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九大·全面小康的福建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级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如火如荼,精彩纷呈。

“五湖”竞美 “四海”飘香

即时 | 2017-10-11 10:27

碧湖生态园全景 张元锋 摄

东南网10月11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深圳 苏益纯 通讯员 陈群 郑蔡乐)“五湖四海”,对于如今的漳州人来说,可以算是一个高频使用的日常词汇。今年初以来,漳州持续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定位,全力建设中心城区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等“五湖”,以及“荔枝海”“水仙花海”“香蕉海”“四季花海”等“四海”,着力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城市品位。有湖泊、有绿地、有花海、有片林、有公共配套设施,“五湖四海”犹如城市的“水脉”和“绿脉”,串联起漳州整个中心城区。

村庄变身景点 村民“坐地生财”

“看,这就是蕉林!”

9月23日,一行游客正兴致勃勃地走在珠里村的观光木栈道上,绿意盎然的蕉林和清幽宜人的环境尽在眼前。

“这里不仅是驰名中外的天宝香蕉主产地,也是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祖籍地。”年近七旬的村民林古锥解说着。自从成片的蕉林被保护起来后,当了大半辈子蕉农的林古锥,摇身一变成了导游,上班地点就在家门口。林古锥说,现在来村里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有的周末,一天就近5000人次。

芗城区天宝珠里村北靠天宝大山,南向九龙江,万亩蕉林环抱,是2300多位蕉农的共同家园。2.65公里长的蕉园木栈道蜿蜒其间,将林语堂纪念馆、天宝玉尊宫等串联起来。每天傍晚,到蕉园观光木栈道上散步闲聊,成了许多村民的习惯。

“整个村建设得比公园还漂亮,真是没想到!”珠里村村支书林炳南对村庄的巨变感到兴奋。随着名气的不断提升,前来玩赏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惊喜地发现,不用出村就可以“坐地生财”。“原来我们村卖香蕉,大多要运到江浙一带甚至更远的地方。现在游客来了,几乎不讲价,大串大串地买,收入比过去好多了。”村民林云南开心地说。

老支书林文成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到周末,生意就特别好。林文成说:“开始只是试着开开看,没想到生意越来越好。”目前,珠里村有近20户村民直接在家门口开饭店、食杂店,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作为漳州“五湖四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宝“香蕉海”项目总规划面积20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4亿元,栈道观光带、玉尊朝圣区、语堂纪念区已完工,故里游览区、滨江体验区等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

在村口,村民林云南正笑容满面地向游客吆喝着:“这是我们这里特有的红蕉,只有这里特有的水土才有这个味道,你到外面是买不到的……”


西院湖吸引了不少白鹭栖息。 白志强 摄

依靠好山好景 发展林下经济

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站在距漳州高新区管委会不远处的凤凰山脚,举目望去,数千亩“荔枝海”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数百株枝繁叶茂的老荔枝树上,栽植着生机勃发的铁皮石斛。

“年底有望丰收!”龙海市嘉嵘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陈振龙喜笑颜开地说。

陈振龙原是九湖镇衍护村资深花农,三年多前敏锐地嗅到了荔枝海蕴藏的林下商机。“荔枝海百年荔枝树多,树冠大、青苔多,林中环境阴凉潮湿,很适合铁皮石斛的生长。”于是,一场林下经济的探索由此开启,陈振龙带领当地10名村民,成立了龙海市嘉嵘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荔枝海”里大胆尝试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彼时,“荔枝海”已纳入生态保护规划建设,“荔枝海”的林下经济,得到了漳州市政府、漳州高新区管委会的重视和扶持。

得益于“五湖四海”的建设,如今,“荔枝海”已从昔日的郊野果园升级为以生态为主题、以荔枝为主角、绿道为主线的生态休闲观光园。优越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林下经济效益初显。“这里生态环境好,产出的石斛品质比较高。普通的石斛鲜条,市场上一公斤才卖四五百元,而我们种的仿野生铁皮石斛鲜条,一公斤能卖到4000元。”陈振龙说,“手中现在用于培育仿野生石斛的荔枝树共有670棵,平均每棵树能年产仿野生铁皮石斛5至6斤。”

陈振龙种植的仿野生铁皮石斛,今年底有望迎来丰收。“希望将仿野生铁皮石斛打造成荔枝海‘生态+’的一张响亮名片。”此外,陈振龙还拟采取立体种植方式,在荔枝树下套种金线莲、草珊瑚、灵芝等多种生长周期短的中药材品种。未来,还打算利用“荔枝海”优质的生态资源,打造集种植、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园。

眼下,“荔枝海”“生态+”的发展模式,正在漳州多地“开花”。


九十九湾湖一角 汤绍锋 摄

保护原生态 留住乡愁

漳州市龙文区下洲村村民蔡渊水今年73岁,早在31年前,他就立志写村史。现在,他已经完成了以5年为一跨度《下洲史志》。在下洲村,许多老人经常聚合在蔡渊水的家中听他念村史。

“我们村地处漳州市区的低洼地带,以前一到汛期,路面就积水。村里有些老房子十分破败,汛期来临的时候特别危险。”和村民聊起洪涝,蔡渊水连连叹息。

漳州市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之间,溪流交错、水系纵横、湖塘密布。丰富的水系滋养了漳州人,也让漳州人面临巨大的防洪挑战。“我记得1960年,有一次洪灾,大水淹到3米,屋内的物品全部被淹,一家人跑都来不及。现在,漳州建了许多生态园,还梳理了内河湖泊,蓄水能力大大增强。”蔡渊水说。

“建设‘五湖四海’,把原来的水系扩大、贯通,充分发挥湖泊的滞洪功能。通过综合治理、水系连通,西湖、西院湖、南湖、碧湖规划面积分别超过1500亩、200亩、180亩、800亩,城区滞洪区蓄水能力大大增强。”蔡渊水认真地将摘报念给村民听。闲暇时光,他更喜欢去各个生态园散步。

“这里曾是郊区,没有规划,全都是自建房。基础设施、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年轻人总是想方设法搬到市区去。谁也没想到,现在这里建起了湖泊、绿地、高楼、别墅,成了令人羡慕的黄金宝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下洲村民,蔡渊水熟悉这里的一切,也目睹了这里的变化。“生态园建成后,这棵古榕树依然保留在这里,守护着我们村民。”蔡渊水一边仔细介绍,一边深情地看着这棵古榕树。

“建设‘五湖四海’的时候,碧湖生态岛被完整保留了。我常常散步到那里,想起儿时的记忆,儿时的伙伴,这可能就是大家说的乡愁吧。现在,土壤、水改变以后,引来了很多白鹭。白鹭对环境、空气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也是对我们生活环境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评价了。”说到高兴处,蔡渊水便赋词一首:远望高楼群立,近听机械声鸣;千年古村变了样,处处生机勃勃。

在“五湖四海”建设中,漳州市把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贯穿始终,并融入人文因素,提升内涵,留住乡愁。老旧建筑和历史文脉的保留成为城市独特的点缀。

就拿九十九湾来说,它贯穿龙文区南北,流经数十个村庄。这里人文资源丰富,祖辈相传的龙舟文化、武术文化,就像流在身体里的血液,割舍不了。近期正倾力打造的闽南水乡项目示范段二期工程设置了龙舟主题广场、水乡码头、永兴堂等充满浓浓乡情的“站点”。九十九湾沿岸以闽南古厝、骑楼等本土建筑为原型,依循古法工艺,重建了一批仿古建筑。当地村民可以在熟悉的古树下泡茶,听流水潺潺,非常舒服,感觉又回到了“阮阿嬷的厝”。

留住原生态风貌和田园风光,就等于留住了漳州的历史,留住了漳州人民的情感纽带。


荔枝海内骑行的市民 白志强 摄

链接>>>

“五湖”

1.碧湖:今年,漳州继续推进碧湖的优化提升,项目计划总投资1586万元,主要用于园区夜景改造、绿化景观提升、桥梁增设等。今后的碧湖生态公园,将以更亮丽的风景、更完善的配套,吸引更多的市民。

2.西湖:总面积6345亩,项目包括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湖体建设、景观配套等。初步方案中规划公园绿地及湖体水面总面积达2500亩,占总用地近35%,其中湖体水面约1500亩,为全方位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区打下生态基础。目前,已完成土地、建筑物的丈量测绘工作。

3.西院湖:项目总用地400亩,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0亩,滞洪区湿地公园区内水域面积约100亩,已于8月底正式开园。二期项目200亩已在拆迁阶段,计划于今年年底启动。

4.九十九湾湖:年度计划投资7000万元,现已完成示范段河道整治和滨水景观(二期)工程;九十九湾绿道已投用。年底建成九十九湾“闽南水乡”示范段滨水驳岸、景观绿化、商贸街二期等。

5.南湖:南山文化生态园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总用地450亩,二期总用地650亩。目前,蜈蚣湖、湿地、南山湖、花海、防洪堤岸等生态景观工程即将建设完成。


圆山脚下五彩花田 白志强 摄

“四海”

1.荔枝海:实施景观提升,主要建设观景平台、凤凰阁、展览厅、观音孔子庙及配套园林景观等。同时,增设荔枝海北入口,增加水面景观。其中,荔枝海凤凰山平台为漳州高新区荔枝海制高点,可眺望漳州市区、九龙江和圆山等,于8月份竣工并向市民开放。

2.香蕉海:规划建设“一带六区”(栈道观光带,语堂纪念区、滨江体验区、休闲养生区、文化创作区、故里游览区、玉尊朝圣区),总占地面积3000亩。2017年,计划完成林语堂文化园故里游览区、滨江体验区建设,规划“天宝蕉语”小镇。

3.水仙花海:做好3000亩水仙花基地保护区(含500亩核心保护区)规划和317亩水仙花海项目策划等前期工作。利用水仙花资源,结合发展各类花卉,打造以七彩花田为主题的水仙花海。

4.四季花海:主要建设东立交桥市民公园、人民广场地块景观、迎宾路英桥地块花海、迎宾路与江滨路交叉口花海、佰翔酒店西侧三角绿地、南星路南侧临时绿地,以及对市区部分既有街头绿地花岛进行改造提升。

漳州将投逾2000亿元 补“四难一差”民生短板

即时 | 2017-10-11 09:46

漳州西院湖生态园 林良益 摄

东南网10月11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如飞 梁政)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8月24日,中共漳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漳州市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目前,漳州市委将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出行难、公共配套差等“四难一差”民生短板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突破口。到2020年,漳州将实施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四个领域项目2538个,总投资2282.35亿元。其中,今明两年,将重点组织实施十大惠民特色工程包,即厦漳同城化建设工程包、“五湖四海”工程包、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等,力争今年内完成投资121亿元。

攻坚阶段性教育难题 提高教育供给质量

补齐教育短板。《决定》提出,到2020年,漳州将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异地新建漳州一中高中部等660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122.1亿元。

到2020年,漳州将新建、改扩建209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性质幼儿园学位约6万个,并逐步缩小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在收费、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提升学前教育覆盖面;实施“十百千万”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孵化”工程和初中“壮腰”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优质高中校创办分校或复办初中等办学模式,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改造提升计划和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漳州还将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去年10月,漳州市龙文区引进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率先在全市“试水”智慧养老,线上线下联动。 杨志慧 康丽红 摄

扩容医疗服务供给 打造高端医疗水平

补齐医疗短板。《决定》提出,到2020年,漳州将推进漳州市急救中心、漳州市古雷港区医院等130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116.15亿元。

其中,加快推进漳州市医院高新区院区、北大医疗漳州医院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漳州市医院、中医院、正兴医院与国家、省级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到2020年,实现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床位达到6张,新增医护人员8932人。同时,推进一批市、县级妇幼保健院、妇幼专科建设,解决妇幼专科床位缺乏问题,到2020年,每千人分娩量产科床位数达22张,每千人儿童儿科床位数达3张。

此外,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创新县域医疗联合体、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等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建设。到2020年,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100%双达标。

推进千个养老项目 打造“颐养之城”品牌

补齐养老短板。《决定》提出,到2020年,将推进市县两级社会福利中心、农村幸福院、乡镇敬老院、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等1075个项目建设,总投资109.1亿元。

在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力争到2020年,漳州城市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700平方米以上,全市所有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70%。

同时,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共建,实现“养中有医”,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比例达到30%以上;加快发展生态养老养生产业,将生态养老养生与休闲度假相结合,扩展旅居式、候鸟式等“养老+”市场,打造“花样漳州·颐养之城”品牌。


漳州高新区内,配套完善的白云小区(安置房)新貌。 漳州高新区供图

持续实施“生态+”模式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补齐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到2020年,将重点解决交通拥堵、雨水洪涝、环境污染等问题,实施673个城乡民生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935亿元。

其中,漳州市要打造快速通达的城市路网,加快推进沿海大通道、厦漳同城大道、14条县际道路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改造一批交通堵点,持续推进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系统,有效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环境。

《决定》提出,要持续实施“生态+”模式,实施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五湖四海”、“南山水岸”、“双百”绿化工程、内河整治等项目,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同时,还要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突出抓好水质、气质等薄弱领域的整改,确保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

精准发力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益纯

不久前,中共漳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漳州市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为关注、最为迫切的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出行难、公共配套差等“四难一差”问题。

为什么补?补哪里?怎么补?奔着问题去解决,是补短板工作的关键所在。漳州市委市政府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从问题入手,以问题为着眼点,把问题作为补短板的靶心,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着手解决什么问题,做到思路清晰、科学分析、措施精准、推进有力,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补短板工作重点放在抓项目。对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漳州市把补短板具体化、项目化,列出清单、挂图作战、台账管理、按表跟踪。今明两年,漳州重点实施“十百千千”工程,即十大惠民特色工程包投资上百亿元、千个项目投资上千亿元,围绕教育、健康、养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强化项目带动,更好地扩大有效投资,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新的民生诉求不断涌现。漳州顺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深入实施“政策不睡觉、落地见成效”活动,把各项政策用好用活,积极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民生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促进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五湖四海”“南山水岸”“双百”绿化工程、内河整治等项目建设,更进一步促进生态与城建、产业、民生、文化、历史等融合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奔着问题去解决,向着实效去努力,用有限的资金做群众最急需解决的事,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让投资更有效,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建设富美新漳州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漳州:三抓三比撸袖干 十项竞赛开新局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如飞 梁政

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年初以来,漳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在全市开展“三抓三比十项竞赛”,这是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中心任务,立足富美新漳州建设实际,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漳州充分意识到,项目建设是根本所在,优美生态环境是载体支撑,良好营商环境是重要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助力。通过开展“十项竞赛”,把各项任务具体化、项目化,落实落细落到位,确保完成发展目标任务。

——抓招商比项目投资。今年初以来,漳州市深化“一把手”抓招商机制,建立了县、区党政一把手招商考评机制,将一把手招商考评纳入市委市政府今年主要文件。同时,建立了月通报制度,要求各县、区“每月一报”党政一把手赴外招商情况,营造出大家比招商成效、晒项目成果的竞赛氛围。截至8月,全市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赴外小分队招商164场次,共签约“三维项目”256个,总投资1371.18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总投资任务;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9.5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抓生态比城乡环境。今年,漳州紧紧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以由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和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组成的“五湖四海”项目和九龙江畔“百花齐放、百树成荫”绿化工程为抓手,推动各县、区努力实现“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截至今年8月,漳州全市共组织实施生态建设项目520个,计划投资378.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66.5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6.83%,超序时进度30.16个百分点。

——抓作风比营商环境。今年,漳州进一步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追问题、解难题、促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强化在一线考察干部工作的暂行办法》《漳州市“抓作风比营商环境”问责暂行办法》等,不断把“抓作风比营商环境”引向深入,努力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8月6日,漳州荣膺“2017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的荣誉称号。

漳州市中医院获“国字号”荣誉

今年8月17日,漳州市中医院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福建省中医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漳州市领导希望医方抓住漳州市医疗卫生事业补短板的难得机遇,坚持继承创新,努力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加速发展。以贯彻落实《中医药法》为契机,探索院际合作、加快人才引进,提升专科水平,积极创建高水平中医院。以建设“名医名药名科”为载体,建设名中医馆,做强中医专科,重建制剂中心,充分发挥中医医院特色优势。以发展中医事业为使命担当,扶持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培训与技术推广,发挥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中的龙头作用。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更多体现“中医药元素”,抓好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设立医保服务站,推广微笑服务,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就医体验。

