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古代福建殷国
2025-02-25 09:56:16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背面有“殷”字的殷国钱币“天德重宝” 电影《封神》的热映,使人们对距今3000多年的大商王朝多了些直观认识,剧中的商王、王子都姓“殷”。在真实的历史中,殷是商的别号,司马迁的《史记》就将记载商朝的历史称为《“殷”本纪》。一般来说,商也称“殷”或“殷商”。 有趣的是,在殷商灭亡2000年之后,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地区冒出一个小王国,国号令人意外地也叫作“殷”。这个福建殷国前后存在时间不过两三年,却充满了戏剧性。 兄弟反目 又打又和 话说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来自河南的王审知兄弟率军占据了福建全境。王审知执政约30年,励精图治,保境安民,福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王审知死后,由其长子继位,并正式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多个小国之一。 可惜不久闽国就爆发了王氏子孙骨肉相残的悲剧,简单来讲,就是弟弟杀哥哥、哥哥杀弟弟,侄儿杀叔叔、叔叔杀侄儿,杀来杀去,甚至连儿子都公然弑父夺位。而福建殷国就是在闽国后期,因兄弟相争而诞生的分裂王国。 殷国的创立者是王审知的幼子王延政,长年担任建州刺史。建州城位于现在的南平建瓯,当时统辖福建西北部,是闽国的军事重镇。王延政在建州经营多年,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939年,闽国福州发生政变,王延政的哥哥王延羲被推上了闽国王位。继位后,王延羲表现得荒淫残暴,并将王氏宗室当成威胁自己权位的竞争对手,进行无情打压。建州刺史王延政对此颇为不满,经常写信指责劝谏兄长。本来向君王进谏这种事情属于常规操作,但王延政的宗室身份及建州兵权,让身为闽王的王延羲格外敏感,要知道在十几年前当时的建州刺史(王延禀)也曾批评指责闽主,进而犯上作乱。这种建州军头造反的历史先例,使得王延羲对王延政的批评十分恼怒,越发猜忌。 于是,他派出监军到建州监视王延政不轨行径。兄弟两人的矛盾越积越深,终于爆发军事冲突。940年春,王延羲以王延政谋反为由,派出4万大军,围攻建州城。王延政一时感到压力山大,就向邻国吴越(国都在今浙江杭州)求救。吴越国见闽国内乱,觉得有便宜可占,也派出4万吴越兵前往建州解围。 谁知没等吴越兵到来,王延政的建州兵就大发神威,击败了福州兵。等吴越军赶到建州城下时,战事都已经结束了。情势有些尴尬,王延政只得赔笑道,感谢吴越友邦前来相助,不过福州兵已经被我打败,现送上酒肉犒劳贵军,请好吃好喝后尽快班师回国吧。 吴越兵辛辛苦苦跋山涉水而来,岂能空手而回?于是4万大军就在城外安营扎寨,赖着不走。王延政虽然刚刚打败福州兵,但自身也是损兵折将、士卒疲惫,实在没有信心再与吴越生力军对决,无奈之下,就放下脸面向哥哥王延羲求助。王延羲自然也不愿眼睁睁看着建州落入吴越国之手,虽说我们兄弟之前打生打死,但为了守护闽国江山,在外敌面前,还是要一致对外嘛,于是又派出2万士兵支援建州。这一波操作把吴越兵给看呆了:这兄弟俩唱的是哪一出啊,之前是弟弟请我打哥哥,现在哥俩一起来打我?! 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王氏兄弟携手合作下,吴越军队大败而去。在对外军事胜利的良好形势下,刚好南唐(国都在今江苏南京)开国皇帝奉行和平主义,派使者前来调和闽国王延羲与王延政的矛盾,兄弟俩就坡下驴,暂时放下恩怨,双方就和平问题开展了友好对话,并在父亲王审知的坟墓前郑重盟誓,表示要和谐相处云云。当然,这些只是表面功夫罢了。 争夺名分 称帝建国 王延羲是闽国之主,据有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四州之地,而王延政只有建州一地,但在军事对抗中,原本实力占优的王延羲并未能取得明显优势。两人不断增税扩军,兵戎相见,搞得民怨沸腾,军民死伤无数,福州、建州两地之间,尸横遍野,“暴骨如莽”。经过一两年的内战,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了谁也奈何不了谁的相持局面。 除了在战场上较量,兄弟俩也展开了名分之争。