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檨”考探
2025-07-15 10:30:4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台湾被喻为祖国宝岛,物产丰富,尤以水果为盛。古今书籍中关于台湾果物的记载颇多,其中便有关于“檨”的具体记载,而“檨”作为台湾古代特色“番产”,值得深入考辨。 檨即芒果,学名杧果。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蒋毓英版《台湾府志》载:“檨,乃红夷从其国移来之种,株极高大,实如猪肾。”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高拱乾版《台湾府志》载:“檨,红毛从日本国移来之种,实如猪腰。”台湾和福建一样,原本并无芒果,古人认为台湾芒果由荷兰人(红毛、红夷)带来。而关于荷兰人从何处带来,两版府志则产生了分歧,一说是荷兰人从其国荷兰带来,另一说则认为是荷兰人从日本带来,这两种说法现已无法求证。时人形象地将芒果比喻为猪腰、猪肾,十分符合实物观感。 为何古人将芒果称为“檨”?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续修台湾府志》记载:“台地夏无他果,此果视为珍品,人共羡之,因名曰‘羡’,误写‘檨’。”物以稀为贵,古人将芒果这一域外之物视作珍品而取名为“羡”,后又误写为“檨”,这一名称就随之流传下来。 此外,檨还有一别名为“番蒜”。据清光绪四年(1878年)施鸿保的《闽杂记》记载:“檨即番蒜也,出台湾及厦门金门诸处,相传其种来自荷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唐赞衮《台阳见闻录》载:“檨子,俗称番蒜……考字典无‘檨’字,‘居易录’作番蒜;从之。”在闽南话中,檨和蒜虽音调不同,但字韵相似,或因此而致称谓相混。 《闽杂记》中提及芒果“出台湾及厦门金门诸处”,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福建续志》载:“檨,府志出台湾,近漳中移植甚众。其实圆而稍长,味甜酸,食之可愈腹疾。”由此推断,福建的芒果应是从台湾移植的,即在施鸿保作《闽杂记》前,芒果便已被引入福建。既然如此,这一时间大约是在何时?明朝中叶黄仲昭所著《八闽通志》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全省性志书,书中既无芒(杧)果也无檨和番蒜,所以当时福建应尚未有芒果一物,直至清朝才有檨的记载。以此推断,台湾芒果传入福建的时间或在明末至清中期之间。 古人将檨分为三类,乾隆十八年(1753年)董天工在《台海见闻录》中写:“番檨有三种:香檨为上,肉檨、木檨亚之。种自荷兰。树高大可阴,花微白,实如猪腰,皮绿肉黄,五月熟,味酸甘,台产也。韵书、字典无檨字,山海经、草木诸书未详其物。切片腌久曰‘蓬莱酱’。”台湾民间还将芒果制成蜜饯,称为“蓬莱酱”。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台湾凤山县教谕朱仕玠著《小琉球漫志》,此书详细记述了彼时台湾的人文风俗和地理景观,其中就有对蓬莱酱的记录,诗曰:“番蒜新收暑雨时,青虬卵剖满林垂。瀛壖自重蓬莱酱,应笑稽含状未知。” 因芒果独具热带果香,味道酸甜,深得古人喜爱,许多诗人纷纷赋诗咏檨。清代文人郁永河在《裨海纪游》中写道:“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见黄金果,番檨何劳向客夸。”张湄留有诗云:“参天高树午风清,嘉宾累累当暑成。好事久传番尔雅,南方草木未知名。”孙元衡在《赤嵌集》中赋诗言:“千章夏木布浓阴,望里累累羡子林。莫当黄柑持抵鹊,来时佛国重如金。” 芒果不易保存,尤易变质腐烂,古人已对芒果储存条件有了较为准确的认知。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林谦光著《台湾府纪略》云:“果之美者,檨为最,状如猪肾,味甘冽,可敌荔枝,越宿即烂,故难到远地。”林谦光认为水果之中“檨为最”,然而却不易保存,成熟的芒果常常在过夜后腐烂,所以在运输条件落后的古代,非芒果产地的人想吃到芒果,其难度可想而知。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福建巡抚吕犹龙将台湾芒果进贡入京。吕犹龙奏曰:“福建有番檨一种,产在台湾,每于四月中旬成熟。奴才于四月二十八日购到新鲜者,味甘,微觉带酸。其蜜浸与盐浸者,俱不及本来滋味;切条晒干者微存原味。奴才亲加检看装贮小瓶,敬呈御览。但新鲜番檨不比法制者可以耐久。”然而,康熙似乎并不喜欢这远道而来的“番檨”,其留有硃批曰:“知道了,番檨从来未见,故要看看。今已览过,乃无用之物,再不必进。” 近代国人对于芒果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台湾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檨,即檬果,种出南洋,荷人移植,至今尚有存者。旧志以为传自日本,非也。树大合抱,花小微白,夏时盛出。有肉檨、柴檨、香檨三种。肉檨先出,味稍逊。柴檨最多,青者切片和酱代蔬,或渍盐藏之以时,煮鱼味尤酸美,可醒酒。黄者生食。内山则晒干,用糖拌蒸,配售闽粤。香檨肉脆味香,最后出。又有牛心檨,大如牛心。产檨之地,台南为多,彰化以北则少见。” 连横认为,台湾芒果由荷兰人从南洋带来,诸多史书对此看法不一,但可以推断芒果并非中国本土所产。连横也将台湾芒果分为三类,香檨、肉檨与古人所划分一致,但是木檨则被称为柴檨,虽名字不同,但可知其所指之物未变。书中指出,台南是台湾芒果的主要产地,到了彰化以北,芒果便不常见了。 《台湾通史》中还具体介绍芒果的众多吃法。肉檨味道较差,应该是类似今天街道上的“绿化芒”。未成熟的柴檨切片拌酱可以当作蔬菜食用,或者用盐腌制保存,在煮鱼时放入一点,不仅能够使鱼汤变得酸美,还能醒酒。成熟的柴檨可以直接食用,台湾内部山区的人则会把柴檨晒干制成果干,并拌糖蒸制,后再出售到福建、广东。香檨的果质脆而嫩,味道香甜,有一种唤作“牛心檨”的香檨,果实如同牛心一般大,令人垂涎欲滴。 从古籍里的文字记载,到市井街巷随处可见的水果摊,“檨”的称谓已被“芒果”取代,但其承载的文化印记却并未褪色,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始终串联着海峡两岸,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