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简/繁 体

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简称“双杭”,“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而来,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地处“山” (大庙山、彩气山)与“水” (三捷河:星安河、达道河、新仔河)之间,由“两横一纵”的主路和十数条穿插其间的小巷共同组成,自然景观优美,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这里曾经辉煌,这里一度停滞,这里是——

 

采峰别墅本报记者 林熙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7月24日报道(记者 郑璜 通讯员 陈晓/文 记者 林熙/摄)

老建筑的诉说

历史在这里凝固

上杭路121号,推开一扇平时紧闭、毫不起眼的小门,沿着一条约60米长、5米宽、两侧围墙耸立的“马道”缓缓上坡,穿过照壁,眼前豁然开朗,一栋2层高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出现在视野中。这里便是福州近代富商、马来西亚侨领杨鸿斌的故居——采峰别墅。

同行的台江区博物馆馆长王惠明介绍,采峰,取“采五峰之灵气”的寓意。别墅的主人杨鸿斌(1884-1974)是台江浦西长汀村人,幼时家境贫寒,19岁随友赴马来西亚谋生,成为槟城商界巨擘。1920年,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采峰别墅动工,从动工至落成仅花五个多月时间。别墅建成后,杨家三代人皆居于此。1978年杨鸿斌的幼子杨振星移居香港后,这里三十余年无人居住,如今由杨家的戚属、福建师大的徐扬帆老师代管。

走入别墅主体建筑前,徐老师特地拿出早已备好的驱蚊水,提醒大家抹上,他笑称“平时没人来,这里的蚊子估计早饿坏了。”

踏着满是落叶的大理石台阶,我们跨入这座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

如今的采峰别墅虽然破旧,但从很多细节仍可以看出别墅主人当年的富贵。整座建筑的外部立面装饰简洁明亮,门窗上部仿中国古典花样,下部为普通的玻璃窗,外层加装百叶窗以遮阳;客厅地面用防水花砖铺地,二层为木板楼面,室内设有古典式壁橱角柱。二层的北、东、西面可以通过开敞式的挑廊连接,附带半圆形的观景阳台,视野开阔。徐老师说,当时建筑用的地砖、木材均从海外运来。砌墙用砖系专门烧制,上有“采峰”字样,由此可见别墅建造的考究与气派。

这里还有着上下杭不少大户人家建筑特有的共性,集商贸、居住为一体,马道东、西两侧隔墙一度就是杨氏开设的两家钱庄,从后门可通别墅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而为保护家族人员安全,别墅的卧室和通道里还设有密道和密室,备有水和粮食,可供人躲藏。

2009年,这里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别墅一楼的一个房间里,屏风、梳妆台、罗汉床、太师椅、花架、茶几等各式家具一应俱全,这些被专家称为“用料高档,做工精致”的家具,而今被堆放在一起,落满尘埃。想看一眼后花园,也被瓦砾堆堵住了去路。也有人提出过修缮,却因别墅产权复杂,修缮费用巨大而被搁置。

无人居住,少有人造访,如今陪伴采峰别墅的,就只有生长在这里的动植物。时间,似乎就此凝固。然而这里,仍在老去。


 

陈友荣笔下的咸康参号

远去的繁华

一个老福州的记忆

时间倒退百年,在福州城里提起“咸康参号”四个字,无人不知。这家位于台江区下杭路与隆平路交叉口的大药房,民国时期由螺洲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一度与回春、四省、华来同为福州四大药店,老铺秘制的“周公百岁酒”“虎骨木瓜酒”享誉海内外。

“当时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特别喜欢到咸康药行玩,因为药行有两扇大玻璃橱窗,里面有时养着一头活的鹿,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橱窗旁还贴着一张告示,提前预告了缢鹿制药的时间。”在上下杭地区生活了十来年的陈友荣老人,今年80岁了,但几十年前的事,依然让他印象深刻。

“现在想来,还是觉得老板太会做生意了。”陈友荣回忆,到了事先选定的良辰吉日,药行便张灯结彩,请来鼓乐队,还开设宴席宴请八方宾客。酒过三巡,重头戏登场——一只披红挂彩的活鹿被牵了出来,再由专人念完祷告词后,立斩,新鲜的鹿血洒地。

现场“直播”的效果是,“咸康”二字有口皆碑,何愁没有客人上门?

