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德化集约管理乡镇卫生资源 村民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永泰一企业家探索出用废旧塑料生产优质建筑模板的方法,预计投产后每天可回收利用10吨废旧塑料垃圾——

“土专家”的环保追求

东南网12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云峰)

近日,永泰县赤壁温泉景区内,闽江学院与福建乐峰新型建材制造有限公司举行产学研合作协议签订暨实习基地授牌仪式。

签订协议完毕,乐峰公司负责人梁一峰难掩眉间的笑意。“有了高校专业人才的加盟,我们未来的研究就更是如虎添翼了。”他说。

梁一峰是景区的开发者,2013年以来,他带领几名员工组成研发团队,搞起“跨界研究”,将废旧塑料制作成阻燃、强度和韧性兼具的建筑模板。专家估算,这一新型材料环保效益十分喜人。

从废旧塑料中淘金

在位于永泰县葛岭镇的生产车间内,梁一峰给记者做了演示:人踩在倾斜放置的模板上蹦蹦跳跳,模板不会断裂;从近十米的高处抛下,模板也不会破损;用打火机点燃一个角落,模板不会燃烧,只是冒青烟,而且没有异味。室外,空地上铺了一块塑料模板,人走在上面稳稳当当。这块模板是半年前放置的,经过风吹日晒,仍然没有变形……

如果仅看简历,没有人会相信梁一峰和他的伙伴们能够研发出塑料模板。“说实话,我们这几个人最高学历高中,我们搞研究没有任何诀窍,就是不停地试验。”谈及研发过程,梁一峰说。

比如,将废旧塑料打碎后压制出来的塑料模板首先要解决阻燃的问题。大家就在网上找各种各样的阻燃材料,再添加到原材料中,最终筛选出最好的一种。

此外,塑料模板易弯曲的强度不够,强度够了不易弯曲。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团队成员就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增强韧性和强度的材料,日夜不停地试验:更换材料、改变添加剂量……并最终挑选出他们心目中最佳组合。

外行做出了专业水准

“为了搞实验,我们光买材料就花了400多万元。”梁一峰说。

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群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也不知高分子为何物的“土专家”竟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

产品研发出来后,梁一峰第一时间就申请了专利。

据介绍,第一个申请下来的专利是实用新型高强度塑料模板。此外,组合式建筑模板等3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与此同时,他们这些外行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乐峰开发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塑料建筑模板‘以塑代木’,还可循环利用,节能环保,与传统木质模板相比,这种塑料模板阻燃性能大大提高。”福州市塑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彭超说。

今年8月8日,梁一峰将研发的新型塑料模板送到了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验。历时三个多月之后,检验结果令他兴奋不已。“检验报告测试了模板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表面硬度(邵氏硬度)和简支梁无缺口冲击强度,结果全部合格。”他说,虽然研发过程十分艰辛,但是来自专家和专业检测机构的认可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期待助力“生态美”

“现在工地用的模板普遍都是木质的,用五六次就丢掉,建一栋占地1000平方米、30层高的建筑,消耗的模板要砍掉32亩种了20年的树木,太可惜了。”梁一峰说,眼下,他的目标就是将产品早日推向市场。

“我国每年建筑施工用模板消耗木材约5000万立方米,如果塑料模板能够取代木头模板,生产1亿平方米的复合塑料模板,就可节约原木450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5.4万公顷森林,还可综合利用废旧塑料100万吨。”彭超说。

据介绍,竹木类胶合建筑模板使用寿命一般在6次左右,而塑料模板可使用50次以上,报废后还能再回收重新利用。

为了推动塑料模板取代竹木模板,在加快投产的同时,梁一峰已经对未来发展制定了规划。“以后工地使用完这种塑料模板,我们可按重量进行回收,予以兑换20%的新模板。”他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高强度塑料模板能销往各地,让更多建筑工地实现“以塑代木”,为“生态福建”的建设出一分力。

“一大早溪面就如此干净!”昨日,出差住在永春桃溪畔某酒店的市民小陈一推开窗户就惊叹道。小陈用眼睛扫了扫溪面,原来一大早就有保洁人员在清理漂浮物。过去,他住在永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推开窗户,呼吸一口清新空气,但漂着些垃圾的桃溪不免让人有些扫兴。

