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南平:一根竹,冲千亿

2025-02-22 09:22:17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2月22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刘建飞 王晓云)

初春的闽北山区,漫山翠竹成海,碧浪连天。

南平的竹林面积达652.7万亩,占全国的10%、全省的40%,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近500亿元。2023年9月,南平发布竹产业千亿行动方案,通过创新竹产业发展机制,建设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为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构建系统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力争到203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

四大平台优化营商生态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率队走访位于邵武的福建味家竹科技集团等企业,围绕竹林培育、竹产业装备研发、竹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现场“开方”。

去年,蒋剑春、张守攻、张佳宝、杜官本等院士,以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于文吉等相继到访邵武,为竹产业“把脉问诊”。

除了不定期的专家问诊,邵武还建立常态化智库对接机制。如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竹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味家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运营“竹材研究院”,引进徐伟教授、陈红博士等专家,邀请孙家良教授、余雁教授等系统性授课,全力锻造竹产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邵武市以被列为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县为契机,构建“1+2+n”人才体系,出台重点产业链企业柔性引才实施办法,探索“才呼我应”人才服务模式,从项目支持到生活服务等多维度优化人才环境。

“以前找专家要四处托关系,如今一‘下单’,问题就有了解决方向。”去年7月,邵武市兴达竹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敏达通过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提交了结构工程竹防霉技术需求,不久便对接上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武夷学院组成的专家团队,难题还升级为南平市科技计划项目。

吴敏达先后两次将生产竹片送往实验室。专家的讲解让他豁然开朗:“目前的防霉技术毛病不少,高温高压法能耗高、成本高,碳化处理会降低竹材抗弯强度,表面涂料法效果不持久。采用‘竹材组分定向拆分脱除技术’,去掉竹材里的易霉变物质,再把防霉、阻燃药剂注入竹子细胞壁,给竹子来个‘内外大升级’,这思路可行!”

项目负责人庄标榕博士透露:“实验显示,改性竹材的防霉周期较常规处理产品延长5~10倍。”虽然成果落地尚需时日,但吴敏达满怀期待。

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是南平市打造的优化营商环境四大平台之一。该平台以国家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OpenKS算法技术为核心,绘制包含竹产业在内的8条重点主导产业链创新链图谱,科学配置生产要素,选派3000余名科特派服务企业,推动招引签约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92个。

除此之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让企业的政策奖励从主动申请变为坐等拨付。“惠企政策直通车”平台则利用税收大数据为企业“画像”,精准推送政策。“企呼我应”平台畅通企业诉求渠道,组队联动为企纾困,去年序时办结率100%,企业满意率99.63%。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质变

与木材相比,圆竹中空、壁薄,物理和力学性能不稳定,加工难度较大;竹工机械起步又晚,自动化程度与标准体系有待改善。对此,南平竹企积极求变。

不久前,福建杜氏木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毛竹初加工全流程连续自动化生产线、竹复合集成材连续智能化生产线,攻克了毛竹集中备料、初加工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和设备互联互通等多项“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实施后,企业直接经济效益达3900万元,带动周边包装、运输、金属加工等行业发展,惠及1500余户农户、林农年增收6500万元。

在杜氏木业的竹集成材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每2至4台机器前仅有1名员工作业。公司副总经理钱小平介绍:“我们围绕提升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做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良,自主研发设备,统一单元件和产品规格,减少工人调换模次数。像你手上这根竹材,能同时制成花架、家具、鞋架。”

“现在很多企业追求数字化、信息化,却忽视工艺梳理,导致信息化难以有效支撑。我们从各个环节减少损耗。比如,探索竹集成材加工过程中废热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循环。”杜氏木业董事长杜锦祥说。2024年,该公司创新项目93项,98%的创新成果已转化。

福越日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将竹粉融入聚丙烯板制成厨具,减少塑料污染的同时提升产品美观度;福临日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四面青皮筷”使用难以开发利用的小口径竹,保留竹青皮,不易发霉变形,在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上荣获林木业综合产品类银奖……在南平,锚定绿色目标、创新蔚然成风的企业还有很多。

竹产业先进制造基地渐成体系

走进福临公司的产品展示馆,竹餐盘、竹汤勺等产品琳琅满目。公司销售负责人周运旺介绍,公司从专注家用和一次性竹筷起步,如今已进军竹收纳和特色竹制用品领域,持续关注新兴消费场景,不断挖掘竹制生活用品潜力。

移步至福越公司的车间,只见工人正全神贯注地调试设备。竹筷削尖机发出阵阵轰鸣,一捆捆竹筷被精准送入,眨眼间,带着加工痕迹的圆尖状竹筷便“唰”地从另一端吐出。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竹筷削尖机,8小时能削尖25万双筷子,什么规格的筷子都能削!”福越公司负责人钭伟勇告诉记者,公司是南平引进的首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竹制品机械生产企业,年可生产设备6000套,预计产值1亿元。

“闽浙赣物流园那2800平方米的电商基地已经不够用了,我们投资2500万元的竹木加工机械设备二期项目正在建设,预计今年10月投产。”钭伟勇说,年前,来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一眼相中公司的生产线设备,现在公司正在加紧赶制。

数据显示,邵武市现有292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其中规上企业27家,是全国唯一兼有竹快消品、竹家居完整产业链的县域,竹筷产量占全国市场的60%,2024年竹产业总产值85.9亿元。当地还精心打造全国首个竹产区公共品牌——“武夷竹立方”。2023年,“武夷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开馆,展示全竹产品沉浸式应用场景,建成全国最大竹生活选品库,吸引300多家企业入驻,产品涵盖9大类100多个类目。

放眼闽北,全市现有笋竹加工企业1162家,其中规上企业220家。“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机制实行以来,圣象华宇、龙竹科技、庄禾竹业、元力股份、大庄竹业、上睿机械等一批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了涵盖一、二、三产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竹产业先进制造基地渐成体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