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层“最美人物”

2018年度福建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推选活动于10月8日启动。评选分为最美职工、最美农民、最美教师、最美医生等10个类别。该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引导和激励全省干部群众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而奋斗。

 资  讯 

最美文化工作者陈成芬:南音是一生的挚爱

即时 | 2018-12-29 11:28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从事南音这一路来有过很多困难,但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南音是我一生的挚爱。”陈成芬生前曾深情地说。

陈成芬是泉州市级南音非遗传承人、洛江区河市镇南音社长。粗茶淡饭,南音作吟,人生漫漫,琵琶作陪,20多年来,他全心致力于南音弹唱、教学、研究,已培养了七八届学生、上百个学子。

在身患肺癌晚期时,他依旧爱恋着南音。为了让脑子保持记忆,他手指还能弹琵琶,身体状况好一些,就在病床边上写字、画画。

对陈成芬而言,55岁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他为生计奔波;在此之后,他找到了新的追求——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作为发源地,泉州也是南音文化流传最盛的地区。在闽南古厝,听三五成群的老人摇头晃脑唱南音古调,曾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10岁时,他常常跑到河市镇街边古厝,听老人们弹唱。自幼痴迷南音的他,白天在外公开的食杂店里帮忙,到了夜晚,听南音浅唱低吟是他最重要的娱乐。

“喜欢南音吗?我教你吧。”有艺人注意到了他,抛出橄榄枝。但迫于生计,陈成芬没有接下。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就辍学打短工的孩子来说,学音乐是件过于奢侈的事。

这段记忆成为他近半个世纪的牵挂。1995年村里成立南音分会,大家看他热爱南音,推举他做会长。逐渐放下生活重担的陈成芬,在55岁那年开始正式学习南音。

之前,陈成芬的教学地点设在河市镇南音分会,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到教学点等着来学南音的孩子。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有个规矩始终没有变——不收学生一分钱。不仅如此,只要一有机会,他便自掏腰包带着孩子参加公益演出等活动,以演代训。

“他对学生很大方,有时候学生饿了,还会带他们下馆子,但他自己吃饭很随意,经常是咸菜豆腐。”好友王晓波说。

这几年,河市镇新建成的文化站设立了南音社,陈成芬的教学地点也离家近了许多。年近八旬的他,依然每天5点半就骑着摩托车到南音社扫地、浇花、擦桌椅,整理乐器和琴谱。南音社里,一张张他手抄的南音教学谱,是20多年岁月的沉淀,见证了他对南音的炽爱与坚守。

对南音社,陈成芬投入了大量心血,操心内部设计,墙上展板印的都是他字字写成的南音故事。去年底,南音社邀请了其他南音社团举行专场汇演。为此奔波劳累许久的他,撑到演出结束,病倒了。

辗转多家医院后,陈成芬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小半年的化疗,令他的体重由120多斤掉到80斤出头。尽管身体消瘦,老人的精神依然矍铄,经常在病床上吸着氧练字。

医生知道他爱南音如命,理疗或手术时会给他放南音安慰、鼓励。咿咿呀呀的曲调一出现,陈成芬的心就踏实了,一下子不知道疼痛了。

躺在病床上的陈成芬常常念叨着教到一半的学生。他说他不怕死,只怕这么好的音乐没人传承,学到一半没人教,技艺就会荒废。

“学南音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愿意无偿教学的老师也太少了。”陈成芬生前说过,相比自己的健康,他更担忧南音的传承。

最美教师陆桂梅:扎根山乡育桃李

即时 | 2018-12-29 11:25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33年来,她一直在山区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在付出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山区教学条件艰苦,但她无怨无悔,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山区教育和山村的孩子们。在学生眼里,她既是老师又像妈妈,她就是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中心小学教师陆桂梅。

1984年,年仅17岁的陆桂梅就踏上了教师岗位,最初被安排在屏南县长桥镇边远的里坪村小学任教。“这是个自然村,学生不到20名,分为3个年级。”陆桂梅说,她既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也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学校是由原来的仓库改造成的,由于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屋顶就不时地漏水,被子也常常被打湿。为了不麻烦村民,陆桂梅自己爬上屋顶整修瓦块,用石灰涂抹墙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她一教就是几年,直到这个学校的学生归并到周边的前坪小学。

接下来的数年,陆桂梅辗转于屏南县的数个偏远山村小学任教,路下乡义家山村、三万里村等边远村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为了让学生喜欢听自己上的课,她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不仅听得懂而且爱听,逐步培养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几乎无人管理。他们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不理想;有的情绪波动大,行为习惯差。”陆桂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对班上的每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详细建立了他们的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家长及代理监护人联系,并对每一次的沟通作了详细记录。留守儿童有什么问题,她都非常清楚。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与这些孩子待在一起,或补课,或谈心交朋友,给予尽可能多的关爱。

由于多年的劳累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陆桂梅得了严重的肠胃炎。2000年春季的一天,她的胃病发作了,连起床的力气也没有。村民用拖拉机把她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胃出血。她住了几天医院后,病情稍有好转便急着出院,站到了讲台上。“农村孩子基础本来就相对较差,课业要是再耽搁了就不好赶上了。”陆桂梅说。备课、上课、改作业……她又照常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2015年7月,陆桂梅被确诊患了甲状腺癌。陆桂梅接受了治疗,两个月后又坚持回到教学岗位上。她在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获评乡“优秀教师”。

随后,为了照顾陆桂梅能够定期前往医院检查身体,屏南县教育局将她安排到路下中心小学幼儿园部。她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用爱照亮山乡孩子前行的道路。

最美社区工作者王清芳:这位“小巷总理”不一般

即时 | 2018-12-29 11:25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林丹 魏兴谷)社区干部很忙,这是人们的共识。在永安市燕西街道新安社区居委会,就有一位“大忙人”——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清芳,居民都亲切地叫她“王姐”。因为王清芳“管得特别宽”,要做的事情自然多。不久前,她被评为2018年度福建省最美社区工作者。

