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晚明思想巨擘李贽的教育思想

2025-07-01 10:48:59 作者:吴世龙 郑士璟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李贽:特立独行的晚明思想家》陈金土 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陈金土所著的《李贽:特立独行的晚明思想家》共10万字,以细腻生动的文字勾勒了这位晚明思想巨擘的一生。书中所述的李贽,从“敏学多思”的少年到“为官造福”的壮年再到“甘做异端”的中晚年,最终以“宁死不屈”的姿态终结于狱中。作为一个超越时代的思想者,他的忧患意识、平等理念、求知精神与道德坚守,在400余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从本书看李贽一生,他自始至终都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分析李贽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弘扬教育家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贽的爱国情怀并非空谈,陈金土从李贽的语言、神态、举止等细微处入手,生动描绘了李贽服父丧期间英勇抗击倭寇的伟大形象,这种“舍孝尽忠”的选择,正是其家国情怀的悲壮注脚。在读到李贽1592年所写的《答陆思山》时,更深深感受到那份炽热的忧国之情。当友人陆思山告知他宁夏叛乱(“西事”)与日本侵朝(“东事”)的消息,李贽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切忧虑与对友人才能不得施展的痛惜,甚至发出“今日真令人益思张江陵也”的感叹,其心系家国的赤诚跃然纸上。他并非空忧,更有自己的见解:认为“西事”更急,而“倭奴水寇,不足为虑”,因为其没有船只便无法兴风作浪。这份基于现实的判断,展现了他超越常人的洞察力。随后,李贽在《二十分识》中,将这种洞察力上升为关乎人才根本的论述。他提出能人需具“识、才、胆”三要素,并精辟地指出“识”是核心,他心中理想的教育目标,正是培养这三者兼备、能“出世处世,治国治家,以至于平治天下”的人才。这份对“识”的推崇,又让李贽想起了数十年前的海上人物林道乾。在《因记往事》中,他竟一反传统,盛赞这位官方眼中的海盗,“其才识过人,胆气压乎群类,不言可知也”。李贽超越时代偏见,提出利国利民的教育目标,大胆肯定边缘人物的卓越才能,其言行处处彰显着一位古代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非凡格局。

读李贽讲学黄安时坚持因材施教的经历,以及他移居麻城后与女性论学的故事,深深感受到他教育理念中那份“眼中有人”的珍贵与对抗世俗的巨大勇气。在黄安,李贽将因材施教贯彻始终,力求让每个学生“无一人之不中用”。这本身就难能可贵,更触动的是他为此不惜与耿定向论战。在《答耿中丞》中那句“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的诘问,他斩钉截铁地捍卫个体价值,否定对孔子的盲目崇拜。成为李贽的学生是幸运的,不仅因为他发掘你的所长,更因为他有这份不惧权威、守护个性的铮铮铁骨。这份不惧世俗的勇气,在他移居麻城后与梅澹然等女子的书信论学中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当理学家们挥舞着“宣淫败俗”“妇人见短”的道德大棒攻讦时,李贽的回应堪称雷霆。在《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他掷地有声地宣告:见识不分男女!他指出,若女性见识短浅,根源在于被禁锢于“闺阁之间”,而非天生不足。更以邑姜、文母、薛涛等杰出女子为例,证明女性同样能拥有治国安邦的智慧与斐然的文采。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明因等人的关怀,在《与明因》信中,他安慰她们“今我等既为出格丈夫之事”,便无需在意诽谤者的认可,甚至豪迈地表示将“作魔王以驱逐之”,鼓励她们不必烦心。这已远超学术讨论,是一位教育家对同道者最坚定的支持与保护。李贽的教育理念是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代表之一,充实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

李贽的博学源于其开放的知识观,好友汪本钶评价李贽“先生一生无书不读”,眼前仿佛浮现出这位思想家孜孜不倦的身影。他读史绝非盲从,而是带着批判的锋芒,敢于为贾谊、晁错等历史人物“辨雪”,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支撑起李贽如此渊博的学识与独立的思想?答案,或许就藏在他对当时学界风气的深刻批判中。在《答刘宪长》与《答李见罗先生》等书信里,李贽痛斥那些“未曾一日为人弟子,便去终身为人之师”的道学家。他犀利地指出,这些人标榜继承孔孟程朱的道统,实则虚伪不堪,“但知为人,不知为己;惟务好名,不肯务实”,将官学变成了谋取名利的工具。正因看透了这种虚妄,李贽旗帜鲜明地反其道而行之,“情愿终身为人弟子,不肯一日为人师父”。他打破了狭隘的师徒界限,认为不必拘泥于四拜之礼的正式名分。比如他不仅向王畿、李材等学者学习,还向和尚讨教,凡胜过自己者皆可为师,真正践行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李贽除了强调向他人学习,更深知求学问道的关键在于自身。在《〈征途与共〉后语》中,他以伯牙学琴为例,仅有名师指点远远不够,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动实践”才能真正领悟精髓。而在《观音问》中倡导的“屡疑而屡悟”,更是点明了学习的真谛,唯有不断质疑,才能通向真正的开悟。李贽的这种教育认识,既肯定了教师的价值,更将学生置于探索的中心,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家朴素的教育理念。

读李贽为官与为人的准则,深感其坚定不移的操守与那份深沉的心怀感恩。他坦言,为官时“未尝一日获罪于法禁;自为下僚以来,未尝一日获罪于上官”——这并非圆滑,而是他作为“下僚”坚持独立主张的同时,始终恪守法度、尊重秩序,其耿介与分寸感令人起敬。李贽的德行更闪耀在他对待批评的胸襟上。他践行着《答耿司寇》中的理念,“生非护惜人也,但能攻发吾之过恶,便是吾之师”。读到此句,不禁为其坦荡击节!他视指正自己错误的人为恩师,毫不介怀。因为他深谙:人的成长,正在于这切磋琢磨之间。这份知行合一的精神,在他辞官后依然延续。他对曾提携自己的李材念念不忘,著作完成便特意遣人送请品评,其感恩之心,真挚而持久。在当时污浊的世道中,李贽是为数不多的清流之一,实属不易且难能可贵,表现出言为士责、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穿越400余年时空,李贽的精神光谱在陈金土的笔下重新聚合。李贽其人其德,给当今教育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对教育者、对当代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