还有种“半暝摊”也是陈友荣小时候最爱看的之一。从前中亭街靠近内河,是鱼货集市,批零兼营。到了半夜涨潮时,渔船从闽江直接驶入内河,岸上鱼行鱼摊都是灯火通明,鱼商为赶早市,连夜贩卖鲜活海产,再转运市区近郊、近县出售。活蹦乱跳的鱼虾,从没见过的贝类,大人们忙着做生意,小孩也在一旁看得不亦乐乎。

陈友荣的记忆里,这里的商店鳞次栉比,是三百六十行,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的地方。每次放学回家路过,他都怀着极大的好奇心,驻足于商店、作坊、小摊前,观察师傅怎样生产操作,以及他们甜酸苦辣的生活言行。

让他感慨的一点是,“这里富人多,贫民也多,大家混住在一条街上,各得其乐。”比如为适应上下杭商帮巨贾的应酬活动,周围顶级的菜馆、酒楼林立。同时,也有平民百姓所需的风味小食,鱼丸、肉燕、鼎边糊、海蛎饼等老店,分布在各个角落,物美价廉,却同样风味独特,生意兴隆。

退休以后,有了大把空闲时间的陈老以在这里所见所闻的民俗风情,作为创作源泉,画了一大批画作。

今年春节,儿子一家从北京回来,他们特地全家出动,重走上下杭,结果“越看越失望”,房子破了,街道旧了,陈老记忆中的那些店,再也找不到了。

“咸康参号”的招牌还在,为郑孝胥所书,只是当年的金字招牌早已褪色。陈老心心念念的玻璃橱窗,被生锈的防盗网包裹着。1956年公私合营后,这里成为福州医药站第三经营部,后因年久失修而关闭,改作药品公司的仓库。现在,这里和药店没有任何关系,为某印刷厂使用。


高氏文昌阁

网上的新宠

上下杭“复活”进行时

说起福州的历史,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三坊七巷。直到“某日误入上下杭,突觉这就是真正的福州啊。一切保留的那么原始,一切随时光浑然那天成,小巷——老,生活气息——浓,房子——破旧,小吃——正。”网友soaphuman在题为《从上下杭看老福州——岁月静好,世代安康》的文章中如是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光的刻痕,当年富甲一方的商人早已不在其间,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市井百姓。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双杭的辉煌已被大部分福州人所遗忘。如今的这里,很容易勾起人们对曾经生活的记忆,恍惚间回到了80年代,或者更久远的60年代。

电视人巴晓光在《别处远方》一书中写道:老宅子走进去,轻手轻脚的,也没人拦你,不像那些拆了修得簇新收门票的地方。上下杭里你看得见历史,也触得到故纸堆外那些有温度的真切的生活。

网友“同走到夕阳”说,小时候,上下杭就是寒暑假回老家的味道,爷爷家在上杭,外公家在下杭;长大了,上下杭就是老福州的味道,风味美食在上杭,古美建筑在下杭。

从上下杭传出要拆迁改造的消息以后,来到这里的人多了不少。沉寂了多年的街区,重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各种上下杭美食、搜街攻略层出不穷:洋中路柴火现煮锅边、没牙花生汤、耳聋伯元宵、一号煎包、湾边鱼丸、尚干亿鑫拌面扁肉,都还没去过你就弱爆了。

我们的摄影记者对着一个卖海鲜的小摊点拍照时,中年女摊主连连摆手,“别拍啦别拍啦,最近拍的人已经太多了。”

网友“RoyalShi”的表述颇能概括当前的这阵狂热:上下杭最近持续高热,无数相机涌入,无数图片被制造出来贴在论坛微博上,几乎都是文青们的小清新,“扫街”这个词无比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心态:来了,拍了,感慨了,然后没了。

不知是否住在这里的网友“小染iris”却感叹,拍出来都是很美,那些扛着相机的文艺青年哪里知道住在上下杭的破房子里的人的痛苦,住在这里的人就盼着快拆迁。

同样来自网络,台江区政府办公室官方微博“台江发布”称,《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正进一步修改完善,有望于国庆前后正式出炉。规划方案确定后,计划于年内启动保护修复。根据初步规划方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约417亩,其中核心保护区约250亩,拟采用“以线带点”的模式加快保护修复。与此同时,台江区上下杭民间故事和图片征集成果良好,截至7月10日,已征集图片300多幅,精选120多幅。收集故事篇目60多篇,初步完稿50篇,其中有林纾“演绎”茶花女、贻顺哥新传、水巷仙缘、红裙记等广为流传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美而又动听的民间故事。

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简称“双杭”,“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而来,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地处“山” (大庙山、彩气山)与“水” (三捷河:星安河、达道河、新仔河)之......

