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美丽厦门鼓浪屿提升行动计划”涉及鼓浪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内容。记者 常海军 摄

鼓浪屿相关部门表示,未来将整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院和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相对独立建制、全额拨款的小型医院。

同时,三丘田码头、嵩屿码头、厦门码头、鼓浪屿码头等多个码头改造工程也已提上日程。本月起,位于第一码头附近的BRT码头已经动工,预计2014年中旬完工,届时市民和游客下了BRT就能直接乘坐渡轮到鼓浪屿。

海西晨报讯(记者 李凌)记者昨日了解到,“美丽厦门鼓浪屿提升行动计划”的三大目标定位之一是要把鼓浪屿建成“优雅的宜居之岛”,所以,对于鼓浪屿教育、医疗、交通方面的提升改造是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教育]

拨专项经费特色办学

针对鼓浪屿上生源减少、质量下降的问题,鼓浪屿相关部门表示,将通过合理的方法引导厦门岛内学生到鼓浪屿学校就读,以缓解厦门本岛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厦门二中的特殊情况,将来会加强特色办学,给足球特色班适当安排专项经费。

此外,鼓浪屿管委会将尽快协调安排学生专用渡轮开通运营的工作,为学生数量的增加提供基础。

[医疗]

设独立建制小型医院

针对居民反映鼓浪屿医疗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表示,未来将整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院和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相对独立建制、全额拨款的小型医院,承担紧急医疗救治、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医疗保障等职能。

考虑到鼓浪屿岛屿和景区的双重特点,医院的设计定位、专科设置、床位规模要从满足居民、游客最基本以及应急的医疗保障需求出发,解决日常一般性的需要,又要具备及时处置突发急救的能力。


[交通]

明年下BRT可搭渡轮

提升计划中,旅游交通提升工作引起了与会专家、居民的广泛关注。

轮渡公司表示,新增的2艘188客位客船今年即将启用,新增的2艘600客位双层豪华客渡轮也将于明年春季建成。一些船只可确保每人一位,用于海上旅游项目,将大大提高游客的海上旅游质量。

据悉,三丘田码头、嵩屿码头、厦门码头、鼓浪屿码头等多个码头改造工程也已提上日程。本月起,位于第一码头附近的BRT码头已经动工,预计2014年中旬完工,届时市民和游客下了BRT就能直接乘坐渡轮到鼓浪屿。

相关链接

三问鼓浪屿提升行动计划改造项目繁多 琴岛会否变工地

海西晨报讯(记者 李凌)“美丽厦门鼓浪屿提升行动计划”正在征求意见,根据这一计划,未来三年鼓浪屿上要进行一系列提升改造,涉及350多个项目,那么,届时鼓浪屿会不会变成大工地?改造是否会让岛上古建筑失去原有的韵味?就此记者采访了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

一问

鼓浪屿是否会变大工地

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鼓浪屿提升行动计划”本身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论证,一些项目也需要集中多方意见来不断完善,争取明年春节前能够定稿。“我们会从实际出发,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筛选出与民生利益关联度最高、可行性最强、最重要的项目优先考虑,从300多项中提炼出几十项最急需的项目来完成。”

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计划里有很多项目是软性的改造,很多软件方面、文化艺术方面的投入是不需要进行现场施工的。还有一些项目的投入和运作是在海上。所以,这些项目实施并不会让鼓浪屿变成工地。


二问

修缮是否影响琴岛古韵

大量的风貌建筑修缮工程会不会涉及产权问题?修缮会不会让古建筑面目全非,失去原有韵味?

针对这一问题,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00年以来,鼓浪屿制定了专门的《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专项制度和法规,保证了在修缮过程中对设计、整修、维护、使用都有成熟的把关,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绝不会变成翻新工程。

“至于风貌建筑产权复杂的问题,我们也有相应的制度解决,如果业主不修缮,那么政府也有可行性的方式介入。”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鼓浪屿管委会目前的办公地点设在原英国领事馆,明年元旦前将搬离。

三问

能否缓解岛上游客压力

海上游、深度游等旅游项目的发展是否能够有效缓解岛上游客压力?

鼓浪屿管委会表示,今后将设计出不同的旅游线路,来提升游客的舒适性,降低景区局部拥挤度。此外,海上交通将逐步向海上旅游转换。

鼓浪屿将借鉴香港港澳码头的先进经营理念,改造轮渡码头,建设综合交通枢纽,解决交通集散问题,为居民提供海上公交服务;通过海上资源的利用,加快推进海滩休闲、海面娱乐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新增豪华客船也是一个趋势,让游客乘坐渡轮的过程从大批量交通运输向小批量旅游观光转变,通过发展海上旅游,增加游客在海上的时间和娱乐性,以吸引内陆游客。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旅游丰富性,还能有效缓解客流压力,起到疏导作用。

相关链接

专家建言

昨日,针对“美丽厦门鼓浪屿提升行动计划”,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把游客带到海上去

有专家指出,鼓浪屿旅游业可以从海上旅游着力,将海上的几个景点串联起来,让陆地上的游客到海上去,能够缓解节假日岛上的压力。

部分路段要人车分流

现在鼓浪屿的电瓶车和人流混杂在一起往往造成诸多不便。对此,有专家提出,能否为电瓶车设计特定的路线,一些小路和拥挤的路段就不要让电瓶车进入,有条件的路段要实现人车分流。

为古树古建筑做好标示

厦门百分之七十的古树都在鼓浪屿,古树名木也是鼓浪屿的一大亮点,但游客们并没有合适的了解渠道,专家指出,通过简单的标示或者二维码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此外,风貌建筑的文字简介也应该适当增加,以满足自助游者的需求。同时,这也可以挤压无证导游的空间。

(记者 李凌)

优雅的宜居之岛项目策划布局图 黄劲超 制图

海西晨报讯(记者 李凌)鼓浪屿未来三年的发展之路怎么走?昨天下午,鼓浪屿管委会召开“美丽厦门鼓浪屿提升行动计划”研讨会,相关专家、鼓浪屿驻岛单位、岛上居民、商家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并对鼓浪屿未来规划展开深入讨论。

“美丽厦门鼓浪屿提升行动计划”是鼓浪屿管委会、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的。该行动规划紧密围绕建设“高尚的文化之岛”、“优雅的宜居之岛”、“精致的旅游之岛”的目标定位展开,涉及建筑保护修缮、医疗设施建设、交通系统改造、文教设施改造提升等20个大项目350个小项目,在综合考虑项目近期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提出2013年—2016年三年的行动规划。

本次会议中,各界人士对该行动规划内容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多数专家表示,规划应着重考虑民生问题,通过海上交通、现代化手段疏导游客,并提升鼓浪屿的旅游和居住品质。

鼓浪屿管委会负责人表示,鼓浪屿是美丽厦门的战略支点、形象标高,鼓浪屿提升行动规划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为民便民、保持历史风貌、突显中西文化交流特色、保障现代生活设施和充分采用信息化手段。该行动计划本身还需要多方面的论证,一些项目也需要不断完善,争取明年春节前能够定稿。

会议决定成立美丽厦门鼓浪屿行动领导小组,下设三个组:文化之岛项目组、宜居之岛项目组、旅游之岛项目组,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鼓浪屿管委会系统单位、鼓浪屿街道办及各相关驻岛单位组成。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推进和实施美丽厦门鼓浪屿提升行动;根据需要召开工程协调会,听取各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协调工程相关各方共同推进,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下一步创建工作对策。


相关链接

鼓浪屿发展定位

1.高尚的文化之岛

关注点 打造世界级文创中心

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申遗等系统工程,把鼓浪屿建成高尚的文化之岛、世界文化遗产地。

一是围绕201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目标,主要对53个申遗要素和其他重要风貌建筑进行整体保护,推进原外国领事馆的开发利用,对重大不协调项目进行整改,挖掘鼓浪屿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展示。

二是通过系统性的策略来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将鼓浪屿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创意中心”。

2.优雅的宜居之岛

关注点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通过对社区的适当维护,科学划定永久居民居住区,是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必要条件。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合理配置社区生活的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构建开放、中和、唯美、仁爱的独特社区品格,推进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建设成为兼具传统积淀与现代特征的中西交流融合国际社区。围绕建设中国最美城区的目标,主要是开展危房改造、环境安全提升与环境美化、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交通提升、市政设施、智能化生活等工程,进一步推进社区重建,加大对教育、医疗设施和人才技术的投入,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3.精致的旅游之岛

关注点 探索票制改革

一是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主要是开展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提升、旅游交通提升、旅游产品提升工程,为游客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二是探索票制改革,缓解客流压力,提高旅游收入;将环岛游、鼓浪屿、大小金门等景点串联起来,提升高端旅游服务,增加旅游附加值。

三是开发厦门海上资源,形成海上交通体系。

东南网10月2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我们有两个大管家,可是,这两个大管家,虽然费尽了心思,却越管越糟糕。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商业越来越浓,野导越来越猖狂……”“两个管家”就是比“一个管家”难管理。剪不断、理还乱的鼓浪屿“二元体制”,芝麻点事,都得协调。“二元体制”如何破解?本报“反思鼓浪屿之两个管家”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通过本报热线或者邮箱发声。昨天,一位市民来信呼吁尽快进行体制改革,并为“新管家”出谋划策该如何当家。

一封市民的来信

二元管理体制背后的问题担忧:换汤不换药

2003年底,厦门完成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后为了发展旅游业,市政府于2005年1月31日出台了《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市政府设立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实施统一管理。设在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除了各自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都必须服从管理机构对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除了风景名胜区外,鼓浪屿还是居民社区,其隶属思明区政府的派出机构鼓浪屿街道办。

这便是鼓浪屿“二元管理体制”的由来。

如果说二元管理体制形同鼓浪屿有两个婆婆,那是否把这两个婆婆合二为一或者赶一个出门就能让她得到解放了呢?

显然不是。新的当家婆婆人文素质问题、决策机制问题、权力监督问题等,如果没有新的转变,只怕二元管理体制即使做了改革,鼓浪屿的管理和发展模式,无非也是换汤不换药。

“新管家”如何当家?

对于鼓浪屿这个兼具景区和社区功能的区域来说,突破二元管理体制固然迫切,但一个更应该被关注的问题是——在体制突破之后,新管家的管理水平和人文素质如何得到提升?他们的决策和权力如何得到有效监督?

二元管理体制是一种制度设计,现在看来,这种制度设计是失败的,它的失败,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外,更在于设计以及执行这套制度的人,他们远远没达到可以兼顾旅游开发与人文保护的水准。

设计及执行这套制度,是政府层面的事。还有一个层面,也是应该拿出来讨论的,那就是在鼓浪屿的保护上,老百姓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事实上,当人们把探究鼓浪屿这些年来为什么出现那么多问题的目光聚焦在政府部门时,普通老百姓应该起到的作用,往往被忽略。

直言之,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论鼓浪屿的二元管理体制问题,其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人的素质,这个人,既包括政府工作人员,也包括普通老百姓。


对鼓浪屿都要有情怀

对于鼓浪屿,不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应该有一份情怀,一份对鼓浪屿不是物质攫取而是保护传承的人文情怀。正是这份情怀的欠缺,导致了鼓浪屿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小而言之,这是鼓浪屿之殇;大而言之,这实在是整个中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不得不认真思考与检讨的大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讨论二元管理体制的突破与否,固然有其现实意义,但从长远看,只有人的素质的提升,才是破解鼓浪屿难题的药方。 ——鼓浪网创始人 子睿 2013年10月28日期待鼓浪屿“二元体制”何时了?