“我病重期间,王姐特地来家里看望我,还帮我向市妇联申请了3000元的‘两癌’救助金。”新安社区居民张阿姨说。

今年51岁的张阿姨不幸患上乳腺癌。8年前,当她得知自己被确诊患了乳腺癌,感觉天都要塌了,一大笔的医药费是个难题,她曾经十分焦虑、伤心,躲在家里哭。那时,她女儿正念高三。

在爱人的细心照料下、亲戚朋友的资助下,经历了放疗、化疗,张阿姨虽然瘦了30余斤,但逐渐恢复了体力。

“王姐不仅常常打电话鼓励我,还委托一位老年癌症病友到我家开导我,真的很感动。”回忆起那段治疗过程,张阿姨眼眶湿了。

如今,张阿姨已到一家企业上班,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永安的一所小学担任老师。王清芳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张阿姨的女儿介绍对象。

王清芳是社区的“金牌红娘”。新安社区共有住户4451户,常住人口11163人,属于人口密集区,辖区单位多、未婚青年多。为此,社区特地建了“520单身青年交流群”(微信群),举办了多届青年联谊活动。在给二勘队的小陈介绍对象时,王清芳介绍了6位女孩,锲而不舍地牵线,终于让小陈找到了心上人。多年来,王清芳放弃休息时间,做媒不下50次,成功13对。这几天晚上,一有空闲,王清芳就反复翻看“520单身青年交流群”,生怕漏通知任何一位未婚青年。

因为心里装着群众,再苦再累对于王清芳来说都是值得的。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社区工作亮点,为居民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烦心事。社区在全省县级市中成立了首个社区党委,构建社区大党委格局,通过推行“居民提单、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引导居民“有难找支部,服务找党员”;创建了全省首家社区影院、全市首个青少年机器人工作室、全市首个职工子女中途站……为了筹集建设资金,王清芳受了不少委屈,别人劝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她咬牙坚持着。

社区“四点半学校”是王清芳的创新。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学校向放学后暂时无人管护的孩子敞开大门,这里有专门的教师志愿者辅导孩子功课,让家长们安心工作。

王清芳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新安社区先获得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70多项荣誉称号。她个人也获得全国第二届模范“小巷总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30余项荣誉。

王清芳的真情付出,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王主任很关心我们老年人。2016年,我的腰扭伤了,女儿又在国外,在家躺了3个月,她常常上门来看望我。”新安社区居民张连敏说,社区邻里关系融洽,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去年,她还报名参加了大妈志愿者服务队,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多年来,王清芳组建了5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志愿服务者900余人,使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爱心涌动,情暖社区。

最美警察林彬龙:“逃犯克星”

即时 | 2018-12-29 11:16

他从警15年来,一直战斗在打击犯罪最前沿,先后抓获逃犯500余人,被称为“逃犯克星”;他指挥并参与破获电信诈骗案件600余起,抓获诈骗犯罪嫌疑人近千人,获评“反诈先锋”……

他,就是安溪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教导员林彬龙。

在林彬龙的从警生涯中,最深的记忆是自己一直在路上。

2016年8月31日,他女儿小学入学,上午和妻子送女儿刚出门,手机就响起,上级通知他到安溪魁斗侦破一起命案,他当即告别妻儿,奔赴案发地,12点多就抓到案犯。

2015年5月,安溪县公安局获取线索:部督逃犯林某德极有可能藏匿于贵州六盘水。林某德是安溪人,1998年犯下命案后销声匿迹。林彬龙主动请缨带领追逃攻坚小组到达六盘水市,废寝忘食、连续奋战,走访150多个地点和相关单位,分析摸排人员信息600多份,转战10多个县市。6月1日,林彬龙收到林某德的线索,连夜研判,第二天就带人飞往贵阳,再开车赶往六盘水。6月4日,终于将林某德抓获。

2016年4月10日,公安部公开通缉10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逃犯,吴某星名列其中。第二天上午,林彬龙即率员驱车2个多小时到达吴某星家中,一方面做好家属的规劝投案工作,另一方面走访群众收集相关信息。得知吴某星长期在泉州市区活动,其妻儿也在泉州市区生活,林彬龙又带队赶到泉州对其妻子讲明政策。他对摸排出来的上万条线索逐一分析,发现吴某星可能藏匿于南安市霞美镇一处出租房,马上带领追逃小组实施抓捕,于4月20日凌晨将吴某星抓获。

……

当警察很辛苦,常常因坚守岗位而无法和家人团聚。但每天能为群众做实事,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林彬龙觉得很安心很满足:“只要一心为民办事,人民不会忘记我们。”

2015年12月20日,林彬龙接到一道命令:立即到云南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报到。没告诉家人,林彬龙以最快速度赶到西双版纳,又马不停蹄奔赴一线,参与抓捕涉嫌网络电信诈骗的嫌疑人。林彬龙和云南同行连续三天吃住在山上,仅靠矿泉水和饼干充饥。10天后,一起特大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成功告破。

近年来,林彬龙共参与破获各类诈骗案件600余起,摧毁犯罪团伙近40个,成功侦破部督、省督案件10多起。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获评“2012年全省刑侦系统侦查破案能手”,被省公安厅聘为全省刑侦情报研判专家。

每当案件破获,林彬龙除了喜悦,也常伴随愧疚和难过,因为并不是每个受害者的损失都能因案件告破而挽回。看着那些受害人,他明白,打击是手段,防范才是根本,只有少发案,才能让更多老百姓少受骗。为此,在加大破案打击和追赃返赃力度的同时,他主动与基层派出所协作,走家串户,宣传打击虚假信息诈骗的政策、防范诈骗知识等。在名列“中国首批淘宝镇”的尚卿乡,林彬龙与派出所民警深入农户,面对面做好有电脑知识的青年村民的引导工作,预防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大大提高。

“人民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努力把它做好,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在侦查破案、打击犯罪、保护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林彬龙说。

最美生态建设者陈云忠:“生态福利”的忠诚卫士

即时 | 2018-12-29 11:13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漫步在福州市鼓楼区街头,天蓝蓝,水清清,马路上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公园里人来人往、男女老少怡然自得……近年来,随着步行绿道、生态公园、水系治理等一项项生态福利的落地,给市民带来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些来之不易的生态福利,源自生态建设者们长期不懈的付出。长期从事一线环境监测的鼓楼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陈云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1993年至今,我从事基层环保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亲眼见证鼓楼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作为一名生态建设者,我感到很自豪。”陈云忠说。