漳州三项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日,201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漳州市龙溪轴承完成的“高端自润滑关节轴承研发及产业化”、漳州科华完成的“重大工程灾备电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及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完成的“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次全切除治疗脊柱伤病的临床研究”共3项成果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占全省1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8.75%,创历史新高。此外,还有15项成果分获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二、三等奖。

近年来,漳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每年安排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攻关。近三年来,市本级立项支持科技计划项目75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项,资助经费1599万元;兑现“科技十二条”“创新驱动七条”等奖励资金共计3539万元,惠及198家企业;组织确认企业研究开发项目895项,涉及研发经费投入加计扣除额超过12亿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近10亿元。目前,漳州市已建成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3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4个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2个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

漳州荣膺“2017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称号

8月6日,“2017中国区域投资营商环境榜”榜单揭晓,漳州荣膺“2017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的荣誉称号。

近年来, 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在建设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舒适安全的宜居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自由便利的开放环境等方面做了不懈努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来漳投资兴业。特别是今年初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以“三抓三比、十项竞赛”为抓手,按照“抓作风比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深入开展“追问题、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

檀云坤:全力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

即时 | 2017-10-11 09:32

魅力芗江 谢东 摄

中共漳州市委书记 檀云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富美新漳州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五年来,我们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县处级干部轮训、新闻媒体宣讲等方式,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思想精髓、精神实质,做到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学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了“四个意识”,增强了“四个自信”,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行动上坚定紧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科学谋划漳州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富美新漳州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具体要求,并扎实开展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生态+”模式等重点工作,努力使学习贯彻过程成为完善思路、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过程,有效推动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漳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稳增长促转型提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稳增长促转型,有效推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25.34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196元,是2012年的1.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5.9∶47.8∶36.3调整为13.3∶46.8∶39.9。着力打造漳州产业升级版,积极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和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古雷被列入全国七大石化基地,我们举全市之力推进古雷开发建设,全面完成整岛搬迁和征地清海工作,加快推进填海造地等重大基础工程,加快建设中石化古雷炼化一体化、锦江石化芳烃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加快腾龙翔鹭项目整改修复步伐,推动石化产业基地化布局和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创新示范工程、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和“机器换工”专项行动,支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促进产业“升级换挡”。四年技改投资完成2086.8亿元,年均增长19.6%,2016年规模工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1.86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中欧食品谷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38.13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35倍和1.85倍。围绕金融加强、物流加速、电商做大、房地产健康发展、旅游做人气,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集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去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248.6亿元,同比增长13.1%;电子商务交易额267.8亿元,同比增长81%,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城市”。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建设,着力抓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整市域列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促进现代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荔海日出 漳州高新区供图

三、持续探索“生态+”模式,致力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

绿色是漳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森林覆盖率居福建沿海第一位,推进绿色发展有基础、有优势。近年来,我们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清新福建”的要求,按照“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定位,持续推进“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探索“生态+”模式,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我们着力做好“生态+”文章,不断延展“生态+”效益,把生态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旅游项目、防灾减灾、民生工程、历史文化等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城乡环境转型升级、生活品质转型升级和城市品位提升,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坚持把“生态+”具体化、项目化,在中心城区全力加快“五湖四海”项目建设(“五湖”即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四海”即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实施项目32个,今年计划投资17.3亿元,并以此为示范和样板,推动各地做到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我们集中开展“三铁治污、提升三质”专项整治行动,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着力提升空气质量、水质、土质。启动九龙江流域生态水系先行示范工程,市区内河、“五小”污染企业、养殖业污染整治扎实推进,引导中心城区及周边胶合板企业退城进园、转型升级,加大“两违”综合整治力度,推动“垃圾不乱丢、黄土不露天、车辆不违章、经营不占道、广告不乱贴”常态化。今年上半年,九龙江流域(漳州段)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市县两级集中式引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为94.4%。我们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去年全市有3个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10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以开展构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为抓手,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漳州经验和模式”。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多评一表、多图一审”试点,推进“会审制”试点,促进行政审批全流程提速,评估时间从230天减少到50天左右,审批时间从80天减少到30天。率先复制自贸试验区政策,首创“四检合一”,探索出口食品“即报即放”模式,推进“互联网+自主报关”,设立供给侧改革服务中心,组建“商务110”招商服务平台,促进营商环境明显优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突破,成为全国唯一的林地使用占补平衡改革试点市。加强资本运作,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十大国有集团,2016年底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506.35亿元,是2012年的2.7倍。我们注重发挥对台独特优势,持续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漳州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积极服务在漳台企转型升级,探索漳台高新园区合作对接机制,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获批设立,两岸石化、机电、农业等领域经贸合作更加紧密。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批办台资项目2992个,实际利用台资111.1亿美元。着力深化漳台特色文化和民间基层交流,主动融入厦金澎旅游交流协作区,我市成为第四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交流,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空间。持续开展“漳州味·世界行”活动,组织140家企业参加波兰展、印度展和韩国展,全市已与19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创立柬埔寨·漳州现代农业园,成为全省首个境外生产基地,争取中国—东盟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常设漳州。


漳州港码头 李美法 摄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保障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新增财力更多投向民生领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五年来,累计办好14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在74%以上。着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重点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出行难、公共配套差等“四难一差”问题,五年来,新开工建设中小学发展项目80.2万平方米,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20399个,每千人卫计人员数和病床位数分别从2.45人、2.28张提高到4.93人和4.39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从21.14张提高到31.47张,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69988套,博物馆、艺术馆、规划展示馆建成投用,成功承办第十五届省运会。特别是在市区先行选取朝阳镇、金峰开发区、高新区三个地点,规划建设“安得广”惠民安居工程,重点解决来漳创业人士、优秀人才的居住问题,并有条件地向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提供住房。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按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的比例安排市县两级扶贫开发基金,从2016年起三年内每年从市直单位选派17名处级干部到17个欠发达乡镇挂职专职抓扶贫工作,全面解决全市989户贫困无房户住房问题,对4169户贫困户危房进行全面修缮,实施精准脱贫“养鸡生蛋”工程,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形成完善的扶贫脱贫长效机制和退出机制。2013年以来,全市共有12.1万人实现脱贫。着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深化平安漳州创建活动,实施“漳州110”勤务改革,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在95%以上。今年初以来,围绕“护航金砖、共筑平安”,深入开展维稳“六大专项行动”,充分发挥了金砖安保“护城河”作用。

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我们坚决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主业、当作硬任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各项事业建设提供坚强保证。从严抓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深入学习和弘扬谷文昌精神,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涌现出“时代楷模”黄志丽、“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刘龙清等先进典型。从严抓选人用人,坚持新时期好干部“五条标准”,建立“1234”一线考察干部工作机制,探索推行选才“匹配度分析”工作法,选人用人公信度、满意率持续提升;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率先开展在漳台湾人才职称评审认定工作,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从严抓基层基础,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全面推行村主干职业化管理,推广台资企业党建“天福样板”、园区党建e网管理模式,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从严抓反腐倡廉,严格落实省委“五抓五看”要求,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改革试点,实施信访举报件办理“零暂存”和干部廉政谈话提醒制度,推进乡镇纪检组织标准化建设,推动市县派驻监督全覆盖,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进一步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勇于担当抓落实,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努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动力平潭,开放开发新平台

即时 | 2017-10-10 09:48

“丽娜轮”是首艘航行台湾本岛至祖国大陆定期客运航线的台湾籍客轮。图为“丽娜轮”缓缓停靠澳前码头。 念望舒 摄

东南网10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林霞)新的发展时期,平潭肩负重要使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平潭考察时提出平潭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两个窗口”的战略定位,寄托着总书记对平潭的殷切期望,赋予了平潭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对外开放全局中的重大使命。

紧紧把握“千年一遇”的发展良机,平潭发挥对台、对外优势,在新一轮开放开发热潮中勇立潮头——

闽台交流驶入“快车道”。推进岚台通道建设、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社会融合,优先发展对台交流合作,“台胞第二生活圈”初具规模。

对外合作走出“新路子”。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 平潭不断加大开放步伐,“平潭蓝”品牌逐步打响,越来越有国际范。

“拥有‘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多重政策叠加优势,平潭不断探索多领域、多层次开放开发,‘两个窗口’成为新阶段平潭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新平台。”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澳前台湾小镇 念望舒 摄

深度融合的新实践

平潭实验区从设立伊始,就致力于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在两岸主通道建设、产业对接、民间交流、社会融合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台胞第二生活圈”已一步步变成现实。

澳前台湾小镇从无到有、一路蝶变,已成为岚台经贸文化深度交流的一个新平台。走进澳前台湾小镇,台湾商品琳琅满目,这里汇聚了14个台湾县市主题馆、226个台湾品牌旗舰店和特色商铺、54家进出口贸易商及物流服务商等,小镇正逐步打造一个以台湾人士、台湾企业、台湾产品为主的经营和生活平台。开业3年多,澳前台湾小镇销售数据不断攀升:截至2017年8月底,累计进口台湾商品约20.4亿元;仅今年1—8月,进口数额达到4.65亿元。

“我们一家人在小镇经营5家免税商铺,希望通过平潭深耕整个大陆市场。”台胞杨彩琳已年过五十,本想在台湾安享退休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认识了澳前台湾小镇,她选择来到这里,欲开启事业“第二春”。像杨彩琳这样的台胞越来越多,在澳前台湾小镇约有300名台胞在这里创业。

深化对台交流合作主题,是平潭始终坚持发展的主线。依托澳前台湾小镇、台湾创业园、与民革中央合作建设的青年创业谷等两岸创新创业平台,两岸经贸合作初具规模;开通平潭至台中、台北2条客运航线、集装箱货运航线等,打造两岸往来最便捷通道;实施台车入闽、卡式台胞证、五年免签注等,让两岸人员最便利往来,推动岚台深度融合。

此外,在探索两岸规则对接、标准互通方面,平潭还创造了多个率先。率先采信台湾认证认可结果和检验检测结果;率先对台开放建筑、规划、旅游、医疗等行业,推动48家台湾建筑类企业在平潭备案,批准设立6家台资旅行社、4家台湾专科医院,采认台湾执业人员300多名;启动台湾专才招聘工作,全国率先实现聘任台胞参与实验区公共管理工作;率先探索聘请台湾村里长参与基层治理……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这是一组体现台胞在平潭创业就业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全区累计注册台资企业859家,投资总额77.78亿美元;其中,2016年新增227家,投资总额达11.41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新增台资企业56家,投资总额达30.23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

新平台新融合,越来越多台胞到平潭定居兴业。如今,有近2000名台胞在平潭生活就业,其中,1000多名台湾专才在平潭创业就业,300多名台商在平潭购房置业,200多名台籍学生在平潭就学。

平潭将继续探索推行“一区两标、包容共存、融合发展、两岸共赢”的思路和举措,在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试行大陆标准和台湾标准在平潭岛内包容共存、互认互通、逐步融合,全力推动两岸岚台交流深度融合。


9月21日,在平潭举办的2017年中国-小岛屿海洋部长圆桌会议开幕式。念望舒 摄

打开大门走向国际

蓝色经济,生态海岛。9月21日,“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举行,中国与来自4大洲12个岛屿国家的海洋部长相聚平潭,构建基于海洋合作的“蓝色伙伴关系”。

其间,平潭国际旅游岛独特的海岛风情赢得了许多外宾的赞美,不少岛屿国家发声“愿与平潭携手合作,共创未来”。马尔代夫共和国环境与能源部副部长阿里·阿米尔直言,平潭正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开放开发的平潭,在东海碧波中踏水腾飞,不断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实施《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平潭旅游发展进入新纪元,也为平潭走向国际创造更好的条件。

肩负重任,平潭又当如何创造更好条件,推进开放开发建设?

坚持顶层设计,以总体规划为引领,平潭“一张蓝图施工到底”,全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国家旅游岛建设上,培育特色产品和配套产业,包括海洋旅游、文体旅游、购物旅游、乡村旅游在内的四大旅游产品体系。

发展海洋旅游,引进平潭国际海岛论坛、博览会、“海洋杯”国际自行车赛三大盛会并形成长效品牌,举办国际帆船赛、风筝冲浪等海上运动赛事,并加快离岛开发。发展文体旅游,申报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邓丽君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平潭国际演艺中心。发展购物旅游,建成新丝路跨境交易中心。发展乡村旅游,策划生成“五品五村”的特色主题村旅游品牌。


平潭台湾爱维口腔医院院长李元瑞在为患者做手术。念望舒 摄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在深化融合“旅游+”产业的同时,平潭全域推进打响“平潭蓝”品牌。去年以来,先后赴香港、北京、杭州等城市召开招商暨国际旅游岛推介会,强化与同程、携程、去哪儿等旅游OTA平台宣传合作,冠名“清新福建平潭蓝”5列动车覆盖国内主要城市,不断提升“平潭蓝”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开放开发,平潭正扬帆远航。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平潭国际旅游岛已接待游客203.93万人次,同比增长29.98%,旅游总收入10.19亿元,同比增长71.26%,预计将超额完成年度游客量与旅游收入计划。

借力自贸试验区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平潭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大。正推进壳丘头文化与“南岛语族”渊源研究,探索与新西兰毛利人举办平潭龙舟-奥克兰独木舟竞赛、南岛语族祖先祭祀等活动;已先后在阿联酋、马耳他、希腊和香港举办国际旅游岛金融创新与优惠政策专场推介会,与马耳他比泽尔布贾市签订城市友好协议,让国际旅游岛走向全球。

“下一步,平潭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突出国际化元素,加快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推动平潭国际旅游岛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第三届海峡两岸村里长交流会翁武财 摄

海运快件风生水起

□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林霞

平潭海运快件处理中心的发展,生动演绎着“平潭速度”。自7月19日该中心办理验收后首票业务起,至9月15日,共进出口快件67633件,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达到去年全年快件数的92.65%,货运量169.3吨,为去年全年的1.2倍。

仅两个月时间的货运量就能赶超去年全年的货运量,这得益于今年5月平潭两岸快件中心投入使用,使得实验区在货物仓储、物流以及海关通关效率上取得了新突破。

这是全省首个集海运快件、跨境电商保税备货、直邮购物监管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同时兼具保税仓库功能。该中心的启用,使平潭在货物的仓储、物流以及海关通关效率上取得的新突破,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跨境电商投资环境和服务效率,促进平潭航运物流发展。

据介绍,2015年3月,平潭海运快件业务启动,借助平潭对台区位优势,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营。

如今,平潭两岸快件处理中心运营为海运快件业务带来新的契机。“平潭两岸快件中心是航运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而航运物流,是实验区‘5+2’优先发展产业之一。利用该中心,平潭致力于打造全球货物‘中转站’。”平潭海关办公室主任翁龙说。

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平潭充分发挥物流优势、成本优势、奖补优势以及通关优势,推动贸易便利化,令海运快件业务走出了“平潭路子”。

物流优势。传统邮包需转至福州经行检验放行,但平潭快件经验放后可直接从平潭发往全国各地;

成本优势。平潭拥有对台区位优势,海运快件打造“海运成本、空运速度”,量大价廉;

奖补优势。为发展平潭物流业,平潭采取了相应的财政补贴;

通关优势。平潭海关从多个层面推动快件发展,简化流程便利通关;

……

平台与优势相辅相成,打出一套“组合拳”,借助“实验区+自贸试验区”两区叠加,平潭海运快件业务风生水起。“平潭海运快件业务是两岸物流建设的重要载体,借助平潭两岸快件中心,下一步将打通一条连接两岸、对接世界、海陆空联运的国际物流通道。”翁龙说。


9月底,第六届平潭国际风筝冲浪节暨2017世界风筝冲浪双向板锦标赛在平潭举办。江信恒 摄

以爱之名“筑巢”岚岛

□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林霞

10月5日,来自台湾的陈习珍再次来岚分享她的教学经验。

陈习珍是平潭人的老朋友,2013年她带着自己的女儿,在平潭办了场“让梦想起飞”两岸慢飞天使公益慈善音乐会,为平潭的自闭症儿童募集善款,自此与平潭结下不解之缘。

她说,想为平潭“星星的孩子”做点事。“星星的孩子”,即孤独症儿童,也被称为自闭症儿童。

今年3月,由陈习珍创办的“平潭慢飞天使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落地台创园,这里汇聚着来自台湾、河南、云南等地的特教老师,还有大学生志愿者,共同为自闭症家庭提供帮助。

