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
一张屏里见“双链”共舞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9日,火炬(翔安)产业区三安集成生产车间。经过数道精密的生产流程,依次下线的芯片被送往11公里外的天马产线。天马产线上,通过巨量转移工艺将芯片转移到背板上,并经过全自动封装设备完成芯片焊接、模组组装,最后经AI系统检测等流程后,顺利生产出标准的新型车载显示屏。
一张屏的背后,不仅是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更是企业之间根据市场需求的深度协同。
双方组建了联合实验平台,围绕车载显示等具体应用场景,从芯片设计之初就共同定义技术参数,开展全链条验证。周会、月会、季会……天马、三安还携手成立了对接小组,打破信息、技术、市场等壁垒。
这种“需求牵引、同步研发”的模式,大幅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让技术创新更快响应市场。以往,某些技术的开发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如今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就能出成果。
这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福建省、厦门市多个部门的指导与帮助下,天马牵头成立福建省新型显示制造业创新中心、厦门市新型显示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携手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稀土所、闽都实验室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三安、乾照、宸鸿、高光、普诚、弘信、祥福兴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加速AMOLED、Micro-LED等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多元融合,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如,天马在厦建设并实现从巨量转移到显示模组的全制程Micro-LED产线贯通的同时,与厦门大学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福州大学、三安、乾照等单位合作协同攻关Micro-LED前沿技术,加速推动Micro-LED显示外延与芯片、透明显示、彩色化、高精度驱动、无缝拼接(PID)、巨量转移与键合、IC设计与加工、单芯片色转方案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实现关键材料及设备国产化率业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