□早报记者 许奕梅 戴晓晖 实习生 黄紫薇 文/图

一套音响、一支话筒、一艘船,组成了吴振明在台商投资区洛阳桥旁的个人歌唱舞台。46岁的老吴是当地渔民,在洛阳桥旁驾船唱歌已有两个多月。他偏爱唱闽南语歌,每次看到桥上的游客为他的歌声拍手叫好时,老吴就特别满足。前日,他唱歌的照片被传上微博,引得众多网友评论,许多听过他歌声的人纷纷称赞这是“洛阳好声音”。

“最近去天津参加了一个天使投资比赛,由于投资人对该项目投资意愿不大,最终未能达成投资意向。”12月13日,在福安大学生创业园内,记者见到创业大学生雷升庆时,他又在捣鼓“无水位生态型发电技术”。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碰壁都是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整乡推进3年,惠及10万余人——

武夷山市自然村村民全部喝上安全水

东南网12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赵锦飞金文莲 通讯员 顾文静) 武夷山市最后204个自然村“雨天喝浑水、干旱没水喝”的困境终于成为历史。经过净化的自来水正通过PE管道,流进村民家中。

12月14日,记者从武夷山市水利局获悉,今年涉及安全饮水工程项目的49个建制村的204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管道铺设,该市所有自然村村民都喝上了安全水。

下梅村是这49个建制村中的一个,它离武夷山市区有6公里,村里有2500多人。原先,这里的大部分村民家中虽然通了水,但一遇到干旱,原有的供水点干涸,他们只能到村里的两口古井处取水。而住在高山上的村民,则剖开竹子当水管,从山顶上引水到家。“乡亲们用这些方式取水,水质得不到保障,一遇下雨天,更是只能喝浑水。”村支书吴二龙说。

从今年8月开始,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延展到下梅村,在村子附近的君山寻找到新的水源,经过水质测试后,确认为引水点。随后,君山半山腰上,建起了净水站。水站里设有两个净化器,通过近3公里的水管,为村里500多户村民供水。

“现在的水管不仅比村民自制的好,也比以前的自来水管好。以前的管道是PVC材质的,不耐冻、会生锈,很容易影响水质。现在的PE管,环保、耐压,埋在山道上,不易开裂和生锈。”水站负责人吴一凡告诉记者。

此外,有的村落离集镇管网近,则被纳入了管网系统,村民们家家户户接水管,直接用上了自来水。

武夷山市水利局副局长吴健介绍,农村安全饮水是村民反映最多、最急切的问题。为此,武夷山市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实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整乡推进。自2012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整乡推进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共完成595个自然村的建设项目,惠及10万余人。

为确保供水工程长期有效发挥作用,武夷山市还以村规民约的方式确定水源点的保护范围、保护方式,并对建后管护资金设专户管理,用于饮水工程设施的管理、维修、改造等项目开支,确保该工程可持续、健康运行。

昨日,为期6天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在联合国总部开展。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明设色星图》轴,继4月赴京参加“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后,其图片被制成图板参展。

《明设色星图》轴是古时涵江霞徐码头天后宫物品。这幅图的中央,剪贴上一个罗盘,说明此图同航海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与古时海上贸易往来。1977年,这幅图就曾送到北京展览,并由国家文物局和考古研究所专家联合论证,大家一致肯定此图是重要的历史、天文文物。

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说,《明设色星图》轴文物是我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必不可缺的历史地位的实物见证,也是福建推广“海丝”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湄洲日报 黄凌燕)

 

光泽县止马派出所门口有块大广告牌。牌上写着“幸福与安全两相连,生命与守法一线牵”16个大字。

可道理说得很明了,要辖区内1万多人照着去做就不容易了!12月15日,所长高中柏说,“安全了才幸福,守法了才能保住生命。”说易行难,一是嫌麻烦,二是做不来,三是心存侥幸。只有授人以法,才是抓好道路交通安全的最有效办法。

帮人守法

庄稼人一遇上农忙,就很容易忘了别的事。白门楼村的何某忙着收完晚稻才发现摩托车忘了去年检。按《道路交通安全法》,没年检的机动车就不能上路,可去年检太麻烦。花两百多元钱是小事,还要花去一两天时间。说来也巧,正犹豫间碰上止马派出所的所长高中柏。高中柏对他说,所里早就和保险公司、税务部门沟通好了,我这里把你的相关资料用QQ发给保险公司,然后由保险公司直接按农村户口为你先垫付120元保费,等你去年检时再补交。何某听后喜出望外,当即交了20元罚款和车辆行驶证、身份证等资料,连声说谢谢。

