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绿色发展 美丽绽放
东南网5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

莆田绶溪公园
再上新台阶,莆田怎么干?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这是莆田按建设新福建的要求提出的奋斗目标。围绕这目标,当地制定《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重点实施包括绿色产业在内的九大专项行动,推进绿色制造等33项重点工程,力争到2021年,绿色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超1500亿元。
蓝图已绘就,关键看行动。莆田共建美丽乡村行动率先展开。去年底,莆田出台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以“清除垃圾、整治河道、美化环境”为主题,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专项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如今,走进乡村,乱堆乱排的垃圾不见了,堵塞变臭的小溪变清了,村前村后绿树成荫、花果飘香。今年3月,2017中欧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莆田举办,前来参会的欧洲城市联盟首席协调官Nikolaos Kontinakis实地考察莆田城乡一体化试点和特色小镇建设后,认为可为中欧城市发展提供“莆田经验”。
建设美丽莆田,需要绿色产业支撑。一方面,莆田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以代工为主的制鞋及材料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和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实现跨界融合,成为技术标杆企业;另一方面,实施绿色产业专项行动,坚持抓龙头聚产业,推动绿色制造提升。总投资240亿元的华佳彩高世代面板生产项目一期厂房建设已完工,6月将实现试投产。
抓实体促转型,抓龙头聚链条。一季度,莆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市累计实现236.8亿元,同比增长7.2%;全市累计工业用电量(不含抽蓄)9.47亿千瓦时,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工业投资全市累计完成179.2亿元,同比增长32.4%,增幅居全省第二。

莆田市众协联投资有限公司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成立莆田鞋业供应链服务中心,助推鞋服产业转型升级。
美丽莆田,绘就发展新画卷
初夏时节,登上莆田地标壶公山远眺四周,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场景。在城厢区华亭镇木兰大道樟塘段工地上,挖掘机挥舞巨臂,征迁工作扎实推进;在涵江区梧塘镇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推土机、吊车等多种机械设备运转不停,项目一期的高新技术面板即将试投产;在湄洲湾北岸开发区罗屿作业区,卸船机、装船机已全部整机滚装上岸,百年大港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在荔城区黄石镇西利村,共建美丽乡村、农村环境整治让这个水岸村庄恢复了水清、岸绿、河畅的景象……
从沿海到山村,从港口到城镇,从配套成熟的开发区到刚刚完成填海的规划产业园,初夏的莆田,以你追我赶、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描绘出一幅幅朝气蓬勃的发展新画卷。
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开新局
“要把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近日,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深入恒达机电、双驰实业、仙游智能终端电子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智能制造产业化等项目、企业调研时如是说。
走进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览室,两座奖杯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奥斯卡”的红星奖,另一个是素有“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誉的红点设计概念奖“Best of the Best”。在国内同行业,能同时荣获这两项荣誉的只有双驰这一家,而帮助双驰揽下荣誉的则是一款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产品——智能电子铠甲定位鞋。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双驰成为整个莆田制鞋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龙头企业率先转型带来的示范效应,正在向整个行业延伸。莆田是有名的鞋城,有众多的鞋业企业,但以往都是分散经营,难以整合。最近,莆田市委、市政府在支持鞋业转型升级上出实招、硬招,由国有企业参股,双驰、鑫龙、华峰、永丰、力奴等7家龙头企业成立众协联投资公司。这个平台目前以先期发起的7家企业为核心,近300家上游供应商入驻,年采购额30亿元。3-5年内,经整合,全市鞋业在线交易规模有望达300亿元,可节约成本30亿元。
在转型升级中受益的不止制鞋业,莆田电子信息产业同样迈向崭新的发展阶段。3月31日,落户在涵江区的福建华佳彩高世代面板项目经18个月的建设后,首片5.2寸触摸屏显示器产品顺利点亮,比计划提前3个月。目前,厂房等设施已完工,行政办公楼及宿舍等配套设施正在施工,整个一期项目计划于6月实现试投产,届时将为华为、宇龙酷派等国内外知名客户提供技术领先、品质优良的高世代面板产品。
