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简称“双杭”,“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而来,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地处“山” (大庙山、彩气山)与“水” (三捷河:星安河、达道河、新仔河)之间,由“两横一纵”的主路和十数条穿插其间的小巷共同组成,自然景观优美,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这里曾经辉煌,这里一度停滞,这里是——
采峰别墅本报记者 林熙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7月24日报道(记者 郑璜 通讯员 陈晓/文 记者 林熙/摄)
老建筑的诉说
历史在这里凝固
上杭路121号,推开一扇平时紧闭、毫不起眼的小门,沿着一条约60米长、5米宽、两侧围墙耸立的“马道”缓缓上坡,穿过照壁,眼前豁然开朗,一栋2层高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出现在视野中。这里便是福州近代富商、马来西亚侨领杨鸿斌的故居——采峰别墅。
同行的台江区博物馆馆长王惠明介绍,采峰,取“采五峰之灵气”的寓意。别墅的主人杨鸿斌(1884-1974)是台江浦西长汀村人,幼时家境贫寒,19岁随友赴马来西亚谋生,成为槟城商界巨擘。1920年,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采峰别墅动工,从动工至落成仅花五个多月时间。别墅建成后,杨家三代人皆居于此。1978年杨鸿斌的幼子杨振星移居香港后,这里三十余年无人居住,如今由杨家的戚属、福建师大的徐扬帆老师代管。
走入别墅主体建筑前,徐老师特地拿出早已备好的驱蚊水,提醒大家抹上,他笑称“平时没人来,这里的蚊子估计早饿坏了。”
踏着满是落叶的大理石台阶,我们跨入这座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
如今的采峰别墅虽然破旧,但从很多细节仍可以看出别墅主人当年的富贵。整座建筑的外部立面装饰简洁明亮,门窗上部仿中国古典花样,下部为普通的玻璃窗,外层加装百叶窗以遮阳;客厅地面用防水花砖铺地,二层为木板楼面,室内设有古典式壁橱角柱。二层的北、东、西面可以通过开敞式的挑廊连接,附带半圆形的观景阳台,视野开阔。徐老师说,当时建筑用的地砖、木材均从海外运来。砌墙用砖系专门烧制,上有“采峰”字样,由此可见别墅建造的考究与气派。
这里还有着上下杭不少大户人家建筑特有的共性,集商贸、居住为一体,马道东、西两侧隔墙一度就是杨氏开设的两家钱庄,从后门可通别墅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而为保护家族人员安全,别墅的卧室和通道里还设有密道和密室,备有水和粮食,可供人躲藏。
2009年,这里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别墅一楼的一个房间里,屏风、梳妆台、罗汉床、太师椅、花架、茶几等各式家具一应俱全,这些被专家称为“用料高档,做工精致”的家具,而今被堆放在一起,落满尘埃。想看一眼后花园,也被瓦砾堆堵住了去路。也有人提出过修缮,却因别墅产权复杂,修缮费用巨大而被搁置。
无人居住,少有人造访,如今陪伴采峰别墅的,就只有生长在这里的动植物。时间,似乎就此凝固。然而这里,仍在老去。
陈友荣笔下的咸康参号
远去的繁华
一个老福州的记忆
时间倒退百年,在福州城里提起“咸康参号”四个字,无人不知。这家位于台江区下杭路与隆平路交叉口的大药房,民国时期由螺洲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一度与回春、四省、华来同为福州四大药店,老铺秘制的“周公百岁酒”“虎骨木瓜酒”享誉海内外。
“当时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特别喜欢到咸康药行玩,因为药行有两扇大玻璃橱窗,里面有时养着一头活的鹿,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橱窗旁还贴着一张告示,提前预告了缢鹿制药的时间。”在上下杭地区生活了十来年的陈友荣老人,今年80岁了,但几十年前的事,依然让他印象深刻。
“现在想来,还是觉得老板太会做生意了。”陈友荣回忆,到了事先选定的良辰吉日,药行便张灯结彩,请来鼓乐队,还开设宴席宴请八方宾客。酒过三巡,重头戏登场——一只披红挂彩的活鹿被牵了出来,再由专人念完祷告词后,立斩,新鲜的鹿血洒地。
现场“直播”的效果是,“咸康”二字有口皆碑,何愁没有客人上门?