违法、违规,就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属非本意,而是由于疏忽或嫌麻烦而没那样去做。止马派出所根据这一情况,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守法群众,成就群众守法行为。高中柏说,这几年止马镇的机动车挂牌、办证、年检率逐年提高。以前随时随处都可抓到黑车,现在很少。

教人依法

违法行事,心里总不安。杉关村的朱某骑了20多年的摩托车,就连田埂上也能骑得飞快,但就是无牌无证更别说年检了。2011年底那天,他找到止马派出所说,老骑黑车心里犯怵,想考个证又不会用电脑,考不来。钱都交几年了,因理论考试过不了关还拿不到证。所里经办民警告诉他先回去等通知。几天后,朱某接到止马派出所参加“交通安全知识培训”的通知。所里民警先给参培人讲交通法规和知识,接着又手把手教大家操作电脑,并指定民警帮助填好表,再领着人去县交警大队考试。结果,朱某和他一起培训的十几个人全部通过考试拿到了驾驶证。

在一些群体中,明明知道驾无牌无照无年检的车是违法,可“没文化、不会用电脑”考不了试就被“拦”住了,但“以车代步”还得代,这不就“明知故犯”了吗?把站位往群众这边一挪,考试通过了,拦在“三无”车升级“三有”车前的“卡”就没了。止马派出所副所长连建林说,帮考做法坚持了4年,全镇先后有近千人通过考试领证,既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又密切了警民关系。

劝人守法

虽说是“守法走遍天下,违法寸步难行”,但仍有心存侥幸的人。亲睦村黄某前些天骑着“三无”摩托被抓时,还满嘴“道理”。挂什么牌、办什么证呀!天天都这样骑,都好久了哪出过事故?在乡下跑,又没进城,你派出所睁只眼闭只眼就行了。再说,就是出了事,我自己负责呀!一连串的话就一个意思:对违法心存侥幸。高中柏说,对这类人只有先扣车,后以案释法。黄某觉得在理,接受了处罚还配合派出所,先交了保险,考了驾照,成为依法驾车人。

止马派出所虽然只有3个民警和3个协警,但做法制宣传,却能以少胜多。高中柏说,除了平时的常规普法宣传、巡逻巡视外,止马派出所还有一个独特的做群众工作方式,就是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所里的警力除了所里有事和值班民警外,几乎都散在群众中,与群众聊天交友,兼顾着讲法、讲案例,在谈天说地中做一个警察应做的事。高中柏说,平时讲法比有纠纷、出事时讲法更有效果。因此,止马的警民关系好,社会治安也好。 ☉邱盛林 刘明亮

【开栏的话】

2014年是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面实施的一年。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厦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不断推动城市转型、产业转型,促进美丽厦门的全面提升。

年终岁首,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美丽厦门建设,本报今起推出“美丽厦门年终特稿”,记者下基层走现场,从多规合一、机构改革、社会治理、产业转型、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方面讲述、盘点厦门的探索、实践与成效,激发新活力,力促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市行政服务中心“多规合一”建设综合服务厅。(记者 王协云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殷磊 张明蕾)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基础,厦门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多规合一”工作,不仅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更在此基础上,率先全国构建起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多规合一”不仅是规划的协调统一,更是城市管理流程、管理体系的再造,折射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效率的提升。

现场>>

多部门整合 并联审批

最能够直观体现“多规合一”工作成效的,是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的“桥头堡”——市行政服务中心。昨日,记者走进市行政服务中心。一进大厅,就看见东侧立着一块电子触摸屏。屏幕上,并联审批的办事指南被专门单列出来,格外醒目。多部门并联审批,正是“多规合一”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

步入三楼的“‘多规合一’建设综合服务厅”,记者看到,这里设置了两排共30余个业务窗口,每个窗口前都有人在办理业务。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是,这里的窗口不是简单地按照规划、国土、发改等部门设置的,而是按照建设项目的审批阶段跨部门设立的。

“以前每个窗口都排着很长的队伍,因为按照过去的审批流程,项目的每个阶段、每个部门都要递送材料,一个窗口要跑好几遍,来回审批”,正在窗口取件的郑先生告诉记者,一个项目审批下来,身心俱疲。“多规合一”之后,一切繁琐的手续都简化了,他只要根据项目各个阶段的办事指南,把材料准备齐全,递交到窗口,就可坐等审批结果,“这不,我接到了后续消防材料办结的短信通知,就赶来取件了”。