谦虚平实的语言背后,是陈云忠连续25年的坚持。环境监测不仅要到第一线,而且往往是最脏、最苦的地方,站在马路旁听噪音、爬上高高的烟囱采集油烟、打开化粪池井盖取水样、冒着烟尘测锅炉烟气……“群众避之不及的污染源,就是我们的工作对象。要实现精准治理,就必须先有最准确的监测情况。”陈云忠说。

以油烟扰民为例,鼓楼区大型餐饮店较多,群众对油烟投诉量大。为了给专项整治提供依据,陈云忠和同事们专门选择吃饭时间、厨房作业高峰期,爬到一家家饭店的烟道口,实时测定油烟数据,为治理决策和环境执法提供第一手资料,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20多年来,这种以艰苦为方向的“逆行”,对陈云忠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这也让他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2009年以来,陈云忠获得的“第一名”数不胜数——参加福州市环境监测技术比武,获气单项第一名;参加全省环境监测技术比武,获理论第一名,烟尘、废气、二氧化硫测定操作考核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一名……因为技术突出,入选了国家环保部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工程技术骨干层次人才。

虽然从事环境监测经验丰富,但陈云忠始终保持着学习和创新的态度,不断推动环境监测为生态建设带来更多助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化监测渐渐成为重要监测方式。自2012年以来,鼓楼区已逐步形成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实现了对辖区环境空气颗粒物、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的24小时自动监测;通过工地扬尘在线监控系统、油烟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一张掌握全区工地扬尘、餐饮业油烟排放情况的空气污染源监测网正在逐渐成型中。

“以这些数据为依托,鼓楼区环保局、鼓楼区住建局、鼓楼区环卫处、街镇等单位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对路面扬尘、餐饮业油烟等情况及时进行整治。”陈云忠说,随着这种合作机制的实施,鼓楼区大街小巷的洁净程度不断提升,近年来鼓楼区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已接近鼓山对照点的监测值,鼓楼区生态建设者们正在为不断擦亮“福州蓝”生态名片付出新的努力。

“12月10日,AQI:89,空气质量二级……”如今,经常到鼓楼区郊野公园锻炼的市民,可以看到公园步道十几面高清显示屏幕实时公布的监测数据及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下对锻炼人群的活动建议。“这是我们在数据惠民方面做出的探索,希望能用环境监测数据,给群众出行和健身带来参考。”陈云忠说,自己将把获评“最美生态建设者”作为一大激励,继续扎根基层,在第一线当好一名忠诚的生态卫士。

最美扶贫人林上斗:“旅长村支书”的扶贫路

即时 | 2018-12-29 11:12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邱慧敏)一阵冬雨一阵寒。大雪过后,我们走进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感受半山村发展的火热。

三年多来,半山村已脱胎换骨,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华鹭鸟保护地、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等。村支书林上斗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全省“最美扶贫人”。

林上斗,土生土长的半山村人。2015年,他从雷达兵某旅旅长的岗位卸任后,看到“从军离乡30多年,家乡却还这么落后”,想改变半山的落后面貌。

他毅然拒绝大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带着党组织关系回到半山村。当年6月,村级组织换届,林上斗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如何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是林上斗和村两委们思考的大问题。

林上斗带着大家谋划,聘请专家对半山村进行统一规划,确定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闽中山水养生第一村”的发展目标。

首先是旅游开发。林上斗利用半山村的鹭鸟、名木古树、古民居等特色资源,开发了生态旅游路线。其次是提升环境,多方筹措资金,填埋了5条垃圾坑沟,铺设了排污管道,先后建成一系列民生工程。

2015年7月,半山村成立了半月岛生态发展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每人200元入股合作社,全村人都成了股东。依托合作社,种植了20多亩桂树,建成了全省首批面积最大的绿桐基地,去年起推广黄金百香果种植,还陆续开设了8家无人值守小店铺,把一座古民居修缮为民宿。

一件件事做起来,半山村群众开始抱团发展,许多村民陆续回到村里,在家门口就业。3年多来,半山村共接待游客4.5万多人次,旅游收入410多万元;本村有110多个劳动力从事旅游业和配套产业。

林上斗坚持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半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依靠产业发展和帮助就业等,2016年、2017年共退出10户,还剩下林瑞太夫妻1户。

林瑞太夫妻都80多岁了。林瑞太瘫痪多年,妻子也患有慢性病,每个月医药费就要四五百元。夫妻俩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属于最难脱贫的群体。村里动员他们两个已出嫁的女儿,每个月各出点钱,轮流护理老人,然后让落户村里的高春山庄结对帮扶。最后,再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和高龄补贴等,今年夫妻俩也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对于村民林上权来说,是林上斗帮助他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候。2014年底,他的妻子被查出鼻咽癌。2015年1月至5月在外地治病,治疗费用高,跨地区医疗报销有限,一家人想放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林上权给林上斗打了电话。林上斗马上赶到医院,拿出1万元,鼓励他不要放弃。林上权自己身体不好,为了给妻子看病,至今还欠着10多万元的债务。林上权平时就在当地的一家企业打工,加上去年儿子考上大学,一家人生活仍举步维艰。林上斗在上海的一名战友得知后,主动与林上权结对帮扶。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林上斗用军人的作风铁腕治赌,刹住了村里的赌博歪风,倡导村民“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还通过评选好婆媳、半山好人和平安家庭,成立半山棋院,举办“文化赶圩”“春节三天乐”“重阳敬老宴”等活动,让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

最美医生潘建基:妙手仁心诠释“大医精诚”

即时 | 2018-12-29 10:40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他是我国著名的临床肿瘤学和放射治疗学专家,带领他的团队创下了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多项世界第一;

他用“妙手”和“仁心”诠释着“大医精诚”四字的光辉内涵,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医师心目中的好榜样、学生们心目中的好教授;

他是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福建省2018年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医生”潘建基。

