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一亩田 今昔两重天
2025-07-31 10:04: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7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甘叶斌) 盛夏的闽东,层峦叠翠。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甫一抵达屏南县屏城乡南湾村,视线便被次第铺展的梯田攫住。田埂上,红底黄字的认领牌星罗棋布,农人戴着斗笠,躬身锄草、施肥。远处,黛色的山峦起伏,古朴的厝屋点缀其间,仿如一幅水墨画卷。 眼前这片被精心呵护的土地,在数年前曾是另一番令人心痛的景象。“地上杂草长到一人高,根系扎得很深,撬都撬不动。”回忆起2020年初回到家乡看到的场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邱桂敏语气依然沉重。 5年来,面对粮食安全这件头等大事,屏南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种地不赚钱”的叹息已成过去,从荒草萋萋到稻浪翻涌,屏南的梯田深处,正激荡着保障粮食安全、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回响。 “认领一亩田”的转机 屏南平均海拔800米,山峦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呈现破碎分散的状态,散落在山坳深处、云雾之巅——本地人称其为“山垄田”。 曾经的山垄田,田块小如簸箕,大不过席,且道路崎岖难行。春来秋往,农人肩挑背扛,汗水摔八瓣,换来的收成却填不满付出的辛劳,“种地不赚钱”成了最直白也最苦涩的叹息。 2015年至2020年间,当屏南开始以文创活化古村落时,林正碌、陈美信、陈子劲等艺术家在挥洒灵感之余,也将目光投向了荒芜的土地。 他们扛起锄头,挽起裤脚,在复垦的田地上尝试生态种植水稻。种出的米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文创的印记,被命名为“文创大米”,吸引了一些追求品质生活的市民参与认购。 这便是如今风靡全国的“我在乡间有亩田”模式的雏形——“购米包地”。 几乎同时,一些有担当的党员干部自掏腰包,鼓励留守的农民开垦邻近的荒地代种粮食。也有像邱桂敏这样嗅到乡土复兴气息的返乡青年,创办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荒地。星星之火,开始闪烁。 然而,这种个体或小群体的热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缺乏可持续性。 劈草、整地、引水、插秧……彼时,邱桂敏的合作社在南湾村开荒50多亩,可秋收一算账,只有苦笑着自嘲:“种了个寂寞。” 成本远高于全省平均,亩产却低得多,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还只能厚着脸皮在亲友圈里“刷脸”售卖。两年下来,亏了好几万元。“种地不赚钱”的残酷现实,给了满腔热血的探索者当头一棒。 当地党委政府发现了这群“拓荒者”普遍面临的困境——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市场对接无门。 2020年,这一冰冷的现实迎来改变的契机。这一年,当地成立屏南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并邀请知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担任院长。研究院的成立,为屏南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顶层设计思维。 研究院需要解决核心问题——屏南这样典型贫地山区县,如何有效保障自身粮食安全? 制度创新吹响集结号角。县委、县政府出台《开展“粮食安全屏南行动”活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福建省率先推出“认领一亩田”活动,为后续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142名党员率先垂范,每人带头认领1亩抛荒的水田。认领人承担种植成本2500元/亩,保障种植户每亩产出不低于450斤米归认领人所有。协议清晰,权责分明,消除了种植户和认领人的后顾之忧。同时,认领对象聚焦复垦抛荒地,目标直指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 2021年金秋时节,屏南县成功认领抛荒水田446亩多,复垦的梯田里稻浪翻滚,久违的丰收喜悦重新荡漾在农民脸上。荒芜的土地被唤醒,粮食生产的根基得以夯实。 邱桂敏的复垦地上,开始插上了认领牌。从第一年的50多亩,到后来迅速增长到200多亩,希望的秧苗在她心中也愈发茁壮。“从那年起,还没开始插秧,田里就插满了认领牌子。”她的语气饱含如释重负的踏实和对未来的憧憬。 “让稻田‘长出’更多可能” 初战告捷,问题犹存。 比如,标准不一,各乡镇在种植标准、稻谷包装、配送方式上存在差异,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负担显现,活动主要依靠党员干部带头认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认领人的经济负担和乡镇干部的组织协调压力;覆盖面有限,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和长效化。 理念一变天地宽。2024年,“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屏南党委政府提供了指引。当地相继召开“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研讨会”和“闽东特色粮食安全探索经验启示座谈会”。思想的火花碰撞出行动的蓝图,“粮食安全屏南行动”正式迈入新时代。 屏南创新路径细化为“五化”驱动——品牌化、社会化、生态化、数字化、科技化。无数像邱桂敏一样的“新农民”在政策的推动下开始升级自己的事业。 眼下,当地以“屏南800”生态公共品牌为核心,统一标识、严控品质、提升溢价;认领品类从单一水稻向多元食物拓展;生态种植、养殖,产出健康食物,供给城市高净值人群;数字平台上,下单认领、款项支付、食物配送等模块既赋能管理,又优化体验;科技化则通过机械农机、智能管理,让“新农民”在指尖上种地。 “秘诀就在于让稻田‘长出’更多可能。”邱桂敏向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曾是媒体人的她拿出老本领,“导演”了一出出文化赋能的拿手好戏。 她策划的南湾首届梯田农耕文化节热闹非凡,游客卷起裤腿下田体验,泥巴糊了满身,笑声却格外酣畅。她还邀请青年导演刘圣辉,用手机拍摄了记录爷爷和小孙子在梯田劳作的微纪录片《在田间》,一举斩获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新影像荣誉,屏南梯田之美自此走向全国。 水光潋滟处,秧苗翠欲滴。在邱桂敏的田埂上,一群身着校服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小心翼翼地俯身,将嫩绿的秧苗插入松软的泥中。不远处的观景平台上,几位架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屏息凝神,捕捉着农夫插秧的剪影。到了傍晚,这片稻田又换了模样:临时搭建的舞台灯光亮起,晚风送来稻香与歌声,一场田园音乐节让静谧的山村充满生机。 “稻田+音乐”“稻田+摄影”“稻田+研学”……而今,单一的水稻种植已经在屏南蝶变为农文旅融合的综合体验。游客来了,消费热了,合作社社员和参与服务的村民腰包鼓了。“种地不赚钱?”邱桂敏笑着说,“现在啊,喜悦可不只是粮食丰收那么简单。” 如今,“我在乡间有亩田”释放的融合效应正在屏南全域激荡。 屏城乡前汾溪村将美学教育融入田野,孩子们在稻香中写生、创作;在屏城乡厦地村,独具匠心的“水田书屋”临水而建,书香伴着稻香;长桥镇柏源村的千亩梯田从“种粮食”转向“种风景”,层层叠叠的曲线与光影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逐的胜景;寿山乡白玉村开发出融合农耕文化的特色研学旅游线路,成为城里人近郊游的热门选择;熙岭乡龙潭村开展“复兴老屋 复兴古村”的文创试验,吸引了大量“新村民”入住…… 认领一亩田,早已超越了最初唤醒撂荒地的朴素目标。目前,屏南这座闽东小城累计被认领超12万亩田,其中7740亩为抛荒地复垦,社会化认领超六成。2024年,屏南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33亿元。从传统的水稻到高山蔬菜、食用菌、林下珍品、山涧水产……屏南的“大食物”版图不断扩张,乡亲们日益鼓起的腰包生动诠释着“种地也赚钱”的无限可能。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