“数年前我应邀来到平潭演讲,家长们希望能够有这样的平台进行交流,也希望我们能落地,把一些台湾经验带进来。”陈习珍说,如今平潭是闽台交流的合作窗口,两岸交流走向深度融合,她也就更有信心来到平潭。

“星妈”心里的苦,陈习珍感同身受,因为她也是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

陈习珍女儿刘梦缘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重度自闭症。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有着太多的辛酸,但她从未放弃过。“自闭症的孩子就像慢飞的天使一样,他们只是比别人慢了一点,所以我称他们为‘慢飞天使’。”陈习珍说。

血溶于水的亲子缘分让她咬牙坚持,用爱陪伴女儿成长。经过多年引导,刘梦缘的表达能力、自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还表现出对音乐超常的天赋,成为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钢琴公主”。

女儿重获新生,让她心怀感恩的同时,也想到了更多的自闭症孩子。因此,陈习珍与女儿刘梦缘前往全国各地,为自闭症儿童做宣导,受邀举办了1000多场公益讲座。

“我理解这些家庭的苦处,希望自己和女儿的蜕变经历能够鼓励更多的自闭症家庭,为那些自闭症孩子的未来寻觅一份希望。” 陈习珍说。

如今,“平潭慢飞天使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星星的孩子”慕名前来。“台创园作为‘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有不少优惠政策,如在租金方面就给予了很大的优惠。”陈习珍说。

“自闭症孩子的成长之路需要经历不同阶段,天使机构只是起步平台,孩子们后期还需要进入特长部和融合部,再跨入普校平台和社会舞台。”对于未来,陈习珍满怀期待,她希望把台湾融合教育经验带到大陆,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进入普校融合,让“慢飞天使”更有尊严地生存。

活力平潭,创新创业新热土

即时 | 2017-10-10 09:34

金井湾新貌

东南网10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丁彬媛/文 念望舒/图)作为综合实验区,体制机制创新是平潭的使命,也是平潭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早在2011年底,国务院批复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要求,平潭要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短短几年,平潭推出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2.0版、“三减二化一提升”、产业奖补快车道、智慧审批等标志性改革举措,不仅破除企业注册、项目落地的审批桎梏,更走出了自贸试验的新路子。

一路走来,行政审批“减”了前置、环节、时间,“加”了政府的主动“跑腿”和主动服务。市场束缚“减”了,市场活力“加”了,被激发的市场活力,有力推动平潭发展。

“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体现了平潭‘大道至简’的改革精神,优化了投资软环境,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行政审批再瘦身

项目前期审批涉及国土、水利、安检、气象等部门,环评、水保、地质灾害审查等一个都不能少。往往就是这些前置条件,“吓”跑了不少投资人。

如何把平潭打造成“审批手续最简、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佳、投资环境最优”的行政审批改革先行区?要答好这一问卷不易。

2016年10月1日,平潭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集中三到位”的基础上,试点实施“三减二化一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前置、减环节、减时间”,试行“模块化、标准化”,最大限度提升行政审批整体运作效能。

得益于“三减二化一提升”的推行,一大批企业落地速度越来越快。位于平潭台湾创业园的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是提供集成电路设计服务、晶圆代工服务、封装代工服务的创新型半导体技术公司。从决定投资到正式入驻,宗仁科技只用了几天。“平潭打造‘审批手续最简、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佳、投资环境最优’的服务型政府。如,在这里注册只需一张表格,到一个窗口受理,盖一个印章,3个小时就能把证照办出来。”该公司董事长陈孟邦介绍,这样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对标国际,真正打造出一个高效廉洁的示范区,将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

今年初以来,“三减二化一提升”在平潭全面铺开,审批事项逐项精简。截至6月30日,171个事项进一步精简申请材料,610个事项进行流程再造,701个事项大幅度缩减办事时限,运转效率普遍提升30%~60%。

在此之前,平潭在优化审批流程时早有“减”的意识。在2015年5月,全国首张“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在平潭发出,“一照一码”正式试点实施。这与同年5月初,区行政审批局“六个一”(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照一码、一章审批、印章即刻、立等可取)的审批服务模式密不可分。“六个一”释放效益不仅于此,更有将审批办理时限压缩到3个小时以内、商事主体名称自助查重和自主选用、企业设立需要前置审批的项目由227项简化为15项等举措的推出,走在了全国前列。

让数据多跑路,“多个窗口”也“减”成了“一个窗口”。今年4月,区行政审批局、区地税局、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开始试运行“一窗联办”新模式,将查询证明、不动产登记、房产交易、申报纳税、契税财政奖补等涉及三部门的五项业务进行整合。部门间通过材料内部流转,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而市民办理这些业务,只需要前往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填写一次表格就能办结。

此外,平潭建设智慧岛,释放出更多改革红利。2015年10月,平潭被确定为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以试点建设为契机,平潭结合智慧岛建设,打造“全岛一张网、全岛一平台、全岛一中心、全岛一号通”。此外,平潭还推出12345便民服务热线、“五彩麒麟”APP、“平潭智慧岛”微信公众号等,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平台建设,大大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平潭台湾创业园

投资步入快车道

作为闽台合作的窗口,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平潭吸引了众多境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如何方便企业入驻,加快投资进度?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实实在在地实现简政放权和优化流程最为重要。

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挂牌以来,累计推出12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55项,投资体制改革入选全国自贸区改革创新8个“最佳实践”案例。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5月19日,平潭推出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审批模式,区行政审批局在此前实施的《投资体制改革1.0版》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新的《投资体制改革2.0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2.0版主要的做法,就是将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涉及的147项审批事项合并为26项,并分为四个办理阶段,即规划选址与用地阶段、工可批复阶段、施工设计和招投标阶段、统一验收阶段。在全过程中,实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的‘四个一’运行模式。”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卓华彬介绍,通过“四个一”模式,项目审批涉及的36种表格合并为一个阶段一张,并将256项申报材料精简到19项,整个审批过程所需的99个公章,也减少为1个。

这样的改革,平潭海西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隔离处理中心副主任尹洪雷感触很深。他说,最初准备申请手续时,公司曾请专业人士制作了一张项目前期审批流程表,这张表出来后,着实令人吓了一跳。总共七八十项流程,按正规程序需要350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审批。

投资体制改革2.0版的出现,破解了这道难题。“项目审批时间从一年多缩减到三个多月,申请材料大幅度精简,企业只面向一个窗口,很多事项交由政府跑腿。项目流程一目了然,大大推进了项目顺利落地。”尹洪雷说。

“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以及“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相分离的模式,为项目的推进减少了许多障碍。

投资体制改革2.0版的出现,让平潭项目建设驶上了快车道,有效激发了企业在平潭的投资创业活力。自平潭片区实施“四个一”审批模式至今年7月,新增注册企业5603家,新增注册资本2725.63亿元。

此外,结合平潭产业相关政策,打造产业奖补快车道,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政策红利。2017年1—8月份,产业奖补窗口共受理6636件申请,涵盖总部经济、金融业、海运业、旅游业、台湾居民个税奖补等,已按时限审批办结6626件,审批奖补资金5.4亿多元,同比增长84.48%。

几年来,平潭在体制机制领域不断探索,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在这片热土频频上演,不断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有力推动平潭开放开发建设。


跨境电商货物包装现场

“这样的速度最受我们企业欢迎”

9日,走在平潭金井湾商务营运中心5号大楼,天花板中央有个吹风口正散发冷气,大楼内冰凉清爽。 这个冷气供应不是普通的空调制冷,而是采用管道输送冷水的方式来制冷。

“采用管道输送冷冻水的方式来制冷,中控开机一小时,制冷一整天。不仅高效清洁,还无需空调外机设备,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国家电投集团平潭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广介绍,今年3月,全省首个综合智慧能源站落地平潭,能源站建成后可满足1.5公里内所有楼群同时供冷、供暖需求,未来市民还能通过手机APP控制家中的空调、暖气。

综合智慧能源经济、安全、环保、高效,国家电投已建设了横琴多联供项目、上海漕泾智慧能源项目等多个国内领先的综合智慧能源建设项目。“智慧能源契合平潭开放开发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我们希望能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先进的经验和成功案例,积极参与平潭开发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把平潭打造成‘智慧能源岛’作出贡献。”周广介绍。

2016年8月底,国家电投集团平潭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得益于平潭体制机制改革,国投电力集团平潭能源有限公司在平潭投资建设的智慧能源项目不断提速,其建设的平潭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一期工程的冷站设备从建设到完工只用了4个多月,而这样的项目建设在其他地方经常需要半年到1年。

“这样的速度最受我们企业欢迎。这是我们在平潭建设的示范项目,在审批事项上减了很多环节,而且审批速度特别快,项目协调力度特别大,真正体现出了‘平潭速度’。”周广介绍,这样的审批速度让他们更有信心投资平潭。


岚台直航货运

金融产业走出特色发展路

在平潭,原来除了几家传统金融机构,金融产业发展基本为零。而今,金融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平潭产业发展最大亮点。

“平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政策、区位优势,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推进高效精准服务,逐步形成多层次金融体系。”平潭综合实验区财政金融局副局长、金融办主任林兴禧说,平潭金融产业从无到有,走出一条特色发展路。

走进平潭金井湾商务营运中心,金融产业大厦矗立在眼前。今年4月28日,华通银行、神舟优车、平潭互联网金融协会等19家单位首批入驻金融产业大厦。

今年年初,福建首家民营银行——福建华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注册地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8月5日,福建华通银行业务一部平潭办事处开业。9月12日,华通银行APP移动端上线,极速线上开户、智能存款、实时转账,指尖上的便捷金融,为大众开启智能金融新生活。

“平潭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更加便捷的注册、入驻、运营、奖补等措施,宽松的注册条件、有力的优惠奖补政策,吸引了大批金融及类金融企业争相入驻,实现多业态集聚。”作为第一批入驻金融产业大厦的住户,平潭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黄思龙对这样的营商环境点赞。他说,平潭在金融产业上的政策红利很大,在扶持政策、人才政策、税费减免等方面极具吸引力,这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

今年2月,平潭出台“5+2”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方案,金融业发展是优先发展产业之一。根据方案,力争到2020年,建设形成业态比较丰富、门类相对齐全、适应区域发展、服务海丝的准国际化特色金融集聚区。

金融产业发展,精准招商是关键。今年初以来,区金融办会同招商局、旅游局等单位在香港、北京等地召开多场政策推介会,吸引不少大型企业来岚,如中科创投、硅谷天堂、鹏润控股集团等落地平潭。

发挥金融杠杆效应,助力平潭产业发展。近日,平潭雄鹰、雏鹰基金入围福建自贸试验区十大金融创新项目。依托平潭雏鹰、雄鹰创业投资基金,发挥其招商引资、扶持区内企业成长的作用,目前已投资约1.98亿元,投资的16个项目涵盖了智能可穿戴、软件、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如纳仕达、金康特、旭成科技等,已投项目在账面平均收益率达到50%以上。

魅力平潭,宜居宜业新家园

即时 | 2017-10-10 09:16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主体工程加快建设。 江信恒 摄

东南网10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林霞)这是一个新家园。

历史选择了平潭,给了这座海岛新机遇。几年来,平潭加快构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逐步优化,让更多开放开发成果惠及全岛百姓。

平潭巨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自实验区成立以来,平潭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人居环境和软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朝着建设宜居宜业新家园不断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验区,打造两岸宜居宜业新家园。”平潭综合实验区负责人说。


渔平互通 念望舒 摄

高标准建设最美家园

这是我国建桥史上又一奇迹。8月底,历时3年、耗资3.4个亿打造的自航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在“建桥禁区”的平潭海峡,把1350吨钢桁梁整体吊装到位,标志着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我国目前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也是世界最长、国内首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自2013年11月开建以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频频创造新纪录。

在建的海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是福平铁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根据规划,福平铁路是京福铁路、合福铁路向平潭的延伸,全线总长88.5公里,其中跨海段16.3公里,预计投资244.36亿元。建成后,将大大缩短福州至平潭的时空距离,届时福州将与平潭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和“经济圈”。

这是平潭几代人的梦想,更是实验区成立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几年来,平潭逐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升级城市配套设施,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一座宜居宜业新城市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

打通城市路网“经脉”,全力提升城市道路建设短板。先后建成了平潭海峡大桥及复桥,全面推进“一环两纵两横”城市主干道,加快建设跨海公铁大桥,推动城市市政道路建设。

纵深推进生态建设,做足绿色文章。实施海岛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沙滩、湿地2.35万亩;实施“五绿工程”,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4.1万亩、6800万株,是2010年前十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29%提高到35.8%,是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幅最大的地区。

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扎实推进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1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逐步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借鉴台湾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引进台湾创业团队,策划生成特色主题村旅游品牌。

此外,平潭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项目发展,岛外引调水工程、电力设施、综合管廊、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环卫设施、农贸市场、公厕、公交场站等一批项目加速建设。

……

截至今年7月,平潭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六年来共实施重点项目358个,已开工建设项目296个,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151个,完成投资1476亿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平潭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在今年年初印发的《平潭综合实验区项目建设“加油干2017”活动实施方案》中指出,2017年,平潭将全力推进276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开工项目106个,建成或部分建成95个项目,完成投资371.65亿元。


环岛路美景吸引越来越多骑行爱好者。 念望舒 摄

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十一”假期里,位于岚城片区的竹屿湖公园人来人往,游客的身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脚下的木栈道犹如长龙卧波,风景如诗如画。

“闲庭信步竹屿湖,云卷云舒白鹭飞。”作为一座滨水、活力、宜居、生态的公园,竹屿湖是平潭最大的公园,也是岚岛市民休闲娱乐生活的理想去处。

公园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潭在这项民生事业上的投入,投在了群众的心坎上。先期建成万宝山公园、海渔广场、雕塑园等地,让市民们晨练、纳凉、散步增加了不少好去处。后续还启动“十大公园”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海岛特色和平潭文化品位的主题公园。

城市公园遍地开花,是平潭缔造宜居幸福之城的重要见证。近几年,平潭大力发展“软环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民生保障力的同时,补齐住房建设、教育、文化等民生短板,让城市的发展带来民生福祉。

探索“房票”安置,圆被征迁户“家园梦”,更是平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实践。今年,平潭竹园安置小区、金井安置小区、岚城安置小区、流水安置小区、澳前安置小区等“房票”安置选房工作相继启动,截至9月4日,2505户被征迁户分批次、分阶段选到了满意的新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让百姓满意的学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完成16个标准化学校项目建设,建成福建师大平潭附中、平潭一中新校区等学校,推进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平潭校区建设,并推动台湾高校来岚合作办学。


幸福洋吹沙造地植树造林二期 念望舒 摄

平潭提出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举全区之力实施交通秩序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市场秩序整顿、市民素质提升等四大专项行动,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提升,形成人人参与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服务创建的良好氛围,实现“以创为民,以创利民”。“以创城工作为契机,使平潭的文明程度顺利变轨,进入新的更高领域,并进入常态,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增添一张亮丽的名片。”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的平潭,是一座富有民生温度的宜居新城,开放开发发展成果实现共享,惠及万户千家,市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参与感,也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十八大以来平潭民生支出207.62亿元,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实现了大跨越。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5.2%,新农合参合率达97.8%,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达到3960元,跃居全省最高水平。

在总结过去发展成绩的基础上,平潭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使人民幸福更具“质感”。下一步,将下大力气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力争民生保障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重点公共服务指标达到台湾平均水平;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实效,力争2018年前全区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在“家门口”上好学

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林霞

9月30日,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争先恐后上讲台,围着老师问问题……

“原来师大附中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学校,现在这么好的学校办到家门口来,我们太幸福了。”高一六班学生施驿哲说。“学校配套齐全,管理严格又人性化,同学之间团结协作,老师敬业有耐心。”施驿哲这样评价自己的新学校。

今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正式招生开学。其中,高中一年级招收6个班级,初中一年级招收4个班级。

这所新学校,占地面积125.3亩,总建筑面积81771.74平方米,按照一级达标校的格局规划、设计和建设,内含3栋教学楼、3栋实验楼、1栋综合行政楼等。

高标准设施配备,实现智能化校园管理。在综合文体馆,室内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馆、健身馆和25米游泳池等一应俱全;学校还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医生、专用卫生室,建立心理保健中心,包括谈话室、发泄室、活动室等,为学生和家长减压;利用可兼容的智慧化校园网络中心,学校能采集学生信息,并具有处理、储存等功能,同时配备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等,应用于学校的生活平台、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

学校硬件只是一方面,师资配置更是该校一大亮点。“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力量。”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校长张敏介绍。

据介绍,目前该校有61名教职工。其中,教师队伍具备高“含金量”,硕士学历占比高达60%,主要由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福州时代中学骨干教师、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面向全国招聘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以及面向全区遴选的优秀在职教师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选派来岚任教的教师共有10位。

教学资源高位嫁接,让该校站上更高的起点。该校将共享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资源,还能够在教室内和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线上的同步视频教学。“高中实验班主要学科均由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派出的骨干教师授课。此外,新老师安排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跟岗学习一年,而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及德育专家组教师会定期来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听课、评课、举行专题讲座。”张敏介绍。

致力于打造“区内领先,省内一流,国内著名”中学,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目标明确,旨在平潭教育领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位于环岛路流水段的综合管廊工程 念望舒 摄

“看不见”的民生工程

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林霞

9日,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工程环岛路段。工人们利用起重机将地下综合管廊主体吊起,再放入预先挖好的基坑,整个过程像搭积木一样,与以往施工方式截然不同。

这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的新工艺——整体预制拼装技术,利用加工好的一段段管廊构件,直接构成整体廊道,整体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7至8倍!

