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元宵节:灯火里的中国,团圆中的文化密码

2025-02-12 11:18:58 作者:于丹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导语

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点亮城市的天际线,元宵节的氛围便悄然弥漫开来。无论是西安城墙上的仿唐宫灯,还是苏州园林里的绢纱灯谜,亦或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碗热腾腾的元宵,这个节日总能用最温暖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传统的记忆。元宵节,不仅是灯火的盛宴,更是团圆与智慧的象征。它用一盏灯照亮归途,用一碗元宵温暖人心,用一则灯谜启迪智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元宵节的世界,探寻那些藏在灯火里的文化密码,感受千年传承的团圆情。

灯之始:千年明烛照山河

元宵节的灯火,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记忆。从汉武帝时期祭祀太一神的仪式,到唐宋时期盛大的灯会,再到今天遍布城乡的节庆活动,一盏盏明灯串联起历史的脉络,映照出文化的传承。

在汉代,元宵节最初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在正月十五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通宵达旦地点燃灯火。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民间节日,成为百姓祈福纳祥的重要时刻。到了唐代,元宵节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长安城内,各式各样的灯笼挂满街头,从宫廷到民间,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宋代是元宵灯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汴京元宵节的盛况:街道两旁挂满彩灯,各种造型的灯笼争奇斗艳,灯市绵延数十里。文人墨客在灯会上吟诗作对,商贾百姓赏灯游玩,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这种热闹的场景在《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生动体现。

一盏灯里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的长明烛,南朝萧纲笔下"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的缠绵,北宋汴京御街"金莲绕龙灯"的辉煌,都在元宵的月色里完成时空折叠。苏州匠人用熟绢糊制的走马灯,在蒸汽催动下演绎着《西游记》故事,旋转的灯影中,我们读懂了中国人"逝者如斯"的时空观——不是线性流逝的焦虑,而是周而复始的从容。

谜之趣:方寸天地见乾坤

苏州拙政园的九曲回廊下,几个孩童正踮脚猜着写在绢纱灯上的谜语。这场景让人想起南宋时期临安元宵节的盛况,文人墨客在灯会上吟诗作对,寻常百姓把俚语写在灯罩,雅俗交融间自成妙趣。灯谜,这项流传千年的智力游戏,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字游戏,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维艺术。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这个古老的镜子谜语,恰似庄子"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的哲学隐喻。我们在猜谜过程中完成的,实则是对自我认知的镜像观照。灯谜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最简洁的语言,构建起最丰富的想象空间。就像《红楼梦》中描写的元宵节场景,每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福建泉州,蟳埔女们身着传统服饰,灯笼高高挂起,灯谜写在彩纸上随风飘动。老人们说,每个灯谜都是打开往事的钥匙。当"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的谜底"油灯"被揭开时,我们忽然懂得:最朴素的器物里,往往藏着最深刻的生活哲学。这种将日常事物升华为智慧结晶的能力,正是中华文化最动人的特质。

灯谜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雅俗的界限。在扬州个园的竹影间,几位老者正在破解写在灯谜上的离合诗,这是文人雅士的雅趣;而在北京胡同里,街坊邻居围在一起猜着"一个黑孩,从不开口,要是开口,掉出舌头"(瓜子)的谜语,这是市井百姓的欢乐。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让灯谜成为连接不同阶层的文化纽带。

元宵节的灯谜活动,不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在猜谜的过程中,历史典故、地理知识、文学常识被巧妙地编织进谜面,让参与者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熏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智慧所在。

今天,当我们看到年轻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参与电子灯谜会,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原创灯谜时,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项古老的传统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续。灯谜,这个方寸之间的智慧游戏,依然在照亮着现代人的生活,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圆之味:万家灯火话团圆

旧时正月里的习俗讲究"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并有“上灯圆子下灯面”的说法。《东京梦华录》记载的"乳糖圆子"穿越千年,化作苏州观前街的玫瑰馅元宵,成都锦里的醪糟汤圆,宁波城隍庙的猪油汤团。咬开软糯外皮的瞬间,流淌出的何止是甜蜜,更是文明传承的温度。当台北士林夜市的芋泥元宵与漳州古城的红糖汤圆隔着海峡遥相辉映,我们忽然明白:食物的形状从来不只是物理属性,更是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

走在南京夫子庙的灯市中,看见年轻父母教孩子背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忽然懂得元宵节真正的深意:那些高悬的灯笼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文明的火种;碗中的元宵不仅是节令食物,更是文化的图腾。当数字洪流冲刷着传统堤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节日作为锚点,让漂浮的心灵找到文化的根系。

此刻,无论是在上海黄浦江畔看激光投影的现代灯秀,还是在闽南古祠前守着祖传的纸灯笼上灯,那灯火中温暖人心的光芒始终如一。因为真正的灯火,从来不在天上,而在中国人的心里长明。(于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