本报讯(记者 陈木易)昨日,记者从福州台江区政协处了解到,该区上下杭民间故事和图片征集工作已基本进入尾声,《上下杭民间故事》和《精美上下杭》图册有望于9月底编辑出版。据台江区政协石主任介绍,上下杭民间故事和图片征集自今年4月初启动,采取定时、定讲述人、定故事、定地点、定措施的“五定”方式进行征集工作。

本报讯(记者 陈木易)昨日,记者从福州台江区政协处了解到,该区上下杭民间故事和图片征集工作已基本进入尾声,《上下杭民间故事》和《精美上下杭》图册有望于9月底编辑出版。据台江区政协石......

记者昨日走进“双杭街区”,寻访那些见证近代福州商业巅峰的“大宅门”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7月10日讯(记者 阙文龙 王浩志 通讯员 陈晓 文/图)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有望于国庆前后正式出炉。昨日,记者从福州市有关部门获悉,福州市日前召开了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汇报会,会议听取了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上下杭、苍霞、太平汀洲地块保护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初步方案的情况汇报。

据了解,上下杭、苍霞、太平汀洲地块保护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初步方案正进一步修改完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后,计划于年内启动保护修复。

动态

拟将太平汀州、苍霞旧屋区纳入改造

据介绍,6月21日,福州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召开了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汇报会,会议听取了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上下杭、苍霞、太平汀洲地块保护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初步方案的情况汇报。

6月26日,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主持召开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专门听取了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规划和建设推进情况。

据了解,根据初步规划方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约417亩,其中核心保护区约250亩,拟采用“以线带点”的模式加快保护修复。

有关人士透露,在保护修复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拟将太平汀州、苍霞旧屋区纳入保护改造范围,打开江滨至历史文化街区的通道。

据悉,目前台江区正开展上下杭地块范围内房屋调查摸底等房屋征收保护改造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做好规划方案设计。下一步该区将以重点保护单位为点,以上杭路、下杭路为线,配合做好区域空间规划,继续做好对街区内的建(构)筑物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归属统计以及房屋产权审核。


寻访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商贸文化的历史见证。上下杭地区商业崛起于明代。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该地区成为辐射全省、沟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聚集了260多家商行以及众多富豪的大宅院。昨日,记者走进老街,带您寻访那些见证近代福州商业巅峰的老建筑。

采峰别墅

采峰别墅:(上杭路121号)

近代中西合璧民居之典范

上杭路121号,有一扇平时紧闭的门,推开这扇门,沿着一条约60米长、5米宽的“马道”缓缓上坡,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里便是福州近代富商、马来西亚侨领杨鸿斌的故居——采峰别墅。

据台江区博物馆馆长王惠明介绍,采峰别墅占地2000多平方米,为杨鸿斌1920年所建,是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采峰别墅虽有些破旧,但从很多细节仍可以看出别墅主人当年的富贵。别墅的窗户属中西合璧,门窗上部采用中国古典花格式样。一层的客厅用彩色花纹砖铺地,二层室内设欧洲古典式壁橱角柱。

杨鸿斌后人的亲属、目前代管采峰别墅的福建师大老师徐扬帆告诉记者,杨鸿斌是台江人,19岁到马来西亚谋生。1920年,杨鸿斌从海外运回地砖、木材等建材,在上杭街彩气山修建了这座别墅。


旧址里的八角亭

福州商务总会旧址:(上杭路100号)

当年重要的闽商社团

上杭路100号,有一座挂着“福州市工商联”门匾的建筑,这里便是福州商务总会旧址。

走进院子,记者看到,部分建筑已十分破旧。沿着台阶前行,是一座八角亭,亭子为双层建筑,外观为四角攒尖顶,内部为八角攒尖顶。亭子的南面有假山石洞。八角亭后面有一个花厅,花厅设有天井、花台,北侧为假山石洞。沿着通廊可到八角亭上,通廊有美人靠。

台江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05年,在福州富商张秋舫等倡导下,“福州商务总会”成立;1911年,商会购买下彩气山上的一组园林式建筑,作为商会的会址。其后,不管商会更名为“福州总商会”还是“福州市工商界联合会”,它的办公场所都设在这里。院子里的这座八角亭原名“魁星楼”,是商会成员子弟读书的书斋。