陈祖灏:我们应该坦承,鼓浪屿具有特殊性,是一个有城市功能、有居民居住的旅游景区,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我们要承认历史遗留和民间旅店的特殊性,变“二元”为“一元”,比如赋予管委会在鼓浪屿区域内的城市管理职能,这完全是可行的。如光把部分职能转移,治标不治本,是难以统揽全局,理顺管理体制的。

网友“长跳蚤的猫”:16岁那年,我们一家五口搬出鼓浪屿。离开的时候,我问爷爷,我们还会回来吗?爷爷摸摸我的头,没说话。后来我知道,爷爷没说话,是因为他知道,有生之年没办法再回到鼓浪屿了。

8年过去了,我们离开鼓浪屿整整8个年头,爷爷已经不在了,鼓浪屿变得越来越乱。我想,我们不会再回去了,买不到东西,就医就学困难。相关部门只顾着发展旅游,不管我们这些居民。毁掉一个鼓浪屿只要20年,重塑一个鼓浪屿可能需要百年的时间。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理顺体制,管理好鼓浪屿,还我们一个宁静的家园。

厦门大学何君式:鼓浪屿是具有“风景名胜”和“有名望的人文社区”两重性质的社区。旅游部门把“鼓浪屿风景名胜区”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就是忽视了鼓浪屿的“人文社区”属性。

政府搬走居民生活要件——学校和医院,这是釜底抽薪,最终逼走社区居民。鼓浪屿完全朝向旅游区发展。这让鼓浪屿的居民都很伤心。

鼓浪屿“二元体制”剪不断理还乱,两个都管,两个都没管好

东南网10月2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拿什么来爱你,我的鼓浪屿?

这个迷人小岛,爱它的人,实在很多。每天为它操心的人,也很多。

1.87平方公里,就有“两个婆家”——鼓浪屿管委会、思明区政府及下辖的鼓浪屿街道办。俩婆家,为了鼓浪屿都费尽心思,可偏偏,“两个婆家”越是比“一个婆家”难管理。芝麻点事,都得协调。

不是不爱你,我的鼓浪屿。管的人多了,反而成了爱你的负担。以至于今日的鼓浪屿,各种乱象纷繁,纵然一次次协调治理,却不见根本成效。

剪不断、理还乱的鼓浪屿“二元体制”,期待“统一管理”的破解之道。

乱象缩影 瞎侃“野导”被央视曝光也没事

今年“五一”,央视记者在鼓浪屿暗访,碰到瞎说乱讲的“野导”。

“这马约翰是干吗的呀?”

“踢球的!”

“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中国人!”

“为啥给他立个碑?”

“他有名啊!”

“怎么有名?”

“就是有名嘛!踢球很厉害的!第一名第二名嘛!”

曾为田径协会主席的著名教育家马约翰,被侃成了足坛巨星。央视新闻曝光了这位“黑白讲”的鼓浪屿“野导”。

曝光后,鼓浪屿管理部门找到这个“野导”。调查半天,执法部门自己无奈摇摇头,不了了之。这位胡乱瞎侃的“野导”,被央视曝光也“毫发无伤”,继续“重操旧业”。

“原因很简单,鼓浪屿‘野导’管理长期存在尴尬的盲区。”申遗顾问彭一万说。

旅游质监部门表示,他们行政执法的范围,限定于正规导游,没有权力管“野导”。

2006年修订的《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取消了城管部门对“野导”进行惩处的法规,所以城管也缺乏执法依据。

而公安机关也无奈摇头。除非“野导”有治安法规的违法事实,要不然,只是无证,公安也无可奈何。

鼓浪屿管委会方面,某种程度上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没有执法权,只能劝导劝导,无证野导就和他们玩“躲猫猫”。

“违法成本低,获利机会大,多数‘野导’几乎不把有关部门的打击放在心上,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自然‘高枕无忧’、‘安居乐业’。”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乱象追问 两个都在管 两个都没管好

“野导”,只是鼓浪屿诸多问题中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如今的鼓浪屿早已厚厚蒙尘——龙头路、泉州路,低矮老旧的民宅,一字排开的海鲜大排档,海产品搬出来挤占路面,道路沾着脏水污垢;商业小吃街,几步一个摊贩,要么榨水果汁,要么煎海蛎煎;老别墅面目全非,家庭旅馆泛滥,有证的、无证的,瞬间“拔地而起”……

专家、学者都在叹息:鼓浪屿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已被掏空。

对于种种乱象,不是没有整治过。

“鼓浪屿的乱象,集中整治过很多次,每次都由管委会‘协调’派出所、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但‘协调’的力度肯定没有‘管’的力度大。”一位官员直言。

一座仅1.87平方公里的小岛,为何如此难“管”?这位官员坦言,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鼓浪屿有“两个管家”——一个“管家”为鼓浪屿管委会,一个“管家”是思明区政府及其下辖的鼓浪屿街道办。管委会属副厅级,和思明区政府平级,可棘手的是,管委会级别虽高于鼓浪屿街道办,但管不了它。

按当地人的说法,鼓浪屿是“一岛两制”,思明区政府和鼓浪屿管委会都对其有管辖权。这些年,两个部门都在管,但鼓浪屿却变得越来越让人失望。

“鼓浪屿管委会只有‘景区经济管理权限’,难以直接调动相关部门;而隶属于思明区的鼓浪屿街道办,主要的职能在社区管理上。”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直言。所以,遇到土地、规划、房屋拆迁、社会治安等问题,就只能靠“协调”,由思明区各部门来解决。这使得景区管理效率低、成本高、效果差。

这些年鼓浪屿的管理,被人为割裂,遭遇着“两个管家”的尴尬。


反思 “二元体制”没理顺成乱象肇始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鼓浪屿如今的诸多乱象,症结在于管理权力的分散,也就是所谓的“二元体制”。“管理方太多,但管理的效果并不好。”在朱奖怀眼里,10年前鼓浪屿撤区设管委会,这既是偏向景区发展的肇始,也是“二元体制”的发端。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忘不了鼓浪屿撤区那一幕。

2003年10月18日上午,自1952年6月开始悬挂了半个世纪的厦门市鼓浪屿区人民政府的牌匾被摘下,作为中国副省级城市下属最小的行政区——鼓浪屿区的历史画上了句号。曾经悬挂鼓浪屿区人民政府牌匾的地方,换上了“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牌匾,“末届区长”程建明上任管委会主任之职。

对于这次区划调整,多位政府官员的态度是肯定的。“鼓浪屿不到2平方公里的面积,2万多人口,这么小的规模就独立一个区,设一整套人马,是资源的浪费,撤销鼓浪屿区,合并到思明区是正确的。”

但客观上,“二元体制”造成一个“先天不足”的问题——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管理缺位、推诿扯皮。很多事街道办不能插手管,很多事管委会也没办法协调。“从撤区之初,就应该理顺‘二元体制’。”申遗顾问彭一万说,可时至今日,鼓浪屿的“二元体制”成为“管理缺位”的代名词。《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将整个鼓浪屿列为文化遗产核心区,要求市政府应当加强对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负责对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统一管理。同时,该条例要求市政府应当确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职责及与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关系。

但截至目前,“统一管理”仍然没有在体制上得到落实。


 “独特的历史感、沧桑感和建筑感,才是鼓浪屿的魅力”,她们建议—— 商业设限 不符合人文定位的免谈

一位是女主播,一位是女作家。

一位曾经去过鼓浪屿,一位和鼓浪屿素未谋面。

这两人,都在华人圈里大名鼎鼎;这两人心中的鼓浪屿,都安静优雅,很美很美。一个将它比作书,觉得它需要静静地、细细地品味;一个将它视为“梦中的岛屿”,期待能够亲眼见见。

不过,小岛上人山人海的游客、喧嚣嘈杂的叫卖声,让女主播吴小莉始料不及,来不及静心品味“这本书”,便匆匆带着女儿,当天离开。女作家张曼娟,还未曾见着“梦中的岛屿”,便惊闻“曾经静谧优雅的小岛已经太过热闹”。

吴小莉还是期待,在安静的鼓浪屿,在安静的街角,和老别墅有个惊喜的邂逅。

吴小莉(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首席主播)

独特的历史感才是鼓浪屿的魅力

有位华人圈里名气很大的女主播,去年上了趟鼓浪屿。

她特意带着全家人一块去,包括10岁的女儿。没去之前,她就知道这个小岛的名气,知道岛上有钢琴博物馆,有各种各样世界顶级的钢琴,还有小巷子里随处飘出的钢琴声。带上女儿,就是想让学钢琴的孩子能够更加热爱它。

结果,那趟鼓浪屿之行,多少让人有些失望。到处是人山人海、喧嚣嘈杂的叫卖声,街巷里早已没有了悠扬的钢琴声,只有钢琴博物馆里还摆放着静默的钢琴。

这位女主播,就是吴小莉,华人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媒体人之一。昨天,她问导报记者,那个钢琴博物馆现在还在吧?

如果再无改变,这个博物馆,也许将成鼓浪屿的钢琴绝响。

去鼓浪屿之前,就有朋友告诉吴小莉,这个小岛最好能在那住上一两晚,好好体验它的天风海涛。但去年那趟鼓浪屿之行,吴小莉和家人当天去,当天就回了。“既没有在小岛上吃饭,也没有住宿,任何商业的东西都没有去使用、没有去消费。”

在吴小莉眼里,鼓浪屿像一本书,是需要静静去看、细细去品味的。“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岛屿,确实很美,有它独特的历史感、沧桑感和建筑感。转过一个巷子,便有人告诉你,这是谁谁谁曾经住过的,那种邂逅的惊喜非常美妙。”

但现在的鼓浪屿,“真的是人山人海,这个小岛的游客承载量太多了,以至于你没有办法去静静地看、静静地品味。”吴小莉说。

她比较厦门和香港两个城市,都在海边,但又很不一样。“香港都是高楼大厦,很繁忙快速,但厦门的节奏更慢,工作之余,可以感受朋友和人生。在任何时候来厦门,心情都会很愉悦,这就是厦门吸引人的地方。”在她看来,鼓浪屿也是如此,独特的历史感、沧桑感和建筑感,才是鼓浪屿的魅力。而鼓浪屿,一定要保留住这种魅力。


张曼娟(华文女作家、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商业设限 不符合人文定位的免谈

台湾、厦门,一水之隔。虽然几十年来,张曼娟从未踏足过鼓浪屿,但这个小岛对她而言是“梦中的岛屿”。

“这次打算去梦想中的小岛上走走。”张曼娟说,在她想象中,那里是个美丽安静、有气质内涵、有生活情调的人文小岛。但这几年,听说岛上太过热闹了。

张曼娟口中的“热闹”,就是所谓的商业氛围太浓。

在她看来,一个地方一旦开发旅游,必然会有商业进驻,原来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鼓浪屿过浓的商业该怎么办,需要官方的态度。是要继续发展商业,还是缩减商业,要有个明确态度。”张曼娟说,对于鼓浪屿,官方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商业设限,对岛上开店设一定的类别和限制,规定哪些商业可以进岛、哪些是禁止进岛的。

符合鼓浪屿人文特色的商业,可以进,甚至鼓励;不符合鼓浪屿人文的,免谈。

她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比如,民众在台湾开独立书店,政府是有奖励的。“台‘文化部’推出了第一桶金的独立书店圆梦计划,于是很多青年愿意创业,从开设一家街角的书店做起。”

此外,张曼娟觉得,要解决鼓浪屿过浓的商业,还需要全厦门旅游业的配合。现在是因为鼓浪屿太火爆,游客太多,投资客有利可图,蜂拥上岛做生意。但如果整个厦门的旅游均衡发展,家家户户都成厦门的“招牌”,大家就不会扎堆鼓浪屿,自然商业也就不会扎堆了。

“现在很多大陆游客来台湾自由行,他们不再集中于日月潭或者阿里山,台湾全岛旅游均衡发展,全民都是导游,当地人会在网上持续地写些游玩日志,告诉你台湾哪里好玩。”张曼娟说,比如台东,她每个月都会去一次。


著名时评人连岳:失去了住下去的兴趣

著名时评人连岳,在厦门住了11年以后,向老婆建议,与其时不时去鼓浪屿走一走,不如搬到上面住住吧?