940年底,王延羲的闽国王位获得中原晋王朝的正式认证,闽王的地位更加巩固。941年初,王延政向闽王王延羲提出要当威武军节度使,这个要求可不一般。要知道从闽国的实际创立者王潮、王审知开始,威武军节度使就是历代闽国之主拥有的头衔,历来被视为闽国正统的象征。你一个建州刺史竟敢打这主意,其窥视神器的狼子野心不就昭然若揭吗? 王延羲当然不肯相让,以违背祖制为由加以拒绝,另外给了弟弟镇安军节度使和富沙王(富沙是建州别称)的封号。这样大家都是节度使,也都有王的称号,看起来差别小一点。当然王延羲的闽王代表着闽国统治正统,是富沙王这种地方藩王不能比的。 后来,王延羲干脆直接给自己加冕,称大闽皇帝,更是从名分上稳稳地压过了王延政。这个大闽皇帝虽然是王延羲自封的,但他逐渐当真了,之后甚至把威武军节度使、闽王的称号都转给了儿子,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与王延政的君臣之别。碍于臣子身份的王延政暂时隐忍,自称闽国兵马元帅。 943年,不甘心居于人下的王延政撇开闽国,在建州宣布成立殷国,自己为殷国皇帝,改年号天德,设置文武百官,还发行殷国钱币“天德重宝”等,俨然独立王国。这下王延政倒是过了皇帝瘾,可惜福建被分裂成两个“国家”了。 古代确立国号一般都有其缘由,如封地、爵位等,至于王延政为什么会选择“殷”这个比较少见的国号,历史典籍中并无记载。五代“殷”国,是否在“致敬”上古殷商?也不得而知。在个别宋朝文献如《五国故事》里,将王延政建立的殷国称为“大商”,似乎认为这个“殷”国与“商”朝有关,但这表述也很可能只是避讳改字(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名赵弘殷,时人将“殷”改称“商”)。所以,这个福建殷国国号的起源由来,还是一个历史小谜团。不过古代福建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王氏家族也很迷信,倒是与殷商王朝崇拜鬼神的气质比较契合。 以建州为中心的殷国虽然成立了,但毕竟国土太小,本来整个闽国总共也才五个州,在五代十国里属于倒数,现在这独立出去的殷国更是只有一个州的地盘,下辖五个县,所以当时人们觉得王延政这皇帝上不了台面,讥讽其为“五县天子”。 王延政本人也没有太把殷国当回事,他既不争取中原政权的承认与赐封,也不注意与邻国搞好关系,对外还是保持着自己闽国节度使、藩王的身份。这个殷国自然就没有被列入五代十国之一。可以说,王延政成立殷国主要是为了在名分上与王延羲平起平坐,他的真正目标还是要打败王延羲。 内忧外患 迅速败亡 从闽国独立出去的殷国太过弱小,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换了国号而变好,反而变得更差了。为了应付军事行动和奢靡生活的需要,王延政横征暴敛,搜刮无度,以至于负责征税的杨姓官员被民众骂作“杨剥皮”。建州人民对王延政的统治怨声载道,朝野上下离心离德,军队中也出现了将士叛逃现象,殷国其实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944年初,“和事佬”南唐皇帝又来劝架了,写信劝哥俩顾念祖先基业和兄弟情谊,尽快停止争斗,重归于好。兄弟俩收到这封调解信,都觉得充满了道德说教,“爹味”太重,根本不以为意。想想也是,上回是兄弟俩自己想讲和,才给南唐皇帝面子。而这回两方都打出火气,不死不休,哪里会听外人劝解。 于是,哥哥王延羲回信反驳说,古代的周公、唐太宗都曾诛杀兄弟,可见古代圣贤并不是无原则维护兄弟情的,该斗还是要斗。弟弟王延政的回信就更不客气了,说你南唐恐怕没资格讲我们吧,南唐本是人家杨氏的地盘,杨氏待你们不薄,你们却夺了杨家的天下,现在居然还好意思来跟我讲道义、说情谊? 南唐被无情揭了老底,当下气得够呛,随即与殷国绝交。当时在南方众小国中,南唐与吴越两国算是实力比较强大的。而闽国相对弱小,却同时得罪了两大强邻,加上自己又内乱不止,埋下了被灭国瓜分的种子。 不久,福州禁军将领连重遇、朱文进发动叛乱,杀死闽国皇帝王延羲,并将在福州的王家子孙屠戮一空,攫取了闽国统治权。远在建州的王延政听闻福州发生事变,顿时又惊又喜,老对手王延羲死了,试问福建还有谁能跟我争?当即以闽国宗室身份,名正言顺地出兵讨伐连重遇、朱文进。由于连、重二人的统治缺少合法性,难以获得闽人的拥护,泉州、漳州、汀州先后脱离福州控制,尊奉建州王延政为主。而在福州的王氏旧将也发动军事政变,杀死连重遇、朱文进,请王延政来主持大局,重新扛起闽国大旗。 945年初,王延政取消殷国的名号,恢复使用闽国国号,终于当上了闽国皇帝。至于殷国这一临时性的过渡国号,就再也没人提起。可以说,殷国的短暂历史,到此就突然结束了。 