定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