1982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潘建基被分配到省肿瘤医院工作。开机、摆位、照射,一点一点,跟着师傅系统学习,才算入了门。这时,国内的放疗技术还很粗糙,缺少模拟设备,医生通常一人身兼数职,存活的患者生命质量也不高。

1987年,潘建基踏上了赴法国求学和工作之路。7年后,带着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丰富实践,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国内继续从事临床肿瘤放射治疗。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放射治疗前集体讨论制度,并将省肿瘤医院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和近距离放疗技术运用带到国内先进水平,明显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潘建基和他的团队还创下了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多项世界第一:在世界上首先创立了“腔内+经颌下咽旁间隙插植内后装放疗技术”;首次证实采用缩小临床治疗靶区体积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对于鼻咽癌是可行的,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首次阐明鼻咽癌的COX-2,VEGF和EGFR的表达及其与分期的相互关系,并主持制定了新的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

如今,许多病患慕名而来。精湛技术之外,潘建基的细致、耐心,是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

无论门诊量多大,潘建基给自己定下要求,至少给每个病人15分钟的就诊时间。“这比起国外半小时的标准还是少了很多。”他感慨,他更愿意将时间花在与病人的沟通上。

“很多患者来我这时,都是天就要塌下来了的心情,巴不得今天看完,明天就要立刻开始治疗。”潘建基却说,抗肿瘤就像打仗,匆忙上阵是不可能打赢的。肿瘤是个慢性病,要查明每个“暗堡”,一一拔除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他还会用一些图绘和比喻来打消患者的疑虑。“对肿瘤病人来说,信心的建立和治疗同等重要,没了信心,免疫力就会大大降低,且依从性差,大大影响疗效。”

“医生应把责任心放在首位,此外,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样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身兼福建医科大学教授,除了专业技术,潘建基向青年医生们强调最多的,便是对医德医风的修炼。他认为,在当今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大环境下,只有理解了患者,才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尊重。

在潘建基的积极倡议和努力下,福建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先后成立。2003年,以省肿瘤医院作为挂靠单位的全省肿瘤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这些都对全省肿瘤放射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美农民洪百中:新型农民开拓新农作模式

即时 | 2018-12-29 10:29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通讯员 王凯瑛)12月的长泰县岩溪镇,成片农场挂满了金黄的芦柑,秋风夹着泥土味拂过,农人洪百中便知村庄里的作物该丰收了。

十年前,长泰县岩溪镇湖珠村村民洪百中告别都市,返乡创业。十年间,他获得了“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8福建省最美农民”等荣誉称号,而他所创办的长泰县金仑家庭农场,更是带动了周边乡镇100多户农民开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使养殖户年收入净增3000多元。

常有人问他,在城里当个白领不好吗,为什么要回乡鼓捣农业?对此,洪百中有自己的看法:“城里常新,农田却依旧。我想当个新型农民,开拓新的农业模式。”

创业伊始,洪百中观察到,村民们搭棚养猪虽然效益喜人,可环境卫生却无法保障。几经走访调查,他成立了养殖场并引进兔种和牧草,生态饲养家兔。养殖业不如他想象的那般简单易行,但他依旧决定将生态养殖进行下去。2013年,洪百中改造兔舍,投入鱼菜共生的种养模式中。

“当时村里养殖户的做法普遍传统,都是将废水肆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和浪费。”洪百中发现,鱼菜共生模式下,微生物可将氨氮分解为可被植物吸收的矿物质,经由蔬菜根系吸收与净化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新模式既环保又可增收,洪百中遂将之推广给当地养殖户,并在湖珠村的6亩鱼塘开展了鱼菜共生试验。

探索鱼菜共生模式,为洪百中打开了新种养模式的大门。他又听闻水上种植金线莲等中药材可以拓展鱼菜共生的外延,立刻着手尝试。

“金线莲是在玻璃瓶里开始育苗的。我设想,金线莲的种植可否也模仿育苗,创造出无菌空间?”洪百中坦言,金线莲有严格的培育规范,目前未能开发出鱼与金线莲共生的模式。但要想改进金线莲的组培技术和林下野生栽培技术,就需要研究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

通过反复栽培试验,洪百中于2016年攻克技术壁垒,并投入生产。这两年,他又陆续投入近百万元,建成一个可容纳5万多组培瓶苗的恒温恒湿光照培育室,每年可产金线莲组培苗20万瓶的无菌操作室,以及用于鱼菜共生肥水有机循环的6亩鱼塘和用于林下种植中草药的10亩荔枝园等新型生态体系。

洪百中的探索脚步不曾停歇。之后,他又尝试在荔枝树上种铁皮石斛、在荔枝树下种金线莲。“我们称这种模式为‘立体种植’。”说起新型种植模式,洪百中滔滔不绝,“其中,金线莲采用袋式栽培,在生产和栽培的过程中便可以‘零农药’完成种植。”据其介绍,立体种植模式十分环保且大大减少了种植成本。单此项业务,就让他的农场营业额达到122万元,而通过新模式推动,还为当地农户每年增收4000元至5000元。

在洪百中创业的过程中,不曾落下当地农户。返乡创业改善当地种养环境,让农民增收,一直是洪百中的初心。他认为,新型农民是为带领农民走向更高效的农作模式而生的,好的技术和模式就应该得到有效推广。因此,洪百中计划建立一所“田间学校”,让农民们接受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在科学环保的种养下,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摆脱贫困。

如今,洪百中在田里看到的是新希望。他相信,新时代里的新农作模式会有新作为。

最美新闻工作者严顺龙:坚定做党报时政报道尖兵

即时 | 2018-12-29 10:05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2个月时间里,跟着省领导看了10多条江河,却只发了条微信;

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家,基本上时间都在调研、写稿、改稿;

参加一次全国两会报道,离家半个月,都在宾馆、会场里工作……

这些,是福建日报社屏山记者站记者严顺龙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工作常态。

自2011年开始作为福建日报社参加联系省委、省政府的时政记者,严顺龙认真扎实做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每一次会议、调研等新闻报道,认真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精神提炼好、报道好,及时通过报纸、新媒体等平台把这些精神、信息传递给社会各界。身处屏山站这一岗位,他务实低调,主动担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得到报社的肯定。

