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满噙热泪、深受震撼,感受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所坚守的精神高地。一场学习弘扬廖俊波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活动,正在迅速开展起来。福建日报特别推出《学习廖俊波系列谈》。
□戎章榕 日前走进政和,再次近距离感受廖俊波书记的动人故事。尤其是他在政和任职期间对文化要敬畏,对文化人要尊重的言行,感触更深。 对文化心存敬畏,是为官者素养的体现。廖俊波曾说过“经济是体,文化是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就像一个健全的人,身体很重要,精神更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政和很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政和在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想办法筹集资金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对第一支部旧址、岭腰后山桥、铁坑殿等文物单位进行修复。目前,政和有10个省保单位,省保数量位列南平10个县市第一。 没有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就没有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自强之举。“越是后发展,越要先规划。”先进的发展理念来自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为此廖俊波提出了“建设一座有归属感的城市”的构想。上任第一年,政和启动了31个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26.3亿元。随后每年都有一批城建项目,市民广场、文化中心等项目相继竣工。不仅在宜居上下足了气力,而且留下了政和人的精神家园;不仅在产城融合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公共设施建设上创出“民办公助”的政和经验。 在对文化人的尊重上,廖俊波同样是有口皆碑。 尊重体现在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上。支持离不开钱,但有钱要用在刀刃上。当政和县文联反映当地创作氛围浓、作者多,但迄今没有一份自己的文学刊物时,廖俊波当即批示,要求县政府解决创办刊物经费问题。于是,《佛子山文学》应运而生,人才培养有了自家的园地。政和县摄影家协会成立25周年时,拟出一本会员作品集,原先的方案有领导题词、企业广告等。廖俊波看后明确表示,不题词、也不写序,这是他来政和时定下的规矩。但他又给出了书名的建议予以支持,并解决了经费筹措的困难。支持既可表现在物质上,也可表现在道义上。而道义则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这就是廖俊波为官处事被人称道之处。 尊重体现在对文化人的承诺上。政和县职工书法协会举办一个个人书法展,请廖俊波莅临指导。按惯例,像此类书法展,县委书记可以不参加。但廖俊波听说这位书法家很勤奋,且有一定的造诣,为鼓励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便不讲规格,欣然应允。谁知第二天临时通知赶往南平市里开会,便嘱咐县委办打电话解释,并表示尽量赶回来。临近中午12点,廖俊波急匆匆地出现在展厅内,并笑着致歉。一诺千金,“爱人者,人恒爱之”。事情虽小,感动的不只是这位书法家,而且鼓舞了全县的文化工作者。 敬畏文化就是要尊重文化、尊重艺术、尊重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尊重文化人才。敬畏与尊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怀有敬畏之心,才能表现出尊重之情;只有尊重文化人、文化事,才能愈加增进敬畏之心。廖俊波的故事启示我们,涵养对文化的敬畏之心,需要在学习历史中增智,在调研文化中明责,在相互尊重中交友,在推动发展中奋进。 |
廉洁始于细节 ——学习廖俊波系列谈之十五 廖俊波生前曾在南平市急着买套二手房,理由很简单,因为他调到市直机关的第一个职务,是政府副秘书长,负责协调、联系城建工作。他跟妻子林莉说,这工作有风险,会有开发商来“围猎”。“咱有房,就可以一句话打发他们,也不会招人议论。钱不够,就买套二手房吧。还是不够,把邵武的房子卖了,再找家人凑些钱。”为了买房,廖俊波找两个妹妹分别借了10万元和25万元。 一位领导干部是否想干事、能干事,从他干这件事的初衷就能看出来。履职尽责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人一己私利还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这是一个领导干部本质廉洁与否的试金石。廖俊波在上任伊始就充分考虑到工作的廉政风险点所在,并且积极主动地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而努力。可见,廖俊波时刻紧绷廉洁之弦,从小事做起,坚守清正廉洁。 有的人说,廉政学习教育自己没少参加,道理也懂,但总觉得难以坚持。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亲情、友情、上级领导提携之情等有时很难拒绝,但这绝不是我们守不住廉洁底线的理由。请看廖俊波,他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以“亲”“清”的政商关系严守廉洁底线。不管他的主战场在何处,他总要强调“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他为了退还一盒海产品追到电梯口,他严词拒绝了从小玩伴的私下请求,他赶走了陪他父亲下棋的想揽工程的商人……廖俊波为何能做到这点?因为他深知党纪国法是领导干部的红线,任何人都不能碰触。廉洁始于细节。一位勤政的干部如果能做得到,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想干事、能干事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党员干部要做到每一个细胞都绷紧廉洁之弦,就要有恒心和毅力,决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要知道,小节上的缺口一旦被打开,往往是有了第—次,对方就不再拘束、顾忌,然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第一次没有坚持,第二次则更易失守,长此以往,由小到大,不知不觉就堕落下去。 要做到防腐于每一个细节,首先要有信念。这就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问题。