盘点>>

“一张蓝图”上建立“一个平台”

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多规合一”工作还处在播种、育苗的阶段,而在厦门,这项工作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基础,厦门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多规合一”工作,不仅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更在此基础上,率先全国构建起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目前“多规合一”的审批流程已经建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明年元旦起,厦门将全面运行“多规合一”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

“多规合一”的基础工作,是绘出“一张蓝图”,让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林业、市政、水利、海洋等与城市空间相关的专项规划在这张蓝图上达成“共识”,不再各说各话。今年3月,厦门成立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国土、发改三部门为牵头单位开展“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在海量的调研工作基础上,经过不断的部门协调和市区联动,“一张蓝图”绘制完成。在“一张蓝图”的基础上,今年厦门更构建起一个涵盖所有项目审批部门的统一业务协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行政审批系统内实现网络互通,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跑部门”变成了平台上的部门内部协调,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用项目申请人的话说,“就像老牛破车换成了动车”。

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市政道路二期工程11月21日进入用地规划许可阶段的审批流程。12月5日,负责办理项目前期流程的工作人员就接到了收件短信通知。仅仅用了9个工作日,工程就走完了用地规划许可的全部流程。而按照传统的审批流程,至少需要约53个工作日。

厦门的“多规合一”工作不仅是规划的协调统一,更是城市管理流程、管理体系的再造。目前,厦门已经有20个项目进入“多规合一”平台的审批流程,其中9个项目已经办结用地规划许可,办理时限都没有超出10个工作日。

【数字】

一张蓝图

摸清差异图斑共12.4万块,面积306平方公里。划定了生态控制线约98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约58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约700平方公里,产业区块控制线约118平方公里。

一个平台

就申请材料而言,用地规划阶段申报材料由25项减少至6项。就办理时限而言,由以前的7个部门精简为3个部门,9个审批环节被缩减为4个审批环节,办结时间由约53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

【点评】

多规合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梁伯彤:“多规合一”政务平台的建设,核心是提高、改变政府审批的方式,由各部门分散审批,转换成综合并联审批,从而大大提高审批效率,这是真正服务百姓的转变。

厦大城市规划系教授、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马武定:将多规合一落实到“一个平台”上,说到底就是在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终会促使政府职能转变,并能科学准确把握厦门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变化,做出前瞻性预期。

“请问口腔科门诊怎么走?”“您好,左手上电梯4楼。”12月11日下午,在市医院东侨院区门诊大厅,记者看到身着粉红色服装的导诊人员忙着为前来就医的人们提供咨询、导诊等服务。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两旁设有取药区和收费处,就诊人员在座椅上有秩序等待着,一改旧院区嘈杂拥挤的场面。

浙江宁海围绕徐霞客游线开始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上月末,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启动。记者昨日获悉,我市九鲤湖作为《徐霞客游记》所记录的游线节点所在地也已加入申报行列。

史料记载,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宁海西门出发,开始了踏遍大半个中国的伟大旅程。他游历过黄山、武夷山、丽江等已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名山古城。徐霞客在游行中一路记下文字,被后人整理成宏篇巨著《徐霞客游记》。2012年,宁海县政府向徐霞客旅行线上的城市发出倡议,就“徐霞客游线”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共同向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提出申请。今年11月25日,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活动在京启动,第一论证过程为期三年,到2017年前,每年7月申报,预计第二年5月公布论证结果,凡据《徐霞客游记》或其他资料可考的所有游线节点所在地市县级政府均可提出申请,接受专家考察和评审。

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在《徐霞客游记》里,记载徐霞客游福建兴化府仙游县九鲤湖的日记,因而我市九鲤湖、九龙谷(也称“下九鲤”)属游线节点。这篇《九鲤湖游记》记录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六月初八、初九,旅行家徐霞客游九鲤湖,并作九鲤湖日记一千五百言许。徐霞客游九鲤湖往返均取道莆田常太莒溪,游记主要记录九鲤湖的九处瀑布,即“九漈”。当时,九鲤湖的美景令游历过祖国名川大岳、见多识广的徐霞客留连忘返,赞叹说,江西庐山三迭泉、浙江雁荡龙湫,只以一长擅胜,比不上这里的瀑布复杂多变而又集中。