重大活动,勇于担当。近年来,严顺龙参与了党的十九大、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全国两会、海峡论坛、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每次活动期间,他都敢于挑重担,认认真真、高质量地把省里和报社交给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了包括他在内的屏山站同志的前方报道;去年,严顺龙被评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突发事件,冲锋在前。福建是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省份。每年防抗台风期间,严顺龙基本处于备勤状态,第一时间或随省领导深夜值守省防指,采写全省部署防汛的会议报道,或随省领导到台风可能登陆的沿海“追风”;或第一时间深入灾区,看灾情、察民情,深入报道党政军民勠力同心抗台自救、恢复生产等鲜活故事。

谦虚务实,终身学习。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严顺龙保持着低调务实作风,主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从小事、实事做起。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主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积极参加“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努力,他获得第十五届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新闻奖、省政协新闻奖、全国党报好新闻等多个新闻奖项。

在当前媒体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严顺龙也积极融入、主动转型。在做好报纸新闻的同时,他还结合新媒体语言特点和传播方式,及时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传递给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尽管当前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平台过剩、优质内容稀缺仍是核心问题所在。”严顺龙认为,作为传统媒体记者,决不能曲高和寡、孤芳自赏,而应守正出新、锐意改革,坚定融入新媒体,运用新媒体,专注于做优质内容供应者,掌握核心内容、掌握话语权。

最美职工陆金喜:和时空对话的“手艺人”

即时 | 2018-12-29 09:20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窑的温度已经降到300摄氏度左右,等温度下降,这炉盏就烧成了。”即便是冬天,陆金喜的柴窑内依旧火热。身着工作服,戴上隔热手套,陆金喜进入工作间,马上进入状态,指导徒弟烧制技巧。

相比艺术家,南平市建阳区陶瓷工艺高级技师陆金喜更喜欢把自己称为“手艺人”。从不识建盏,把它称为“捏泥巴”,到复原宋代曜变建盏烧制技艺,成为行业翘楚,热爱让陆金喜主动担起传承建盏文化的使命,立志把“一口盏”推向世界。

年少的陆金喜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泥巴打交道。“以前我经常到师父家里玩,看他研究建盏,我当时觉得,做建盏不就是捏泥巴吗,有什么可研究的?”陆金喜说。

陆金喜的师父陈辉,曾于1982年成功复原出兔毫建盏,是国家首批恢复宋代建盏专家组成员。对建盏的懵懂认知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在了解建盏文化底蕴后,他拜师陈辉学习建盏烧制技艺。

“恢复曜变技术,更多的是历史使命感。”陆金喜说,1979年起,我国组织专家组开展建盏复原工作,然而失传600余年的曜变烧制技艺却始终无法破解。目前已发现存世的三只完整曜变建盏都在日本,国内只在杭州古皇城出土了一只残缺的曜变碎片。1995年,陈辉把恢复曜变技艺的工作托付给陆金喜,从此他踏上漫长的曜变研究之旅。

“复原曜变技术最大的难题是无迹可寻。史书上对技艺没有任何记载,国内也没有曜变建盏的原件可供研究。”陆金喜说,为了寻找曜变建盏的蛛丝马迹,他收集与建盏相关的古籍3万余册,通过对文化不断深入了解,他愈发爱上了这门艺术。

研究是枯燥且寂寞的。建窑古窑址有12万平方米,窑口众多,陆金喜不断在古窑址上对环境、土壤、气候等进行研究考察。“听说全国哪里有疑似曜变残片,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去查看。”徒弟暨运福见证了陆金喜研究曜变技艺的全过程,为了分析成分,对比胎釉,他多次到上海、北京等研究机构寻求陶瓷专家的帮助。曜变建盏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成品率极低,但每次突破都能带给陆金喜巨大的成就感。在无数次反复试验后,他调整原料配方,控制烧制温度,提升工艺,最终在2013年成功烧制出了曜变建盏,弥补了我国近代曜变建盏烧制的空白。

随后,陆金喜曜变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博物馆收藏,他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杰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扎根闽北,陆金喜深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陆金喜的第六代柴窑内,创新使用废弃树枝打成细小颗粒作为燃料烧制建盏,既不浪费资源,又避免破坏环境。为了让宋代优秀文化得以发扬,他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对外宣传建盏文化和宋制礼俗。

“作为手艺人,把好品质关是第一位,但建盏行业要想获得重视,必须由我们共同去讲好故事,把优秀文化推向世界。”陆金喜说,如今,他已研究复原宋代规制的茶器,明年还将举办仿宋斗茶大赛,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参与互动,在体验中学习和传承宋代优秀文化。

最美环卫工人王卫平:26年在路上见证城市变化

即时 | 2018-10-26 08:01

台江区最美环卫工人王卫平: 26年在路上见证城市变化

  台江区最美环卫工人王卫平

福州新闻网10月26日讯(福州日报见习记者 叶欣童/文 记者 郑帅/摄)昨日,记者在台江区江滨中大道看到,皮肤黝黑的环卫工王卫平正拿着扫帚,仔细地清扫路面的落叶与垃圾。上月,他被评为台江区最美环卫工人。

“我1992年从湖南来到福州,成为台江区环卫处的一名环卫工人,一干就是26年。”王卫平告诉记者,每天清晨5点,他就到岗作准备。他负责的台江区江滨中大道、鳌峰路等地道路宽阔、车流量大,清扫任务繁重,经常得工作到深夜12点。

“环卫工作很辛苦,每天在路面上来回扫地、捡垃圾、洒水、洗马路,还要面对一些危险的路况,对我们环卫工人来说都是考验。但干一行爱一行,平常大家都说我有拼劲,我却觉得做好工作是我的本分。”王卫平对记者说。

“来福州20多年,我见证它越变越好。以前江滨中大道这一片都是低矮的平房,道路也很狭窄,车辆来往时尘土飞扬,清扫时特别不方便。现在建起了高楼,马路铺上了沥青,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王卫平高兴地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市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乱扔垃圾的人少了,对于环卫工作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我从心底里感受到温暖”。