连岳对住的要求有点高:风景要好、要安静,还要老房子。找了一年多,没找到,正准备放弃时,房子出现了——入口隐蔽,经过长长的院子,忽然视野就被打开,海面在眼前铺开,大船小船来来往往。

“房东太太原以为我们来装几天逼。看到搬家时我们运来了一整套全新的家具,她还是吃了一惊。”连岳在《从此不欠鼓浪屿》中写道,“我记不住具体的路名,但是日复一日到处闲逛,鼓浪屿的每一个细节都印在我的脑子里,任何一条小巷通向何方,我都清楚。”

在鼓浪屿上,连岳一住就是6年,他就喜欢住在这里,然后随便走走,仅此而已。

2010年12月27日晚,连岳的喉咙卡了一根鱼刺,致电询问厦门市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部,后者竟说无法解决,要他等次日上班。“还好能忍,不然就卡死了。”“我要考虑搬离鼓浪屿了,现在经常周末就要躲回厦门。”连岳在微博上说。此前,他曾自称“超级宅男”,让他“宅”在岛上多久都没问题。

可2012年,这个“超级宅男”突然选择离开。“2006年,刚搬到鼓浪屿时,三角梅开得非常过分,好像每天都试图用花淹没院门。我们以为年年如此,后来再也没遇上,直到2012年底我们搬离鼓浪屿。”

连岳的离开很突然。“我们刚把租约续到2014年,却失去了住下去的兴趣,说,搬回厦门吧。在搬家的货运渡轮上看着鼓浪屿,心想,可能接下来的十年,我都不会再上这座小岛吧?”

东南网10月29日报道(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这两位专家,都是老鼓浪屿人。

生于小岛,成长于小岛,对鼓浪屿爱得很深沉。对于鼓浪屿目前之种种乱象,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二元体制”,两人都有颇多看法。

两个管家,两个都管,两个都没管好。专家建议,要理顺这个问题,首先要斩断经济利益的链条。

朱奖怀(市人大常委、民盟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

理顺“二元体制” 先斩断利益链条

“二元体制”的存在,是鼓浪屿复兴的阻碍。“自从鼓浪屿撤区之后,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朱奖怀举例,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管理缺位、推诿扯皮,鼓浪屿人口结构越来越复杂,街道办不能插手管,管委会也没办法协调。

在他看来,“二元体制”要理顺,首先要斩断经济利益的链条。“鼓浪屿的财务机制要改革,不能倚重于商业税收和景区收入,要改为‘收支两条线’。”朱奖怀的建议是,鼓浪屿所有收入都统一到市级财政,支出也由市级财政统一拨款,这样就不会再紧盯商业和旅游,有关部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岛的管理中。

经济链条斩断了,接下来才是职能部门的统一。

朱奖怀说,《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今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市政府应加强对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负责对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统一管理。市政府应当确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职责,及其与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关系。“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这个机构要配备哪些职能部门。”朱奖怀说,这个管理机构要同时兼容多个部门,比如工商、公安、旅游、城管等等,然后再统筹考虑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朱奖怀从不认为鼓浪屿是一个简单的景区。“鼓浪屿是独特的,既是人文社区又是提供旅游观光的景区,这就更需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既管景区又管社区事务。一方面调整好岛上的旅游功能,另一方面让鼓浪屿居民安居乐业。”

此外,对于岛上的管理者,应该接受居民和游客的监督,让居民和游客对管理者进行考核、打分。


林学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退休副研究员)

建立行政和景区管理健全的管理机构

林学钦,老鼓浪屿人,说到岛上“二元体制”,他先说了一个故事。

“2011年6月,外国人Fito在游览鼓浪屿回国后,通过电邮给鼓浪屿留言,表达了他的看法。

“Fito在信中写道:鼓浪屿的魅力是它独特的生活方式,洋房、音乐只是这种生活方式的载体和表现。有点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是促成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人——洋人和中国人、穷人和富人、本土人和外地人,联合营造了一百多年渐进而成。

“但近几十年,这里完全是破坏性的,起相反的作用。这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鼓浪屿独特生活方式的消失,几乎是不可逆转,这才是最令人遗憾乃至痛心之处。其实,老洋房倒了几幢、钢琴搬走几台,并非什么大事,只要这种生活方式还是鼓浪屿的基调,维系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和社会完整无缺,倒了的洋房会有人再建,搬走的钢琴会被大提琴或其它什么琴取代。

“恢复鼓浪屿的唯一途径是将它恢复成为一个自然的、活生生的生活社区。而旅游,特别是这种中国式的旅游,是对鼓浪屿的毁灭。”

这是林学钦说的一个真实故事,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鼓浪屿。

Fito不懂“二元体制”,但他说的巨大变化,正是有了“两个管家”后产生的。在林学钦看来,爆发点是从2003年厦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开始的,那年鼓浪屿变身成为一个旅游景区。

林学钦搞水产研究,但他更爱鼓浪屿。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后来又回到岛上工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单位一同迁出鼓浪屿。

鼓浪屿的夜,安静、祥和。“我们搞研究的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晚上看书累了,我就去海滩走走。”林学钦说,但自从行政区划调整后,他只上过3次鼓浪屿。“都是为了工作去岛上调研,硬着头皮上去的……”“两个都管,但两个都没管好。”林学钦建议,无论是谁来管理鼓浪屿,可以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建立行政管理和景区管理功能健全的管理机构。旅游应该在行政统筹之下,行使权职,不要突出旅游。


一位市民眼中的鼓浪屿

鼓浪屿迷失的定位

有人建议,要把鼓浪屿建设为“公园岛”、“文化岛”、“休闲岛”。如果连同之前的“钢琴岛”、“音乐岛”、“浪漫岛”、“蜜月岛”以及“博物馆岛”、“使领馆岛”、“万国建筑博物馆岛”和“沙滩排球场”、“沙滩足球场”、“跑马场”……已经弄不清楚鼓浪屿上要建多少个“岛”、多少个“场”了。

鼓浪屿的定位,焦点在景区还是社区的问题上,这个问题这些年一直被拿来讨论。其实,这只是一个伪命题罢了,一个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是——自从2003年撤区,鼓浪屿便是景区与社区融杂在一起。这一点,从鼓浪屿既设立景区管委会又设立街道办事处看,显然有定论。但遗憾的是,在如何做好景区建设和社区建设的问题上,政府相关部门却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见,那么多个“岛”和“场”的建设,就是最好的例证。

正是因为没有定见,鼓浪屿变成一个功能无穷的试验品,什么“岛”什么“场”都可以拿来建一建,搞一搞,这样搞来搞去,最后被搞垮的一定是鼓浪屿。

因此,对鼓浪屿的讨论,不仅要考虑是景区还是社区的定位问题,还要更深层次地思考:鼓浪屿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如何在景区与社区共存的现实中更好地保护并传承。

这样的保护并传承,绝不是靠什么“岛”什么“场”的建设能达成的,它一定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制度的设计,也包括管理者的人文修养。

今天,无数的游客迷失在鼓浪屿,那是鼓浪屿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么多年来,鼓浪屿始终迷失在所谓的定位上,那是保护并传承鼓浪屿的系统工程没有准确地规划。这样一个迷失的鼓浪屿,在让游客迷失的同时,也让它的人文历史底蕴,不断地流失。市民 何立

东南网10月2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走进鼓浪屿,看百年老别墅,细细品味它的主人生前身后的岁月。不经意转过街巷,低眉或抬眼间,那里又有一个流转世纪的传奇故事,还有绝代风华的人物。

这就是鼓浪屿,它和武夷山不一样,它和任何一个风景区都不一样。

它的魅力,在于百年沉淀的人文,以及社区里存留的物和人。但这20年来,鼓浪屿居住区的要素几乎丧失,人文社区完全让位于景区。

鼓浪屿的定位之争,是目前种种乱象的起因与症结。

乱象缩影

社区“沦陷”败给景区

86岁的老董,吃过早饭,拄着拐杖,下楼。

家门前有个街心公园,他寻了长椅坐下。茂密榕树下,阳光正好,晒得身上暖洋洋。

10多年了,董老爷子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陆续有左邻右舍的老爷子、老太太走来。大家伙相互打招呼,坐下,拉拉家常。有时候,大伙也不唠嗑,只是安静坐着,享受鼓浪屿一整天的安静时光。

不过现在,董老爷子只能在那坐上一会,便匆匆上楼。安静的时光持续不了多久,便会迅速地被蜂拥而来的人潮扰乱。各地游客,团队的、自己来的,拿着各式各样的相机,一波接着一波。老爷子刚恍个神,小小街心公园就挤满了人。

安静的时光,不再有。

岛上的店家,踩着游客的节拍,陆续拉开卷闸门。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没有消停。烧烤摊也出来了,烤鱿鱼的味道随风飘过各条街巷,街心公园原本清新的空气,登时油腻腻起来。有游客走累了,也在公园长椅坐下,一边大声喧哗,一边享受各种小吃。

人一多起来,董老爷子只能起身,拄了拐杖,转身上楼。密密麻麻的餐桌和烧烤架占道,路面乌黑不堪。凌晨仍有人喝酒划拳,老爷子不得不戴上耳塞才能入眠。

他留恋了一辈子的鼓浪屿,味道变了。儿孙们早已住到厦门岛,每周末会回鼓浪屿看看老爷子。孙子总和他调侃说,鼓浪屿的社区已经“沦陷”了,已经败给了景区。

董老爷子不吭声,但他认可孙子说的。

居民有学校读书,有医院看病,有市场买菜,有超市买日用品,有公园可以散步,能安居,这才是社区。但鼓浪屿这个社区,已经“沦陷”,被人山人海的游客和旅游商业包围。


乱象追问 20多年来社区成了景区

鼓浪屿人文社区的“沦陷”,是一步一步,逐渐的。

一位老居民,大致还原了这20多年来,鼓浪屿社区和景区的拉锯战。

1988年,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次动作,虽对社区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但它却是鼓浪屿往景区转变的初始。

景区定位,盯上了这个小岛。

1995年,建设部批复鼓浪屿-万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一步确定名胜区范围,鼓浪屿全岛被纳入。

在风景区的定位下,厦门出台两个关键政策:一是外迁鼓浪屿岛上的工厂;二是1993年初出台《厦门市城市人口管理暂行规定》,按“只准出、不准进”原则严控鼓浪屿人口。

由此,1994年起至2000年,厦门斥资5亿,将岛上造船厂、灯泡厂、玻璃厂和三塑厂陆续搬迁。1995年起又就地处理或搬离区属工厂10家。接着是医院,接着是学校。

2002年出台的《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鼓浪屿被定位为“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艺术的风景旅游区”。

而2004年10月出炉的《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更将岛上人口裁至1.2万到1.5万人。工厂外迁几年后,鼓浪屿人口出生率为各区最低,最早出现人口零增长。