廖俊波戏谑自己是“全镇最小的人”,牢记自己是人民勤务兵,甘当“最小角色”,办好“最小事情”,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这就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是保持自律的根本。一个在小事、小节上不过硬的人,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在监督执纪问责越来越严的态势下,领导干部要睡好觉必须要有敬畏心理,要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心中有戒是党员干部的护身符 ——学习廖俊波系列谈之十四 廖俊波在与企业家打交道中,始终坚持“亲”“清”二字。他待客商很亲,竭尽全力为客商投资兴业提供周到服务;与客商关系很清,君子之交淡如水,严守廉洁底线。不管是在浦城荣华山、政和县还是武夷新区,廖俊波总要在大会上强调:“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 一个很熟的外地客商,拎了一盒海产品来看他,廖俊波一直追到电梯口,坚决退回,并说:“你来找我,咱是朋友;你提着东西来,咱俩就不是朋友关系了,而是利益关系,这就把朋友看轻了。”廖俊波清醒地认识到,把好第一个关口十分重要,只要开头尝了小甜头,就可能渐渐上瘾,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务必防微杜渐。 “做官一时,做人一辈子,要清清白白做人。”“我们可以安安稳稳睡觉。”这是廖俊波对妻子说的话。廖俊波能做到“亲”“清”二字,主要是因为他心中有戒,深深知道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一丝一毫也不能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因而能谨慎用权,为民用权。 心有所戒,方能行有所界。东汉清官杨震拒贿金时,行贿者说:“幕夜无知者。”杨震反诘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这种态度是畏已知而不妄取。明代廉臣于谦在《入京》诗中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指平民百姓。这里,是表明他畏民议而不敢取。陈毅元帅1954年在一首诗里写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这里告诫干部,党和人民监督之下不能取。明太祖朱元璋一次问手下人:“天下什么样的人快活?”一个叫万钢的人站起来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闻后大悦,并为他改了一字为“守法度者快活”。这是说守法度者不敢取,心中不用担惊受怕,生活自然就快活了。古今无数事例都说明,贪者必败,索取不义之财没有好下场。作为党的干部,更应当知畏知止,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敬畏法纪,才能坚守正道、襟怀坦白,堂堂正正、清清爽爽。 俗话说:风过留痕,雁过留声。心存侥幸,妄图改写违纪事实,销声匿迹,只会欲盖弥彰。从不少贪官落马的教训中总结出一个道理:如若心中没有戒惧,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干、什么法都敢违,必然乱心智、弃操守、纵欲念,最终底线失守、人格沦陷、毁了事业、害了自己。从这个角度说,心中有戒,无疑是每名党员干部的护身符。 |
最可贵的是“公仆心” ——学习廖俊波系列谈之十三 近年来,南平市车流量猛增,市区道路超负荷,拥堵现象突出,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难题。为此,笔者曾撰写了《延城呼唤人行天桥》一文,于去年1月刊于当地报纸。不久,一位南平市的老领导看到后赞同我的想法,并给分管城市建设的一位副市长发去不署名的短信,出乎意料的是很快得到回复:“感谢你的关心,我们正在考虑这个问题。”那位老领导告诉我这个好消息,还说到滨江双溪楼走廊上废水直排而下,时常淋到在楼下锻炼的老人身上。于是,又是给那位副市长发短信,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我听了这两件事,打心里赞叹这种“民呼必应”的公仆精神! 由于当时的疏忽,我没能问清是哪位。后来才知就是廖俊波副市长。一个陌生短信,廖俊波热情快速回复,而且立即去办,可见他的事业心、责任心,更见他没有官架子。他在微信上自称“樵夫”。我们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樵夫与公仆含义相近,即不把自己看成是官,而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现在人们对廖俊波的赞誉很多,但最准确的还是他自己的定位——“樵夫”!这意味着职务变了,“樵夫”的身份不变,牢记自己还是普普通通的打柴人,所以,他不自视特殊,不脱离群众,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中。他当“官”不像官,更像是人民群众的好兄长、好儿子,一点儿也不改“樵夫”的本色! 廖俊波意识到,自己不是一般的“樵夫”,肩上的担子更重。一般樵夫打的是一家的柴,而他这个“樵夫”打的是千家万户的柴,所以,他总觉得自己有忙不完的事,有干不完的活,总是行进途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比如,就以“人行天桥”来说,南平市是个山城,道路本来就狭小,能够利用的空间不多,天桥容易被忽略不难理解。廖俊波上任不足一年,正是他走街串巷、倾听民声,才能敏锐地发现新问题。他短信中说“我们正在考虑这个问题”。可见,还不只是民呼必应,而是他与市民想到一块了。“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由于他尽心尽力、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才分外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爱戴。 廖俊波自称“樵夫”,断然与旧时的官划清界限。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我们都亲切地称干部为同志,干部与群众是平等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人把新社会的“官”与旧时的官混为一谈,淡忘了人民公仆意识,染上了旧衙门的那一套,以致旧官场的不良习气卷土重来。有些人一旦权到手,就“抖起来了”, “打官腔”“摆官谱”“行官伎”。有些人在没当“官”之前,尚有某些美德,可一阔脸就变,不认人了,讲待遇、论排场、搞特殊,自觉高人一等,为所欲为,不可一世,有些人则深陷贪腐的泥潭,最后毁了自己,更是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损害。廖俊波始终保持公仆心,不愧为全党的一面镜子! 今年6月4日,南平市一些市民一早起来,惊喜地发现城区文体路口变样了,路口一侧4层高的楼房被拆除了。原来是要在这里建设人行天桥和停车场,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据说其他的天桥也在筹划中。建设这座天桥是廖俊波生前的愿望,更是彰显廖俊波公仆心的碑记!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的干部,人民群众会永远把他挂在心头。廖俊波永远是南平市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