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待遇也在逐步提升。“这几年我深刻感受到政府对于环卫工的关爱,不仅为我们交上了‘五险一金’,解决了就医、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还为我们建立了环卫工人休息室,里面空调、饮水机、微波炉、药箱等一应俱全。”王卫平说。

今日是福建省第二十三个环卫工人节,王卫平对记者说:“现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卫工作,大家对环卫工人的关心也不断增加,相信我们环卫工人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最美扶贫人李仲福:携家带口上高原 真情帮扶西海固

即时 | 2018-10-15 07:56

最美扶贫人李仲福:携家带口上高原 真情帮扶西海固

  李仲福(前排左一)在白萝卜基地调研。

福州日报记者 钱嘉宜

2016年11月,距离福州2000公里的西海固地区正值隆冬。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之一的李仲福踏上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土地,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

寒风凛冽、土地荒芜。初来乍到的李仲福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干燥寒冷、语言不通等,马不停蹄地展开一线调研。

到任不久,李仲福就走遍了原州区11个乡镇,形成了一份内容清晰、措施具体的两年帮扶计划,为原州区定下了产业帮扶为本,大力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基调。

如今,曾经的茫茫戈壁,挺立起排排白杨;昔日的连绵沙丘,建起了片片果园。试水乡村游的原州区旧貌换新颜、生机盎然。两年间,李仲福也把妻儿“拉下水”,举家迁到固原,一同在西海固地区书写属于这个小家庭的“减贫故事”。

产业扶贫理念决定成果

在固原市原州区郊外的山头,刚结束盛花期的1.56万亩油用牡丹正转向结果期,工人们忙着除草养护。“以前在家,只知道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孩子,自从企业搬到了家门口,我不但每月能有4000元收入,还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原州区河川乡康沟村村民童金梅感慨地说。

2014年,来自福州的企业家林锦云承包了这片荒山,开始试种抗寒、抗旱的油用牡丹,亩产值达4000元。虽然试种获得成功,但面对扩大种植面积,林锦云依然顾虑重重。2016年,李仲福到任后,便开始着手帮助解决扩种遇到的资金、水电等实际问题。

半年多后,万亩牡丹盛放的壮丽景象又让李仲福心生一念。“老李给我出主意,让我利用牡丹的观赏性发展乡村旅游业。”林锦云说,李仲福回福州,拉来了整个管理团队和厨师团队,又建议用废弃窑洞建成颇具特色的牡丹山庄。

荒山变花海、黄土变黄金。现如今,牡丹山庄游人如织,年游客接待量近十万人。林锦云的牡丹园雇工200余人,解决了河川乡41个建档立卡户的就业问题。

“干了两年扶贫,想法也有了变化。从一开始‘找钱’,到‘找项目’,再到现在‘找思路’‘找想法’。”李仲福说,两地干部通过思想的碰撞、理念的融入、情感的交流,在扶贫观念上有了新的提升。

在当地,李仲福不仅认真地将企业“招进来”“拉扯大”,还慷慨地把企业“送出去”。从事白萝卜种植的福建宏达盛农业公司最初选址原州区,李仲福花大力气为企业协调土地租用、喷滴灌设施装配等问题,公司试种的2000多亩萝卜田第一年就大获丰收。

农业企业市场前景广阔、用工需求量大,很快就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获得省市各级重视。面对生产条件更好的临近区县,李仲福又真诚地鼓励企业“搬出去”。“扶贫是国家的事业,扶贫干部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小业绩,不顾企业和贫困户的发展。”李仲福说。

据统计,近2年来,经李仲福多方协调,落实了帮扶原州区各类资金6110.8万元,积极跟踪洽谈2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签订招商项目13个,其中落地项目7个。

全家动员真情带来实招

2017年9月,李仲福的妻子陈莹作为福建省选派的赴宁夏支教队教师,携着他们年仅10岁的儿子,追随李仲福的脚步,来到固原安家落户。陈莹是福建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她常常笑称自己是被丈夫“拉下水”的。

原来,李仲福在走访调研时发现,援宁教师大都年纪尚轻,宁夏当地学校不乏把支教教师当代课老师使用的现象。“更多经验丰富的老师才能真正给当地学校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你来吧!”李仲福对妻子说。

安顿好家中老人,陈莹踏上了前往大西北的路程。从这一天起,李仲福就把家从数千里外的东南沿海搬到了黄土连绵、千沟万壑“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一家人情牵西海固、心系闽宁情,共同谱写了当代扶贫干部举家扶贫的故事。

这之后,李仲福夫妇更是推动了福建师大二附中与固原五中结对共建,在固原五中高中部设立“船政班”;通过爱心企业家捐款,设立“马尾区企业家捐资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原州区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017年,马尾区被固原市委、市政府评为‘帮扶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省十个结对县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这让我们全家都感到参与这项伟大事业是光荣的、幸福的。”李仲福说,闽宁协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人的一生能够亲历这样一段历史,很有意义。把责任扛起来、把根扎下来、把心沉下来,所有困难都会成为年迈时值得回忆的幸福。

“最美新闻工作者”叶义斌:永远在路上的城市记录者

即时 | 2018-10-15 07:43

“最美新闻工作者”叶义斌:永远在路上的城市记录者

  叶义斌在地铁2号线乌龙江水底施工现场拍摄盾构机工作。

福州新闻网10月13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谢星星)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理着板寸头,微微弓着背,总是单肩背着双肩包。自2007年卸下军装投身新闻行业,福州日报社的叶义斌,形象深入人心。

叶义斌是一名摄影记者,大家喜欢喊他老叶。和形象一样深入人心的,还有老叶的新闻摄影作品。

11年来,老叶背着他10多公斤重的相机包,不惧烈日,不畏风雨,用镜头记录和传递一个又一个真实又生动的新闻故事。日前,老叶被评为福州市“最美新闻工作者”。

有担当:急难险重冲锋一线

昨日是周六,老叶一大早就上路了。第一站是台江区光明港安置房建设拍摄,选点位、找角度、对比光线……老叶来来回回拍了不少照片。“新闻报道也许只能刊发一张图片,但我更想成为城市建设的记录者。”老叶告诉记者。