九鲤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组织申报材料。市旅游局副局长黄宏敏表示,若我市九鲤湖能在《徐霞客游记》游线上成功申遗,将提高我市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湄洲日报 黄凌燕)

针对闽南农村旧风俗较多,南安市码头镇诗南村以村规民约形成约束力,破除陈规陋习

一纸村规民约 民俗化奢为简

东南网12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刘晓军 通讯员 侯锦超 陈鑫炜)12月4日,南安市码头镇诗南村两公里环村路的50个音箱放着轻音乐,村民们陶醉其中。“建设音箱所需的5万元,就是我们从简办民俗活动中省下来的。”村主任吴端亮说。

作为闽南地区的一个传统乡村,诗南村旧俗多,许多人大宴宾客,不甘人后,攀比之风日盛。吴端亮说,村里主要民俗活动有巡境日、佛诞、嫁女和丧事。如佛诞全年共10个,其中全村参与的有4个,每次操办每户少说要花三四千元,一些村民摆上二三十桌酒席,龙虾、中华烟、名酒样样少不了,花费要两三万元。

村老人会会长吴天真说,村里嫁女要挑着糖果饼干,挨家挨户分发,丧事要发肥皂、雨伞等,浪费很严重。为了改变村里大操大办的风气,2012年,该村对民俗活动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定村规民约,将巡境日变成民俗文化节,以民俗活动代替大吃大喝,规定全村佛诞活动一年只能请客一次,婚事少发喜糖,丧事只回礼一条毛巾。

改革瞄准村里千百年不变的习俗,难度不小。村委会和老人会商量,将新风新俗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形成村民共识,并发放给全村4000多名村民。“这样村民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一碗水端平,大家心里就不会有疙瘩。”吴天真说。

新规出来后,吴天真正好过60大寿。他与家人商量后,决定一切从简,将省下来的10万元捐给村里慈善事业。此风一开,村民们纷纷跟进,村民罗加德的儿子结婚,省下1万元捐给村里;村民罗锦发的孙子办满月酒,省下2000元捐给村里。据统计,村民最高捐款额为20万元,捐款一两百元的村民更是为数众多。目前,村里将省下的200多万元成立了慈善基金和奖教奖学基金。此外,村里还拿出部分资金,改善村居环境。

吴端亮说,开始时一些村民不遵守规定,村民自发监督,老人会也出面制止,通过村民自治的力量,效果反而比村委会出面更好。

目前,诗南村已成为码头镇移风易俗的一个样本。近日全镇发出倡议书,把婚丧嫁娶日、红白喜事日变成公益活动日,破除大操大办的陋俗。

记者点评>>>

村规民约,助力乡村治理

□赵锦飞

对于闽南农村一些根深蒂固的旧风俗,诗南村采取的是一种温和方式,用村规民约来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两年多来,通过村民的自治力量,村里将移风易俗省下来的钱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已成为南安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农村移风易俗,并非小事,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它也并非易事,旧风俗根深蒂固,改变殊为不易。关键是要找到村民信服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村规民约植入了乡土伦理,有契约性和自律性,容易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村民乐于接受。如周宁的鲤鱼溪,数百年来,浦源人依靠村规民约,执着守护着这一溪锦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样本。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乡规民约,凝聚了村民的共识,利用村民自治的力量,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有效推动乡村治理前行。诗南村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资借鉴。

    原标题:龙海西浮路的“美丽蜕变”

美丽的龙海西浮路 记者 范伟鸿 摄

错落有致的植被点缀着隔离绿化带、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独具特色的民房整齐划一、闽南小城的新风貌初步显露……如今,路过龙海市西浮路榜山段,许多人津津乐道于它的变化。

西浮路景观绿化及立面改造工程去年底启动,是龙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近日,记者前往西浮路榜山段,身临其境感受工程历经一年精心打造所带来的“美丽蜕变”。

村民:店面租出去,租金要涨

“你看,那边那栋就是我家,是不是很漂亮啊?”雩林村村民郑井龙指着马路对面一幢崭新小洋楼骄傲地告诉记者,“立面改造是一件实事。”

西浮路改造包括道路两旁民房的立面改造,统一进行“闽南风”装修,还拆除了临时搭盖等不规范建筑。一开始,听说重新装修不用花一分钱,村民都不相信。“后来,看到架子搭起来,瓷砖运进来,都没收钱,大家才信了。”郑井龙说,“怕我们对装修风格不满意,村里还事先给我们看了效果图。”