药行招牌为郑孝胥所题

咸康药行旧址:下杭路219号

“咸康参院”石刻招牌仍在

咸康药行,位于台江区下杭路219号,开设于民国时期,与回春、四省、华来并称为福州四大药店。昨日,记者寻访到此时,药行“咸康参院”的石刻招牌仍在,不过里面如今已变成一家广告加工厂。咸康药行建筑共三层,建筑为圆卷顶石门框,两侧均为石制墙裙、青砖墙。

据了解,“咸康”药行老板张桂荣,出生于闽侯县上街銮浦乡的农民家庭。年少时读过私塾,曾在福州南街“大生春”药店当学徒。艺成后,张桂荣自立门户,先在上杭路开设“张乾泰中药材批发栈”,后在下杭路口开“咸康国药行”。

招牌“咸康参院”,请前清高层京官郑孝胥书写,并配对联曰:“咸宁资上药;康乐晋同胞。”【郑孝胥(1860—1938),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1932年任伪满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

高氏文昌阁前院有鎏金《朱子家训》

“位于上杭路134号的高氏文昌阁也很有价值。”台江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高氏文昌阁位于建宁会馆后花园内,建于清嘉庆年间,为高氏书斋,去年重修的文昌阁占地1180多平方米,双层木构八角形结构。

记者看到,文昌阁飞檐翘角,周围有假山、鱼池、花坛、石椅桌。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文昌阁前院有鎏金《朱子家训》,表明上下杭商界人士崇尚文教,注意培养子弟读书、仕进的风气。

倪文彬故居木雕仍栩栩如生

倪文彬故居位于隆平路57号,走进该故居,记者发现,故居里,八仙过海、百鸟朝凤等木雕栩栩如生。

台江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三层民居,主座面阔三间,明间前檐下方形花圈悬钟,表层刻有八仙过海图案;轩廊梁架上雕刻百鸟朝凤图。两次间八扇楠木隔扇,绦环板上阴刻“喜上眉梢”图案,隔心为“鱼化龙”图案,此外一些木雕还刻有众多戏曲人物。

倪文彬是福州近代著名木商,自“五口通商”后,福州曾是全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倪文彬的故居也从侧面见证了福州木材商业繁荣的景况。

记者昨日走进“双杭街区”,寻访那些见证近代福州商业巅峰的“大宅门”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7月10日讯(记者 阙文龙 王浩志 通讯员 陈晓 文/图)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者的话:5月29日,本报热线新闻版曾刊发《别让这里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一文,呼吁对富有文化底蕴的福州南公园进行保护改造。该文见报后,不少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表示在福州不仅南公园,上下杭街区(又称双杭街区)、烟台山等地也极具文化保护价值。今日,本报推出系列文章第二篇,带您走进台江区上下杭街区。

福州市工商联旧址。

南郡会馆的门牌被电线遮蔽。

东南网-福建日报7月4日报道(记者 郭政 实习生 李佳伦 文/图)

据“百度百科”,双杭街区位于福州台江区中部,东起小桥头、水巷,西至三保街、大庙路,南以星安河与苍霞街道隔江相望,北到大庙山龙岭顶。

另据《福州双杭志》记载,双杭街区以上下杭街为主,包括潭尾街、延平路、隆平路、大庙前等。一些专家表示,广义上中平路也应纳入。

近日,记者沿着台江区中平路进入双杭街区。


咸康参院完整地保留着石刻牌坊。

现场走访:

老建筑旧民俗如珍珠散落

进入中平路,记者就看到一座古朴建筑,上书“中平旅社”,现如今已成民宅。隔壁是“浣花院”,据一老人讲述,这里曾是商贸繁荣之地。

前行,省轮船总公司旧址就坐落附近。在其对面,一座旧宅门上,写着“武状元黄培松故居”。

从中平路插到隆平路中段,转入星河巷,一座“观音庵”内,诵经声不绝于耳。往前,星安河上,“市级保护文物”星安桥出现在眼前。

走过星安桥,来到张真君祖殿。据介绍,此殿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昔日商帮奉张真君为“商神”,香火绵延至今。前行便是陈文龙纪念馆,“水部尚书”陈文龙是南宋状元,作为水上航行安全的庇护神,至今受到水上商贾和居民景仰。

前行左转,来到下杭路。这条路聚集了不少昔日国有工厂,如原福州衡器厂、福州第八塑料厂等。沿下杭路南行,一座红砖建筑“南郡会馆”伫立路边。附近居民称,该会馆在清末由闽南籍商帮集资建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如今这里成了幼儿园。继续向南,老铺“咸康参院”完整地保留着石刻招牌。

