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守护心灵绿洲让青春更有力量

2025-05-25 09:48:18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25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余跃)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5月25日是525心理健康节(又称“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学生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因何产生?青少年应如何应对?24日,福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黄海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校园霸凌者心理分析

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肢体暴力、语言暴力,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可认定为校园霸凌。被霸凌者通常处于害怕、自卑、愤怒等心理状态中,可能出现排斥上学、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情况。

实施霸凌的学生,是什么心理?

“霸凌者通常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特别是原生家庭里,没有被很好地对待,可能长期遭受忽视、批评或贬低,因此通过霸凌行为向外确认自我价值或追求权力。”黄海虹说。

霸凌和被霸凌的角色有时是会互换的。一些霸凌者原先可能就是校园霸凌受害者,或是家暴受害者,也可能长期处于被其他社会关系暴力对待的地位。“当孩子被长时间施暴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在另一个环境里就很容易变成施暴者。”黄海虹分析,“因为他发现承受和忍让解决不了问题,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或是模仿心理,便像对他施暴的人那样蛮横。”

霸凌行为还有一种常见成因,就是霸凌者儿时在原生家庭中被过度溺爱,通过哭闹、暴力发泄愤怒的方式来满足自我需求。这种方式如果在幼年时未得到父母矫正,那么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后,父母很可能已经无力扭转了。

黄海虹建议,学生如果在语言或肢体上受到他人暴力对待,不要因恐惧而忍让、逃避,应及时向信任的人倾诉,积极寻求家长和老师帮助,必要时向公安等法律力量求助。

控制欲家长也需疏导

“弟弟妹妹比你小,你让着他们是应该的”“你是我生的,就该听我的话”“你在这样不懂事,我就不要你了”“我骂你是为你好,我为什么不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令人不适的话语,真实地发生在很多家庭里。

“这些话其实是家长疯狂的‘控制欲’,主旨就是要孩子听话甚至无条件服从。这种控制甚至会成为一种‘本能’。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家庭氛围里,会感到窒息与崩溃。”黄海虹表示,如果父母长期使用“控制”式教育,就意味着孩子丧失主动选择权,渐渐失去自立和判断能力,当他长大后也很难适应这个社会。一些孩子会产生生活“无意义感”,体现为动力不足,如躺平,甚至抑郁。

黄海虹表示,如此氛围的家庭需要孩子和家长都主动接受心理疏导,逐渐疏解家长的控制欲,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个人空间缩小易致郁

个人空间一般指人们为维持自身舒适度、安全需求和私密性,在物理和心理层面所需要与他人保持的适当距离。该定义既包括具体的物理距离范畴,也涉及个人在社交中所期望的心理边界。

数据显示,到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城镇化率为67.00%。近20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增长明显,人口密度上升,导致城市更加拥挤,人均拥有的空间减少。长期居住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改变。

“以前,人的物理空间很宽阔。心情不好时,可以走出家门,走到田间地头,跟伙伴们爬山爬树、劳作闲逛,情绪有很多出口。”黄海虹说,“而现在,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人们负面情绪相对更难排解,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抑郁。”

当未成年人的心灵长期没有寄托,可能因此意志消沉或抑郁,对“即时满足”的低级快乐成瘾,例如沉迷网络游戏、沉迷刷短视频,更坏的情况是模仿成年人吸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

“所以孩子们,特别是城里的孩子,要多与朋友同学交往,倾诉心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正向健康的兴趣爱好,找到情绪出口,守护自己心灵的‘绿洲’。”黄海虹说。

拒绝心理咨询“病耻感”

在过去的观念里,心理问题常被认为是“脆弱”“矫情”“疾病”,因而羞于启齿,甚至将其污名化为“精神病”。其实,产生负面情绪并在内心积压是正常的,只要及时排解、调整心态,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心理咨询不是“被同情”,而是获得一种“不带评判的接纳”,这是人们向专业人士求助的有效行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从事心理咨询已11年的黄海虹想对孩子们说,全社会都在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并为此付出了诸多实践。孩子们心情低落时,可以向学校配备的专职心理教师求助,也可以致电12355青少年服务台。孩子们要相信,只要主动积极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解决每一个困难,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未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