“所谓整体预制拼装技术,就是用预先整体制作管廊主体结构的方式取代以往现场浇筑主体的方式。如此一来,在后方工厂生产好的构件,可直接运输到项目场地拼装组建。”中铁(平潭)管廊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余成书说。

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将整体预制的技术运用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是一次技术性飞跃。新技术在绿色环保、节地节材、施工便捷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且现场施工和预制厂生产可同时进行,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平潭打造智慧城市的一个生动实践。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初期,由于基础薄弱,需要大兴土木,免不了道路作业、管道迁移、线路检修,城市的路面隔三岔五反复开挖,老百姓对此抱怨不少。

为解决这一难题,2011年,平潭在建设南北走向主干道中山大道时,探索建设了2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实现124公里长的高压线缆入地,节约用地约2平方公里。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运行“生命线”,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供热、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分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缆线管廊3种。

初期探索初见成效,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铺开。2016年4月,平潭入选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随后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工程(一期)PPP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该项目由中山大道南段电力管廊及市政化改造工程、环岛路绿道及管线工程两部分组成,全长33.43公里(含5.58公里缆线管廊)。

在建的这段综合管廊,将与此前的25公里相连,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到2020年,平潭将形成一个总长100.8公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纵两横四环”综合管廊体系。

地下综合管廊真正体现了平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综合管廊每公里造价7000多万元,虽然造价高,但可以避免重复破路。“其实,管线重复建设和反复开挖造成的浪费更大,综合管廊虽然投入高,但综合社会成本却很合算。”平潭综合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所以,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平潭决定“把钱埋在地下”,将“看不见”的民生工程一步建设到位。

张兆民:全力推动平潭开放开发迈向新台阶

即时 | 2017-10-10 08:58

先行先试 砥砺前行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 张兆民

海坛湾滨海城市景观 念望舒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平潭开放开发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对福建、平潭工作的重要指示,发挥近海对台、生态资源和政策洼地等优势,大胆闯、大胆试,努力探索、先行先试,举全区之力推动开放开发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一、坚持先行先试,推动岚台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

围绕习总书记对平潭提出的打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载体等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积极推动岚台深度融合,探索提出“一岛两标、包容共存、融合发展、两岸共赢”发展路子。率先探索两岸规则对接、标准互通。最大程度采认台湾地区行政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资格,已批准备案注册48家台湾建筑业企业,批准设立6家台资旅行社、4家台湾专科医院,采认台湾执业人员300多名。率先探索聘请台湾专才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启动台湾专才招聘工作,到行政机关任职8人、国企2人、专业技术人员4人,在全国率先实现聘任台胞参与实验区公共管理工作。率先探索聘请台湾村里长参与基层治理。在全国首创聘请台湾村里长担任村委会执行主任,帮助引进台湾村级义工队伍组建、村容村貌改善、家庭医疗照护等方面经验。推动两岸人货往来畅通。开通了平潭至台中、台北2条客运航线和集装箱货运航线、“台平欧”海铁联运专线。实施台车入闽、卡式台胞证、五年免签注等及台海运快件业务试点。截至7月底,经平潭口岸往返两岸人员突破60万人次、卡式台胞证办证人数突破30万人次。

推进岚台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迈进,要加大力度实施“一岛两标”,真正在融合上求突破。进一步推动社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台湾资格、资质、标准的等效认证及监管体系,探索率先赋予台胞居民待遇,深化基层治理合作,规划建设台湾社区。进一步推动文化包容共存。扩大与台湾民间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地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产业合作。积极推动两岸合作办学,吸引具有台湾执教资格的台籍教师到平潭任教,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联合举办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型院校。进一步加大对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扶持。实施“两岸英才行动计划”,继续扶持台创园、小贸市场、文创村及台湾文化广场等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和大学毕业生来平潭落户创业。


二线卡口 念望舒 摄

二、坚持择优而为,努力培育适合海岛禀赋资源的特色产业体系

围绕习总书记指出的不要引来“假宝贝”毁了“真宝贝”和“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要求,我们从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出发,结合资源禀赋和海岛旅游资源以及对台区位优势,认真梳理选择适合平潭实际的产业形态,不搞占地多、高能耗,甚至有污染的一般工业,不搞高大上、不接地气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出当前阶段优先发展有基础、有条件、占地少、没污染的“5+2”产业,即旅游文化康体、总部经济、航运物流、建筑、风能、会展、智慧等产业,并围绕这些产业初步策划生成产业项目114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目前,“5+2”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效地发挥了支撑带动作用。上半年,全区新增“5+2”企业921家,占全区新增企业73.2%,“5+2”产业贡献税收共计10.64亿元,同比增长54.65%,其中地方级税收5.42亿元。

当前,我们重点聚焦发展旅游文化康体、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三大产业。旅游文化康体。打造国际海岛特色观光、南岛语族文化、两岸高端医疗养生、蜜月度假休闲、游艇海钓、时尚运动等产业基地,建设好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引进台湾康复养生、观光医疗、医学美容等高端健康服务产业,建设台湾特色专科医疗产业园。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国际海运快件、跨境电商试点政策优势,重点打造平潭—桃园—日韩欧美的两岸及国际海空联运综合枢纽,提供海外仓、保税仓、物流通道、采购外包、进出口关务等业务。总部经济(金融类金融)。充分发挥中央、省级和实验区三级政策叠加优势,积极推动各类总部机构在平潭落户;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创新,规范发展金融类金融产业,引进各类股权投资企业,促进股权投资与产业项目高效对接,力争到2021年总部经济企业年贡献税收超过50亿元。


竹屿湖公园处处是景 念望舒 摄

三、坚持特色主导,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海岛

围绕习总书记作出的“旅游是平潭最大资源,一定要好好保护,建设国际旅游岛”重要指示,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我们结合区内资源禀赋,注重保护海岛田园风光和山水原生态,推动平潭旅游多元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坛南湾大酒店、平潭国际演艺中心等重要会展场馆建设,实施坛南湾等五大主要景区扩容提标工程,将军山、仙人井、石牌洋等主要景区连接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已建成或正在抓紧推进。实施特色旅游培育工程。引进杨丽萍团队打造《平潭映象》大型舞台剧,吸引“爸爸去哪儿”来平潭拍摄,建设《邓丽君》影视基地;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重点打造足球小镇、甜蜜小镇、红双喜小镇、音乐艺术小镇及文创村、咖啡村、海钓村、茶艺村、风韵古村等一批特色风情小镇和民俗文化村,成功推出“海洋杯”国际自行车赛、沙滩排球赛、风筝冲浪等系列活动。实施旅游宣传推介工程。持续加大平潭旅游宣传推介,精心策划旅游旺季升温百日行动,重点推出平潭蓝国际啤酒节等十项精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清新福建·平潭蓝”旅游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到平潭岛的游客人数保持高速增长,从2009年的31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290万人次,年均增长35%以上,旅游积聚的人气和效益持续提升。

作为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我们要主动对标国际视野和一流标准,紧紧抓住消费时代提档转型的关键期,发现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亮点,用特色化加速精品化、国际化。突出“现代化+原生态”的建设理念。划定生态控制、海岸控制和传统石头厝保护“三条红线”,建设好地下管廊示范城市,积极创建国家海绵城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海湾沙滩、河湖湿地,打造显山露水、增绿添彩“全域生态”空间。突出石头厝、沙滩和岸线资源保护。弘扬独具特色的石头厝传统文化,开展摸查、分类、建档、收储,制定专项规划和管理保护办法,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加强沙滩和岸线资源保护。突出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重点补齐景区交通设施、景区配套设施、景区接待设施等三个短板,建成一批国际标准的高端旅游酒店,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突出特色旅游品牌的培育。发展以海蚀地貌等为特色的海洋旅游、以民俗风情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以休闲运动等为特色的体育旅游,重点是打造滨海休闲、海钓、潜水等旅游项目,积极发展帆船、赛艇、摩托艇、潜水、滑水等海上健身休闲项目。


美丽的坛南湾 念望舒 摄

四、坚持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开放开发的动力和活力

作为全国唯一的综合实验区、第二批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始终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紧紧围绕习总书记“实验区是全国独创,要继续探索”和自贸试验区建设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重要指示,不断探索、着力创新,累计推出12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55项,投资体制改革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8个“最佳实践”案例。探索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实行“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新型监管政策,全国首创“先验放、后报关”“两岸直航客带货”“对台海运快件试点”“简化CEPA、ECFA项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等便利化措施,积极推进两岸关检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推行关检“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探索更加便捷的商事登记制度。全国首推“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照一码、一章审批、印章即刻、当日办结”商事主体登记综合服务模式,将商事主体的设立登记审批时限压缩到3小时以内,成为平潭自贸片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改革措施;全国首创联络地址登记制,无需经营场所也可办理注册手续。探索更加开放的金融服务机制。跨境人民币反向贷款已突破351.57亿元,境外借款、外债比例自律、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等业务快速增长;与台湾的同业往来账户、闽台银团贷款、两岸跨境直贷、新台币特许兑换机构等业务为台企台胞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探索更加高效的管理体制。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县委县政府、自贸片区管委会“五合一”运作,减少了层级、提升了效率,得到中央编办充分肯定;推行“三减二化一提升”,即“减少前置条件、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办理时限,模块化、标准化,提升行政效率”,运转效率普遍提升30%~60%。

发展未有穷期,改革永不止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进展、不断突破。以智慧岛建设为突破口,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智慧岛建设为抓手,打破现有部门分割模式,打造全社会信用体系,统一归集信用信息,构建全岛、全领域、全覆盖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模式,做到社会管理精准。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探索自由岛建设。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依托,借鉴国际自由港建设经验,探索自由岛建设,推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人员往来自由、航运自由、金融部分自由等“五大自由”。以建设“单一窗口”为核心,推进通关机制创新集成。以培育新型业态为支撑,做优特色功能平台。重点发展台海快件、跨境电商、进口台湾冰鲜水产品、台湾带土种苗、花卉等植物繁殖材料等两岸特色贸易业态,拓展“一带一路”等对外合作平台,加强与金砖国家、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通关、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合作。


金井湾新区 念望舒 摄

五、坚持民生优先,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实验区成立之前,平潭是福州的一个贫困县,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差、欠账多。实验区成立后,我们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支出207.62亿元,是之前十年总和的3倍,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实现了大跨越。落实政策惠民。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5.2%,新农合参合率达97.8%,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达3960元,跃居全省最高水平。优化服务利民。持续优化教育、医疗服务,在全省率先实施12年免费教育,完成16个标准化学校项目建设,福建师大平潭附中、省属三甲平潭协和医院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投入或即将投入使用。办好实事为民。坚持每年实施“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实施防护林带和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分别提高到35.8%、35.6%),城乡卫生、市场环境、交通秩序整治有力有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群众居住、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

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力争民生保障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重点公共服务指标达到台湾平均水平。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实施一批补短板工程包,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撤点并校,推动协和医院与区级公立医院建立区域医疗服务技术、医疗服务协作、医疗服务信息“三大平台”,下大力气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实效。坚持用绣花的功夫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将扶贫工作和美丽乡村、国际旅游岛建设相结合,力争2018年前全区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积极推进科技文体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场馆建设,积极承办各类国际性文体赛事,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群众生活。

作为全国唯一的综合实验区,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和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落实“四个转变”,撸起袖子加油干,全面加快开放开发,更好地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建阳:山水园林之城畅行宜居

即时 | 2017-10-09 10:09

建阳(卧龙湾)武夷花花世界的醉美花海。王柳珍 摄

东南网10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赵锦飞 通讯员 王柳珍 邓雪)

三江六岸飞彩虹

9月26日早上,在建阳区供电公司工作的游梦媛发了条朋友圈,喜悦之情深深感染着她的朋友。在她单位楼下,水西大桥通行典礼正在举行,她从七楼俯拍的照片里,水西大桥焕然一新,许多市民拿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

横跨麻阳溪的水西桥原来仅10.2米宽,桥的北边是区政府和西区生态城,桥的南边是建阳一中、南平市第二医院和水南老城区。每到早中晚通勤高峰,桥上车多人多,十分拥堵。由于修建年代久远,桥面已经坑坑洼洼,存在安全隐患。水西大桥于2016年3月开始拓宽改造加固,经过一年半的封闭施工,这座现在宽21.5米、双向四车道的水西大桥重新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交通便利。

距离水西桥不远处,是2014年9月开工建设的五福桥。“我在水南上班,以前骑车从水东大桥绕行,要十几分钟,还常常遇到堵车,要是五福桥建成通车,只需四五分钟的时间,方便多了。”市民廖立告诉记者,像她一样住在水东片区的市民,10月中旬就可以享受到五福桥建成通车带来的便捷。

2016年,考亭大桥的通车将隔河相望的西区生态城和水南片区连接了起来。2011年开始建设的西区生态城,规划居住人口约7万人。水南片区是原南平地区行署所在地,繁华热闹,现有南平市第二医院、建阳一中、体育场等重要民生设施。过去,从水南片区到西区生态城要绕道水西大桥,现在,通过考亭大桥,两个片区已经无缝对接。

“建阳城区三江交汇,三大片区全靠桥梁连接,桥梁的建设和提升,有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可以很好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建阳区副区长叶清勇说。现在,建阳三江六岸飞彩虹,新建七贤桥、考亭大桥、塔山大桥、崇阳溪大桥、南林大桥、林后大桥等6座,加上原来水东、水南、水西、五里樟4座,还有即将竣工的五福桥,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双龙桥和水东二桥,便利快捷的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

打造“外连内畅、全城贯通”的城区道路网络,离不开桥梁的沟通联系。近年来,建阳区围绕“北接西拓”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城区桥梁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建设,一座座飞架而起的大桥,为促进建阳经济社会的发展,方便市民日常生活,提升城市品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拓宽改造的水西桥宽敞便捷。黄志新 摄

千年古邑换新颜

“建阳原来城市建设的思路在旧城改造上,城市品质提升很慢,主要是旧城区空间有限,很难有大的发展。”建阳区规划部门负责人黄瑞祥介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阳组织住建等相关负责人到浙江、上海、江西等地考察取经,回来后,决定“跳出老城做新城”。把新城区建起来,老城区居民就疏导出去了,再回来解决旧城改造问题。在此期间,老城区不大拆大建,而是补交通短板、补民生短板,做好配套设施建设,提升老城区市民的生活品质。

武夷新区的建设对建阳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2009年,建阳就规划了西区生态城方案。这块地的位置十分理想,东面紧邻建阳区政府,南面与建阳水南片区仅一水之隔,北面是武夷新区,西面紧邻京台高速公路,延伸向考亭村及更广阔的天地。

西区生态城规划区总用地面积3.85平方公里,经过5年的开发建设,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投资约17亿元。一大批市政道路、供水供电管网、污水处理管网、防洪堤、回迁安置房等基础设施已建成。建发悦城城市综合体已建成开业,七贤公园、七贤桥等已建成向市民开放。

建阳区规划建设和旅游局局长叶孝有说,南平市对武夷新区和建阳区的城市建设是“一盘棋考虑”,进行了统筹规划,推进同城化发展。建阳区与武夷新区,首先在交通上实现了同城化。建阳主城区道路有“九纵十横”,其中九纵道路大部分对接武夷新区。从建阳区政府开车到武夷新区管委会,仅需十几分钟。