一系列红头文件,导致一系列“釜底抽薪式”的搬迁。鼓浪屿的社区功能,逐渐被破坏、瓦解。

这一系列转变中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10月,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实现由行政区到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转变。

那时开始,人气还不旺的鼓浪屿,开始寻求如何增加游客的景区之路。

2006年,国家旅游局启动5A级景区创建试点。鼓浪屿,开始全面冲击5A级景区。

5A级旅游景区,突出的就是以旅客为中心。“一切都为景区让路,当时上岛游客大幅增加被作为一项成绩,对上汇报。”一位知情人士说。

2007年5月,鼓浪屿顺利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随后的几年,鼓浪屿更是大踏步朝景区发展的大路奔去。

鼓浪屿社区,完全让位于景区。


反思鼓浪屿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

在一位政协委员看来,鼓浪屿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这20多年来出现的许多难题,“人口减法”、票改博弈、商业泛滥、老别墅之伤,如此种种,均与定位有关。“鼓浪屿,到底是人文社区还是风景名胜区?这20多年来,关于鼓浪屿的定位一直在变,但总体往‘轻社区、重景区’的路子走去,于是导致了目前的种种乱象。”上述政协委员说。

关于小岛定位,这十来年,一直有专家学者站出来辩驳。甚至有专家和政府部门拍桌子,红了脸强调:人文社区才是鼓浪屿根本。

2007年,厦门市社科院詹朝霞在成稿《鼓浪屿战略地位和发展策略》的论文中就提到,鼓浪屿是一个人文社区。在她看来,鼓浪屿的人文社区和风景名胜区应该是皮与毛的关系,人文社区是皮,风景名胜区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詹朝霞沉痛地发现,2007年以后,鼓浪屿的发展之路,依然朝着纯风景名胜区的方向去发展,以至于“鼓浪屿风华绝代的时间点已经过去了,覆水难收”。

此次“申遗”,鼓浪屿的定位被官方确定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将以高尚社区为依托。对此,坊间和学者们仍有争议。

市人大常委、民盟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朱奖怀说,鼓浪屿百年来主要以社区形态存在,发展方向应朝此努力,鼓浪屿应该恢复成人文社区。“鼓浪屿的未来,关键是定位,绝非申遗那么简单。”一位申遗顾问说。

结束语

自10月22日以来,本报推出“反思鼓浪屿”系列报道。从“人口减法”、票改博弈、老别墅之伤、商业“变形记”、两个管家、定位之争六个方面,反思鼓浪屿种种乱象背后的起因与症结。

6天,16个版,这组“反思鼓浪屿”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反响。

6天的反思,既不是要批评某个部门、否定某项政策,更不是下结论,而是给读者多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多搭建一个思考鼓浪屿的空间。

这一切,只为鼓浪屿的美丽。

东南网10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这是场商业“变形记”,让鼓浪屿居民不堪其扰。曾挺享受于挎个菜篮,上街溜市场的诗人舒婷,悄悄“隐居”。受不了的,除了居民外,还有深爱鼓浪屿的人们。近百年的鼓浪屿商业,完全走了样。原本服务于居民的社区商业,演变为服务于游客的旅游商业。这场根本业态的商业“变形”,乱了鼓浪屿、糟蹋了鼓浪屿。用了百年才沉淀下内涵的鼓浪屿,很怕嘈杂、混乱、喧嚣的旅游商业。有专家呼吁,“不要再让鼓浪屿去承担赚钱的事。”

吵了闹了乱了畸形了

大诗人舒婷,越来越不爱出门。

在以前,她有多么钟爱这个小岛。这里曾是她的天堂,每条小巷里逛着,她都能看出美妙来。身为妻子和母亲,她也经常挎个篮子,上街买菜。

但现在,烦心于住家周边密密麻麻的商家,她变得不爱出去,习惯了闭门在家。

商家那么多,叫卖声不绝于耳,却不是她这个鼓浪屿居民用得上的。干洗一件衣服,买一块玻璃,还得搭船去厦门岛才行。

鼓浪屿太过纷扰的商业,让音乐家殷承宗也烦心。他曾诉苦,自家围墙外都快被各种店家包围了。而那些店家,都与他的生活无关。

小岛越来越吵,到处都是叫卖声。浓重的商业味道,弥漫全岛。

事实上,鼓浪屿从来不缺商业。

鸦片战争后,鼓浪屿的商业就热闹起来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店铺林立。南永百货、永乐冰厅、风行相馆、黑猫舞厅、电影院、广州酒家……到晚上,外国水手、达官贵人都在那唱歌跳舞。五十年代的鼓浪屿,百业兴隆啊,店铺火热,菜市场热闹。“那时,岛上的商业大多为居民服务,为这个社区服务,尽管商业繁荣,却没有一丝一毫打扰鼓浪屿的宁静,没有破坏小岛的内涵。”五代老居民董启农说。

但现在,岛上纷纷扰扰的商业,嘈杂混乱而喧嚣。满街的烧烤和各种摊贩,到处都是鱿鱼焖豆腐,一路的油腻腻脏兮兮。“看上去,满眼繁华的商业,却都是赚游客钱的,岛上居民反而越来越不方便,随便一个生活必需品都得漂洋过海到厦门岛买。可笑吧,畸形吧。”53岁的老居民陈易有些嘲讽。


不断做加减法带来乱乱乱

加法、减法、加法、减法,这20来年,鼓浪屿的商业不断在“加减法”中摇摆。

2007年,或许是许多鼓浪屿人记忆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这年之前,岛上商业,跌到谷底。

曾经繁荣的社区商业,随着“人口减法”政策实施,也逐渐衰退。工厂、学校、单位外迁,居民外迁,那些服务居民的百货超市、各种民生小店,也陆续迁出,不断做着减法。

彼时,小岛上的旅游商业,也在谷底。“没什么店家,当时的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晚上的街道都寂寥得吓人。”一位旅游业者说。

通过各种措施,提升游客人气,为商业做加法,就出现在那时。比如,兴办夜间旅游项目,试行轮渡票价夜间分时段减免优惠等等。

商业和人气的提升如影随形。“热情如火”的野导、野照,成为旅游商业开始火爆的“先头部队”。

很短的时间,游客一发不可收拾,旅游商业也一发不可收拾。“这已经不是商业加法,而是商业乘法。”居民老董调侃道。

让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始料不及的是,这场“商业乘法”不只是凶猛,还很低端、狂热、重复,乱乱乱。餐饮业“遍地开花”,特产店不是卖干果、馅饼,就是卖珍珠贝壳、纪念品,还夹杂假烟假酒。

工商部门统计,目前岛上经营户约606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寥寥,服务居民的更是屈指可数。看过去,餐饮店201家,食品店174家。

在2008年民盟厦门市委的一份提案中,直批鼓浪屿旅游商品低端、庸俗。这个状况,至今如此。

两招“降温”商业依然纷乱

岛上过热的商业,该控制整顿了,要做减法。这成为一致共识。

主管部门两度对商业暂停审批。第一次,2011年4月1日到9月30日,随后又延长至年底;第二次,2012年9月1日到2013年3月31日。

与此同时,主管部门也一直宣称要进行商业规划,以调整鼓浪屿过浓商业业态。接着,《鼓浪屿商业布局规划》发布了。

这两招,都未见成效。“停审令”没有挡住无证照经营的“四处开花”。而《规划》也是数次难产,不停有风声传出近期要出台,却始终未见踪迹。

几年内,各种场合数次被提及的《鼓浪屿商业布局规划》,直到2013年4月1日,终于面世。

但结果,这部《规划》显得有点静悄悄。出台大半年,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纷乱的旅游商业,继续浓烈。


反思 “不要让鼓浪屿承担赚钱的事”

尽管《鼓浪屿商业布局规划》里,明令了各种禁止,禁止露天经营、禁止流动经营、禁止叫卖经营、禁止无证经营……但一系列禁止,在各种商贩的持续乱象中,有些“无奈的沉默”。

“规划执行起来太难了。”一位规划专家直言,规划的有些内容开始执行了,但大多数都没有执行到位,还只停留在规划中。

举个例子。龙头路上,服装店、咖啡馆、精品店、茶叶店等五花八门,餐饮、小吃店比比皆是。根据规划,龙头路商业购物街区定位为具有鼓浪屿历史文化气息的精品商业购物街,以土特产、文化精品、创意产品等零售业态为主,要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餐饮等业态。

可如何将这些餐饮“请”出龙头路?管理部门自己都直言:阻力太重,难度太大。

而另一个方面,对于这部规划本身,一些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声音。“这部商业规划,和国内很多景区的商业规划大同小异,没有因地制宜体现鼓浪屿的人文底蕴,不符合鼓浪屿的气质。”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有些“不留情面”。

他说,“鼓浪屿的旅游商业就是太浓了,必须做减法,但规划中却还在岛上的西北方向增加商业,让鼓浪屿商业空间向西、向北发展。这么小的一个人文社区,还在不断增加旅游商业,不合适!它们会让百年才积淀下来的人文内涵散失到最后荡然无存。”

“不要再让鼓浪屿去承担赚钱的事。”这位专家疾呼。

东南网10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每次经过那一栋栋落日余晖中黯然神伤的老别墅,我却认不出它原来的模样,我和它一样,神伤。”一位70多岁的鼓浪屿老居民,给本报打来电话时,话音有些颤抖。声音隔着电话线,从那一端传来,也无法掩饰住他的悲伤。老人说,他常在梦中回到过去的鼓浪屿,在梦里见到那些“逝去”的老别墅。

昨日本报“反思鼓浪屿之老别墅之伤”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市民纷纷通过本报热线或者邮箱发声。市民说,拯救老别墅,已经再也不能等了。

居民说常在梦里见到过去的老别墅

居民陈贤:对于鼓浪屿老别墅,我有太深的感情,经常做梦都梦见它们,依然是过去的模样。小时候,我经常在这栋那栋的老别墅里转悠,小伙伴一起躲猫猫捉迷藏,一起听老人讲老别墅的故事。

我还记得,2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教授到鼓浪屿考察。当时鼓浪屿的老别墅,是世界上保留风格最齐全的欧式别墅。这位教授到小岛上转了一圈之后,被深深震撼,觉得鼓浪屿所有的神韵都在这些房子里了。

时隔多年,家庭旅馆改变了不少老建筑的模样。院里原来有花有树,现在的家庭旅馆,在院子里搭起木头的阳台,摆上桌椅、阳伞,用来泡茶喝咖啡。虽然有的别墅外表没有变,但院子和里面的格局都乱了,不伦不类。甚至还有的老别墅,整个房子的外观都变了样,涂成红色、绿色,太可惜了。

居民黄希:按照本来的规定,如果要将老别墅改造为家庭旅馆,必须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外观不能改动,只有内部结构可以适当调整。

但是目前,岛上老别墅所翻新的家庭旅馆,不仅内部结构基本面目全非,很多房子的外观也惨不忍睹。每每经过,看到认不出来了的老别墅,我都很心痛。


居民期待盼着老别墅重新响起悠扬琴声

居民张恩杰:以前的鼓浪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钢琴,走在小巷里,就能听到老别墅飘出的悠扬琴声。我期待着有一天,老别墅能够重新响起钢琴声。

前段时间,有关部门出台了《鼓浪屿家庭旅馆专项规划》。其中有提到“家庭旅馆放置钢琴”的计划——就是拥有庭院、证照齐全、房间数不少于10间的62家家庭旅馆中,按照琴声传播范围约为100米,将选取半数,也就是31家家庭旅馆配置钢琴,争取让钢琴声基本覆盖鼓浪屿全岛。