更值得期待的,是华佳彩对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据了解,该项目处于产业链中游位置,可集聚上游产业彩色滤片、液晶显示元器件等,集聚下游产业显示器、电视等大面板电子设备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导航等,未来还可能配套仪表盘等终端产品,将助推莆田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前,莆田还依托华佳彩项目,通过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积极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已带动联懋科技手机装配、欣兴电子IC载板、伟鼎科技智能设备、凯旸科技光刻胶等配套项目落地。建设一个大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成为莆田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越来越成为莆田全市上下的共识,并且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在荔城区,三棵树公司在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在去年保持20%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同比又增长75%。“逆势增长的关键在于创新,通过创新向涂料的健康、环保要效益。”公司董事长洪杰说。
在秀屿区,5月4日,总投资超过37亿元的平海湾海上风电场F区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复函;落户在秀屿区的上海电气风电莆田基地项目也在加紧施工中,预计7月钢结构主体结构完工,10月底整体完工,12月底投运,届时将成为亚洲地区工艺水平最高、产品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综合性基地,形成年产6兆瓦风电装备150套的供应能力,年产值80亿元至90亿元。

云度新能源汽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下发的我省第一张、全国第10张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牌照,3款新车在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展示。
项目攻坚 形成保障新机制
今年,莆田共确定市重点项目480个,总投资67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80亿元。
如何确保重点项目落到实处、扩大有效投资?“要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健全产业培育推进机制、全面推进‘十个一’工程,确保项目取得成效;要破解征迁难问题,提升‘放管服’水平,突出工程包补短板,健全完善‘一包一策’。”在实施建设美丽莆田年度行动计划暨重点项目攻坚会上,莆田市长李建辉说。
百威英博雪津迁建项目一期60万吨啤酒生产线顺利投产后,正在积极引进麦芽、麦汁等全产业链配套项目,打造具有浓郁文化韵味的全球高端啤酒制造基地;云度新能源汽车项目自2015年12月注册后,仅仅一年就获得国家发改委下发的我省第一张、全国第10张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牌照,并在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展示3款新车……一个个大项目快速落地的背后,呈现出莆田服务项目、合力攻坚的成效。
土地,是项目落地的第一保障。百威英博雪津啤酒迁建、中粮食品、物流园等大项目云集的涵江临港产业园,是靠填海造地而来。茫茫大海,漫漫滩涂,要变成现代化产业园谈何容易!自2013年3月国家海洋局批复涵江临港产业园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后,莆田对填海项目实施重点攻坚,创新工作方法,采用陆运及水运相结合的运输方式运送石料,在围海筑堤的同时,通往港口的疏港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也同步加快推进。目前,已完成填海造地5.8平方公里,建设道路总长约13.6公里,防洪排涝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一个填海造地而来、由龙头企业领衔打造的千亿产值临港特色产业集群,已露出雏形。
提前点亮、提前投产、提前试运行;华佳彩速度、云度速度……一个个项目“加速度”的背后,离不开项目保障机制的创新。为保障华佳彩项目的顺利落地,莆田集中400多名干部投身征迁主战场,仅用2个半月就完成2350亩的征地拆迁。征迁过程中,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市直部门集结重兵,联动协力,开辟绿色通道,马上就办,特事特办,办就办好;村干部、村民小组代表、宫庙董事会董事、老人协会会员等,踊跃上阵,担当征迁工作主力军;广大党员干部亮身份、亮业绩,以一股勇担当、勤作为的精气神投入工作,涵江区还成立两级领导小组对该项目实施无缝跟踪服务,做到所有问题当场、当天、当个星期解决,特别是供水、供电、供气提前保障到位,确保主厂房建设科学施工,把因灾害性天气拖延的工期全抢了回来。
木兰大道是《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的重点攻坚项目。在仙游境内,木兰大道宜居宜业示范带全长约47.5公里,需用地约6300亩,涉及拆迁户2000多户、38.8万平方米。为确保木兰大道仙游先行段于今年6月底动工,仙游县成立以县长为总指挥的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发改、交通、规划、国土、林业、招商等部门及沿线有关乡镇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征迁、规划、耕保地调整、土地出让等相关工作。目前,仙游段一期先行段5公里征迁已完成,勘察设计已开标,其他路段分期分批有序铺开。