东南网6月7日讯 (福建日报 吴鹤年)一段时间以来,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争相传颂,大家为之感动,也为之扼腕。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内涵。从学校教师到人民公仆,从基层干部到主政一方,廖俊波以始终如一的言行,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兑现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他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在路上,是廖俊波重要的工作状态。在浦城荣华山产业园区,他的公务车4年行驶了36万公里,完成征地7000多亩,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1个,开工项目23个,投资28.03亿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武夷新区,他曾三天跑四个省,会见六批客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永远定格在赶往武夷新区开会的路上…… 无数的道路见证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和无数不眠的夜晚,也见证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事业对百姓的拳拳之心。 在路上,正是因为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无论身处何位,廖俊波都用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百姓的热爱。他经常对身边的干部讲:“群众遇到困难来找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位置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就一定会尽心尽力帮他们去办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无私奉献,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回看廖俊波的生平事迹,他心中始终装着一方百姓。在政和工作期间,他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带头到贫困村驻村蹲点调研,把脉问诊,分类施策,三年多时间,县里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他精心打造政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深入一线抓落实,新引进创办60多家规模企业,2013年起位于贫困地区的政和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 当前,福建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学习弘扬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践行党的宗旨,弘扬担当精神,锐意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
在外人眼里,廖俊波或许是一个工作至上的工作狂,但在家人眼里,他又是一位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虽然很少回家,但廖俊波一家人其乐融融。他常常鼓励妻子和女儿外出旅游,理由是“你们先去玩,觉得哪里好玩的,告诉我,我退休以后跟你们一起去”。 难得与父母在一起时,廖俊波会在厨房给母亲添柴烧火,陪父亲下棋聊天。每年,他都坚持给父母各买一套衣服、添一双鞋子。他常跟妻子说:“我工作忙,逢年过节,别忘了给咱爸妈买东西、发信息。” 廖俊波非常珍惜在家的时光,他会抢着做家务、陪孩子。他爱学习,掌握新鲜事物,缩小与女儿之间的代沟,像朋友一样跟她平等交流。他帮助女儿制订学习计划,分享读书体会…… 家和万事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对于全社会的教化和熏陶作用。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廖俊波正是良好家风的践行者。担任领导干部后,无论是在荣华山、政和,还是在武夷新区,他都在大会上强调:“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廖俊波的妻子工作27年,至今仍坚守在教育一线;妹妹是福州一家企业的普通工人;大舅哥在邵武当教师,未曾找过时任副市长的妹夫;二舅哥下岗后也没找他,自己到私企找了份工作。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政风淳,政风淳则民心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家庭都没有责任感的人,能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认同归属与使命担当。从廖俊波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党员干部良好的作风,能带出良好的家风,而良好的家风,又能促其养成良好的作风。 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党员干部应当像廖俊波一样,在立德修身上管好家人带好头,纯正家风,让好家风带出好政风。全社会更要大力建设新时期好家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新龙 |