走到下杭路南端向西,就到了上杭路。路口,一座古建筑门上招牌面目全非,路人表示,这是旧时“元大颜料行”,它见证了台江颜料业鼎盛时期。

往前,来到“建宁会馆”,如今这里已成居委会。继续前行,经过一座欧式建筑,一名李姓老人介绍说,这里占地4亩,曾为银行,主人是爱国人士,后移居海外。银行遗址前不远,一座建筑大门紧锁,门牌上书:福州市工商联。

走到上杭路中段向西,登上大庙山。居民介绍,历史上台江一带常遭水淹,唯独大庙山龙岭顶安然无恙,商贾纷纷在顶上建厝。如今,岭上保留着不少木头民房,民房边的“武圣庙”只有一堵外墙,主建筑已不复存在。

在4个小时走访中,油灰店、修钟表店等各种传统工艺店及风味小吃店不时呈现在记者眼前。


建于乾隆年间的星安桥还在使用。

文化探寻:

此地见证闽都商贸文化

6月21日,《福州双杭志》主编、福建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向记者讲述了双杭地区的历史。

据介绍,宋代之前,双杭地区大部分为闽江水域。北宋元祐年间起,大庙山南麓、西麓逐渐从水域拓出,成为冲积平原,称双杭或上下杭。

双杭地区商业崛起于明代。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此地成为辐射全省、沟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聚集了260多家商行,经营物资多达500多种;金融业兴旺发达,各类金融机构云集,东南银行、中央银行福州分行等先后在此设办事处及分理处,私营钱庄兴盛时达110多家,成为当时的金融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双杭地区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公私合营,这一带成为众多商业公司批发站、货栈、仓库的集中地。

卢美松表示,双杭地区是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福州商贸文化的历史见证。

“上下杭虽日渐凋敝,但建筑文物、市井民俗具有很高保护价值,好好改造,不亚于三坊七巷。”福建省卫理律师事务所的唐福乐长期关注上下杭街区文化保护,曾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据其介绍,双杭地区有14个旧时商业会馆。这些会馆“馆庙”结合,雕梁画栋,漆金涂丹,牌匾纷呈。其中,建宁、寿宁、南郡等会馆面积达1500平方米以上。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是福州商务总会旧址,主体框架基本保存的有浦城会馆、建宁会馆等6个会馆。

这里宗祠民居风韵犹存。许多民居屋檐上、窗棂上仍保留着雕花图案。市、区级文物陈文龙尚书庙、张真君祖殿、观音庵保护良好,曾氏祠堂、杨鸿斌故居、武状元府黄培松故居等主体建筑尚在。此外,许多传统工艺、传统小吃及市井民俗,亦得到很好传承。


暂无规划:

何妨听听来自民间的声音

2009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及:“大力弘扬闽都文化品牌,争取启动上下杭、大庙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然而,3年过去,未见下文。日前,记者从即将接手上下杭改造的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获悉,该街区改造尚处调查摸底阶段,暂无具体规划。

对于双杭地区改造,不少市民各抒己见。

唐福乐提议,规划方面,以二横(上、下杭街)、一纵(隆平路到龙岭顶)、一山(大庙山)、一河(星安河)为中心,以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为目标,编制规划;文物保护方面,明确文物保护等级、范围、地点,保护有价值的名人故居、会馆祠堂,防止大拆大建。

他建议,改造应凸显商贾文化、会馆文化,建议将福州市工商联原址修复成“闽商园”,在上杭街打造“会馆一条街”、“金融一条街”,尽快修复保护上杭街的商务会馆、名人故居、行栈钱庄;凸显神缘文化、民俗文化,沿星安河,把张真君祖殿、陈文龙尚书庙、观音庵打造成对台旅游的重要基地;保留市井民俗,沿隆平路到龙岭顶,修复保护各大药行,重设传统小吃老铺。

“三坊七巷的文化在深宅大院里,而双杭地区的文化就在马路边。”福州老建筑爱好者网友“小飞刀”如是说。

他建议,保护和改造双杭街区,政府应不以售地开发、出租店铺、收门票等盈利手段为目的;政府应负责疏散过密人口,改善基础设施,保留历史痕迹;应修旧如旧,不要设计打造一条全新仿古街;要保留市井味,如福州老式民居柴栏厝、传统工艺店和小吃店,不宜大拆大建,应微循环改造,政府可在控制整体风貌及建筑高度基础上,协助业主自行维护。

编者的话:5月29日,本报热线新闻版曾刊发《别让这里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一文,呼吁对富有文化底蕴的福州南公园进行保护改造。该文见报后,不少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表示在福州不仅南公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