还有种“半暝摊”也是陈友荣小时候最爱看的之一。从前中亭街靠近内河,是鱼货集市,批零兼营。到了半夜涨潮时,渔船从闽江直接驶入内河,岸上鱼行鱼摊都是灯火通明,鱼商为赶早市,连夜贩卖鲜活海产,再转运市区近郊、近县出售。活蹦乱跳的鱼虾,从没见过的贝类,大人们忙着做生意,小孩也在一旁看得不亦乐乎。
陈友荣的记忆里,这里的商店鳞次栉比,是三百六十行,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的地方。每次放学回家路过,他都怀着极大的好奇心,驻足于商店、作坊、小摊前,观察师傅怎样生产操作,以及他们甜酸苦辣的生活言行。
让他感慨的一点是,“这里富人多,贫民也多,大家混住在一条街上,各得其乐。”比如为适应上下杭商帮巨贾的应酬活动,周围顶级的菜馆、酒楼林立。同时,也有平民百姓所需的风味小食,鱼丸、肉燕、鼎边糊、海蛎饼等老店,分布在各个角落,物美价廉,却同样风味独特,生意兴隆。
退休以后,有了大把空闲时间的陈老以在这里所见所闻的民俗风情,作为创作源泉,画了一大批画作。
今年春节,儿子一家从北京回来,他们特地全家出动,重走上下杭,结果“越看越失望”,房子破了,街道旧了,陈老记忆中的那些店,再也找不到了。
“咸康参号”的招牌还在,为郑孝胥所书,只是当年的金字招牌早已褪色。陈老心心念念的玻璃橱窗,被生锈的防盗网包裹着。1956年公私合营后,这里成为福州医药站第三经营部,后因年久失修而关闭,改作药品公司的仓库。现在,这里和药店没有任何关系,为某印刷厂使用。

高氏文昌阁
网上的新宠
上下杭“复活”进行时
说起福州的历史,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三坊七巷。直到“某日误入上下杭,突觉这就是真正的福州啊。一切保留的那么原始,一切随时光浑然那天成,小巷——老,生活气息——浓,房子——破旧,小吃——正。”网友soaphuman在题为《从上下杭看老福州——岁月静好,世代安康》的文章中如是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光的刻痕,当年富甲一方的商人早已不在其间,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市井百姓。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双杭的辉煌已被大部分福州人所遗忘。如今的这里,很容易勾起人们对曾经生活的记忆,恍惚间回到了80年代,或者更久远的60年代。
电视人巴晓光在《别处远方》一书中写道:老宅子走进去,轻手轻脚的,也没人拦你,不像那些拆了修得簇新收门票的地方。上下杭里你看得见历史,也触得到故纸堆外那些有温度的真切的生活。
网友“同走到夕阳”说,小时候,上下杭就是寒暑假回老家的味道,爷爷家在上杭,外公家在下杭;长大了,上下杭就是老福州的味道,风味美食在上杭,古美建筑在下杭。
从上下杭传出要拆迁改造的消息以后,来到这里的人多了不少。沉寂了多年的街区,重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各种上下杭美食、搜街攻略层出不穷:洋中路柴火现煮锅边、没牙花生汤、耳聋伯元宵、一号煎包、湾边鱼丸、尚干亿鑫拌面扁肉,都还没去过你就弱爆了。
我们的摄影记者对着一个卖海鲜的小摊点拍照时,中年女摊主连连摆手,“别拍啦别拍啦,最近拍的人已经太多了。”
网友“RoyalShi”的表述颇能概括当前的这阵狂热:上下杭最近持续高热,无数相机涌入,无数图片被制造出来贴在论坛微博上,几乎都是文青们的小清新,“扫街”这个词无比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心态:来了,拍了,感慨了,然后没了。
不知是否住在这里的网友“小染iris”却感叹,拍出来都是很美,那些扛着相机的文艺青年哪里知道住在上下杭的破房子里的人的痛苦,住在这里的人就盼着快拆迁。
同样来自网络,台江区政府办公室官方微博“台江发布”称,《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正进一步修改完善,有望于国庆前后正式出炉。规划方案确定后,计划于年内启动保护修复。根据初步规划方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约417亩,其中核心保护区约250亩,拟采用“以线带点”的模式加快保护修复。与此同时,台江区上下杭民间故事和图片征集成果良好,截至7月10日,已征集图片300多幅,精选120多幅。收集故事篇目60多篇,初步完稿50篇,其中有林纾“演绎”茶花女、贻顺哥新传、水巷仙缘、红裙记等广为流传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美而又动听的民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