群众需要这样的人 ——学习廖俊波系列谈之十 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人?一副“俊波你好”的对联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担任政和县委书记五年,他带领班子践行诺言:2012年,政和县域经济发展指数在全省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年,政和首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每一年政和都有至少30个城建项目在建,骨干路网、9座大桥、市民广场、文化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教育事业、服务业蒸蒸日上,在“每年都要给群众一个惊喜”中,实现了他“建一座有归属感的城市”的构想。谋民生之利、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样的领头人,群众自然喜欢。 “群众遇到困难来找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就一定会尽心尽力帮他们去办事。”他常对身边的干部这么说。为让群众摆脱贫困,他驻村蹲点调研,还跨界学习电商,在政和这个边远小城创建了电商产业园。只有心中装着百姓福祉、群众喜忧,才会把群众当亲人,用那颗“柔软”的心处处为群众着想;只有经常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会对群众实际困难、对群众愿望呼声有感同身受的深刻体会,才能掌握纾解民忧民难的正确方法。这份真情和真作为,群众自然喜欢。 然而,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一些相反的情况。有的干部因长期习惯于当官做老爷,习惯于得实惠、捞好处,把自己和一般群众区别开来。有的干部则没有专车不下基层,到了基层要么故弄玄虚说一些官话套话,说的比唱的好听;要么两眼茫然,与百姓接上不话、对不上调。至于服务群众,他们或许也会积极“撸起袖子”摆出一个大干的架势,实际上不过是装装样子玩“摆拍”。这种形式主义的“假作为”,是骗不了群众的,因为群众对实际情况了解得最清楚。这样的干部,群众自然不喜欢。 党和政府的工作,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既要把干的过程有没有造福于民、干出的成果能不能惠及于民,作为衡量发展是否有成效的“试金石”,更要把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作为永远不变的坚守。 |
东南网5月26日讯 (福建日报 黄雪梅)“现在科技发展太快了,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女儿廖质琪记得父亲说过的这句话。廖俊波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有着很强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提高学习意识和科技意识,体现了对岗位职责、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是一种觉悟、修养、境界和责任。 曾在武夷山创办“武夷精舍”的南宋大儒朱熹提出“终身学习化”的理念,他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事务多时间紧而放松学习,这种态度不利于有效地行使岗位职责。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曾经学过和掌握的知识,有些很快过时,不熟悉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人对科技最新动态茫然不知,难以与科技人员有效交流与沟通。尤其是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来说,一方面知识经验老化,一方面又拥有很大的决策权,一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领导干部科学素养是否适应形势的要求、岗位的标准和群众的期待,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事关一个地方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快慢,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去年8月,省政府印发《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要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养的教育培训,要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活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养,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科技发展大势,在工作岗位上站得高、看得远,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本领,更好地统揽工作全局,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服务能力,从而引领广大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只有亲近科技才能了解科技,只有热爱科技才能重视科技。未来科技发展将突飞猛进,每次科技革命都将带来经济社会巨大变革。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身为党员干部要增强重视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行动,尽心竭力服务科技创新,优化政策供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
原标题:用脚步丈量责任——学习廖俊波系列谈之八 “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这是廖俊波的口头禅,也是与廖俊波共事过的干部对他最深的印象之一。 现场和会场,一字之差,折射出干部干事的态度、作风、效果大不一样! 到现场,展现的是强烈的责任担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刚到政和时,为寻求当地脱贫致富之路,廖俊波马不停蹄地下乡、进企、入户,足足调研了两个多月。县里的工业园区3个月完成征地,半年后首家企业投产,创造了在传统农业县建起省级工业园区的“政和速度”。其间,他每周都到园区检查督促、现场办公。干部群众说:“园区是廖书记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在一线展示作为,用脚步丈量责任,体现的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和为民情怀。现场往往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前沿阵地。