5年前,建阳区和武夷新区之间除了一条大马路,就是山包、河滩。现在纵横交错的柏油路两旁,高楼、公园、星级酒店、汽车4S店等林立,崇阳溪两岸,杂草丛生的河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市民早晚休闲锻炼的亲水平台。

“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建阳区长魏敦盛表示,新城在打造,老城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建阳在加快新城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对旧城改造。路网沟渠同步规划建设,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白改黑、强弱电下地、雨污分离、人行步道和盲道新建或改造……笔直宽敞、绿意盎然的入城口和漂亮的市民活动广场,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

今年,建阳加快推进考亭水美城、环湖栈道、考亭书院、建盏文创园、建阳(卧龙湾)武夷花花世界、麻阳溪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千年古邑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移步即景的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邓忠卫 摄

再造新城美如画

9月23日是个晴朗凉爽的周末,武夷山市民王先生和妻子又一次带着两个女儿,驱车约1个小时,从武夷山城区来到建阳过周末。从早上到天黑,这一家四口在位于建阳西区生态城的建发悦城城市综合体里玩了一整天,各种美食和游乐项目让大人孩子流连忘返。建阳以及周边县市群众普遍认为,这座闽北最大的商业综合体,提升了建阳的品质。

“前几年,在建阳,能逛的地方比较少,晚上和周末只能去中山广场逛街,和朋友在小店里聚聚。现在不一样了,建发悦城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多姿多彩的游戏区,有视听一流的巨幕影院,有芳香四溢的咖啡店,集购物、饮食及娱乐设施于一体。我和朋友空闲时都爱去建发悦城玩,买衣服、看电影、喝咖啡,感觉棒极了。”建阳市民李庚林对记者说。

除了商业综合体,整个西区生态城都成为了建阳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去处。建发悦城城市综合体与麻阳溪亲水平台之间的地带,有建盏一条街、茗品文化一条街和建本展示馆,这些具有建阳文化特色的设施,成了市民招待外地朋友的极佳地点。“这让西区生态城变得格外有文化味,外地来的朋友,带他们去喝喝茶、把玩建盏、欣赏建本,我觉得很有面子。”李庚林说。

现在,越来越多南平市民产生了到武夷新区和建阳区置业的计划。西区生态城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早已成为一片投资置业的沃土。

“我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到西区生态城买房的客户,客户都反映现在真是‘一房难求’呀。”建阳某房地产公司的置业顾问小刘说。最近,建阳新开楼盘需要摇号抢购,这在闽北属于“独一处”。

建发悦城城市综合体店面开业率达95%以上,周末日均流量2万人次;西区生态城建设中的地产项目有11个,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建阳区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外国语学校在此建设的新校区均已竣工投用;占地70亩的人民公园即将投入使用;建发、人民公园地下停车场的开放还大大缓解了停车压力……

“西区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再造了一座新城。”建阳区潭城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年说。

“不断深化‘北接西拓’发展战略,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2.8平方公里扩大到20.8平方公里。”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建阳将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的建设;加快与武夷新区同城化发展,推进交通路网、市政设施、生态环保和商贸旅游等项目建设,让百姓共享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建阳。

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

即时 | 2017-10-09 09:56

建瓯市东游镇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 魏永青 摄

东南网10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赵锦飞 通讯员 魏剑生)建瓯是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现有贫困村36个、贫困户4889户、贫困人口11047人。面对发展基础差、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等现状,该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组织“一号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精准发力,吹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支部帮扶

今年56岁的吕元鑫,是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人,自3岁患了脊柱结核病,就一直佝偻着,身高与10岁儿童差不多。高中毕业后,他回村以修理家电为生。然而,40多岁时,他眼睛坏了,再也看不清精细的电路。顽强的吕元鑫转而养殖山羊,经过10多年努力,年收入最高时达到2万元。近年来,由于脊柱变形压迫神经,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作为家庭支柱,他不得不在今年3月把羊全部卖掉,做了手术。

再度陷入窘境的吕元鑫一家,希望重新开始。去年7月,下派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郭星峰来到他家,为他带来了扶贫小额贷款申请表。吕元鑫4天后就拿到5万元贷款,一年的利息不到300元。还没摘掉手术康复用的护具,他就跑去预订了100头羊,又预订一块地建设羊圈,全家人对脱贫充满了信心。

针对类似吕元鑫这样有技术、有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的贫困群体,建瓯市通过支部帮扶,全面推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机制,让贫困户恢复“造血”功能。截至8月,该市投入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金1200万元,投放扶贫小额担保贷款817户共3904万元。

党建助推

吕元鑫尚有劳动能力,能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而有些贫困户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就需要靠村集体“兜底”。但有的贫困村自身也是零收入,怎么办?

针对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的现状,建瓯市由村党组织牵头,发展“支部+公司”“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基地”等基层党建助推扶贫模式的党支部就有36个,带动贫困户900多户。

“这一个项目,就解决了我们村集体脱贫的难题。”近日,建瓯市吉阳镇巨历口村党支部书记范兴旺对记者说。村里新建的50千瓦光伏电站,从今年1月23日起已发电约3万千瓦时,为村集体增收约3万元。

圣元太阳能是建瓯本土企业,依托其技术优势,该市在贫困村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该市投资1900万元在36个村量身定制光伏发电项目。首批14个村的光伏电站已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692.22千瓦。通过远程监控平台数据分析,每座电站平均每天发电151千瓦时,1千瓦时电卖0.98元。

与此同时,建瓯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贫困户自愿”的原则,让贫困户自由选择分散或集中式建设光伏电站。分散式,是指贫困户在自家屋顶建设光伏电站。集中式,是指由圣元太阳能集中建设1000千瓦光伏电站,再由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筹资给公司,公司每年给贫困户分红3750元,三年后贫困户这笔小额信贷由公司偿还。


建瓯电商产业园项目总投资4.24亿元,目前已有34家电商企业入驻。 魏永青 摄

党群同心

党员是贫困户脱贫的领头羊。按照“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原则,建瓯市确定帮扶单位,派出驻村工作队,采取包乡包村包户的方式,实现帮扶力量全覆盖,形成处处都有主阵地、人人都是战斗员的攻坚形势。

建瓯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点一个以上贫困村,全市72个单位联挂帮扶36个贫困村,今年初以来市直单位落实帮扶资金324万元,结对帮扶贫困户320户928人。该市在各村党组织实施“321结对”帮扶机制,即村主干、其他村干部和有能力的党员每人分别结对帮扶3户、2户和1户贫困户。在川石乡慈口村,党员结对帮扶的就有20户56人。这些党员定期到贫困户家里走访、出谋划策,目前村里已经发展雷竹脱贫项目1000多亩。

同时,为了确保党旗纯洁地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和群众的心中,建瓯市纪委严查扶贫领域的违纪问题,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创新发展机制 拓展工业版图

建瓯打造升级版工业

东南网10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赵锦飞 通讯员 魏剑生) 过去的一年,建瓯市谋划在补齐工业短板上寻求突破,如今,在南平市“四比六促”号角催动下,建瓯在工业园区管理机制、资本运营水平、产业发展水平、行政服务水平等方面获得大幅度提升,一个升级版的工业发展新版图已然呈现。

建瓯市形成了分布在城乡的三个工业园区,即城东工业园区、莲花坪工业园区(位于东峰镇)、丰乐工业园区(位于徐墩镇)。三个园区多年来各自为战,遇到发展瓶颈。今年初以来,建瓯市构建了“一园三区”的新架构,将三个园区整合到建瓯市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统一管理之下,并重新对园区发展编修了15年的发展规划,总面积扩大到3万亩。

新设立的建瓯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建瓯市工业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模式,从建瓯市直各部门抽调了20多名干部充实到园区管委会,全面开展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和企业服务管理等工作。建瓯市工业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则下设三个全资子公司,负责三个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

园区管委会成立了经济开发部,开展投融资方面的运作,目前,已经向省农发行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贷款2亿元,项目已在申报中;设立了建瓯市产业发展基金,基金初期规模为2.5亿元;已经有3家国际、国内的风投公司、产业基金前来洽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目前,建瓯华宇集团已获得了产业基金的注入。

建瓯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实行干部派驻企业制度,及时破解企业发展中难题。针对园区中的“僵尸企业”,管委会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为债权银行、负债企业、闲置企业、接盘的意向企业构筑沟通平台,目前已经通过租赁困难企业厂房或重组等形式,引入2家新入驻企业或扩大生产企业。


聚力攻坚,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

——访建瓯市委书记丘毅

□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赵锦飞 通讯员 魏剑生

建瓯加快“三江六岸”绿道、生态、水系景观建设,新建一批重要节点景观工程。吴震 摄

总投资32.9亿元的“水美城市‘三江六岸’”城市提升PPP项目开工;引进省招标集团设立了10亿元的闽招绿色发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参加南平市投资项目(杭州)推介洽谈会,签下了绿晟LED照明等4个项目,总投资5.2亿元……

“‘四比六促’激发了建瓯干事创业的热情,开拓了大项目、大资金竞相涌入的新局面,加快建瓯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近日,建瓯市委书记丘毅说,时不我待,当下,建瓯将在扩投资、促转型、补短板、强督察上持续发力,争先进位走前头。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丘毅认为,建瓯市“四比六促”活动要狠抓投资这个稳增长的“定海神针”。要坚持“一把手”抓招商,对看准的企业、认定的项目要舍得给“一把米”、舍得给政策,把有实力的企业、有带动力的项目引进来;要整合全市电商、物流资源,加快推进电商园、笋竹产业“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项目建设,完成浙江传化物流和德峰物流合作重组项目。

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的源动力。丘毅说,建瓯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一是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制定工业正向激励办法和工业稳增长政策,落实领导干部帮扶企业机制,建立重点骨干企业需求清单,“一月一对账一销号”,尤其强化对利树集团、华宇集团、芝星炭业等8家省上市后备企业的精准帮扶。二要做活做优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医养结合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业态,积极申请筹建闽北快递行业分拨中心;大力培育徐墩根艺、小松运动休闲、吉阳四宝等特色小镇和康养基地,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三要做精做特现代农业。围绕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一区四带”,着力稳面积、提品质、深加工、增效益,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推动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补短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丘毅说,建瓯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聚焦需求发力。如在“硬短板”方面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重点推进水美城市、交通畅通、城乡环卫等10大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工程,组织实施项目79个,总投资205.76亿元,既惠民生、优环境,又扩投资、稳增长;在“软短板”方面既要注重借智引智,释放人才政策效应,引进一批高端优秀人才,更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包括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出来就要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丘毅表示,建瓯在“四比六促”基础上,自加压力,增加了“问题楼盘处置、不良贷款化解、信访积案调处、项目融资服务、电子商务发展”等五项重点工作,做到“四比六促五推动”。为此,该市广大党员干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务实的作风,敢作为、敢担当,并建立了一线考察、督察问效等机制,推动问题快解决、项目快推进、工作快落实,为建设滨江生态园林城市和“四富四美”新建瓯做出新贡献。

创新点睛,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

即时 | 2017-10-09 09:28

在绿色发展路上,南平以绿色为底,以创新为径,在理念、模式、产业上进行探索创新,着力点绿成金

武夷风光 邱汝泉 摄

东南网10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吴柳滔)9月26日,在中联部福建主题宣介会上,作为福建省的代表之一,南平分享了绿色创新发展的故事,获得大家的高度关注。围绕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创新”,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富民强市,实现绿色惠民。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培育加快绿色发展新动能和开辟实现绿色惠民新路径,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中的三个重要意义。作为我省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域,南平市用创新之光点亮绿色发展路,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南平路径。


武夷新区红花绿树相互掩映。 陈长德 摄

理念创新的故事:走出捧着“金饭碗”受穷的老路子

在南平,有个故事流传很广:上世纪90年代,一位日本友人到武夷山旅游,对武夷山的生态环境赞叹不已,他对南平的同志说,如果武夷山在日本,可以养活近一半的日本人。当时南平的同志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就变成能够养活一半日本人的“金山银山”?

故事发人深省。大而不强,是南平一些主导产业现状的真实写照。南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去年旅游收入463.57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5%,但是产品业态单一,存在国际游客比重低、游客过夜率不够高等结构性问题,好山好水并未做好文章。南平的困境也是国内许多城市发展的共同困扰。我国一些地方生态优美,但是经济发展不起来,百姓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帽子。南平市主要领导说,问题的症结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实践不够,以问题为导向,需要打破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谋划发展,把资源转化为资本、资金,变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才不会捧着“金饭碗”受穷。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引领着发展实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南平市从观念、理念上进行大解放,多点供给侧改革思维,绿色产品也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把脉消费端的需求变化,优化供给结构,减少无效供给、低端供给,把一手生态好牌打出好局。


建阳城市新绿 林盛瑀 摄

农业是推动青山变金山的破题之举。从农业大市变成农业强市,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主动对接消费新需求,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7家,粮食、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有口皆碑。福建武夷纯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峋说,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企业深耕福建、长三角市场,让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南平的绿色农业要提质升级,对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高端消费需求,作为这些城市的‘厨房’,这样的体量才能强链、延链,带动一二三产融合。”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四海博士说。

思路一变天地宽。

以新理念来谋篇布局,南平旅游业发展也迎来新机遇。“十二五”期间,南平累计接待游客超1.1亿人次,年均增长17.3%,态势喜人。但是,旅游业面临从“传统消费”到“特色消费”“品质消费”的需求升级,新需求呼唤新供给,目前南平旅游业的产品和业态比较单一,缺乏新产品、新业态、新元素,水和文化的文章没有深入挖掘。南平的水资源很丰富,10个县(市、区)中心城区都依山傍水,少则一条、多则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6条,人均拥有水资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

由此,南平市围绕全域旅游,以水补山,以山带水,在国内首创“水美城市”建设,将流域治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市改造等结合起来,既完善城市功能,又丰富旅游产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让各类游客都能在南平找到好去处。目前,南平共谋划实施“水美城市”项目12个,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新优势,为国家水利部推广“水美城市”建设提供样板。

与时俱进,因时而新,理念科学,思想破冰,南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开辟新境界。


武夷新区江边公园 张正松 摄

产业创新的故事: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子

位于闽北偏远山区的顺昌县郑坊镇,靠着好山好水引来了金凤凰——欧浦登(顺昌)光学有限公司。被青山绿水环抱的1万平方米厂房,洁净度达到100级,几乎直接达到了无尘车间的要求,生产高端电子产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样的电视面板、手机屏生产项目,顺昌基地的产品良率比昆山、深圳基地提高5%~8%。今年7月26日,全球首条固态全贴合智能平板生产线在顺昌欧浦登投产,生产线采用固态胶全贴合、高透防眩玻璃等4项发明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欧浦登点绿成金的故事在闽北广为人知。这家山区民企立足生态,进军不被大家看好的数字信息产业,闯出了一片天。青山变金山,需要产业作为重要支撑。精准选择产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是南平这样的生态优越区域后发崛起的追求。

南平借梯登高,邀请中国工程院等院所的20多位院士专家出谋献策,选准与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制品、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逐个研究编制发展规划,反复深入论证,绘好青山变金山的“施工图”。邀请高层次的专家团队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是南平一项创新性革命性的工作,我们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日,顺昌欧浦登公司的无尘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检测。该公司目前拥有玻璃精准膜贴合、触摸屏等数十项发明专利、实用和外观专利。 朱宇摄

围绕七大产业布局,南平蹄疾步稳。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形成了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机电制造等主导产业。去年,这些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对南平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5%。目前,圣农、“五南”(南孚、南缆、南纺、南纸、南铝)这样的“大块头”向绿色制造进军,正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圣农准备投资160亿元再造一个圣农,南铝、太阳电缆、南纺等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加快实施,撑起了南平发展的脊梁。

与此同时,充分挖掘绿色发展优势潜能,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风起云涌,成为南平发展的新增长极。今年,24个项目列入省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70.91亿元。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商——浪潮集团在南平投资50亿元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石墨烯产业园将落户延平区,打造上下游紧密结合、闭环完整的石墨烯智能大制造平台及其产业链业态。

“通过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构建绿色制造新体系,打造闽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使绿色制造成为推动南平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南平市经信委总经济师翁建清说。


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作业。多年来,虹润公司坚持科技创新,拥有500多项国家专利及100多项软件版权登记,研发了小型机器人自动点焊机、精雕机工装夹具制作系统、自动校表系统、条码扫描系统。该公司产品还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生产、核电高铁、采矿冶金、石油石化、食品医药、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农业环保等领域。 朱宇 摄