我认为,放置钢琴可以给鼓浪屿增加文化品位,但未必现实。这个规划听起来很美,但执行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我了解到,这在很多家庭旅馆业者看来,也觉得华而不实,花钱不说,又占位置,不划算。多位家庭旅馆业者跟我提到,他们虽然愿意在旅馆内腾出放钢琴的位置,但不愿意出钱购置钢琴。

政府必须对家庭旅馆进行规范

居民许一帆:客观地说,鼓浪屿家庭旅馆曾在特定时期,担负起了保养老建筑的职责——提供了就业机会,抢救了岛上一些老房子,吸引了游客进行深度游。但是,这个时期非常短暂。

很快,许多人看到商机之后,都到鼓浪屿来投资家庭旅馆。蜂拥而起的旅馆,如潮的客人,无序发展,迅速暴露出很多问题。安全、卫生无人监管,恶性竞争导致正规家庭旅馆利益受损。更重要的是,老别墅也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老别墅已经迫切需要拯救了,政府部门必须对鼓浪屿的家庭旅馆进行规范管理,取缔低劣旅馆,遏制无序发展势头。这已经迫在眉睫。


建议要把好装修前的关卡

网友“Andywu”:老旧别墅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的,没有收入预期,谁会投入保护?要允许老别墅进行改造,改造成家庭旅馆其实是很好的想法。老别墅没人使用和维护,迟早是要破损掉的。

作为政府,要把好装修改造前的关卡,在外观上要沿用原有建筑风格而且还要加强,内部结构要根据使用人的需求允许改动,但必须提前报批。政府的执法力度需要加强,别老为执法不力找借口。事做不好,可以换人干,别吝啬。

从建立游戏规则入手

网友“合同到期”:虽然一些家庭旅馆的存在,会对老房子的维护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更多的经营者却是对老房子进行了破坏,甚至是严重破坏。

规范鼓浪屿家庭旅馆,当然不能只是“一关了之”这么简单。长远来看,还是需要从“建立游戏规则”开始入手。比如,提高家庭旅馆的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

制定严格的居住守则

网友“谎话连篇伤透心”:福建土楼在申遗之前,也曾一度经历过鼓浪屿老别墅的类似难题。当时的很多土楼,人去楼空,无人居住,产权复杂,维修无主。不只是鼓浪屿和土楼,很多地方的古建筑目前都面临类似的难题,如果无人居住、无人修理,衰败都是早晚的事。

土楼是活的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住人式保护”,正是这道“遗产风景”至今耀眼的重要原因。既然要住人,就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房间外不能乱改造,房间内可以做适当的私人处理,电器使用必须严格控制”等的管理约束。

鼓浪屿老别墅可以借鉴土楼的经验,让人住进去,让老建筑活起来。但是,政府必须制定非常严格的“老别墅居住使用守则”。

东南网10月25日报道(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 梁张磊/图)鼓浪屿老别墅,任凭雨打风吹去。

一位中国知名作曲家,曾一见如故爱上鼓浪屿,每个月都要上岛寻找创作灵感。但现在,他很少去了,变了样、变了味的老别墅,让他再也无法在此找到艺术气息。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林焱的建议是,鼓浪屿老别墅必须维持原貌,不能破坏不能改造,不要现代旅馆的设施,想住老别墅的人,就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生活方式去体验。

岛上做家庭旅馆,要签保护责任书

鲍元恺(中国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鲍元恺

鲍元恺,中国作曲家,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9年前,他第一次去鼓浪屿。一见如故,他喜欢上了这座小岛——独特、安静、幽雅,很有魅力。

6年前,他常去鼓浪屿,几乎每个月都去。岛上有个音乐厅,去那里听听音乐,在小巷里散散步,找找创作灵感。

3年前,他开始很少去鼓浪屿了。因为,小岛的风格变了——老别墅变了样,商业气息也越发浓了。“现在很少上岛了,因为鼓浪屿的风格变了。以前是中西结合的文化,是独特的,现在商业氛围太浓了,到处都是人挤人,老别墅也没了以前的韵味。”在鲍元恺看来,大家口口相传的是以前的鼓浪屿,与现在无关,鼓浪屿的风韵早已荡然无存。

面对岛上泛滥的家庭旅馆和无序的管理,鲍元恺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在岛上开家庭旅馆,政府可以和业主签一份责任书。这份责任书,要履行你对鼓浪屿的责任,比如,如何修缮和保护老别墅,今后如何管理。“也就是说,利用岛上的别墅做家庭旅馆,你不仅要经营,更重要的是保护和修缮。”鲍元恺说。


老别墅变旅社要保留二三十年代风情

林焱(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文艺评论家)

林焱

有位国家一级作家,去鼓浪屿的“头号”事情,就是寻找老别墅。

在别人的作品里,他很早就知道林语堂的婚房,知道那栋老房子。去了鼓浪屿,他便找当地的学生当“向导”,寻到这栋老屋。房子已经非常破旧,他却流连很久,拍下很多照片。

“我一看到那栋破旧的老房子,我就说,没错,就是它。”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林焱直言,那个感觉太好了。一条条巷子走过去,都是老别墅,虽然破旧,但感觉很棒,直接让人看到了百年的情怀和历史的沧桑。

那天晚上,他同样住在一栋老别墅里,但那栋老屋已经被改造成了家庭旅馆。“完全没有了老别墅的感觉,房间里装着空调、热水器、马桶、淋浴房,已经失去了老别墅的风韵。”这让林焱很失望。

福州的三坊七巷,也有人提议改造成家庭旅馆,但很多专家吓得连连摇手,一旦改了家庭旅馆,那三坊七巷就毁了。桂林阳朔虽然也有很多家庭旅馆,但都不是老屋改造的,都是新建的。“这是个两难,老与新之间如何接轨,文化积淀与商业利用之间如何兼顾,的确是大难题。”林焱说。

在他看来,政府要有足够的魄力和决心,维护好鼓浪屿老别墅的人文积淀,尽量舍去商业利益。

林焱举了个例子。“我去罗马时,看到2000多年的破旧老房子还住着人,只是非常简单地改改,把门安好,里面铺个床。在意大利的小镇,随处走,都是一排排这样上千年的老房子,完全按原样,没有改动,里面的设备很简陋,但各地游客在里面住得很好。住在里面的人,对这个城市、对当地的文化都有一种认同和尊重。”

他的建议是,鼓浪屿的老别墅不能缺了人,需要有人住在里面。没人住的房子,很容易就坏掉、毁掉。“但是,鼓浪屿老别墅改成旅馆,一定要维持老屋的原貌。不要空调、不要淋浴房、不要席梦思,只要把破损的门窗钉好,摆上简单的床和柜子。”

林焱说,要到鼓浪屿老别墅里住的人,就要按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生活方式去体验,去感受里面的韵味。旅游的形态可以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按照目前的旅馆思路去做,非得现代设施,非得奢华体验。“标准配置的家庭旅馆,不是鼓浪屿的特色;保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情的老别墅,才是鼓浪屿独一无二的内涵。不是让老别墅去适应游客,而是让游客去适应老别墅!”林焱说。


市民来信

发展鼓浪屿音乐文化 我建议可走4条线路

鼓浪屿的现状是让人失望的。

但是,鼓浪屿文化依然有再繁荣的希望。我觉得,应将鼓浪屿文化的再繁荣,当成“美丽厦门”工程的重中之重,并为其量身定做可实施的战略和规划。

音乐文化是鼓浪屿的核心,是其优势所在,应倾力发展。近年来,将鼓浪屿建设成“博物馆岛”的思维简单僵化。文化是鲜活的,由人的活动体现,靠人来薪火传承。不重视人的因素,按博物馆的模式发展下去,鼓浪屿的音乐文化是“死”的,越是花重金发展,鼓浪屿越成为音乐文化的“殡仪馆”。

发展鼓浪屿音乐文化,我建议可走4条线路。

一是将整个岛屿建设成为一个用大海做围墙的“音乐学院”——鼓浪屿国际音乐学院。集政府与民间的力量办学,聘请国际一流的大师授课,面对全世界招收音乐专业学生,定期举办“大师班”,源源不断的音乐人让鼓浪屿的音乐文化活起来,繁荣昌盛。

二是走音乐产业化道路,不只办学,将发展的触须伸向音乐产业的各个角落。如音乐经纪公司,举办各类别的音乐赛事和品牌乐器的营销与展示等。以鼓浪屿为原点,将音乐产业辐射到国内、国外各个角落。

三是夯实音乐文化的群众基础。在岛上扶植各类音乐团队,让岛上的从业者成为音乐发烧友,经常性举办音乐类的群众活动。

四是在鼓浪屿西北部建“中国创意”孵化区。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往地下和山腹拓展,建设大型地下展馆,设立专门机构,定期、不定期举办艺术类、各行业(服装、电子产品、小型工业产品等)具有特别创意的产品展示与评奖活动。设立“中国创意”基金,评选“中国创意”获奖人。如此实施五年左右,鼓浪屿能树起更时尚、更具活力的形象,甩掉“假文青圣地”的破帽子。

鼓浪屿居民 黄华南

2013年10月24日

东南网10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阳光的傍晚,去鼓浪屿。看老别墅被岁月打磨的痕迹,斑驳日光透过百年树影,门柱的雕花静候,似乎随时等待百年前屋子主人吱呀一声,推门而出。鼓浪屿老别墅的神韵,永远读不够。但现在,这个底蕴被毁得七零八落。5年前,一纸公文,开始大力发展家庭旅馆。此举,以保护老别墅为初衷,却让百年古屋无奈叹息。短短几年,家庭旅馆泛滥成灾,事态完全朝反方向逆转——不仅没有保护到老别墅,却伤它更深。人们开始反思,借发展家庭旅馆来盘活保护老别墅,这条路子,到底适不适合鼓浪屿?