施工质量,老郑也满意。因为以前他家是老式装修,水泥少、质量也不好。“这次重新装修用的水泥和瓷砖质量不错,我们都受益。我打算借这个机会,把自家店面用来开茶叶店,要是租出去,租金也涨了。”老郑说。

福河村村民郑坤松一年前在西浮路一侧租了四间店面,做起家具生意。西浮路立面改造工程进行到他的店铺时,正好赶上国庆节。“国庆期间一般是生意比较好的时候,但当时正进行立面改造,搭建的架子还没拆,对生意有一定影响。”尽管生意受到影响,但郑坤松对立面改造还是很支持,他认为,现在整体环境变得更加漂亮和整洁,过段时间还要帮我们统一挂上店牌,形象好了,对我们做生意总体还是有帮助的。


项目指挥部:电工袋是“标配”

“都说交警是流动的‘马路吸尘器’,没想到我们也加入其中了。”在龙海西浮路景观绿化及立面改造项目指挥部,吴荣坤和同事们相互调侃着。

西浮路景观绿化及立面改造工程开工后,包括沿线绿化、人行道修复、路面沥青等被要求一个月时间全部完工,指挥部就忙得不可开交。在西浮路上,监督现场、组织交通、部门协调,工作人员一天至少要徒步走上20公里,有时被尘土和汽车尾气熏得“满脸黑”。

西浮路是从漳州出入龙海的“门户”,车辆多、时间紧,施工难度大,指挥部常常安排白天景观绿化,夜间铺设沥青。在双第农场出口与西浮路交叉处,施工队和指挥部工作人员经常要避开大型货车行驶高峰,在“深更半夜”加班浇筑沥青,凌晨收工时,个个灰头垢面。吴荣坤说,“碰到晚上下雨,就更辛苦了。”

施工过程中,电工袋是指挥部工作人员的“标配”。袋里有一把尺子、一个手电筒,还有一本笔记本。“尺子用来测量,比如采购组送来的乔木,我们要重新测量验收;手电筒在夜间作业的时候用,天天带着,要不天黑了工作没法开展;笔记本记录验收的数据、施工记录和待解决的问题。这‘三大法宝’一个不能少。”吴荣坤说。

村干部:我不带头,谁带头?

记者来到村部的时候,村支书许志明、村主任许顺利正在研究特色景观廊道示范段项目征地的事。

这是西浮路景观综合提升工程南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征地面积为38亩,涉及村民135户。许顺利家一块原本用于小型停车场经营的地,被征用为景观廊道,他带头最先签了字。许顺利说:“家里一开始也都反对,可我是村干部,我不带头,谁带头?自己不付出,叫谁付出?”

西浮路立面改造中,村干部虽然没有在建设一线,却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打消群众疑虑,村干部就要把工作做在前头。“立面改造前,群众最担心的有三个方面:防水问题、装修质量和风格美观。”许志明说,“村干部就提着装潢材料上门说服,让村民亲眼看装修材料的质量,向他们承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返工。”

另外,在西浮路立面改造中,对于有装修过的房子,改造费用由政府承担,而没装修的毛坯房,部分费用需村民承担。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村民,很难拿出这部分费用。为了帮助这些困难群众,村干部也做了很多努力。村民许海风全家住的是一间毛坯房,全靠他平时帮人拉货支撑,实在拿不出装修的钱。村妇女主任许秀君主动借钱给他,帮助他完成了房子的立面改造。(记者 冯思佳 通讯员 龙闻 实习生 曾乐婧)

“昨天我去打听了一下,考亭环湖栈道的设计方案已经通过专家组审核,开工在即。”14日,建阳考亭村璞石自然村的肖君兴说,“届时漫步在考亭环湖栈道上,青山净水拥抱入怀,两旁的风景犹如一道美丽的画廊:青山、浮桥、流水、樱花……”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农村忙着填土盖房,考亭村村民在家门前留出空坪,栽花种果种翠竹;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年代,到处砍伐木材,下河捕鱼、炸鱼,考亭村成立了森林防火队和河道管理队,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十年前,村财并不宽裕的考亭村,已经和许多城市一样,在村道和村庄主干道两旁种上了四季常绿的杜英树。

