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让抗战文物焕发生机
2025-08-23 10:05:3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近日,黑龙江木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发现。锈蚀的步枪零件、磨损的搪瓷缸、半枚生锈的铜钱——这些深埋地下80余年的物件,静静诉说着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坚守的峥嵘岁月。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刻着民族精神密码的文化载体。 而福建,作为东南沿海抗敌前沿,是守护华南、支援华东战场的屏障。从福州战役中军民协同作战的街巷,到闽南游击队活动的丘陵密林,每一处遗址都是八闽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的见证。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如何让这些珍贵文物“活”在当代人的记忆里? 当前,抗战文物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遗址因地处偏远、资金匮乏,在风雨侵蚀中逐渐湮灭,成为“消失的记忆”;一些纪念馆为追求流量,用娱乐化手法解构文物背后的历史,让严肃的精神传承变得轻佻;更有甚者,将革命旧址简单改造为商业场所,让文物的精神内核被铜臭掩盖…… 为了让抗战文物焕发生机,笔者以为,首先要筑牢保护根基。应加快完善专项法规,将重要抗战遗址、文物纳入重点保护名录,对破坏行为实行“零容忍”追责;加大财政投入,运用3D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建立“云端档案库”,让濒危文物实现“永生”。在这方面,福建通过《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为保护抗战文物提供制度保障,莆田秀屿区对19处抗战遗址建立数字化台账、抢救修缮8处濒危遗址的实践,正是对这种保护理念的生动践行。 同时,要创新传承方式。当AR技术让观众“置身”枪林弹雨,当青少年在研学活动中擦拭战壕里的弹壳,当老兵后代对着文物讲述家族的抗战记忆,这些便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文物认养”“故事征集”等活动,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福建通过红色研学线路串联抗战遗址,组建“抗战文物讲解员”队伍讲述本土英雄故事,让大湖战役纪念塔、南日岛烈士纪念碑等承载的壮烈记忆,成为滋养当代人的精神养分。这种沉浸式传承,让抗战记忆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历史走进现实。 八十年沧桑巨变。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让我们以敬畏之心保护每一件文物,以创新之道传承每一份精神,让抗战记忆在时代长河中永葆生机,成为激励前行的不竭动力。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