项目攻坚,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金融活水如何流向实体经济、流到一线项目,同样需要创新机制。为此,莆田建立市级产融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每季度向省产融合作对接平台推荐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服务产品。自去年8月以来,共征集、梳理、发布3批27项、84.53亿元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目录清单,已达成74.75亿元授信意向。积极对接省级企业技改基金,由市出资1.6亿元,争取省级企业技改基金规模12.8亿元,推荐40个项目,总投资339亿元,融资需求63.7亿元;已有中锦新材料、福联砷化镓、华佳彩等3个项目获批额度均为1亿元。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融资平台,重点项目融资取得突破,一季度,已获得银行授信项目82个,融资金额313亿元。
此外,对全市工业企业历史遗留产权证件办理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已有134家企业完成产权证办理工作,为工业企业贷款提供了有效抵押物。

莆田市建筑规模最大的安置社区——罗屿新城安置区
给力民生 打造宜居新港城
项目建设欣欣向荣,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保障也更给力。在湄洲湾北岸开发区罗屿岛,港口廊道、转运站、防风抑尘网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个昔日的小渔村正蜕变成莆田港口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域和东南沿海迄今在建的最大铁矿石散货码头。与此同时,因为罗屿岛开发而需搬迁的群众,即将迎来一座崭新的家园。
“罗屿新城安置区是全市最大的安置区、北岸开发区最大的民生工程,总投资约13亿多元,其中安置区占地377亩,总开发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介绍说,罗屿新城除了建设高品质安置房,还建设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物业管理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和商场,可实现“管网布设、电力设备、通信设施、治安监控”全覆盖,将成为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宜居新城。
民生发展,扶贫为先。去年5月,莆田出台政策将公交车驾驶员培训聘用纳入市级精准扶贫篮子,贫困对象在申请通过后,不仅能免费培训驾驶公交车,每天还有40元的补贴。目前,首批学员中已有4名顺利领到驾驶证。来自涵江区庄边镇萍湖村的21岁小伙陈欣就是其中之一。陈欣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开始打工养家,却接连遭遇挫折。去年得知有这样的精准扶贫政策后,当即报名参加培训。“不仅1.8万元培训费全免,拿证后立即签约市公交集团,成为公交车驾驶员后每月收入有6000多元。”陈欣高兴地说。
扶贫攻坚,除解决就业之外,莆田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动员遍布全国各地的莆商回乡结对帮扶。去年4月,在“精准扶贫——莆商在行动”启动仪式上,93家企业(商会)与88个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结对帮扶,莆商将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一些产业发展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从仙游龙华镇金溪村走出去的黄多福,把带动产业发展当作帮扶的重点。一方面,对村里近100亩有机茶园进行整合改造,升级后的茶园将从单一生产铁观音转变为可同时产出乌龙茶、红茶等;另一方面,实施技能培训,自今年起连续3年为贫困户举办茶园管理、茶叶制作和茶艺表演等技能培训,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发展,环保也是重要的考量。莆田重视生态保护,在招商引资中选择无污染的项目。同时,对产生污染的机砖厂和传统砖瓦窑等五大行业进行整治,对小流域、畜禽养殖以及环保基础建设进行整治,已初步取得成效,日前全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现场会在莆田举行。环保措施扎实有效,莆田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山清水秀的和谐协调。
共建美丽乡村,也是着力推进的民生项目。莆田市政府于去年10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提出“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以及“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五项重点任务。目前,这一行动成效明显,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文明程度。
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是受益较明显的一个村。走进东大村,只见进村的道路全面硬化,水泥路面平整干净,沿村里的蒜溪滨水绿道一路行至东源桥头,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蒜溪公园内,有不少游客正在划船戏水。村里那些极具南洋风情的华侨古民居,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支书康宗龙告诉记者,该村以前垃圾成堆、蚊蝇丛生,因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如今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干净村、旅游村,游人如织,也带动了村民致富。
走进华亭镇涧口村,郁郁葱葱的大山怀抱中,可见一排排新房整齐排列。从被称为“涧口角”的偏僻山村,到如今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明星村”,涧口村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看城乡巨变,赏新村美景。西天尾镇后黄社区、白沙镇坪盘村、华亭镇园头村、常太镇马院村、埭头镇石城村、白塘镇洋尾村……村村都有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