南平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协调,第三产业挺立潮头,正成为南平发展的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2012年至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5.93%,列全省第一位,打响了闽北特色文化品牌。未来,南平将打造以武夷新区和延平新城为两大中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圈。健康养生产业方兴未艾,生态武夷、健康武夷、文化武夷将深度融入,产业将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朱四海认为,南平产业版图有的放矢,聚焦三种服务对象:旅游者,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老年人,精英群体。“特别是精英群体,这是建设新南平的生力军,以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和浙商系为代表的浙江创业‘新四军’值得南平借鉴学习。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生态条件的日益优越,吸引精英群体完全有可能。”

新产业焕发新动能,七大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在南平山水画廊之间展开新的产业画卷。


光泽县丰圣智能温室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的工人在全程无害化智能玻璃温室采摘小西红柿。该基地从荷兰引进的温室控制系统可实时将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传到电脑终端,由计算机精确进行日常管理。这种智慧设施保证了小西红柿四季不断产,年产量比普通地栽高出8至10倍。黄杰敏摄

模式创新的故事: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

在光泽,作为中国最大的肉鸡生产加工企业,圣农集团“生态鸡”名声在外,截至目前已经7次成为国内外重大赛事会议的指定鸡肉供应商。去年,农业部通过圣农公司肉鸡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评审验收,这个牌子拿到后,1吨鸡肉的价格上涨1000元,1年就多出10亿元的利润。

圣农鸡肉增值靠的是青山绿水品牌的力量。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能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

为此,南平从制度上破冰,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谋划了绿色发展创新大会暨绿色农业项目资本对接会、绿色发展创新大会暨旅游项目与资本专场对接会,打造新平台,让环境、品牌、金融、技术、人才等要素一起碰撞出火花,优化要素配置效率。“紧扣绿色和创新,搭建了产、学、研、用结合,项目、金融、技术、人才对接的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指出。


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二厂一座单体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相当于18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的“巨无霸”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公司近年来不断进行产能扩张,已发展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产品品种最齐全的电线电缆企业,产品涵盖1000多个型号、2.5万个规格,具备为国内外各级重点工程提供全方位配套的能力。 罗光耀 摄

两场对接会吹响了南平市点绿成金的集结号,各种要素在这里汇聚。首场对接会现场签约现代农业招商项目26项,达成融资合作项目57项,对接技术需求50项,28家大型商超、30家电商企业与73家农产品生产企业“联姻”;第二场对接会现场签约旅游产业项目26项,总投资317亿元,超过50亿元的“高大上”项目就有两个,并与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等签订4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武夷大旅游转型升级。

引入专业人做专业事,统一品牌运作,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营销推介。定标准,提品质,创品牌,完成茶、竹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年内还将完成锥栗、肉鸡、食用菌3个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福建省品牌建设促进会合作,实施“武夷”品牌建设工程,全市共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件、中国驰名商标25件,改变了过去农产品质优价低、有口碑无名牌的局面。

南平市领导说,模式创新是创新创业的高端形态,是改变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南平通过模式创新,既打响武夷品牌,又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目前,南平还在谋划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等专场对接会,不断深挖绿色生态资源的市场价值,让绿色惠及更多群众。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扭住创新牛鼻子,绿色南平走出一条有别于沿海地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不断书写着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华章。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即时 | 2017-10-09 08:37

南平风貌 罗光耀 摄

□中共南平市委书记 袁毅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战略部署,聚焦“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主旋律、最强音,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根本指导,是引领当代中国胜利前进的行动指南,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7·26”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带着深厚感情、带着责任担当深学笃行、真信真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坚持以系列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坚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在思想上充分信赖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感情上深刻拥戴核心。我们坚持以系列讲话精神引领航向、统领发展,自觉运用讲话精神指导工作实践,结合南平实际,明确了“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在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绿色发展、补齐民生短板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研究提出一系列措施,把学习成效体现在完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跨越发展上,推动讲话精神在南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得出的科学论断,深刻阐述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和科学把握。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时,就要求南平“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我们始终牢记嘱托,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致力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路子,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域、绿色产业的新兴基地、幸福宜居的美好家园,着力在建设新福建中做出特色。过去五年,全市GDP年均增长9.5%,规模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9%、11.8%,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长7.4%,固投增长15.9%,公共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5.9%、9%。

一是着力产业强支撑。围绕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支撑点放在产业上,选准与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现代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高起点编制七大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并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咨询论证,以规划引领绿色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点绿成金、富民强市。同时,围绕七大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举办现代绿色农业、旅游项目资本对接会,打通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对接绿色产业的通道,总投资215亿元的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等一批项目落地南平,申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正式获批,圣农、南孚、南铝、太阳电缆等现有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五年来,全市净增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15家,新增“新三板”上市企业11家。

二是着力项目补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我们以补短板为突破口,组织实施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百日攻坚”,开展“四比六促”“工作落实月”活动,攻克了一批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症痼疾,创造了许多攻坚速度,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短板。交通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南平迈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车里程均居福建省首位,实现县县通高速。在全国首创“水美城市”建设,把城市补短板与流域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快推进12个总投资300亿元的水美城市项目,以水补山、以山带水,打造水美城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南平。继续策划实施一批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三是着力新区拓空间。建设武夷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是南平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极的战略突破口。我们把握国务院批准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机遇,围绕2018年启动搬迁的目标,坚持“高点站位、集聚开发、产城联动”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武夷新区建设,先后筹集各类资金295亿元,全力推进童游、将口、兴田三大组团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南林核心区,303快速通道、云谷小区、轨道交通、水资源配置等一批搬迁必备工程加速推进,引进落地了海源新材料、浪潮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武夷新区中心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同步推进延平中心城市建设,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滚动实施一批城市改造、完善公共服务的补短板项目,城市功能形象有效提升。

四是着力深改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办法创新突破、推动发展,结合南平实际探索创新,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抓试点先行,扎实推进赋予南平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试点任务,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做法在全省推广,林业碳汇交易在全省率先突破。抓重点突破,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在全省建立重点工作责任和问题情况督查平台;深化投融资改革,设立百亿产业基金、五十亿股权投资基金、十亿PPP引导基金,促进金融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有效对接;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帮助总结提升的“南平机制”,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打通科技服务绿色发展的通道。抓环境优化,针对制约发展的人才问题,出台人才工作十条措施,每年投入2亿元人才经费,并保持年10%的增长,用于引进高端人才到南平创业发展。同时,制定稳定本土人才保障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

五是着力共享惠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更多新增财力投入民生领域,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超过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3%和10.9%。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落实“造血式”“减负式”“兜底式”“搬迁式”等扶贫措施,建立商业医疗保险托底、党组织结对帮扶贫困户子女就学等机制,累计脱贫18.46万人。把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教育“双高普九”提前实现,养老、医疗、生育等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水青山,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在半年左右时间里,全市拆除养殖场7130家,削减生猪401.77万头,畜禽养殖重点区域延平区劣V类流域从原来20条减少到目前的1条;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从71.1%提高到77.3%,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前列。

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加快南平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大的勇气抓紧抓好。我们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自觉把管党治党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五抓五看”要求,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我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好理论武装,突出“关键少数”,把忠诚干净担当和“四个人”“四个有”的要求融入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和党组织生活中,并通过“走出去考察、请进来教学、沉下去磨炼”推动各级干部解放思想、提升能力,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着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骨干队伍。我们着力提振干部精气神,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举,建立容错会审和问责会审机制,完善一线考察、一线巡察、一线督查机制,营造敢抓敢管、敢拼敢闯的宽松环境;结合“百日攻坚”等,提拔重用一批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表彰一批有功集体和先进个人,对作风不实、执行不力、担当不足、为官不为等问题加大督查问效、执纪问责力度,树立注重实绩、实干拼创的鲜明导向。我们持续深化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坚持典型引路,突出特色深化学习廖俊波精神,在廖俊波同志工作过的地方建立9个现场教学点,“一月一主题”分层分类有重点地深入学习,并在各领域选树一批廖俊波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激励广大干部立足岗位担当尽责、拼搏实干。我们扎实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支部、延伸到基层,统筹推进农村、学校、机关、社区、国企、非公企业等领域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带群建、群建壮党建”、村级党组织达标创星、选派村级党建指导员等做法,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善工程,加快推进党建富民强村, 农村基层党建“四个一”机制等在全省推广。我们以零容忍的态度狠抓正风肃纪,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市县党委巡察,推进市县派驻监督全覆盖,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未来,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干拼创、砥砺奋进,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跨越发展,以“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大美南平

□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吴柳滔

今日之闽北,山美水美颜值高,还有一种别样之美:有一种速度不断镌刻在闽北大地上,无论是重点工程,还是民生事业,快节奏、快效率,快行动,成为“新常态”;有一股新风吹遍武夷大地,无论是工作一线,还是服务窗口,提振精气神,担当作为,成为“新气象”。

且看南平创下的一项项速度:不到两个月,全市拆除关闭生猪养殖场6566家,存栏生猪由2月份225.9万头削减至3月31日的12.5万头,创下全省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时间最短、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战绩;百日攻坚期间,南平谋划、招商、开工、竣工的项目总数超1000项,实施城市综合整治项目1709项,完成征地5.98万亩,拆迁102.19万平方米;短短7个多月,松溪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水美城市”项目开工,创造了“松溪速度”,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好中加快,早见成效,点赞的群众随处可见。那么,南平速度是如何炼成的?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靠的正是南平上下一心、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干事创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要啃下一个个“硬骨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钉子精神,拿出敢于担当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缘此,南平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并举,建立容错会审和问责会审机制,推行“一线工作法”“倒逼工作法”“工作落实月”“隔周无会”制度,营造了敢拼敢闯、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指挥棒”一转,南平上下迸发出强劲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广大干部以廖俊波同志为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激情创业,提速提效,涌现出一大批生动感人的故事。延平区太平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一个月,全镇80%的养殖场拆除了;建阳区围绕南林核心区征迁任务,256名领导干部充实征迁一线,把征迁指挥部搬到群众中,三个月完成的征迁量超过前两年总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正是这样的新气象,成就更快的速度,工作只争朝夕,新南平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南平10个县市区都依山傍水,不可避免带来“块阜之山,营宇狭小”的问题,更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城乡杂乱无章。经过大力整治,城乡面貌脱胎换骨,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颜值生态之城。产业南平行稳致远,七大绿色产业体系与青山绿水同频共振,为南平发展留下一张泽被长远的宏伟蓝图。老百姓获得感满满,南平把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工作具体化为项目和投资,以项目为抓手和载体,实施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2081个。通过创新“综合受理、一窗收发”“超时默许、缺席默认”等制度,平均每个事项用时1.34个工作日,比承诺时限缩短3.31个工作日,群众办事更便捷。

我们为南平速度与激情叫好,这就是新南平气象磅礴的大美画卷,更希望这种大美之风能驰而不息,让更多好项目、大项目落地开花,锻造南平跨越发展的“新筋骨”,让更多发展红利惠及群众。

武平的美丽嬗变:敢为天下先 青山变金山

即时 | 2017-09-27 12:26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森林人家城厢云礤村 李国潮 马悦 摄

东南网9月27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杰 戴敏 通讯员 王发祥 钟茂富)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武平县调研,对武平林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从此,一场被称之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次伟大革命”的林权制度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武平县推开,并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15年来,这场由“山底”到“山顶”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武平林业发展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嬗变,不仅赢得了广大林农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而且引来了全国的广泛关注。

15年来,武平县一直秉持着“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自我革命精神,积极探索、持续改革、大胆突破,从“四权”“三率先”到“两统一”,持续为全国林改探路、拓路。武平林改的成功实践,为全省、全国林改起到了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成了全国借鉴的样本。

今年7月27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在武平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武平县持续推进林改的经验和做法。


万亩人工林场 张乃彬 李凌生 摄

破解难题 勇当林改探路者

武平地处闽西老区,土地面积263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19个村(居),总人口39.2万,是革命老区县、原中央苏区县、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林业,曾是武平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

2001年以前,武平县和全国大小林区一样,尽管相继开展了林业“三定”、落实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等改革工作,但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等体制机制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严重挫伤林农的积极性,林业发展存在“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大难题。改革势在必行。

“五大难题”,根在集体林权制度。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01年6月,武平开启了一场自我革命,选择万安乡捷文村为试点,把集体林均山到户,并颁发了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随之形成了以“四权”,即“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林改模式。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林权证。2002年4月,武平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既没有上级授权,也没具体法律依据,更没其他地方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武平全县上下顶着巨大压力拉开了全县林改的序幕,在全国“领跑”第一步。

山分了,林权证发了,但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发下去的证算不算数,分下来的山会不会被收回,武平干群的心始终不踏实,这可是像当年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一样的大事啊!

在这关键时刻,2002年6月,时任省长习近平到武平调研,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指示,为林改一锤定音。

武平林改经验由此逐步向全省、全国铺开,武平最早提出的“四权”等林改模式被吸纳进中共中央、国务院2008年6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成为国家林改举措。武平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


美丽的武平平川河畔(李国潮 唐亚新 摄)

兴林富民 推进林改“升级版”

“分山到户”仅仅是林改的第一步,如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尽快引导林农走上“不砍树也能致富”之路,才是林改的核心目标和关键所在。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武平林业发展的“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等“新五难”问题开始摆在党委政府和老百姓面前。“新五难”的突出问题在产权交易制度。

对此,武平推动林改向纵深发展,再一次以自我革命精神创造性地实现了“三个率先”,即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了林农资产,实现林业发展“有钱投”;率先探索商品林赎买,通过赎买、租赁、置换等方式,让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绿色不动产”;率先探索借“林”扶贫,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

2013年10月,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领导到武平调研林改工作,对武平率先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同年10月,武平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今年9月,武平县又被确定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

作为我省23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的武平,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结合精准扶贫,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林下经济经营单位及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并通过“政府引导、种养结合,创建基地、培育特色,拓宽路子、精准到户”,率先在全国探索“借林”扶贫模式。2016年,武平获评“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种草珊瑚技术要求不高,效益却挺高,亩产值能达到6000元。”民主乡林荣村有2万多亩山地,大多是阔叶林,非常适合种植草珊瑚。去年,村民王传龙投资20多万元购买8万多株草珊瑚种苗。草珊瑚当年种当年收,目前,村里有11户林农跟着王传龙学着种植草珊瑚1000多亩,户均增收10余万元。

中堡镇梧地村林农连永聪听说县里对发展林下经济在技术、资金上都有扶持,便投入资金发展林下养鸡。目前他的养殖规模达到5万羽,每年出产10万多只鸡,产值40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100户林农开展林下养殖。

这些林农的致富经,正是全国林改标杆县持续推进林改“升级版”建设,促进“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武平持续通过出台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得益于这些利好政策,林农实现不砍树也致富,正是“山添新绿、林改催生了好生态,点绿成金、林下经济助农致富”。

2016年,武平县林下经济实现产值24.22亿元,同比增长22.7%;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89万亩,年产值10.78亿元,成为全省15个花卉种植面积万亩县之一。新型林业经济实体组织发展迅速,共有省林业厅授牌的“森林人家”48家,全县培育形成新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达92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瀑布1(王发祥 邱妤 摄)

统筹发展 生态产业创佳绩

依托生态优势,武平县还突出抓好文化生态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策划建设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实现“山上山下”统筹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推进,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交相辉映。

15年的改革探路,武平县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和“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科学决策。

武平林农,从“靠山吃山”向“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靠山富山”转变。林改,让林农脱贫致富;林改,让社会和谐安定;林改,还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

今天的武平,生态更美、百姓更富了。15年,武平县造林面积71.5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达79.7%,被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县、全国绿化模范县。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万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增加了8.1倍。

今天的武平,发展更快、社会更和谐了。15年,武平县财政收入增长近10倍,原先的国定贫困县连续两年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并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近期还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发展没有终点、改革永不停步。作为“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中再创佳绩。

龙岩:传承“红色基因”,提振干事精气神

即时 | 2017-09-27 12:20

近年来,龙岩市党建工作亮点频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发挥红色优势,创新方式方法,打造党课新模式,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永定“土楼e支部”流动党员与家乡贫困户结“亲戚”。(资料图片)

东南网9月27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敏 通讯员 温连光)“各位网友,大家好!《‘章’口就来》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新罗区西城街道西安社区党委书记章联生,我也是新罗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督导员。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如何做合格党员。”9月15日下午4点,《“章”口就来》网络直播在新罗区西安社区直播间准时开播……