领导干部想了解百姓疾苦,倾听百姓呼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不能光坐在办公室想,得常往田间地头跑,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幸福。对于如何解决地方发展问题,廖俊波想了很多办法,但归根到底就是不摆花架子,“俯首甘为孺子牛”,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他常告诫县委班子成员:“要做真抓实干的表率,不能满足于开会、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更不能坐而论道,夸夸其谈。” 近年来,我省多地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正是一种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干部的具体有效方法。什么地方是一线?推进工作的现场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线;解决问题的现场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线。通过一线考察干部,涌现出大批能为改革发展谋实招、能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廖俊波就是这样的“一线总指挥”,经常工作、生活、调查在一线,因此能在工作中找准问题的症结,开出解决的良方,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这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自觉行动。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曾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就是要推动领导干部迈开双腿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一线和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密切党群关系,推动科学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应牢记在每位党员干部的心头,伴随着奔赴基层的坚实脚步,努力把强国富民的蓝图,化为灿烂的现实。(福建日报) |
贵在换位思考 ——学习廖俊波系列谈之七 “群众遇到困难来找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就一定会尽心尽力帮他们去办事。”这是廖俊波生前常对身边干部讲的一句话。这句关于换位思考的朴素之言,既折射出廖俊波的为官之要,同时也揭示了他赢得群众拥戴的原因所在。 这种换位思考,就是领导干部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设身处地去面对老百姓遇到的各种问题,将心比心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帮老百姓帮到他们的心坎上。 在工作中,像廖俊波这样的领导干部占了多数。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心里只装着个人政绩,眼里却没有人民群众。在涉及群众利益和当地发展的问题上,凭个人喜好和想法下指示、做决策,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听不进群众意见,更不要说换位思考了。结果呢,事情做了,麻烦也随之而来。这种拍脑袋做出来的所谓政绩工程,往往与民意背道而驰,进而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换位思考,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线基层干部的为政之要。同时,它又是我们党改进作风的利器,科学决策的根基。有了换位思考,才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避免闭门造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了换位思考,才会积极主动地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在“接地气”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有了换位思考,才会站在群众的角度,反思自身工作,有效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 作为领导干部,做到换位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从根本上端正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时刻牢记,党的领导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遇到问题,必须站在群众的角度衡量利弊、考虑问题,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其次,要克服官本位思想。无论自己职务有多高,都要始终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真心实意尊重和理解群众,多倾听,少辩解;多理解,少责怪,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收获民意。 |
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 ——学习廖俊波系列谈之六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廖俊波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不折不扣践行这一信条。报道说,廖俊波“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在担任荣华山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4年间,廖俊波为了招商引资,驱车36万公里,完成征地7000多亩,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1个,开工项目23个,总投资28.03亿元。浦城人惊呆了,直呼廖俊波创造了奇迹!这闪亮的数字如今已化作一座座厂房、一条条道路和一张张笑脸留在廖俊波履职之路上,见证着廖俊波不知疲倦的身影和无数不眠不休的夜晚。什么叫牢记宗旨、永葆本色?什么叫夙夜在公、一心为民?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印证。 相比廖俊波,我们也看到另一类得过且过的官员。