福州臣子本想请王延政到福州继位,不过这时南唐已经侵入建州,迫于南唐军队势大,战事紧急,王延政选择坐镇建州城,抵抗南唐进攻。但建州百姓深受王延政暴政之苦,反而盼望南唐军队的到来,许多群众“伐木开道”迎接,纷纷做起了“带路党”。不久,国弱民穷、不得人心的闽国建州政权(原殷国)被南唐攻灭,王延政投降,汀州、漳州、泉州闻讯,都向南唐臣服。至于福州,一度成为本土军头与南唐、吴越各方势力的角力场,最终被吴越国占领。闽国王氏基业灰飞烟灭。 百年难题 终得解决 偏处东南的闽国为什么会长年动荡不安?当时中国南方存在着多个小国,并非都有严重内斗,像吴越、南唐等国的内政就比较和谐稳定。这样看来,闽国乱局似乎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但从唐末五代的历史大背景来看,闽国内乱又有其历史必然性。其中涉及地方势力失控、武人频繁作乱等因素,都是积弊已久、难以解决的历史难题。 唐朝为了加强边防,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后来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膨胀,统揽地方财、政、军大权,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势力,那场几乎将唐朝灭亡的安史之乱也因此爆发。后来唐朝廷虽然平定叛乱,但始终未能处理好地方藩镇问题,中央权威不断丧失,大唐最终亡于藩镇。接下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大一统的政权,其实算是唐朝藩镇割据势力的延续发展。在这个持续50多年的乱世里,各个藩镇军阀互相攻杀争夺,“你方唱罢我登场”,仅中原地区就经历了五个朝代、十几位皇帝。拥有兵权的军头甚至喊出“励志”口号:“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既然有兵有权就可以造反当皇帝,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无从谈起。 福建闽国本身也是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产物,但其内部也没有解决好地方藩镇与武人军头的问题。闽国各州刺史(往往是王族)权力过大,独立性太强,如同土皇帝一般。王审知在位时,就发生过泉州刺史不守规矩,绕过闽王,直接向中原朝廷请封的僭越事件。虽然很快被王审知压住了,但也暴露了王氏对各州的松散统治。王审知一死,继任者权威不足,更不足以压制地方势力与实权武将的野心。所以我们看到,王审知死后的闽国历史充斥着各种造反内乱:王延翰在位时,泉州刺史、建州刺史造反;王延钧在位时,建州刺史造反;王继鹏在位时,禁军将领造反;王延羲在位时,建州刺史、禁军将领造反,甚至建州还一度分裂为殷国。所以,包括“殷国独立”在内的闽国一系列乱象,其实是唐五代藩镇军阀问题在福建的集中表现而已。 这种武人动不动就造反的历史难题,直到宋朝建立之后才得到妥善解决。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也是军头政变出身,深知军权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即位不久,就来个“杯酒释兵权”,将全国精兵都抓在皇帝手里。在军队实行训练、调动、指挥三权分离,还定期更换部队驻地和将领,避免武将权力膨胀。在各地实行财政军分权制约,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宋太祖和宋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以文制武”“重文轻武”的大宋国策和祖宗家法。 应该说宋朝严防藩镇与武将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一举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绵延200余年的兵权失控、武人乱政问题。两宋300年,尽管对外战争比较“拉胯”,但内部再也没有出现藩镇造反与武将夺权的情况,堪称封建王朝的奇迹。“以文制武”的文官政府和文治传统,也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智慧之一。 (作者单位: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