两声叹息

那一栋栋风雨飘摇的老别墅

若要说它们只是一栋栋建筑,没有感情,老鼓浪屿人都不信。

在很多老人眼里,小岛,或是建筑,亦有情。

在鼓浪屿生活了一辈子的申遗顾问何丙仲,便常常一栋栋老别墅细细看去,念想它们身前身后伴随屋子主人百年的传奇故事。

屋子的主人们,逐渐老去、逝去,后代逐渐远走海外。人走远了,百年古宅也渐行老去。

2006年那个夏天,一场台风过后,长期无人居住的林尔嘉故居,在连绵大雨中凄然倒塌。这栋百年老屋,风雨飘摇数十载,终是抵不过岁月侵蚀。

同样那个夏天,另一栋百年老别墅“林氏府”,也在一场台风之后,扛不过风雨,颓然倒坍。

主人远走,鼓浪屿那满眼的老别墅,真的老了,风华不再。一些鼓浪屿人还记得,许多老别墅等不来主人的修缮,岌岌可危,被围起,贴上危房的标志。走几步,就能见一处危房。

“我们不怕它破,不怕它旧,就怕它消失!”一位老鼓浪屿人曾如此说。

后来有一天,突然有人把老别墅改成了家庭旅馆。随时有砖块掉下的危房,被修缮、被改造、被利用,那抹商机一下子燃起众多投资客的热情。

2008年的那个夏天之后,老别墅改造成的家庭旅馆,如雨后春笋,在眨眼的瞬间,遍及小岛。

可走过绝代风华的老别墅,虽不再怕岁月侵蚀,却有了更深的叹息。鼓浪屿老人何丙仲,再看那一栋栋老别墅,眼泪差点掉下来。

缺乏人文内涵的家庭旅馆,“吞噬”着老别墅仅存的生命力。曾经写满传奇故事,却被家庭旅馆改得“面目全非”。厚重的人文内涵,统统被抛去,有的索性只留下老别墅的“躯壳”。

看尽百年流光飞影,彼时,老别墅在雨打风吹中一声叹息;此时,老别墅在人为风雨中,再度叹息。保护怪圈欲盘活老别墅却整得伤痕累累 “保护怪圈”,回溯到2008年。

那年夏天,鼓浪屿上的家庭旅馆,零星而已。“只有10多家,但生意都很不错。”申遗顾问彭一万回忆,当时的家庭旅馆基本“委身”于老别墅内,但对别墅的改造不大,只是稍加装修。

借助老别墅的味道和小资情调,鼓浪屿这些最初的家庭旅馆,生意火爆。这个现象,引起厦门市高层的注意。有关领导特意上岛考察,回去就召开了一个重大项目小组会议,决定对该行业进行鼓励发展。

同年12月,《厦门市鼓浪屿家庭旅馆管理办法(试行)》出台,这是国内首部关于家庭旅馆的地方法规。法规中明确:“鼓浪屿上可利用的独立式风貌建筑或民宅等房屋可作为申办家庭旅馆的经营场所。”还规定了相关的审批、监管主导和协作部门。“鼓浪屿上的老别墅,当时大多年久失修,甚至是危房。以家庭旅馆为载体,修缮、盘活老别墅,从而达到保护它的目的,这是当年发展家庭旅馆的初衷之一。”一位知情人士说。


审批

“急刹车”却演变成更大破坏

投资热潮一哄而起。2010、2011两年间,民间资本注入,岛上大兴土木,装修改造老别墅,开业的家庭旅馆多达上百家。

这个速度,大大超过当初鼓励所预期的。家庭旅馆无限膨胀、无序发展,开始暴露一个更大的问题:初衷是为了盘活、保护老别墅,但蜂拥而上的家庭旅馆却给老别墅带来更大破坏,没有审批就动工装修,老别墅被改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

有关部门不得不“急刹车”。

去年,相关部门发出通告:2012年9月1日到2013年3月31日,鼓浪屿景区内的旅馆业以及经营性场所的审批全部暂停。

但这道“停审令”依然没达到目的。审批冻结,无证家庭旅馆开始“四处开花”,“黑户”泛滥。

据不完全统计,鼓浪屿1200多栋饱含历史底蕴的老建筑,超1/4被改成家庭旅馆。310多家大大小小的家庭旅馆,“正规军”不到一半,“黑户”占了六成。“黑户”对老别墅的破坏,更为变本加厉。

反思

老别墅保护为何陷入“怪圈”

老别墅,是鼓浪屿的魂。“岛上的老别墅,必须保护,这很早就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包括鼓浪屿人的一致共识。但这五六年来,在保护的路子上,却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陷入了一个怪圈。”厦门一位文史专家直言。这所谓的“保护的怪圈”,说白了,就是为保护老别墅出台一些举措,却没有达到初衷,反而对老别墅造成更大破坏;当突然惊觉时,匆忙执行另一些举措,以期挽救,却又陷入了更大的乱象迷局。初衷,都是好的,以保护之名。但事态,却朝着反方向逆转。“想怎么装修就怎么装修,完全不管老别墅之前的风貌,将别墅外墙贴上瓷砖,或刷上花花绿绿各种颜色的漆,有的甚至把别墅内部结构全部敲掉。”申遗顾问何丙仲,看着老别墅百年雕花门窗卸得七零八落丢弃墙角,心疼不已。“一些老建筑被重修后,虽然焕然一新,但已经失去本来面目。修一栋毁一栋。”申遗顾问、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龚洁同样心痛。

以保护之名,发展家庭旅馆,初衷是好的,但为何会陷入如此怪圈?“草率了,这条保护的路子,未必适合鼓浪屿。”一位专家直言,鼓浪屿的老别墅,区别于任何一个景区,有它百年的历史沉淀,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殊性,“统统大规模拿来发展家庭旅馆,未必适合,家庭旅馆无法还原鼓浪屿老别墅的人文味道。”

龚洁直言,单靠家庭旅馆,无法拯救鼓浪屿老建筑。

何丙仲也疾呼,家庭旅馆确需一次大梳理。

东南网10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游客之多,不仅是鼓浪屿无法承受之重,也让岛上居民不堪其扰。一位依然留守小岛的居民,每天过得“提心吊胆”,因为随时有各种游客来敲门,各种脑袋在窗外、在门口,往屋里张望。游客不仅挤满各条街巷,不仅弄脏了各条青石板的老街,还扰乱了岛上居民的正常生活。一封署名“厦门市价格协会 陈国光”的邮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陈先生在信中疾呼:鼓浪屿不能再错过票改机会!

一位市民的来信

流产的票改曾创下很多“最”

2004年,厦门市有一场长达几个月的关于设立鼓浪屿景区并收取景区门票的大讨论。那场讨论从市物价局牵头组织的鼓浪屿景区门票价格决策听证会开始。政府各相关部门除了组织参与价格听证会,还先后在讨论的全过程中召开了十余场各界座谈会,媒体全程跟踪报道。

市物价局整理了景区价格听证会代表们的基本意见,收集了社会各方面的反映与建议,并根据设立鼓浪屿景区门票的长远目标,提出了“鼓浪屿景区门票价格方案”。该方案经过了市政协、市人大、市政府及市委多个层级的审议。

这样的价格决策程序,是厦门市价格史上审议环节最多、征求意见范围最广、社会讨论最为深入的一次政府公开决策过程。综合各方意见与建议,政府原则上已同意设立鼓浪屿景区并收取景区门票,但最终因多种因素此事暂停运作。

票改暂停的那些年,鼓浪屿乱了

在暂停运作鼓浪屿景区门票的近10年间,鼓浪屿游客数量大幅增长。游客增长带来消费增长,带来商贩增长、垃圾增长、不文明现象增长。

增长的现状是,鼓浪屿旅游接待能力超负荷了。喧闹拥挤的鼓浪屿,有如当年厦门第一家大超市好又多开市时的状态,但却少了好又多大超市里的经营规范。

当时,并不限制小商贩上岛经营,但小商贩数量很少,为什么?因为没有足够的消费人群。

现如今,从周一到周天,天天人头拥挤,消费需求上去了。有消费机会就有经营者,他们一定是逐利而来。

今天的鼓浪屿,到处能看见小商贩的身影,强制消费和欺诈行为不时见诸报端,甚至出现一些追逐各自利益的小团体。


用价格杠杆,让旅游人流合理化

当年讨论设立鼓浪屿景区门票,是政府一项具有旅游与区域规划的长远性项目。政府有关部门预估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鼓浪屿旅游接待能力将会很快达到极限,试图通过设立鼓浪屿景区门票,以经济的而非行政的方法可以调节上岛旅游人流。

当年提出设立鼓浪屿景区门票方案,使景点门票前伸为景区门票,总价不变,但价格杠杆的功能大大发挥,最大功能就是景点门票汇总成景区门票,一样价格水平的景区门票总价,却因价格由景点前移至景区,价格杠杆作用所调整的对象,从旅游人群扩大到全部非鼓浪屿居民,其中包括小商贩。

如此,一是可以发挥限制人流的作用;二是景区门票使旅游人流下降后,消费需求跟着下降,小商贩无利可图,价值规律自然迫使小商贩退出鼓浪屿。

旅游人流合理了,鼓浪屿的接待压力将减轻,城市管理也将相对容易。

长远目标与眼前思虑的对抗

当年若实行景区门票,肯定有助于当前鼓浪屿申遗工作的开展。但可惜的是,政府的长远目标与预先努力,在一些侧重眼前思虑的压力下暂停了。暂停后,鼓浪屿沿用旧的景点管理模式,最终带来了相生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结果,引发了今天的再讨论。

面对今天的鼓浪屿现状,是不是也同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议题:当政府的一些长远规划或项目,在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后,社会应如何正确地进行评价?

前不久,省政府将鼓浪屿景区票价的制定权限下放厦门市政府,这次权限下放为解决鼓浪屿景区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提供了一次机会。

鼓浪屿不能再错过票改机会了。

厦门市价格协会 陈国光

2013年10月23日


声音

总有游客敲门要进来参观

居民“很爱很爱你”:鼓浪屿的游客,多得让人受不了,走到哪里都是人。更可怕的是,我们家在一楼,经常我正在厨房炒菜,突然一抬头就看到有游客在窗户边朝屋内张望。

我们这些居民,也俨然成了游客眼中的一景,经常有各路游人站在门口探头探脑往里看。甚至还有游客来敲门,说想进来参观。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

带着钢琴一块迁出鼓浪屿

网友“期待明天”:3年前,我们家是带着钢琴一块迁出鼓浪屿的。这个曾经很静谧的小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钢琴,随时都能听到钢琴声。但现在,它实在太嘈杂了,游客每天挤满各条街巷。钢琴声本来就已经很少了,即便偶尔还有,也完全被游客的喧嚣声淹没。岛上的许多名贵钢琴,都是从黄家渡码头一架一架搬离的,跟着外迁的居民一起,离开了鼓浪屿。

游客少下来 街道干净起来

网友“在这里等你”:现在去鼓浪屿,满眼的游客。岛上无主的野狗、野猫在生活区四处横行。作为厦门人,我们很爱鼓浪屿,真心希望这个小岛上的游客能够少下来,街道能够干净起来,让鼓浪屿重新回归优雅静谧的状态。

东南网10月24日报道(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十年票改之路,走得好艰难。

但现在,就算再艰难,也不能再等再犹豫了。鼓浪屿这个小岛,游客量已经直逼极限。客流之多,让人们常常担心这座小岛要被“踩塌踩沉了”。

“对鼓浪屿的票制改革很难,但这是鼓浪屿、是厦门必须要迈出的一步,否则鼓浪屿就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一位老教授、博导说。

对旅游团上岛采取事先申报

制徐里(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

徐里(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

徐里,著名油画家。他的作品,有不少是描绘鼓浪屿的——红砖绿瓦、宁静优雅。

落日斜阳,街巷庭院,徐里常常背起画板在岛上写生创作,感受小岛独特的人文情怀。

3年前,他离开厦门,到北京任职。也是在那年,鼓浪屿迎来了“游客大潮”。去年“十一”,远在北京的他,通过媒体知道了鼓浪屿的遭遇——单日超12万人次上岛、单日岛上产生80吨垃圾。“鼓浪屿,必须要采取行动了!”徐里说,鼓浪屿是独一无二的,区别于任何一个景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一定要保护好。

对若干年前流产的票改,他并未多言,而是着眼于梳理将来的改革步伐。“票制改革是必须的,否则鼓浪屿将‘不复存在’。”徐里强调,关于鼓浪屿的改革,一定要合理规划,全国各地很多游客来厦门,就是奔着鼓浪屿来的,如果无法上岛,游客会遗憾。

关于限客和票改,他建议,对旅游团采取事先申报制。这样,每个团带多少人上岛,该走哪条路线,主管部门都能合理调配。“目前,鼓浪屿的游客主要集中在一条线上,即龙头路商业街。鼓浪屿虽然增加了西北部的内厝澳码头,但从那里进出的客流并不是很多。”徐里说,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出合理的游览路线,这样也可以分流游客。


一旦饱和 岛上景点可闭门谢客

谭华孚(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艺术学博导)

谭华孚(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艺术学博导)

