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飞歌庆丰年
2025-09-24 09:44:1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9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刘文标) 稻飘香,谷满仓。农历秋分,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中旬以来,全省各地聚焦“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主题,围绕展示丰收成果、展现农民风采、提振城乡消费、弘扬农耕文化、打造节庆品牌等5个方面,开展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庆祝活动,形成省市县乡村“上下联动庆丰收”的生动场面。 据悉,我省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采取“1+N”方式,由1个省级主会场和多个省级分会场庆丰收活动组成。丰收节期间,全省预计组织各类庆丰收活动逾200场次。 稻田交出“金色答卷” 组织开展农民歌舞、趣味运动、农耕文化传承等活动……各地将舞台搬进田野,庆祝乙巳丰年。 19日,以“垦地融合促发展,共庆丰收话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垦地共庆丰收活动在福鼎市举办。传承数百年的鱼灯习俗成为“氛围组”担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与“余”同音,寄托着人们“年年有余”的美好期盼。 作为全国最大的县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宁今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超16万亩。23日,福建省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三明分会场在建宁县溪源乡楚尾村举办。现场,傩舞表演将丰收仪式感拉满。只见一人扛着万民伞,6人分别戴不同颜色的面具,代表福、禄、寿、喜、双、全六员大将。其中4人肩挑担子,一头为彩色线毯,一头为鼓——“毯”为“坦”的谐音,意喻平平坦坦、风调雨顺;“鼓”“谷”同音,以祈丰年。 美好的愿景正照进金色稻田。今年以来,全省粮食生产交出了一张“金色答卷”:春粮、早稻接连实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三增长”;秋粮长势良好,中稻已收获近两成,田间实测亩产普遍高于上年,晚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 “新农人”C位亮相 农民节日为农民、农民节日农民办。在这个专属于农民的节日,各地“新农人”站上舞台C位,展现别样风采。 19日,2025年龙岩市永定区“柚见龙湖 香飘永定”福柚金奖争夺赛结果出炉。来自8个乡镇的37位柚农将一年的成果搬上评选桌接受考验。由专家和群众评委组成的评选组,从果重、果形、果皮、果肉、口感等多项指标进行现场打分,评出金奖、银奖、优质奖。“我们要把柚子种得更好,带动更多果农一起勤劳致富。”新晋“柚王”、永定区洪山镇柚子种植户张全胜说。 凤来雁归,才聚乡村。2022年,我省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如今,活跃在广阔乡村的“头雁”们,正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担当。丰收节这天,他们集中亮相福建农林大学首届“头雁”风物市集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展活动,展示乡村好物、好味、好景。 漳港海蚌、德化黄花菜、蓬华芥菜、将乐山茶油、冠豸山铁皮石斛、宁德大黄鱼……这些从山海间孕育出来的福建好滋味,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福农优品”。作为我省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福农优品”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上的流量担当。各地把提振消费作为丰收节重要内容,着力打造金秋丰收消费季,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动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 22日,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泉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市级主会场活动在南安市九都镇举办。现场,“山美生活”数字平台助农模块上线发布。该平台将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与品牌推广,让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千家万户。 “乡土味”遇到“科技范” 在丰收节,不仅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还可以看新品种,看新装备,看跃迁升级的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看“乡土味”与“科技范”碰撞出的火花。 21日,2025年南平市“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在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举行。“问稻馆”里,一款名为“清优308”的水稻品种格外吸睛。该品种由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自主选育,因富含抗性淀粉,人体摄入后不会引起血糖浓度大幅波动,对糖尿病患者友好,目前已成为全省特色水稻的代表性品种。 “福”字号品种不仅本土飘香,还在走南闯北中赋能全国各地农业发展。15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龙眼丰收季促消费活动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举办,其间,2025年全国龙眼新品种展示评价活动公布获奖结果,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自主选育的13个品种榜上有名。 作为全国龙眼育种的中坚力量,省农科院曾育成世界第一个杂交品种“冬宝9号”,培育出不同成熟期的香型龙眼杂交新品种,均居国际领先水平。自2019年签订院地合作协议以来,泸州累计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11个优良杂交龙眼新品种,将龙眼鲜果采摘期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延长到8月下旬至11月中旬,鲜果上市时间延长40天以上。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透过“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窗口,不仅可以领略八闽丰收图景,走近勤劳智慧的福建农民群像,更可以一览福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丰硕成果。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