这边刚结束,老叶又马不停蹄赶路,几乎跨越半座福州城,来到鼓楼区洪山桥改扩建现场。“老桥不久就要拆了,新桥正在建,现在通行的桥未来也会拆除,我想三座洪山桥的合影是必须留下的画面。”为此,老叶背着相机吭哧吭哧爬上一处高楼,几经波折才拍到理想的照片。好不容易下楼了,他的眼睛又看向了另一处高楼,他还要再拍正在建设的下穿通道。结束拍摄后,早已过了饭点,老叶回到家已经是下午。

对待日常工作,老叶认真仔细。面对急难险重,曾为军人的他更是勇于担当、冲锋一线。

2016年,台风“尼伯特”来袭,老叶扛起相机直奔永泰。灾后道路车辆无法通行,他走了近2个小时抵达清凉镇旗山村,记录下村支书林新华不幸遇难后的一线画面;他跟着救援队伍整整两天,几乎日夜无眠,将各方抢险救援的画面一一定格。这一年,他的组图《冲锋,在永泰最需要的地方》获福建新闻奖摄影一等奖。

洪灾过后,老叶又受命奔赴闽清灾区。70多天时间里,他吃住在灾区,靠双腿走遍10多个受灾乡镇,拍摄军民齐心重建家园的感人画面,照片数量高达上万张。

11年来,老叶只请过11天假,几乎每个节假日都在岗,任何紧急任务从未说过一个不字。

有想法:新闻作品屡屡获奖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勤勉敬业,更要有让人记住的新闻作品。自从业以来,老叶不断学习新闻摄影技巧,培养发散摄影思维,至今已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

“其实,最早我也不知道怎么拍出好作品。”老叶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学习得奖作品,对照寻找差距。同时,他每天阅读全国各地媒体的新闻图片,养成了采访前必须做功课的习惯。“新闻照片不是简单地按一下快门,充分了解采访对象,才有可能拍出好照片。”老叶说,好照片可能是“等”出来的,可能是“观察”出来的,也可能是“抓拍”出来的。

每年清明,三山陵园会举办遗体器官捐献者追思会,新闻媒体的镜头多对准捐献者家属献花。“2013年我去采访时,就想着一定要拍到不一样的画面。”老叶告诉记者,当时他发现一名年轻女士哭得尤为伤心,便默默跟在后面观察,“这名女士泪流满面地吻了吻纪念碑,说‘妈妈,我又来看你了’,我马上按下快门”。这一年,老叶的这张新闻作品《妈妈,让我再吻你一次》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去年5月,11名定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来榕免费接受手术。一接到这个采访任务,老叶就打定主意要拍出一组好照片。“要拍出会说话的照片,必须捕捉他们最自然的真情瞬间。”抱着这样的想法,老叶花了半个月时间跟拍。这组《幸福人生从心开始》的照片,记录下了患儿和家长在治疗期间转悲为喜、重拾希望的神情,获2017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有冲劲:主动转型迎接挑战

作为一名老牌摄影记者,面对新媒体发展环境,老叶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转型迎接挑战。“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图片供应者,在快速提供多样化照片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拍出精品。”老叶说。

今年4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老叶找到“老年人”和“数字生活”这一看似矛盾的角度,用长焦拍摄了一组老年市民体验各类智能设备的生动表情,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刊发。记者看到,这组照片仿佛会说话一样,自然且丰富的表情让读者感受到老年市民体验数字生活的快乐和兴奋。这组照片刊发后,被人民网等众多媒体转载,点击率颇高。

针对内河整治这一热点话题,老叶也运用新媒体思维拍摄。“台屿河整治后非常美,而福州市民都爱逛公园,我就想通过照片让台屿河火起来。”老叶说,他从镜头中发现沿岸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好像水墨画一样美妙。这组照片在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出后,在朋友圈掀起转发热潮,突破3万阅读量。

常常有人问老叶:“工作这么拼,累不累。”老叶总是笑笑说:“很累,但也很快乐。”在这名不善表达的新闻老兵看来,新闻摄影是一份工作,更是他一生的事业,他万分庆幸能够成为有福之州的城市记录者,更十分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正如老叶11年不变的网名“在路上”所言,新闻在路上,他也在路上。

“最美文化工作者”林颖:唱“一出好戏” 讲“福州故事”

即时 | 2018-10-12 07:57

“最美文化工作者”林颖:唱“一出好戏” 讲“福州故事”

  林颖《杨门女将》演出照。(林颖 供图)

福州新闻网10月12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对于国家一级演员、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林颖来说,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是个忙碌的“工作周”:2日,到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为闽剧《林则徐与王鼎》演出看场地;3日、4日,到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搭舞台;5日,剧组排练;6日晚,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举行首次试演,《林则徐与王鼎》登上舞台。

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林颖笑着说:“假期我也想休息下,但看到那么多观众支持闽剧,我还是很享受这种‘累并快乐着’的感觉。我希望为传承发展闽剧、讲好福州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塑“闽都女神”

讲好福州故事

林颖1999年从福州市艺校毕业,迄今已在闽剧舞台上主演了20多部古装戏、现代戏、折子戏,包括《陈靖姑》《杨门女将》《红豆缘》《王茂生进酒》《林则徐复出》《杜鹃山》等,获得20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艺术奖项,如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金奖),福建省第六届、第七届文艺百花奖二等奖等。

在林颖塑造的众多艺术人物中,“闽都女神”陈靖姑是她最难忘的角色。闽剧《陈靖姑》不仅有文戏,而且有大量的武戏,林颖演出时要箍头、穿上大靠、顶盔贯甲,一身行头重近10公斤。别说在台上唱、念、打,仅行头上身,就让人够受的。

《陈靖姑》全场135分钟,林颖几乎都在舞台上,即便没有在台上,也是在台下紧张换装。2006年《陈靖姑》首演时,林颖的妈妈看了一次,后来再也没看过这台戏。她说:“作为观众,我很陶醉;作为母亲,我很心疼。”