今年7月,一位教授带着美国回来的表妹一家来鼓浪屿旅游。

本想让长年在国外生活的小孩,从鼓浪屿上了解中国文化,引发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没想到,一上岛,全家人傻眼了——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叫卖声、肆虐的油烟……最后,一家人只登上日光岩看了一下就离岛了。

这位当“向导”的教授就是谭华孚,这是他的亲身经历。触目惊心!这是谭华孚对鼓浪屿的评价。

谭华孚直言,对鼓浪屿的票制改革很难,但这是鼓浪屿、是厦门必须要迈出的一步,“否则鼓浪屿就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

在谭华孚看来,无论限客还是票改,都势在必行。他说,岛上容量一旦饱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分景点管理,适当关闭岛上的一些项目和设施。“比如,关闭日光岩或者菽庄花园,有些游客很在乎是否去过这里,景点关闭,他们会择日再上岛。这样,可以调节过于饱和的客流。”

但票改后,谭华孚也有担忧。

“如果轮渡码头限客限住了,民间的私船没有限住,就会产生‘偷渡’的情况。”谭华孚说,这些都是要在票制改革前考虑到的,并想好对策。


可分阶段限客 万事俱备只差“决心”

廖宁(鼓浪屿申遗总设计师)

廖宁(鼓浪屿申遗总设计师)

票改也好、限客也罢,在这位鼓浪屿申遗总设计师眼中,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鼓浪屿。

他是老鼓浪屿人,12年前的一天,举家搬迁,离开鼓浪屿。“生活太不方便了。”其实,廖宁很不舍。

10年前的票改,廖宁还记忆犹新。“当年,很多居民都反对,担心票改会让鼓浪屿成为孤岛。但随着近几年生存环境的恶化,当年反对的声音开始转变,赞成票改的越来越多。”廖宁说,还有居民三天两头往部门跑,问什么时候开始限客呀、票改呀。

票改和限客是为了居民,也为了游客更加舒适。“控制鼓浪屿游客总量已是各方共识,甚至有法可依。”廖宁表示,根据清华文保所的《申遗规划》,鼓浪屿日最佳游客容量在1.5万-2.7万人次。“这个游客容量,鼓浪屿的道路和交通是绰绰有余的。若超过,则开始超负荷运转。”

鼓浪屿启动申遗,廖宁成为申遗总设计师,这位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为鼓浪屿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比如限客,廖宁给出了这样的建议:“鼓浪屿可以分阶段限客,比如,2014年春节黄金周,这样的高峰期每天限客5万,周末假日限客4万,最后逐步达到《申遗规划》提出的最佳客流量。”廖宁说,现在民意、技术方面已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下定决心,万事俱备只差“决心”。


孩子们的行动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们对它爱得深沉

有这么一群孩子,从今年4月到10月,用了半年时间发起一场关于鼓浪屿的行动。

厦门二中科技实践活动小组的学生,背上相机、带上笔记,还扛着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份《鼓浪屿,请原谅我不得不离开你》报告。

厦门二中和鼓浪屿,有太深的渊源。这所百年老校,就诞生于小岛。

对于鼓浪屿这块哺育他们成长的热土,这群孩子说:“我们希望鼓浪屿能够发展得更好。也许我们的报告稍显幼稚,但如同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孩子们的报告

停止破坏性开发,制定合理的“限客令”

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在岛上感受不一般的宁静。但不知什么时候起,这个梦开始破碎——喧嚣声、叫卖声,还有无数的垃圾,将原本悠扬的琴声、美丽的景色、丰富的人文、书声琅琅的校园,甚至世世代代在岛上生存的居民一一“挤”出了这座岛屿。

我们设计了三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居民、游客、商家。结果是:100%的居民都表示出对昔日鼓浪屿的怀念,对鼓浪屿的现状表示忧虑甚至愤怒。

几乎所有鼓浪屿人提到鼓浪屿的现状,都心中有爱,却摇头叹息。

针对鼓浪屿的现状,我们建议立即停止对鼓浪屿的破坏性开发,尽快制定合理的“限客令”。整顿鼓浪屿上的商家,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控制商家数量,加大巡查力度,取缔非法摊贩。加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劝导,提倡“带着垃圾袋上岛”,如对团队旅游的游客进行上岛前和离岛时的文明教育,必要时加大处罚力度,保护环境,减少垃圾产生。

建议在鼓浪屿的学校中引入与鼓浪屿相关的校本课程,通过对鼓浪屿历史的了解,培养在地鼓浪屿学生对鼓浪屿的热爱,并通过学生影响其家长。

东南网10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去鼓浪屿看什么?看人,密密麻麻的人。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道尽鼓浪屿的无奈和悲哀。

去鼓浪屿的游客,走一圈,回来,只记得一个挨一个的人,摩肩接踵。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鼓浪屿曾经的优雅静谧,还有天风海涛下的细腻人文。

最佳游客容量为1.7万人的鼓浪屿,曾在一天内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客流量直逼极限。游客之多,成为小岛不能承受之重。

如今,有人重提票改,希望以此控制爆棚的人流。这使得10年前那次流产的票改,再度被人们忆起、反思。

鼓浪屿的无奈

游客之多 不能承受之重

小龚的家,在鼓浪屿,推窗见海。

她喜欢站在窗边,任海风拂面,在高处,眺望这迷人小岛。但现在,她已经不喜欢在窗边看鼓浪屿,因为推窗见海的同时,也推窗见人。

密密麻麻的人,从高处看去,黑色人头成片成片。“以前的鼓浪屿,静谧优雅,陈年的石板路、有味道的老别墅,还有天风海涛。现在的鼓浪屿,你去瞧瞧,黑压压的都是人。”小龚很无奈。

鼓浪屿也很无奈。如此之多的游客,是它所不能承受之重。

去年国庆,10月2日当天,鼓浪屿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客流量直逼极限。

小岛的游客暴增,有迹可寻。2010年,福厦动车开通,进鼓浪屿的人猛增至633万人次,增加快四成;2011年,866万人次;2012年,1136万人次。

鼓浪屿,成为一个没有淡季的景点。“到鼓浪屿,看到的只有密集的人群,这是鼓浪屿的无奈和悲哀。”上海华东师大教授詹鄞鑫说,密密麻麻的游客完全掩盖了鼓浪屿的魅力。


爆棚的人流

低门槛票务制吸引千万游客

“没有一个地方,像鼓浪屿这么火。因为方便又便宜,只要掏8元钱就能买张往返船票,上岛吹吹海风、看看老建筑。如果想看景点,买张100元的套票就能搞定。”鼓浪网创始人子睿说。

低门槛的票务制度,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到鼓浪屿的人数达到千万人次。“可是,鼓浪屿就这么点大,实际可供游览的空间更小,只有0.6平方公里。千万游客,这对鼓浪屿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叶细致说。

连续几年,有网友贴出节假日鼓浪屿岛上爆棚的人流。很多人惊呼,“别把小岛踩沉了”。

大量客流,尤其一些低素质游客,不仅影响岛上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对岛上环境造成破坏。垃圾污染岛屿和海域,旅游生态混乱。

“有的旅游团边走边吃、边吃边丢,我们只好跟在这个团的屁股后面,一路捡、一路扫。”岛上的环卫工人老王很无奈。

流产的票改

酝酿两年 8个月内推迟3次

“如果早五年、十年票改,鼓浪屿就不是这样了。”多位申遗顾问、专家、学者坦言,票改提高入岛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进入鼓浪屿的游客数量。

原厦门市文化局局长、鼓浪屿申遗顾问彭一万,一直关注鼓浪屿票改问题。他曾多次呼吁,希望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改变鼓浪屿日益恶化的现状。

时至今日,许多专家还会重提10年前那次流产的票改。

那次票改,并不草率,经过了两年的酝酿。2003年8月,《鼓浪屿旅游管理和票务制度改革方案》出台。2004年2月24日,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该方案,票改正式启动。

一位参与当年听证会的官员回忆,当时的票改方案,就是提高入岛门槛,将3元的船票提高为80元的门票。“方案还包括很多细节性规定。比如,厦门本地人可持身份证进入鼓浪屿,交上岛费的仅为外地游客;鼓浪屿居民的亲友事先登记资料,凭指纹确认免费上岛。”该官员说。

本以为万事俱备,结果,这场酝酿多时的票改,却在随后的数月内悄然停止。


这个过程,有些戏剧性。

2004年9月21日,厦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决定从2004年12月20日开始实行票改。11月27日,市政府通过厦门电视台宣布票改推迟,原因将由市政府通告说明。

同年12月6日,市政府在媒体刊登通告称:“因部分设备未到位,系统调试无法按时进行,经市政府研究决定,鼓浪屿票务制度改革方案推迟至2005年4月1日起实施。”

2005年3月25日,市政府又对外宣布:“《鼓浪屿旅游票务制度改革方案》公布之后,各方面意见尚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吸取各方面的意见,修正和完善方案与措施,经研究决定暂不执行。”

至此,8个月内3度推迟票改时间,酝酿两年的票改,实际宣布流产。

反思票改

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10年前的那次票改,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历时两年多方研讨论证,最终仍流产。”一位申遗顾问直言,当年的那次流产票改,值得我们现在反思。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票改流产有两大原因:行政体制的制约、利益平衡的考量。

2003年发起那场票改时,行政体制改革也在同步推进。“当时,思明、开元和鼓浪屿三区整合为思明区,又成立了鼓浪屿管委会。”鼓浪屿管委会一位官员说,因为鼓浪屿既是风景区,也是居民区,并设有街道办,不能因为“区政府”换成“管委会”的招牌,就改变了居民区的性质。当时有声音提出,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票改,不合时宜。

票改流产的最大压力,来自眼前利益和长远未来的博弈。“在当时,眼前利益赢了。”这位官员说。

赞成者认为,高票价能控制入岛游客数量,提升鼓浪屿旅游品质,保护岛上风貌建筑;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票改施行后,许多利益必将受损,进而影响鼓浪屿今后发展。“2003年,进鼓浪屿的游客425万人次,数量不多,票改主要是优化游客结构。”厦门市政府的公开材料显示,当时票改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限制低端游客,提高鼓浪屿的档次”。“如果当年的票改能顺利实施,鼓浪屿或不会出现如今这样游客爆棚的状态,也可能不会出现如今低端文化泛滥的局面。”一位参与当年听证会的代表说,票改必然会牺牲鼓浪屿的部分利益,但发展鼓浪屿要从长远看。

事实上,鼓浪屿票改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会牺牲部分利益,会有反对声音,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从全局、从长远的角度看。”申遗顾问彭一万说。

每到节假日,鼓浪屿的居民就不得不面对一船船涌向小岛的游客

东南网10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人口减法”背后,最直接的,是鼓浪屿居民的无奈。

昨日本报“反思鼓浪屿之人口减法”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通过本报热线968801或者邮箱发声。

一位居民,10年前搬出鼓浪屿。至今她还清晰记得,搬家那天,在小岛生活了70多年的奶奶,竟然哭了。老人本以为,会在鼓浪屿生活一辈子。

这位居民知道奶奶有个心愿,希望能重回鼓浪屿,在那落叶归根。

重返鼓浪屿,重建鼓浪屿的人文社区,这背后,任重道远。

留守者说 要不要搬出岛 我犹豫了好几年

诗人舒婷: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不便利,鼓浪屿的居民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老龄化,我们还固守在小岛上。

网友“小虫子爱吃草”:我也是鼓浪屿居民,还留守小岛。说真的,还继续坚持住在鼓浪屿的居民已经很少了。

去年,我翻看诗人舒婷的书《真水无香》,写的就是鼓浪屿,当时边看边哭,太有感触了。她写的就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鼓浪屿。但现在,已经完全不是那个样子了。我们这些老居民只能靠回忆,去寻找鼓浪屿曾经的记忆。

居民陈阿姨:我还坚持住在鼓浪屿。前几年一直在犹豫,继续住在鼓浪屿还是跟周围邻居一样搬到厦门岛?前后犹豫了好几年,现在没办法了,只能继续留守这个不方便的小岛。因为现在,厦门岛内的房价太贵了,买不起新房,就算想搬都搬不了。

鼓浪屿居民徐微:我在厦门岛内上班,每天下班后,要搭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轮渡。回家之前,我都会先去一趟菜市场,买好菜和水果,再回鼓浪屿。

你看,我现在出门都是随身带一个有轮子的小推车,鼓浪屿的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这样的小推车。

没办法,鼓浪屿虽然还有一个菜市场,但品种太少,而且价格涨了很多。这两年,游客多了,物价也不断上涨,算下来,每个月的生活成本要比厦门岛内高三四百元。


名人 老的老,走的走,剩下没几个

居民“快乐就好”:作为一个鼓浪屿居民,真是太无奈。这个沉淀百年的小岛,如今早已变味,完全是一个商业化的鼓浪屿。随之而来的是鼓浪屿居民的流失、艺术和各种文化的流失,剩下的只有人潮人海和满街摊贩、满地垃圾,悲哀!