《“章”口就来》作为全省首个党课网络直播节目,这种党课新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自2016年以来,龙岩市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挖掘和拓展红色优势,创造了许多“学”“做”新形式和新载体,增强闽西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网络直播和山歌,创党课新模式

今年6月30日,第一期《“章”口就来》顺利开播。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章联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与网友互动交流。至今播出的6期《“章”口就来》网络直播,网友关注量达300余万人次。

“没想到网络直播的效果这么好。”章联生说,这些年他在全国各地讲党课时,感到传统党课形式单一,受众人数少,有很大局限性,而网络直播党课受众更广、更接地气、更加便捷。

7月25日,省领导到西安社区调研时,对《“章”口就来》网络直播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运用“互联网+党课”开辟网上课堂,借助当下火热的网络直播形式,既让传统党课“换装变身”,也为基层党员开启了“零距离”学习互动新模式。

9月20日,在永定湖坑镇洪坑村土楼前,一场特别的山歌“表演”正在进行。“打起快板走上台,‘两学一做’讲起来,党中央来发号召,‘两学一做’动员开……”原来,这是永定土楼旅游公司党员李桂芳自谱自导自演,以客家山歌快板的方式说唱“两学一做”,引来当地村民和游客的阵阵掌声。

今年初以来,永定区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载体,组织基层党员编写山歌、快板。由于客家快板山歌宣传内容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易懂,很快在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传唱。

此外,新罗区中城街道北门社区开展的“阳光送学”活动,有效保持老党员退休不退党、离岗不离党的热情;长汀县建立“乡镇党委书记月谈会”,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纳入会议常态化内容……

既利用网络直播新“利器”,又借助客家山歌这个老传统,龙岩市各级党组织,纷纷发挥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创新形式让“两学一做”入脑入心,让广大党员学得进、悟得深。


新罗西安社区党员入户访民情。(资料图片)

用好红色资源,“红色基因”融血脉

9月23日,龙岩古田干部学院又迎来一批新的党员干部学员,他们将在此进行为期2天的教育培训。

闽西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发源地,素有“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光荣传统,党内历次主题教育均创造了“龙岩经验”。

丰富的红色资源也成了龙岩市的特色教育优势。2014年10月,被称为“新古田会议”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上杭古田召开。在此次会议后,龙岩市提出要把古田建设成与延安、井冈山齐名的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市内外开展党性教育培训。

古田干部学院应运而生,其宗旨就是“从古田再出发,让所有学员找到‘初心’,实现‘铸魂育人’的目的,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古田干部学院也和其他8个市级、97个县级(市直)党性教育基地一起,构成了龙岩市思想建党理论教育培训基地群,提炼了“二十年红旗不倒”“建党建军里程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特色主题,目前受众累计达16万人次。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除了必修教材,龙岩市委组织部门还结合龙岩红色优势,开设了30多门特色精品课程和系列教科书,并拍摄《血脉》红色微电影,这些本地特色教材既生动又经典,深受党员欢迎。


龙岩市纪委工作人员查阅经费使用票据,遏制“四风”反弹。(资料图片)

争当红土先锋,知行合一助发展

龙岩激励广大党员走前头、作表率,积极投身到“再上新台阶 建设新龙岩”的实践中。今年上半年,龙岩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9亿元,同比增长8%,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趋好的发展态势。

推动党建促脱贫攻坚,是今年龙岩市党建工作目标之一。培斜村位于新罗区西部,距市区20公里,是革命基点村。由于地处高海拔,没有主导产业,在1993年以前,培斜村还是省定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不足5000元,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

为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培斜村大胆先行先试,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竹器加工、茶业种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四大引擎”齐头并进,成为远近闻名的“竹茶之乡”和“淘宝村”。2016年,全村社会生产总产值近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万元。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新罗区小池镇党委书记陈东华说,培斜村的实践证明,农村要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班子。

今年初以来,龙岩市先后举办4期全市村级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选派380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异地挂职锻炼,选优训强“领头羊”。龙岩市领导挂钩联系31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选派3万余名在职党员与3.92万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探索出“合作社党员+贫困户”“党员信贷快车升级版”等帮扶模式,已实现5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也成为“主心骨”。龙津湖项目、小溪河整治等一大批“硬骨头”项目迎刃而解;龙岩全市60个“重中之重”项目完成投资143.3亿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党员带头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环境整治;企业党员积极参与技改,提出生产经营建议1800多条,创造产值6亿多元……

此外,龙岩市始终重视在学习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转变干部作风,开展“不冷不热”“不急不忙”专项整治,集中整治工作作风“庸懒散奢”、领导作风“虚假浮蛮”问题;开展对“村霸”“蝇贪”“微腐败”的整治力度,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组织的信任度。


“禁毒先锋”涂太阳:生命陨落在追逃路上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阙小琴 通讯员 陈天长

“涉麻制毒逃犯还有几个?”这是时任长汀县公安局宣成派出所所长、县公安局追逃专业队副队长涂太阳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2016年10月11日上午,连续昏迷14天后,涂太阳因颅内感染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43岁。

“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所长、好民警!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长汀县政府党组成员、县公安局局长石林垣说。

一心为民好所长:主动当好“禁毒先锋”

“只要涂所长出马,再硬的骨头也啃得下去。”现任长汀县公安局宣成乡派出所所长刘彦杰这样评价涂太阳。

长汀是涉麻制毒重点整治区域。2012年12月涂太阳到任宣成派出所所长后,充分发挥公安作为涉麻制毒整治主力军作用,主动担负起宣成乡的“禁毒先锋”。

下畲村杨屋小坑和兰田村大坑头是宣成乡最偏远的山区,由于没有开通公路,涂太阳每个月都带领同事徒步前往巡查,往返一次需要6小时。

“因为跑得勤,他的鞋子坏得特别快,不到三个月就要换一双。”刘彦杰说,正是这样扎实的工作,让宣成乡连续两年涉麻涉毒“零窝点”“零案发”。

“涂警官人这么好,我信任他,我要投案自首!”2016年8月31日,涂太阳成功将涉麻制毒犯罪逃犯赖某劝投归案。

原来,2016年8月1日,长汀县公安局专门成立追逃专业队,全力追捕涉麻制毒在逃人员及历年逃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涂太阳被抽调到专业队担任副队长。8月25日,涂太阳带领同事对涉麻制毒犯罪逃犯赖某展开追捕。其间得知赖某家境贫穷,家中还有80岁老母,涂太阳便买了水果前往赖某家中看望。此后又自己掏钱请生活窘迫的赖某兄弟俩吃饭。最终,赖某被涂太阳的用心关怀所打动,投案自首。

坚守一线好民警:不幸“陨落”众人叹惜

追逃专业队成立后的短短40多天,涂太阳和战友辗转广西、广东、福建,行程上万公里,抓获、规劝各类在逃人员38名,其中涉毒在逃人员11名。

2016年9月22日至24日,涂太阳带领战友前往福州仓山、闽侯等地抓捕网上在逃人员廖某。其间,他已感觉全身发冷,以为只是感冒,坚持追逃。

9月24日,涂太阳又与同事一起在龙岩准备抓捕涉麻制毒逃犯李某。不顾身体不适和同事的劝阻,他带病蹲守十几个小时,直到将其抓获。谁曾想,四天后涂太阳因颅内感染昏迷入院,最终在连续昏迷14天后,不幸去世。

今年6月,龙岩市公安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迅速传达学习龙岩市委关于追授涂太阳“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开展向涂太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涂太阳是爱岗敬业、舍小家顾大家、顽强拼搏的好民警,是人民满意的好民警。”长汀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罗盛才说,“涂太阳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他的精神得到省、市、县的认可,他的禁毒精神要传承。”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禁毒民警、禁毒成员单位共有10多万人次前往长汀县禁毒基地,参观涂太阳先进事迹图片展。与此同时,从7月初开始,长汀县公安局在全县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争当“涂太阳式好民警”系列主题活动,取得良好反响。

作风变,天地宽

——龙岩传承红色基因转变干部作风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杰 戴敏 通讯员 邱阳 高营光

80多年前,在闽西召开的古田会议,阐明了必须强化作风建设;80多年后,“新古田会议”提出,新时期更要弘扬继承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优秀品质和作风。

80多年前,“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苏区作风传颂大江南北;80多年后的今天,闽西组织开展“纠正不良习气 树立清风正气”行动,掀起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让新时期苏区干部的形象立起来,让清风正气在闽西红土地荡漾开来。

铁腕治腐重铸“闽西本色”

一段时期,连城县官商勾结、个别公安干警徇私枉法等不正之风甚嚣尘上,反映干部违纪违法的信访举报不断。后经查实,连城系列严重违纪案件涉案总金额达3000余万元。在龙岩市纪委的组织指挥下,永定区纪委对区人口计生局原局长林定河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进行立案审查,牵出包括永定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吴瑞林,新罗区委原常委、宣传部长郑华文,龙岩市旅游局原副局长范甲荣等处级干部在内的多名涉案人员。

这是龙岩铁腕治腐的典型案例。龙岩市委下定决心,一定要建设与闽西老区相匹配的政治生态,从重从快加大执纪审查力度,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5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3478件(次);立案823件,同比增长22.47%;结案831件,同比增长23.29%。

——2016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2209件(次);立案1224件,同比增长48.72%;结案1225件,同比增长47.41%。

两年多来,龙岩市始终坚持“无腐不可反、无往不可咎、无众不可责”,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今年上半年,立案总数1200件,其中县处级案件27件,乡科级案件150件,处分人数873人,移送司法机关55人,形成强烈震慑。

今年3月2日,龙岩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的若干意见》,提出5个方面23条措施,在加强教育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查处。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255件、处理39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7人。其中查处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101起、处理274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3人,移送司法机关5人。

“大力惩治腐败,还给了老区人民一个风清气正的闽西!”老红军谢毕真对龙岩近几年的反腐成效高度赞扬。

传承创新探索“闽西实践”

“惩治腐败只是手段,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推动龙岩加快发展!”龙岩市委书记林国耀说。

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开始。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才能有效防止党员干部走向违法犯罪。因此,龙岩将关口前移,紧紧抓住作风建设。2015年初,龙岩市委印发《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纠正不良习气树立清风正气的意见》(简称“龙岩2号文件”),把请客铺张和收送礼金、请托说情、谋私逐利、党内同志关系庸俗化、工作松弛、玩风过盛、迷信、持家不严等八个方面不良习气及其33种具体表现一一列出。还整理出包含倡导、教育、监督、惩处等在内的30条有针对性的纠正方法,“对症下药”。两年多来,龙岩市以落实这一文件为抓手,深入整治不良习气。

龙岩市卫生和计生委开展收受“红包”“回扣”专项清理;新罗区开展领导干部向下属和管理、服务对象借款专项治理;连城县开展纠正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等谋私逐利专项治理活动……

全市还统一开展部门和行业“潜规则”集中排查,集中治理党员、干部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当“缠访户”“闹访户”,拒不执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当“钉子户”,规避执行或消极执行法院生效判决当“老赖”等三种不良行为,坚决拔掉“刺儿头”。

龙岩市纪委还在全市集中开展为期半年的公款存储中谋私逐利问题集中整治。龙岩市“两办”制定出台了《关于防止在公款存储中发生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的暂行办法》。此举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中央有关部门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龙岩市还加强立规矩、定制度,做到专项纠治一个问题就完善一项机制,积累一条经验就转化一条制度,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两年多来,共建立《请托说情登记报告暂行规定》等制度100多项。

据统计,龙岩2号文件实施以来,全市共开展专项整治70多项,对1500余名存在不良习气的党员、干部进行纠正处理。2016年全市“三公”经费比2014年降了近五成;在2016年市、县、乡换届期间,反映县、乡两级组织提名人选的检控类信访件比2011年下降40.6%,特别是反映违反换届纪律信访举报仅1件。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古田再出发,老区干部将革命传统与新时期的精气神完美嵌合,推动闽西发展突围突破。

龙岩:补齐民生短板 全力提速老区发展

即时 | 2017-09-27 10:48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在百年追梦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中央、省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闽西老区在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东南网9月27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亚新)

连城冠豸山 沈文生 摄

加速城乡畅通,新龙岩让出行更便捷

近日,位于龙岩城区莲花山南大门内的立体停车场全面投用。施工方龙岩市城投公司工程师沈林昌告诉记者,这个三层的立体停车场规划设计停车位363个。

龙岩市相关部门给出的数据显示,今年龙岩全市计划新增公共停车位3000个,其中中心城区1500个,全力疏解停车难的问题。

这是龙岩为民办实事、方便群众出行的一个缩影。

如今,这个曾一度被诟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闽西老区,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岩正从道路建设、公交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建设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加速城乡畅通,提升交通能力,让出行更加便捷。


龙岩大桥 李艺爽 摄

今年7月,厦蓉高速龙岩东联络线项目传来好消息,该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正式获批,项目进展取得又一突破。总投资63.2亿元的厦蓉高速公路龙岩东联络线,不仅是龙岩东进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龙岩将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相结合的重要一环,还是我省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相结合的示范项目。

作为城市交通核心的城市路网建设,近年来,龙岩中心城区着力推进“一环一轴四纵五横”路网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拓宽一批“瓶颈路”,打通城市外循环。

从今年开始,龙岩每年力争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10公里,以达到2020年城区路网8公里/平方公里的目标。与此同时,龙岩市紧抓高速公路、城市路网等道路建设,意在构建铁路枢纽、高速公路、城市环路和城市内部相互贯通的交通体系。

城市路网,打造互通交通体系。农村公路,持续发力造福老区人民。

按规划,2018年到2020年,龙岩计划投资64.39亿元,花大力气提升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建设。到2020年,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1.1%,县到市级3万人以上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7%,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1500公里。

高速公路“四轨五高五干”东进路网布局;中心城区“一环一轴四纵五横”骨干路网建设;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龙岩将投资744.1亿元,重点实施交通通畅等9大工程。其中,从2018年至2020年,龙岩市将计划投资249.34亿元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建设。


莲花山木栈道 李艺爽 摄

补好治水短板,“绿城”提升环境幸福感

“为了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我下决心主动把猪圈拆了。”日前,漳平市西园镇丁坂村村民吴小明主动拆除了自家300多平方米的猪圈。他告诉记者,这次借着镇里的“家园行动”,他将养猪改为种植百香果,收益不减反增。

在龙岩,今年有不少像吴小明这样的养殖户,自行拆除了猪圈,一些地方的村容村貌和水源地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将农村治水作为工作重点,与“河长制”挂钩,把生猪养殖污染、农村河道垃圾清扫、非法采砂等多项行动作为重点治理项目,提升农村治水能力,这是龙岩当地补齐生态短板的典型做法之一。

补齐生态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个难题该如何更好地破解?