今年闽剧《陈靖姑》重排,更注重唱腔、结构更紧凑、音乐更绚丽,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作为主演的林颖在日常排练和处理行政事务以外,挤出时间,加紧练功。她说:“我一定要在舞台上塑造好陈靖姑这一‘闽都女神’形象,讲好福州故事。”

打造庭院雅集

推动闽剧普及

昨日,林颖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欧阳花厅内的双青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的戏剧工作室就设在那里,这是由市文联评定的我市目前唯一一家戏剧名家工作室。

工作室去年底成立后,林颖充分发挥古色古香庭院的资源优势,打造庭院雅集,开展闽剧传承公益活动,让人们体验闽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场闽剧演出、2018“宜夏”榕城文化艺术季等10多场公益演出。

活动中,林颖先为观众普及闽剧相关知识,然后穿上戏服演绎经典闽剧折子戏,最后还邀请观众上台体验、与观众互动。每次活动,现场气氛都非常热烈。

林颖告诉记者:“来三坊七巷的本地民众和外地游客众多,请大家免费来清幽雅致的庭院里欣赏悠悠闽剧,有助于大家发现闽剧之美,我要努力把双青园打造成普及和推广闽剧的平台、展示福州形象的窗口。”

弘扬闽剧文化

培养后备人才

近年来,我市教育、文化部门在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林颖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深入学校普及闽剧知识,献演闽剧折子戏,手把手教学生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为闽剧圈粉无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下一代的努力。我要把闽剧送进校园,弘扬闽剧文化,为闽剧培养后备人才。”林颖说。

“最美农民”张文春: 匠心培育小金鱼 初心传播大文化

即时 | 2018-10-11 08:01

“最美农民”张文春: 匠心培育小金鱼 初心传播大文化

  张文春在整理鱼池。

福州新闻网10月11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谢星星 通讯员 陈建鋆 张存金 文/摄)世界金鱼看中国,中国金鱼看福州,福州金鱼看闽侯。在“中国金鱼之乡”闽侯,有一位“中国金鱼匠人”。

20多年来,他用匠心培育出一条条独具一格的珍品金鱼,获奖无数,让福州金鱼的金字招牌广为人知;20多年来,他不忘初心守护传统金鱼品种,让中国金鱼文化越“游”越远;20多年来,他坚持构建良性行业环境,带领养殖户共同做大做强。

他,就是福州市“最美农民”张文春。

用匠心培育金鱼

——福州金鱼声名鹊起

9月初,在中国(淄博)第二届金鱼大赛上,福州金鱼再一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张文春培育的“国寿奶牛”拿下全场总冠军这一最高荣誉,并拍卖出9.6万元高价。同时,他养的金鱼还获得6个单组冠军。

这条冠军金鱼,张文春前前后后培育了3年时间。张文春说,金鱼的养殖不仅仅是简单的水产养殖过程,而是养殖者把内心对金鱼文化的理解灌注到每一条金鱼上,通过金鱼展示中国金鱼的文化内涵,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要想培育出个大、形美、色艳的精品金鱼,阳光、水质、喂食等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不断地尝试和研究。”张文春说,一条金鱼从受精卵孵化成仪态万千的成品金鱼,要经历不断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更考验经验、耐心、技术等。

别看鱼缸里的金鱼身姿曼妙、动人心弦,背后的养殖工作非常辛苦。从开春种鱼产卵、育苗,到清明节前后,鱼苗长到1厘米,开始一次又一次的筛选淘汰……精品金鱼从培育稳定到量产,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内,时而要预防疾病、时而要调水调色,半夜起来喂食、观察都是家常便饭。

而所有这些,早已注入到张文春的日常生活当中,他丝毫不觉疲累,反而沉迷其中。用他的话说:“每一条金鱼都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再费心都不为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用初心守护金鱼

——传统品种得以保留

在青山连绵、绿树环绕的闽侯南通古城村,十八重溪为村子带来绝佳的生态环境。随着蜿蜒村道的深入,村里分布着大大小小18家金鱼养殖场,张文春的春园鲤生态养殖场面积约70亩,是其中最大的一家。

在张文春看来,福州具有养殖金鱼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新培育高端精品金鱼是他作为金鱼匠人的使命,但守护传统金鱼品种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食用鱼不同,金鱼品种千变万化,遗传特性极为不稳定,如果一味跟着市场走,会导致很多品种逐渐消失。”张文春告诉记者,如今很多鱼场只有几类受欢迎的品种,经济价值低的福州传统金鱼养得越来越少。

鹤顶红、望天球、各色蝶尾、红顶虎头、各色狮头……在春园鲤生态养殖场,几十种传统金鱼在鱼池里欢快游弋,令人目不暇接。“要坚持保育,就需要投入大量鱼池。虽然成本高,但必须给福州金鱼传统品种保留血脉,绝不能让它们消失。”张文春说,目前他的鱼场共有60多种金鱼,是福州品种最多的鱼场。

用真心推广金鱼

——建立良性行业环境

作为中国渔协金鱼分会副会长、福州金鱼行业协会副会长、闽侯县金鱼协会会长,张文春在自己不断发展的同时,更致力于构建良性的行业环境。如今,闽侯金鱼行业形成互相交流、团结养鱼、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我常常组织大家互相走访鱼场,交流各自养鱼的经验和做法。”张文春告诉记者,他还邀请高校的专家来闽侯,为传统养殖户传授新理念、新技术,提升全县养殖水平。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年来,闽侯金鱼养殖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金鱼养殖方式从家化的盆养发展到了水泥池饲养,从农家式、小规模养殖扩大到了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从单纯养殖向集苗种繁育、养殖、饲料加工、销售、科研开发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转变。

不仅如此,张文春还倡导客人共享理念。“在闽侯,客人在一家鱼场没买到鱼,养殖者都会主动带他去其他鱼场。”张文春告诉记者,闽侯的金鱼养殖场更不打价格战,大家共同遵守规则。

最近,张文春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已经向有关部门递交了申请,希望在春园鲤现有的基础上,将其建成一个集金鱼繁育、研发、物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金鱼产业基地。”张文春说,届时将设置金鱼展示厅、文化馆,让更多人了解金鱼文化。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