小岛上,已经丝毫找不到以往的文化气息。她还叫鼓浪屿,但在现在的人和后人的眼中,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岛而已。50年或者100年以后,游客甚至不会想着去鼓浪屿了,因为没有什么再值得去寻找、发现了。

网友“三心两意”:以前,鼓浪屿有好多名人,如果按小岛面积来算,它估计是全国名人密度最大的一个地方。文化、艺术、医疗、教育、体育,各个方面的名人都很多,名气都很大。

但现在,名人们逝去的逝去了,老的老了,走的走了,剩下的没几个了。像舒婷这样,还坚守鼓浪屿的名人,已经很少了。没有了这些名人,鼓浪屿还如何继续保留它的文化艺术内涵?居民流失,名人流失,鼓浪屿就变成了空洞的鼓浪屿。

外迁者说 好无奈 奶奶哭着搬出鼓浪屿

网友“会飞的小狗”:我在鼓浪屿出生,在鼓浪屿度过童年,对于这个小岛,我有太多太多想说的话,却又说不出来。因为太爱它,所以对它很失望。

我高中时,全家人很无奈地全部搬迁到了厦门岛内,因为鼓浪屿的生活太不方便了。

搬家那天,我奶奶竟然哭了,她在岛上生活了70多年,她本来以为会永远住在鼓浪屿。这几年,老人家还一直很想念鼓浪屿,经常跟我们念叨,想回去,想回去,想在鼓浪屿落叶归根。可我们不敢让她回鼓浪屿住,岛上连个像样的医院都没有了,老人家身体不太好,万一有个不舒服,怎么办?

前段时间看新闻,才知道鼓浪屿很出名的书法家高怀去世了。这个94岁的书法名家,就因为岛上医疗条件不好,过轮渡送往厦门岛内救治时,被耽误了,不治而逝。奶奶看到这篇新闻,有好几天都没说话,她跟这位老书法家曾经是邻居。


期待 恢复办学办医 保障居民生活

市民“晶晶”:鼓浪屿首先要恢复办学,应该鼓励孩子到岛上上学。音乐学校不应该外迁,而是应该坚持在鼓浪屿继续办学,保证全部年段,哪怕只有几个学生。人民小学应该办得更有特色,而不是成为都是外来子弟的学校。

不仅仅是复办各类学校,鼓浪屿还要取缔野导。这个群体是最乱的群体,素质低、人员难管。

网友“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儿”:以前的鼓浪屿,虽然很小,但什么都有,各种居民所需要的设施都非常齐全。比如鼓浪屿的厦门市第二医院,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且二院的肺科、泌尿肾脏科、妇产科等专科,名气相当大。在我们这些老鼓浪屿居民的记忆中,很多岛内的病人都慕名搭船到鼓浪屿看病。

要拯救鼓浪屿,就必须将破坏的这些生活配套设施恢复起来,学校、医院,这是最重要的两部分。居民生活有保障了,才有可能去恢复人文。

建议

政府必须要有作为了

鼓浪屿居民“快乐就好”:政府必须要有作为了,否则这样持续下去,鼓浪屿将会沦陷为一个形象越来越差的小岛。

作为小岛居民,我个人有几点建议。生活配套需政府重新引导跟上,好的学校、医院、商场,以保障居民、艺术家的生活需求,重塑人文社区。

同时,清理整顿商家、商贩,可规划鼓浪屿旅游中心或者是海洋文化休闲中心,集饮食、购物、展览于一体的商业中心,服务对象为游客。

此外,限制每天上岛游客数量,而不是游客多多益善。可实行通票制,通过提高票价调节游客量。百年文化沉淀的小岛的游客应是高素质的。

对于全国各地景区门票而言,鼓浪屿的还不算高。关键在于,鼓浪屿是否有这个吸引力,重塑人文社区,留住艺术家,限制上岛游客,归还一个清新、有文化气息、美丽的鼓浪屿。

东南网10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往事无法再埋怨,小岛已多风雨。

20年前的一项控制鼓浪屿人口的政策,打破小岛“生态平衡”。时至今日的反思,大家都意识到,当初的这项政策过于仓促。“局面已经造成,再去埋怨这项政策已经无济于事,现如今最重要的,便是从反思中汲取教训,明白当下应该做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慧炯直言,政府现在要做的,就是重点保护鼓浪屿的社区功能。

反思过去,是为了直面当下,以期许鼓浪屿的未来。

重点保护鼓浪屿的社区功能

王慧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于鼓浪屿20年前的这项“人口减法”,王慧炯感到痛心。

虽然这项“人口减法”政策当时的出发点是好的,要调整鼓浪屿的业态,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打破了小岛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如今无法挽回的局面。“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先搞清楚对象是谁,定位是怎样的。”作为研究国家发展的专家,在王慧炯眼中,鼓浪屿是厦门的一个重点保护区域,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准它的定位,这样出台的政策才会有针对性,才会行之有效。

王慧炯直言,时至今日,再去埋怨这项政策已经无济于事了,现如今,政府要做的是重点保护鼓浪屿的社区功能。“社区与景区并存,这就是鼓浪屿,这是无法改变的。”王慧炯说,旅游业只是鼓浪屿极小的一部分,鼓浪屿的文化底蕴、鼓浪屿的老别墅才是鼓浪屿的根、鼓浪屿的魂。“只有敢于牺牲一部分经济收益,才有可能为鼓浪屿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归根结底,居民大量外迁还是因为鼓浪屿过度开发。”王慧炯建议,岛上除了政府部门外,还可以增设一些民间组织,由民间组织和部门共同制定一些管理鼓浪屿的条例。这些条例在开发商业的同时,也保护鼓浪屿的社区功能。

此外,他还建议,将一些有利于鼓浪屿定位的单位回迁。比如,有文化气息的钢琴会所。


把医院学校慢慢地“搬回来”

詹鄞鑫(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导)

25年前的一项“人口减法”政策,似乎彻底地改变了鼓浪屿,给鼓浪屿带来严重“后遗症”。“‘人口减法’减走了学校、减走了医院,现在我们要把它们重新搬回来。”詹鄞鑫说。不过随后,他强调,是慢慢地重新搬回来。

詹鄞鑫说,之所以要慢慢来,是因为人口问题。由于居民大量外迁,学校复办必然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窗期,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重新把学校医院搬回来,已经迫不及待,不能再等了,但这个复办的过程,也急不得,注定是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詹鄞鑫说。

但这样的阵痛是必须的,因为学校复办是为了岛上居民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为了鼓浪屿文化能传承得更久远。

目前,改变鼓浪屿人口现状最好、也是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校没了,我们就想办法搬回来;医院不健全,我们就想办法扩建。“有书读,有病可医……这样的鼓浪屿,才适合生活。”在他看来,学校复办并不难。鼓浪屿上至高校,下至幼儿园,很多校舍仍然保留。搬回岛上,硬件和师资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生源。


兴办艺术机构吸纳“新鼓浪屿人”

李忆敏(厦门市人大代表)

“人口减法”减走了居民,也引发了学校缩减,这是一连串的负面效应。

李忆敏给导报记者举了几个例子。

居民走了,生源锐减,2008年,鼓浪屿上的厦门二中高中部迁往五缘湾,只留下了初中部的7个班级;2009年,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迁往翔安区,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校区迁往五缘湾;2010年,厦门工艺美院教学主体迁往集美区,只留下毕业班在鼓浪屿校区。

在李忆敏看来,曾经在鼓浪屿兴盛一时的各大艺术院校纷纷撤离,让鼓浪屿的文化内涵只剩下躯壳。“鼓浪屿的文化已被掏空,没有什么艺术氛围可言了,让鼓浪屿再回到过去,也已经不可能了。”

对于如何改变鼓浪屿的人口现状,他建议,要吸纳新鼓浪屿人,高素质的新鼓浪屿人。

这些人从哪里来?李忆敏举例说,可以大力兴办艺术机构,政府吸纳高端的艺术机构进驻鼓浪屿,哪怕是培训班,这样老师、学生多半会住在岛上。同时,政府也要完善岛上的居民配套设施。“当有足够多的艺术院校聚集时,文化氛围自然应运而生。文化人多了,岛上人口结构也会随之调整。”李忆敏说。


一位市民的来信

给鼓浪屿提三点建议

厦门申遗顾问何丙仲老先生曾说过:“鼓浪屿已苍然老态。”我认为,其实鼓浪屿根本已经“死去”。“反思鼓浪屿”虽有亡羊补牢之感,但作为媒体能起到呼吁社会、呼吁政府的功效,为你们喊“赞”!

说鼓浪屿已“死”,是因为它不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了。所以,“反思鼓浪屿”值得称赞,它可以为厦门今后如何保护人文遗产起到警示作用。

尽管目前的鼓浪屿,在我心中已经“死去”,但是,这并不是说曾经的鼓浪屿就无法向世人展示。可以的。因为,鼓浪屿是世界的,厦门人有责任向世人展示曾经的鼓浪屿。

我有三点建议,为我们的鼓浪屿如何重塑献绵薄之力。

第一招:管委会不能只由政府负责,要和业委会共同民主管理。管委会是岛上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对岛上的公共设施、公共安全、公共事业等进行问责制度。同时,加大民生设施的完善与强化,鼓励和吸引老业主回迁和生活。

第二招:推行全国首个无导游旅游区政策。既然鼓浪屿逃不开商业市场的笼罩,干脆就直接面对,但不能主动迎合性地提供旅游设施,要大力减少旅游设施,如,电动旅游车就一定要取缔。推出全国第一个无导游旅游区。禁止导游上岛,相应地在每一幢建筑门前、道路路口增加些文字性的故事描述,让游客自己去品读、自己去识别。宣传鼓浪屿要首先宣传“无导游岛——让自己迷失鼓浪屿”。打赢“无导游”战役,鼓浪屿就有救了,同时这也是鼓浪屿创意营销的砝码。

第三招:争取获得全国首个能独立制定与行使“鼓浪屿旅游法”的旅游景区。效仿新加坡模式,如禁止口香糖、禁止抽烟饮酒、禁止携带餐食上岛等。独立行使对违规游客的处罚模式,同时对模范游客每月评选一次并给予重奖等。市民 崔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