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儒士鲁认与福建
2025-10-14 09:06:0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明朝与朝鲜王朝共同抵御日寇丰臣秀吉的战争,不仅留下了为后世韩国所宣扬的鸣梁海战、露梁海战等军事事迹,也留下了双方传递情报、沟通信息的往事。朝鲜人鲁认(1566—1622年)的经历就是一个实例。 鲁认,字公识,号锦溪,朝鲜全罗道咸平人;1582年进士及第,历任内需司别提、黄海水使等职。1597年六月“丁酉再乱”之际,鲁认受命驰援南原城,不幸被俘,被羁押于萨摩藩(今日本鹿儿岛县)。在此期间,鲁认结识了福建军门谍使林震虩及其随从陈屏山、李源澄,而后于1599年三月十七日4人同船渡海逃离日本。三月二十八日,鲁认一行抵达福建浯屿水寨,而后经杭州、山东到北京,于1599年十二月返还朝鲜。 驻留福建期间,鲁认游历了漳州、泉州、兴化、福州等地,惊叹于福建风貌人情、富饶繁华;与福建本地官员、儒者进行文化交流,并将日本情报呈送明廷。这段经历被记录于《锦溪日记》,为后世留下中朝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尤其对研究16世纪末的闽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599年三月二十八日,鲁认与林震虩一行抵达福建浯屿水寨(在今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通过笔答向水寨把总孙继爵提示了来闽缘由,曰:“弊邦虽鹪鹩草木,皆被倭祸……虏入贼土,探察情势……拟哭秦廷,治彼吴宫。”孙继爵感慨其忠义之举,特制白衣白冠以示尊重。鲁认回赠诗二首,其中“士卒争称李牧仁”一句,既赞孙继爵治军之仁,也暗喻自己仰慕明朝的胸怀。 四月初三日,抵漳州府城。依据《锦溪日记》记载:“到于漳州东门外五里许,则大湖横流,海潮出入……入城中花锦遍市,百物繁华,灿烂辉耀,夺人眼彩。馆于市店,厚待殷勤。”漳州城风光秀丽、生机盎然、商品琳琅,给鲁认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月初五日,抵达泉州。虽没有详细记载,但也留下了泉州城“满城花锦,倍于漳州”的感叹。最为关键的是经过兴化府时感慨:“一路奇观,则非徒城市繁华。自漳州至此千余里路,皆以熟石铺路,盖中华物力,举此可见矣。”长廊、客店、楼观,令鲁认感慨明末福建的繁华、中国物力的丰富。 记载最为详细的则是四月初九日抵达的福建省府——福州城:“满城繁华衣冠文物之盛,口不能形容矣……千街百市,景物殊别……西域、佛狼机、暹罗、安南、琉球、日本、女真、蒙古等国,通商交易……奇怪百种,堆积左右,骇目迷神。”就这样,从浯屿寨到福州城,闽地奇观、中华风物成为鲁认最为直接的感受、最为惊奇的体验。 五月十二日,鲁认移居两贤祠书院,与闽中士大夫和文人群体,尤其是闽学领袖徐即登、书院讲师倪士和、秀才谢兆申广泛交往,就闽学要义、科举取士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徐即登(1545—1626年)是明代闽学代表人物,师从李材,推崇“止修”学说,批判陆王心学,被赞曰“直顶孔孟,天下归宗”。徐氏赠予鲁认《闽中答问》《心性制策》等闽学经典,指出陆王心学冒充孔子尽性之学,其实不过是道佛两家思想的杂糅。这种秉持朱子学风、排斥心学的态度,与朝鲜士林尊朱子、斥陆王的立场高度一致,使鲁认对闽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共鸣。 鲁认少年习儒,学宗朝鲜退溪学派,“凡于性理之学、格致之功,无不通解”,尤其是对《心经》抱有极大兴趣,故常与闽人谢兆申探讨修心要旨。谢兆申告诉他:“心经,只究人心、道心之分。而经之主意,只是一个‘敬’。”鲁认回应:“以工夫论之,精一乃诚正修,而厥中乃止至善。”经谢兆申的提点,鲁认理解了心学之体乃格物精一,精一才能正心修身。对此,谢兆申赞其“已明心学主敬之体”,堪称“海东朱子”。 鲁认曾向闽地儒生介绍朝鲜科举科目、取士名额、考试内容、录取标准、考试程序等,谢兆申、倪士和皆感叹:“贵国文武科,更难于中国矣!”针对倪士和大力推崇的“止修”之学,尤其是鼓励鲁认将闽学“传颁朝鲜”的愿望,鲁认回到朝鲜之后就将日记与《闽中答问》付梓刊行,设立锦溪亭讲坛,为闽学在朝鲜的传播架起一道桥梁。 抵达福州之后,抗倭英雄戚继光在于山的生祠立碑使鲁认触景生情,从而赋诗一首:“台枕雄藩起半空,山河如带绕重重。东邻卧虎输佳气,西压黄龙纳晩风。弦诵满城知政化,繁华极目识时丰。最是区区心快事,平倭碑后见奇功。”福州城风景秀丽,政通人和;平倭碑伟绩丰功,快意恩仇,令人感慨不已。 平倭御敌既是闽地人士的过往记忆,也是鲁认不可忘却的切身体验。五月十六日,徐即登与鲁认就朝日关系展开细致笔谈。尽管这一时期倭乱平复,明朝与朝鲜王朝获得胜利,但是徐即登依旧心存警惕,故而指出尽管倭患暂平、朝鲜局势趋稳,然国力尚未恢复,须持续练兵以固根本,“虽仗天威,羽翼、裹粮不能长继,荷戈不能长待”;大明军队亦有鞭长莫及之时,昔日越国灭吴之鉴尤当警惕。 面对徐即登的劝诫,鲁认回应:“弊邦之沼日本,不与越同也,夫吴越则不过相争于半千里之外。此贼之窟,则鲸波杳杳于万里之外。”也就是说,朝日之间相距“鲸波”(朝鲜谓之东海),不可以吴越典故来类比之。 徐即登复劝须以韬光养晦为要,力求攻守兼备,“固知不同,但残破之余,以此负矢把弓,卧薪尝胆,生聚教训,来则可御,去则可追。而间谍及战舰,果如公言,雪耻之举,岂其难哉”。 对此,鲁认于十二月返朝后即向宣祖“进陈十策”,第七条提示“大明在福建、浙江一带的防倭事务,专门以水战为要务”,第八条提到福建军门金学曾派人前往日本施行反间计一事,第十条提到“臣去年三月渡过福建”“极其以礼相待”,凸显了明朝与朝鲜鼎力合作、抵御倭寇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鲁认福建之行不过三月有余,游历闽地的记载留存在《锦溪日记》之中,却成为明末朝鲜人记载中国的重要文献,不仅加深了两国尤其是闽地与朝鲜之间的文化认同和彼此了解,也促进了闽学传播和朝鲜儒学的互动发展。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海丝沿线国家国别研究院)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