最近热播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京州市光明区区长孙连城就是这类典型。孙区长信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为官哲学,平时做撞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对工作马虎应付缺乏激情。毋庸讳言,在现实社会中,孙连城式的官员不在少数。这些人大言不惭什么“无私则无畏”,因为权力被管束,拿不到好处,也就懒得作为,办事拖拉、工作推诿。这类懒政怠政的庸官降低了政府的办事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官场怪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一文中写道:“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从来就不缺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好领导、好干部,从焦裕禄、谷文昌到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直到今天的廖俊波,他们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孙连城式干部上了生动一课。如今,中央强力净化政治生态,孙连城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你不换脑子就得挪位子。人们期望也必将会看到,更多懒政怠政官员被撤换,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勤政干部从一线脱颖而出,造福广大百姓。 |
到邵武市拿口任职时,该镇刚经受特大洪灾重创,百废待兴;任邵武市副市长时,接手的是化解国有企业不良债务的“烫手山芋”;任荣华山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时,当时的园区要地没地、要钱没钱;出任地方主官时,又是被安排到被称作“省尾”、GDP排名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 在廖俊波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是一个个难啃的骨头、难闯的险滩。但廖俊波对组织上的工作安排从来不挑三拣四,哪里有需要便到哪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视困难为动力,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在一个个最艰苦最艰难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称道的好成绩。为此,省委书记尤权引用元好问的诗句“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来赞扬廖俊波。 每个干部,都会面对组织对其职务的安排、调整。毋庸讳言,各个岗位之间是有差别的。任职偏僻山乡或城关乡镇、山区落后地区或沿海发达地区、“要害部门”或“清水衙门”,要付出的努力、能取得的业绩都大不一样。对此,少数的干部挑挑拣拣,拈轻怕重,嫌贫爱富。他们或是怕到偏远地区,觉得工作生活条件不好,要吃苦受累;或是怕到基础薄弱地区,认为要想取得成绩就得付出加倍的努力。究其思想根源,就是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想的只是个人小算盘。如此“避事”就是一种“耻”。而像廖俊波这样的干部,之所以能够做到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想干事,并且干得成事,就是因为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心系群众;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造福一方。这样的干部,党和政府以他们为荣,老百姓因他们得福。 当前,面对着改革的深水区、发展的瓶颈期,面对着“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重任,党和人民需要更多的廖俊波式的干部。我们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肝胆、干事、干净”的情怀,学习他遇事不避难、当事不推责的强烈使命感,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想做事、能担事、会干事的良好状态,把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作激发自身更大潜能的动力,不断创造出一个个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
敢干敢拼敢担当 ——学习廖俊波系列谈之四 “敢干”——廖俊波生前很多同事用这个词来评价他。 而如今,依旧有少许干部以“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不如不做,平稳度过”为由,打着不贪不占的旗号,当为不为,“庸懒散拖”。这往往贻误的是发展机遇,危害程度绝不亚于贪污腐败。 “出于公心开展的创新,只要不违反原则,你们可以大胆干,出了差错我担着!”廖俊波常常用这样的话鼓励身边人,打消他们的顾虑。有这样顶天立地的党员冲锋在前,有这样敢于担当的干部以身作则,与他共事,谁还有理由懒政? 担任政和县委书记的五年里,廖俊波的改革创新层出不穷。如早在2013年,廖俊波就在同心工业园创新推出“并审联批”制度,项目审批的用时从半年或更久缩短至几天。令人称道的“俊波速度”背后,是他亲自担任“并审联批工作组”组长,如果因把关不严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他自己会把责任扛起来。 “要发展,就不惧怕突破条条框框。”说这种话不难,难的是十多年来,他一直是这么做的。有的人安稳度日,有的人热爱挑战;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敢想敢干;有的人坐吃山空,有的人白手起家。毋庸置疑,廖俊波属于后一种,从镇到县再到市,组织给他的平台越来越高、舞台越来越大,他不忘初心、心怀感恩、不负信任,始终做一个热爱挑战的创业家、敢想敢干的改革家、心系百姓的“当家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尽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爱拼才会赢》是廖俊波生前非常喜欢的一首歌,他爱拼,不是为升官敛财而拼,而是为地方发展而拼,为造福百姓而拼,为党的事业而拼。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善于创新、勇于拼搏、敢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业绩,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添砖加瓦。 |