建阳市委、市政府、扶贫开发协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改造村庄环境、打造优美的田园风光。同时,建阳市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改善道路和村庄设施,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实现生态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初冬时节,纷至沓来的游客走进考亭,被满眼的绿迷醉。在这里,无论是跑马场上扬鞭驰骋、麻阳溪畔泛舟戏水,还是“开心乐园”亲子畅游、领略朱子文化魅力,都会让人流连忘返。

“每条路都种上树,让山常青、水常绿,家家户户瓜果飘香。”考亭村主任张润富望着村里生态美景,很欣慰,“十几年来,考亭村一笔一笔地画出绿色生态蓝图,并一桩桩一件件逐步实现绿色梦想。”

考亭村越来越漂亮了,村民肖文宝搞起了瓜果长廊、采摘园和农家乐,十几个包间常常客满,一年收入五六十万元;村民廖立满购买了60多辆骑游自行车,周末常常应接不暇,一年多收入了三四万元……目前,考亭村发展农家乐28家,自行车租赁户6家,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13086元。

美丽乡村便是财富乡村,懂得保护生态的考亭人正在收获丰盛的“生态红利”。☉王柳珍

【开栏的话】近日,中宣部部署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推动新闻战线进一步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本报围绕宁德市改革开放实践、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生态文明建设等,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展开多方面、多角度采访报道。通过零距离接触、面对面采访,用鲜活的事例生动讲述“六新大宁德”建设的精彩故事,展示宁德市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本报今日起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连续推出本报编辑、记者深入基层的采访报道,集中反映主题采访活动成果。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12月12日上午,天空晴朗,淡淡的雾气漂浮在海面上,带有腥味的海风迎面吹来给人阵阵寒意。8时30分,记者乘坐快艇来到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正碰上三都边防所副政治教导员、海上警务室民警郭遥带着两名战士从渔排上巡逻回来。

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是个木头趸船,总面积140多平方米,室内设施简陋。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来自河北承德的年轻小伙郭遥一呆就是五年。在他房间的床头摆着家人的照片,桌上放着一本黑色笔记本。郭遥说:“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忙碌一天后无论有多累,回到房间都要把感觉有趣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记者在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听到郭遥接出警的故事,着实让人感动和佩服。

2012年7月的一天中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让郭遥从睡梦中惊醒,接听后得知是青澳村五保户老林家的液化气罐起火了,人还在屋里出不来。赶到现场时,郭遥看见屋子外面有几十个群众围在门口,没人敢进去救人,一个液化气罐一直在燃烧,行动不便的老林则躺在床上,液化气罐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情形万分危急。村民着急地望着他说:“小郭赶紧想想办法。”郭遥一边疏散群众,一边给自己在消防部队的战友打电话咨询,当得知如果是好的液化气罐,一般不会爆炸,如果用的久了,就有可能爆炸时,他当机立断,从隔壁拿了一床被子,用水浸湿后,冲到屋子里,先用被子把液化气罐盖住,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将液化气罐提到外面,并迅速丢到了海里。郭遥说,短短的几分钟,感觉心都到了喉咙处,就快跳出来了。 (下转A2版)

(上接A1版)说不怕是假的,但看到村民眼中的信任、感激的时候,知道自己做得是对的,再来一次也不后悔。

2013年11月的一天晚上10时许,狂风暴雨的海面上传来了微弱的报警声:“你好,我的船坏了,我们兄弟两个人被困在海面上了,具体位置不知道,只知道在鸡公山岛附近,而且手机马上就要没电了。”刚一说完,电话挂断了。郭遥想,这么冷的天气如果在海上遇险淋雨,到明天的话一定会有生命危险。从警务室出警到鸡公山岛要40分钟左右,鸡公山岛附近范围很大,又碰上恶劣天气海面上的能见度很低,搜寻遇险船只、救援受困人员的难度极大,这可怎么办?郭遥心里十分着急,突然他想到了可以组织鸡公山岛周边岛屿村居的青年团员和渔排上的“口袋团员”一起就近进行寻找,同时警务室的官兵也迅速出动,顶风冒雨乘船赶往鸡公山岛附近海域。到达鸡公山岛海域时,附近渔排上的青年都冒雨开船出来帮忙救援,一道严密的“救援网”在海面上形成了。仅仅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成功地将来自湖北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从船上救下来。

当记者听完这两个故事后,郭遥接到电话报警又带着两个战士出警了。看着巡逻艇远去的背影,记者对边防官兵油然而生敬意,正是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边防官兵,才有三都澳海上养殖区的和谐与安宁。

□本报记者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