龙岩给出的答案是,在治水上下足功夫。为此,当地在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治理、城区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补齐短板,改善水生态环境,使老百姓的环境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对于这样的变化,住在龙岩新罗区红梅小区水沟附近的居民感触颇深:“这里的水沟原本主要用于农田灌溉,由于无人管,形成臭水沟。近一年来,这条水沟变化很大,闻不到臭味,也看不到随处乱扔的垃圾,比以前干净多了。”

整治黑臭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目前,龙岩全市已建污水管道约438.25公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和监管系统。与此同时,还将按时推进黑臭水体有关指标的监测、公众调查评议等,推进第三方评估。

“不单要在提升农村治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见真招,更重要的是加速推进‘河长制’,确保水质持续趋好。”龙岩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龙岩市不断推进“河长制”工作,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截至今年8月,全市共设立各级河长2549名。与此同时,龙岩还在全省率先建立“河道警长制”,专门配置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河道警长”,实现“河道警长”与“河长”全配套。

到2020年,龙岩市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培育形成一批污水处理市场化主题企业;确保全市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总体稳定在95%以上;龙岩各县(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依照规划,2018年至2020年,龙岩在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上,将计划投资15.74亿元,勠力奋进,加速补好治水短板,全力提升百姓环境幸福感。


龙岩紫金山实验学校新入学的小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资料图片)

教育养老并进,红土地做好幸福答卷

9月初,在龙岩市台办、新罗区政协和新罗区教育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台湾新北市户籍的7岁男孩赖俊宏在新罗区实验小学顺利注册入学。他也成为首个在龙岩“阳光招生”新政下就读的台胞学生。

补齐教育短板,学有所教,让闽西老区的孩子既能“有学上”,又能“上好学”。这是龙岩交出的一份幸福答卷。

总投资1650万元的永定区城关小学完成改扩建投入使用,满足城区西北片区1700多名孩子的入学需求;长汀县汀州小学投入使用;龙岩首个民建公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紫金山实验学校投入使用……龙岩市盯紧项目建设,破解“上学难”。

“通过集团化办学,我们可以传承龙岩初级中学的优良办学模式,将龙岩初级中学好教风、好学风传授给我们学校的师生。”今年,龙岩初级中学北城分校首次招生。该校校长沈明辉告诉记者,得益于集团化办学,龙岩初级中学与龙岩初级中学北城分校、龙岩八中一起构成龙岩初级中学教育组团,加速了当地教育发展。


老人在新罗区社兴社区健康中心体验脚部按摩器。 邱妤摄

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品牌学校组团式发展,推行“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办学模式,龙岩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不单是破解“上学难”,龙岩市还推出多层次服务,在红土地上筑起养老享老乐园。

“日间照料中心环境好,可以看书、下棋、看电视。我的腿不好,在这里可以享受到腿部按摩。晚饭吃完就回家,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开心。”说起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新罗区溪南社区73岁的林素花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新罗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日间照料中心,目前龙岩中心城区已建成4个,另有2个正在建设中,日间照料中心将逐步覆盖所有街道。

白天入托填补照料空白,“线上+线下”提供贴身服务,医养结合提升养老品质,培育产业吸引旅居老人。这是龙岩值得称赞的做法。

“到2020年,龙岩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将基本形成,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人。”龙岩市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精准扶贫“九到户”力拔“穷根”奔小康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阙小琴 通讯员 温连光 刘琦 陈天长 视频制作:马悦 李凌生 实习生 吴慧瑜

扫码看视频

改革开放以来,闽西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交通、区位等不利因素,贫困仍是龙岩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市情。如何才能全面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2014年,龙岩在全省率先启动精准扶贫,出台《关于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意见》,实施精准扶贫“九到户”举措,找准“穷根”,扶到实处。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锐减为10.2万人,共有28421人脱贫;2016年,全市共有55863人脱贫,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评中位居前列……龙岩交出了一份良好的答卷。

“以前住的是危房,破烂不堪,连楼棚都给白蚁吃掉了,感谢政府,让我们住上了新房。”现在,家住永定区城郊镇中坑村的70岁老人黄坤洪每逢下雨天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原来,在异地搬迁扶贫政策的扶持下,老黄夫妻俩搬进了盼望已久的新居。“现在还养了鸡、鸭、猪,每年收入有2万元左右,生活越来越好了。”黄坤洪高兴地说。

据了解,永定区将富余保障房调整为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房,并对贫困户给予每平方米400~500元不等的补助。一剂“住房建助”药方,使永定区去年有1244户4122人住上了新房,龙岩全市安排造福工程危房改造4万人,新建16个省级、30个市级集中安置区。

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唯有“号准脉,下准药”,方能“治好病”。生存救助、就业辅助、生产扶持、住房建助、医疗援助、就学资助、科技帮扶、社会捐助、结对扶助……“九到户”针对不同的“病情”,精准施策,直击“痛点”,开准“药方”,给贫苦户吃下“定心丸”,树起立志脱贫的信心。

2016年以来,龙岩市通过举办55场精准就业扶贫招聘会,帮助1.31万名贫困对象就业,仅今年1—8月,龙岩市共扶持12002户贫困户实施生产发展项目,上半年全市共发放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助学资金3696.66万元,资助困难学生32211人次。

通过精准落实帮扶措施,龙岩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余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成为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才能在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实现全市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31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全部摘帽,380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

2016年以来,龙岩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列入全市“三大战役”之一,将380个贫困村作为薄弱环节进行攻坚,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三位一体综合措施,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挂钩帮扶,建立干部挂钩到村到户工作机制,按“五个一”(摸清一个底子、选准一个项目、每季走访一次、办好一件实事、记好一本日记)开展帮扶,力争到2018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社区低保户,欲反哺社会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妤 通讯员 郭英滨 温连光

9月21日,龙岩市新罗区“北门大妈”草根志愿服务队队员李静和往常一样,开始了每天义务社区卫生督导、清扫卫生死角等保洁活动。

“参加‘北门大妈’草根志愿服务队后,自己改变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李静说,自己是山东人,在龙岩朋友少,加上性格内向,之前很少跟社会接触。现在天天和志愿者、社区居民打交道,变得能说会道。

李静加入“北门大妈”这个集体,还得从30年前说起。当年,19岁的李静从山东嫁到龙岩,老公是没有工作能力的三级智力残疾患者。“之前婆婆照顾我老公,全家人就靠公公的退休金和我在水饺店帮忙赚点钱维持家庭开支。”李静回忆说。

2004年,李静的公公去世,家庭的最大生活来源没了,偏偏婆婆又不幸罹患乳腺癌,急需动手术,大笔医药费亟待解决,全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公公去世后的9年里,我没有回过老家,婆婆年纪越来越大,老公又需要人照顾。最困难的时候,我靠着20元生活费熬过了一个月。但我想着,生活即使再困难,也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挫折并没有将这个山东女人压垮,如何帮助她能够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增加收入呢?2016年,北门社区根据她家里的情况,通过城市精准扶贫,协调帮助她开了一个小卖部,这个家有了一定的生活来源。“主要卖一些学习用品、零食等,虽然店面不大,但就在家门口,家里也能照顾到。”李静说,小卖部给了她极大的动力。同时,街道和社区根据她的家庭情况,将她纳入了低保户,她每个月可领到低保金700多元。

街道和社区还将李静家的小卖部纳入社区“281 1”网格化服务管理,通过管理系统向附近居民推荐李静的店铺。“附近的居民拨打热线电话‘281 181 1’,中心客服人员就会跟我们协调为居民送货上门,通过这个平台,小卖部的销售途径又多了一个。”李静说。

去年10月,李静向社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为了感恩社区和居民的关照,李静主动参与“北门大妈”草根志愿服务队的安全巡视活动,热心为居民提供服务。“当我遇到困难时,是大家帮助了我,现在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李静笑着说。

打好“三大战役”,加快建设新龙岩

即时 | 2017-09-27 10:14

过去一年,龙岩全市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全力打好项目落地、脱贫攻坚、生态环保“三大战役”,为龙岩新一轮发展打造了新引擎和新亮点——

视频制作: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悦 戴敏 李凌生

扫码看视频

东南网9月27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杰 戴敏)9月25日,位于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龙岩陆地港的中农批(龙岩)交易城南区项目建设现场,项目南区A区包括蔬菜交易大棚、水产交易大棚及配套设施在内的22栋建筑已全部完成外墙装修,正在进行扫尾工程建设。

作为龙岩市今年“重中之重”项目之一,该项目将建成为辐射闽粤赣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可接纳超过3000组经营户进驻经营,直接、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带动农民增收30亿元。

龙岩市在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驱动、产业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的总布局中,三场轰轰烈烈的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项目落地战役,为打造创新型工贸旅游强市,铸就新一轮发展强劲引擎;打好生态环保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在建设宜居宜业新龙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上大步前进。


龙岩湿地公园 李艺爽 摄

项目落地:打造闽西发展新引擎

依托强有力的项目带动,这些年闽西老区有色金属、烟草、能源、建材、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迅速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去年,龙岩全市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88.04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市省、市重点项目达300个,比上年增加39个,同比增长14.9%;完成投资807.4亿元,同比增长22.5%;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5.67亿元,同比增长8.1%。

今年,龙岩市提出要继续打好项目落地攻坚战役,抓产业、促转型,抓项目、扩投资,加快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推动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发展,项目是根本。经过层层筛选,龙岩市60个“重中之重”项目正式确定,包括30个产业项目、15个基础项目、15个城建项目,总投资1678.5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24.9亿元。

在众多城建项目中,邮政、海关交通节点改造工程备受市民关注。在龙岩市中心城区邮政交通节点前,随着4月13日左转匝道的顺利通车,龙岩首个“上天入地”立体交通工程进入完工扫尾阶段,原本一到交通高峰期时车辆便堵出一公里外的情景成为历史。


龙岩市区全景 刘艳晖 摄

近年来,龙岩提出打造“中国专用车之城”目标,新龙马等车企纷纷开发出纯电动车辆,本地市场对锂电池需求巨大。龙岩丰晟科技年产15亿安时锂电池生产项目,总投资33.6亿元,其中一期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已于6月投产,今年完成实际销售6亿元、实现净利润700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同时将带动当地约2000人实现就业。

此外,包括龙岩大道高架桥项目、中心城市棚户区(安置房建设)工程包项目、龙岩火车站北站房综合枢纽工程、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均在平稳推进。

目标既定,落实是关键。在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龙岩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要抓手,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促进项目落地。

今年1月,龙岩市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挂帅组长、第一副组长,市人大、市政协班子分别挂钩“重中之重”项目,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步伐。

激励机制也随之建立,突出“重中之重”项目考评,加大60个“重中之重”项目在项目落地攻坚战役绩效管理考评中的分值权重。

2月28日,龙岩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工业发展十五条措施的通知》,为工业项目建设、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了众多“干货”;各审批部门简化环节、压缩时限,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国土资源部门对2017年省、市300个重点项目和60个“重中之重”项目,实行“五保障、五优先”的用地保障和服务措施;招商部门围绕“365”产业发展,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工商部门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0条措施,进一步振奋实体经济……

截至7月底,龙岩市60个“重中之重”项目完成投资163.6亿元,占年度计划212.8亿元的76.8%。


龙岩海关前地下通道 李艺爽 摄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奏响协奏曲

9月23日一大早,连城县文亨镇班竹村村民罗兴龙就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大棚前。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200对黄兔和100对竹鼠,老罗一脸的期待与喜悦。“再过些天就能产生效益了,估计能有上万元,有望如期脱贫。”

老罗的创业,得益于文亨镇去年底开始实施的扶贫再贷款政策。今年3月,他在参加相关的养殖培训后,申请了10万元扶贫贷款开始养殖黄兔和竹鼠。

在龙岩,还有许多像老罗一样的贫困户,通过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政策及自己的辛勤付出,摆脱贫困生活,全面奔向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龙岩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贫困仍是龙岩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市情,闽西老区脱贫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岩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精准扶贫。2016年,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列为全市“三大战役”之一和第一民生工程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随即,一场以精准扶贫、靶向扶贫为关键和重点的脱贫攻坚战役在闽西大地全面打响。针对以往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龙岩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创新,“五查五看”精准识别、“九措到户”精准施策、“三位一体”精准发力等新招频出。

脱贫攻坚,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前提。龙岩建立了“户主申报、村级初审、乡镇审核、县级复审”的“三级审核”认定程序,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户、人的六级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分类,将全市贫困人口全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行精准扶贫脱贫和返贫“双认定”动态管理。

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是关键。龙岩通过实施全国独创的“九措到户”政策,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扶贫。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不断推进,闽西老区在扶贫脱贫的道路上正迈出新的步伐,预计到2020年,全市11.057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1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全部摘帽,380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与全市同步实现小康。


连城县曲溪乡曲溪村,贫困户李兴祥(右)正在采摘火参果。 陈析兴 罗顺辉 摄

生态环保:青山绿水长伴红土地

在我省的生态版图中,龙岩以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清新福建”生态品牌的一抹亮色。生态,已成为闽西最大的优势和品牌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岩市拉开了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役的帷幕,全力推动闽西生态文明再上新台阶。

9月21日,环保部在浙江省安吉县召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命名授牌了46个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龙岩长汀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长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制度创新、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五年来,龙岩市森林覆盖率从74.3%提升至77.91%,持续位居全省首位、全国领先;水土流失率由8.33%下降至6.98%,下降率居全省首位;成功跻身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并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生态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生态闽西的品牌越发闪亮。

“与老百姓的要求相比,龙岩在生态环保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所以市委、市政府通过生态环保战役补短板、强优势,进一步提升闽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龙岩市政府主要领导说。

在生态环保战役实施过程中,龙岩集中力量打好水、大气、土壤三项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提升环境质量,筑牢生态“防护墙”。

打好生态环保战役,投入是关键。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龙岩市计划投入96.09亿元用于实施60多个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为闽西打赢生态环保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描绘出青山绿水长伴闽西的美好前景。

2016年,龙岩所有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0%;市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以上等。到2020年,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将达95%,主要湖库水质达标比例达100%。

可以预见,山常绿、水常清、空气常清新、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将成为闽西今后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


土楼“阿耕”成名记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凌生 通讯员 赖河元

永定振成楼 陈军 摄

依靠独特的建筑和文化,土楼旅游为永定聚集了人气。2008年7月,永定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 1年8月再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这种“无烟工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位于洪坑村的振成楼,被誉为“土楼王子”,今年66岁的林日耕就是振成楼里的居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穿梭在土楼和游客之间,讲解土楼历史和其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土楼“阿耕”便是人们对他亲切的称呼。

阿耕说,上世纪80年代土楼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洪坑只是个贫穷的小山村,“村民种植烟叶和水稻,农闲时就出去打工,收入微薄”。1986年,阿耕和亲戚们商量,决定与当时的湖坑乡政府合作保护开发振成楼,还带头在楼里开起了“阿耕商店”和“阿耕饭店”,卖些自己制作的纪念品和家常菜。

1991年,当时的永定县成立了土楼旅游公司,40岁的阿耕被县旅游局聘为首位土楼导游。阿耕用心将关于土楼的知识记下来,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独特的“阿耕导游词”。他还曾受邀参加《东方时空》《走遍中国》等栏目的节目录制,成为央视资深的“农民导游”。

导游业务的增长和个人名气的攀升给阿耕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然而,更让阿耕高兴的是,得益于土楼旅游,家人和全体村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几年前,永定出台了土楼景区门票收入分配方案。门票收入分成让村民受益,土楼旅游公司还出资租用洪坑村的9座土楼,每年支付一定租金。这些收入,给当地村民支持旅游发展吃下了“定心丸”。

旅游业火了,村里回乡开店、做生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阿耕说,现在几乎每个家庭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阿耕见证着土楼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巨变。然而,对于洪坑村及更多的永定土楼景区的村民来说,这些变化仍不是终点。

据悉,永定区编制了《福建土楼永定5A级旅游景区综合提升规划》,重点对世遗“三群两楼”及其他重要土楼旅游资源的发展定位和业态布局进行规划策划。永定区旅游局局长林如居说,土楼旅游的发展愿景是建设“全球客家文化体验最佳目的地”,打造客家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体验与创意产业发展的试验区。将来,阿耕和当地的村民能在家门口迎来更多的游客,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林政德:做拆迁户的贴心人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妤 通讯员 温连光 陈薇

“拆迁工作虽然难做,但如果切切实实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群众还是很支持的。”9月19日,刚从征迁一线归来的龙岩新罗区曹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林政德说。

曹溪街道近年逐渐融入龙岩中心城区,征迁任务也日益繁重。去年,街道西洋村二组村民林汉秋家的老房子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被征迁。尽管林汉秋一家已在征迁协议上签了字,但由于迟迟找不到出租房过渡,无法搬出老房子。这个问题也让当时分管该片区征迁工作的林政德颇费了一番脑筋。

“拆迁,我同意。但是我父亲84岁,又中了风,母亲也81岁了。在等安置房建好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在外头四处找房子租住,结果就因为大家认为我们家老人年纪大,不愿租。”林汉秋说。

彼时的林政德刚调至曹溪街道不久,但他很清楚,征迁的扫尾工作关系到项目能否及时落地,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开展工作着实不容易。

针对林汉秋家一房难租的问题,林政德多次前往林汉秋家看望沟通,并帮着寻找协调合适的过渡房。终于,三个月后,林汉秋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这一家子住进了莲西小区的安置房。

林政德自2016年5月调到曹溪街道后,诸如钉子户、不肯腾房、征迁过程中老年人问题等各种情况都摆在他面前。他唯有全力以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既要保证征迁工作顺利进行,又要兼顾到每个征迁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利益。”林政德说。

工作上投入得多了,陪伴家人自然就少了。赴任曹溪以来,林政德几乎天天起早摸黑。“这段时间,陪伴家人相对少了,我心里挺愧疚的。很庆幸,家人把家操持得很好,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林政德说,征迁项目现都能按照进度完成,有的还比预期提前,这是他们整个工作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