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姑娘袁晴阳:在平潭小渔村,为童心点亮梦想
| 2025-11-09 08:41:2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扫二维码看视频 东南网11月9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刘宇捷)午后,平潭钟门村的“岚台公益学堂”里飘出断断续续的竖琴声。一名戴着圆框眼镜的姑娘坐在矮凳上,静静地望着眼前正在学琴的孩子们,目光柔得像海面漾开的光。 她叫袁晴阳,是从台北跨海而来的“新村民”。虽扎根钟门村不足两年,但她童年时期便与大陆结下了缘分。“我2006年就跟着爸爸来大陆玩了。踏上这片土地,领略街巷里的烟火气和看不完的好风景。”袁晴阳望向远处浮在海面的渔排,眼底满是暖意。 2023年,袁晴阳从朋友口中了解到,平潭正在招募从事乡村建设的工作人员。恰好她有景观设计的专业底子,又攒下多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这份“能把专业和热爱拧到一起”的机会,一下子勾住了她。于是,袁晴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跨海而来。“我对平潭并不了解,起初还有点忐忑,但是当我看到钟门村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错落石厝,我就知道,这是我想待的地方。” 2024年初,袁晴阳顺利成了钟门村的“新村民”,可语言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有的老年村民不会说普通话,她和对方交流只能靠猜,做社区规划时更是摸不准方向。“那就先做朋友吧,朋友之间哪有说不通的话?”袁晴阳首先给自己定了“融村计划”。 每天清晨,她绕村慢跑,见着扛着锄头的阿伯、晒渔网的阿婆,都笑着喊一声“早”;村里的阿婆送她一把带着晨露的香菜,她就跟着去阿婆家里坐,努力用肢体语言辅助沟通;村“两委”要整理渔船信息,她主动揽下活计,花5天时间泡在海边码头,给200多艘渔船拍照、量长度、记材质,核对渔民的身份证和户口簿信息。“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渔船的样子,总怕漏记了哪一艘。”袁晴阳回忆道。就是靠着这样一点点“磨”,村民们渐渐把她当成了“自家人”,路过她住处时,总会喊一句“晴阳,来家里吃饭哦”。 相处久了,袁晴阳发现村里不少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缺乏父母陪伴与良好的教育引导。“有个孩子放学就坐在村口石头上发呆,眼神空落落的。我问她想不想学画画,她眼睛亮了一下,又低下头说‘奶奶要我在家带弟弟’。”袁晴阳说,虽然改变不了孩子的家庭环境,但是至少可以为这些孩子搭建一个能感受温暖、学习知识的小天地。2024年夏天,她下定决心:办一所公益学堂。 没场地,她就找民宿、咖啡店老板临时借用;没教具,她自掏腰包买画笔、彩纸;没老师,她就发动朋友圈,例如,上海的律师朋友来教法律小知识,海洋馆的工作人员带着标本来讲海洋生物,在平潭工作的外国友人来教游泳。“第一次请奶茶店的师傅来教做饮品,有的孩子攥着细吸管不会用,戳了好几次都没戳进杯子里,鼻尖都沁出了汗。我看着心疼,更觉得这学堂没办错。”袁晴阳说。 如今,在平潭苏平片区的支持及专业协会的助力下,“岚台公益学堂”已经开了百余堂课,涵盖舞蹈、绘画、乡村美学、竖琴等课程,来上课的乡村孩子累计超过2000人次。“以前好多孩子不爱说话,现在会主动把画塞到我手里,不停地和我表达想法,还说‘老师,我以后想当画家’。”袁晴阳笑着说,只要孩子们还想来,这学堂就会一直办下去。 今年6月,第十四届共同家园论坛的舞台上,一场《岚台三笺》情景剧拉开帷幕。其中,以袁晴阳为原型的《赠言书》篇章,生动重现了“岚台公益学堂”的场景。望着眼前的舞台,袁晴阳感慨万千:一年前,她还是台下聆听前辈与平潭故事的“新朋友”。如今,自己的经历已成了两岸融合的新故事。 “从台北到平潭,我不仅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更找到了一个家。我愿意在这里落脚,用自己的力量,为两岸融合与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袁晴阳说。 |
相关阅读: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