东南网5月9日讯 (福建日报 方金春)“转益多师是汝师。”或许受从教经历的影响,廖俊波同志在工作中深谙笃学致用之道,始终保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 廖俊波生前读的一本专业书叫《清洁化生产概论》,书中密密麻麻地圈点记录了他对武夷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思考。为使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作为肩负重任的一方领导,廖俊波以“弱鸟先飞”的精神,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增强创新工作本领。他勤耕基层,求教有方,从书本汲取新知,向群众求计问策,千方百计寻找破解难题的有效方法。在政和期间,他六赴杭州招商,不曾一览西湖胜景,却专程到书店抱回一大摞书。为发展电子商务,他虚心向返乡创业的青年张斌请教,借来相关书籍学习。从人民教师到人民公仆,从基层干部到主政一方,廖俊波始终不忘学习,通过干中学、学中干,逐渐成长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事有所成,学必有方。学习是为政修德的基础。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学习,党员干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廖俊波都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结合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其多年的读书笔记积架盈笥,这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对照身边有些党员干部,不好读书、不勤读书、不善读书,总以为能“居而任之”“升而知之”,习惯于吃老本、走老路,把经验主义当看家本领。这些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履新的要求,往往心有所系、力有不逮,时常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导致工作成效不彰,甚至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生而有涯,而学也无涯。近日,中央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工作部署。共产党员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以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青山不老多奇俊,绿水长流自扬波。我们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热爱闽山闽水,把学习作为一生的追求,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
东南网5日5日讯(福建日报 王志贤)廖俊波在邵武市拿口镇当镇长时,年幼的女儿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认真地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对“大”与“小”的解释,是廖俊波公仆情怀的生动写照。 干部的职务,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装在心头的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就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推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廖俊波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忙碌在解决问题的工地现场上,奔波在四处招商的路途中。在他的带领下,曾经遭遇特大洪灾、百废待兴的拿口镇规划建设了千亩工业园区,打造出一个工业重镇;原先荒芜的浦城荣华山产业园区四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1个,开工项目23个,总投资28.03亿元;全省GDP排名倒数的政和县,在一年内县域经济发展指标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并连续数年蝉联全省发展十佳……廖俊波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为改善百姓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如果说发展是从总体上提高一个地方的百姓生活水平,那么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则是把发展做得更具体、更直接。廖俊波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从派遣教师交流提升政和一中教学质量,到政和县医院由南平市第一医院接管,带来管理、人才、技术的提高;从为政和县城关渡头洋居民修建过河栈道,到资助拿口镇朱坊村贫困学生陈艳完成中专学业。无论事情大小,只要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他都倾注心血,身体力行,一件件办好。 除了人民的利益外,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廖俊波始终坚持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不能牟取任何私利。他一生廉洁奉公,从邵武、荣华山、政和到武夷新区,他一直分管工业园区,经手项目无数,但没有从任何项目中谋过私利。廖俊波的清廉,赢得了组织的信任、百姓的爱戴。 职务无论大小,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是重任在肩的人民公仆。职务越大,可作为的平台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重。廖俊波深刻理解“最大”与“最小”的辩证关系,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立志为人民用好权,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担当作为,值得党员干部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