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走红 校园好声音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潘抒捷 | 时间:2018-05-28

合唱团表演视频截图。 徐聪 供图

东南网5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曾记得,囝仔时

妈妈定定,带我去菜市

买着我爱吃的鱼

尚爱教我唱这首歌诗

……

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少年们围坐一圈,时而转身、时而拍打,以阿卡贝拉的形式相视而歌,吟唱这首名为《鱼歌》的闽南歌谣,让人仿佛穿越回古早的闽南海边生活。歌曲录制的视频甫一发布,便得到《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官方微博的转载,火遍全网。

阿卡贝拉,是一种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事实上,在《鱼歌》之前,六中合唱团就用这种形式,配以拍打身体或者击打桌面、杯子等,演绎了《青花瓷》《山居秋暝》《稻香》等歌曲或诗词,不仅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榜首,还三次受央视邀请参与录制节目,并被赞为天籁之音、“舞台上的精灵”。

合唱团表演视频截图。 徐聪 供图

为传统合唱融入新意

六中合唱团从线下红到线上,幕后有一群人在支持。其中,两个人居功至伟:一个是负责指挥的高至凡,另一个则是负责编曲的徐聪。

毕业于厦门大学音乐系的高至凡,2014年到厦门六中担任音乐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合唱。对于合唱,他的第一反应是“老派”。尽管深入接触后印象有所改变,但高至凡一直想为传统而常规的合唱模式融入新意,“做一些有意思、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徐聪与高至凡同租一套房子。与科班出身的室友不同,他是厦门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不过与热爱音乐的室友一样,他也早在本科时就加入了合唱团。过去十年,徐聪一直在研究无伴奏合唱,并和身边几个音乐好友组建了厦门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无伴奏合唱团队,是当地阿卡贝拉圈内的“元老”。

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商量,想要让六中合唱团的孩子们以阿卡贝拉的形式演绎流行音乐,做小团队、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打击乐是流行音乐必需的核心元素,但加入打击乐器就会破坏阿卡贝拉天然的表演形式,因而成人会选择用人声模仿。”徐聪说,但人声模仿打击乐器对孩子来说太难了,于是他和高至凡尝试配以打击,用拍打身体、桌面等发出声响的方式,替代打击乐器演奏。

这个被徐聪和高至凡称为“创意击打”的办法行之有效。“跺脚或者拍胸替代大鼓的声音,打响指或者搓手模拟的是镲片,而拍手或脚体现的是小鼓声。”徐聪说,一边唱歌一边拍打的表演方式,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又显得与众不同,因而还有冒险、炫技的成分,也更吸引大家眼球。

他们的尝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学校向来以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基准,去发掘孩子潜在的艺术细胞,创意击打非常符合这个理念。”六中艺术团团长陈琦说,六中合唱团初中部有40位成员,其中有14名被选拔成立了阿卡贝拉分团。而徐聪,也就此成为六中的外聘教师。

合唱团表演视频截图。 徐聪 供图

选择好曲目量身定制

阿卡贝拉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表演方式相对较难掌握。徐聪告诉记者,即便在国外,也多在大学生以上的群体中流行,而在国内,用阿卡贝拉表演就更少了。“对于童声团而言,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身份和年龄选曲。”他说,编曲创作则更需要捉摸每个音符,琢磨每个声部的位置。

“我们选曲标准首先是要有童趣,讲求单纯美好,歌词不能有情情爱爱的内容。”徐聪说,他和高至凡还从配曲、段落、词曲配合等技术角度综合考量,判断歌曲是否适合孩子们演唱。比如,受限于孩子的年龄,所选歌曲的音域不能太宽:一方面低声部一般不低于小字组的c,因为初中女生唱不了太低的音;另一方面也不唱太高的音,因为音域太高的声音不适合流行音乐,而且初中男生还处在变声期。

尽管选曲、编曲几乎是根据孩子们的身份、年龄量身定制,但对于接触阿卡贝拉时间尚短的他们来说,训练难度仍然不小。合唱团成员钟柠绩说,即便看似简单的击打杯子,由于一开始力度掌握不到位,练习的时候练到手都肿了起来。

“我们的曲子一般会有四个到五个声部,和声的贴合、音高的变化,都需要默契配合。”徐聪说,用拍打身体或者击打桌面、杯子,同时融入歌唱中的演绎方式,一开始大家都会顾此失彼,跟不上节奏。

不过,硬币有两面。年龄小同样也是孩子们的一个长处。徐聪以自己的经历告诉记者,对于阿卡贝拉,不少成年人觉得演唱起来颇具难度,很快就放弃了。“孩子们的年纪虽小,但接受能力和执行能力很强。”他说。

“我们一开始会让孩子们跟着乐器排练。”徐聪说,日常排练中,高至凡耐心引导,把演唱和击打分开训练,熟练后再配合,并揪出情感、唱腔等方面的瑕疵,后期再把乐器拿掉,最终实现纯人声演绎。

平日里,孩子们也都会抽空练习:很多人走在路上不自觉地练习打响指,手指打出了茧;吃饭时,合唱团员之间会彼此测试,锻炼对音准的敏感度和耳朵的敏锐度。可塑性强,再加上勤学苦练,孩子们做到了“哪怕是看着别处或是聊天也可以打得很自然”,建立了良好的默契,驾驭住各种曲风,达到了录制视频里的效果,也惊艳了大家。

合唱团表演视频截图。 徐聪 供图

火了的背后是冷思考

这一次六中合唱团演绎的《鱼歌》,是厦门音乐人苗子创作的闽南歌谣。“这首曲子旋律非常漂亮,和声、架构、歌词等也不同于传统主打苦情的闽南语歌曲。”徐聪说,合唱团演绎过的《青花瓷》主打中国风,《稻香》则是R&B,他们用阿卡贝拉搭配闽南语歌曲,目的是实现风格多样化的同时,回归闽南语文化圈,用歌声唱出厦门情怀,传承闽南文化。

与《青花瓷》拍打身体、《稻香》击打桌面和杯子不同,《鱼歌》手脚并用,一心三用,难度更大。“这是很有讲究的,比如《稻香》的节奏明快,所以采用杯子击打,但这种方式就不适合《青花瓷》。”徐聪说,每次编排一首曲目,两名老师都要先找人唱出小样,设计糅入动作,确定效果后再教给孩子。

如今,六中合唱团每推出一个新作品,都能在网络上引爆点击率。不仅线上,线下也先后受央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邀请录制节目。不过,面对网络的“火爆”,六中的师生则显得非常冷静。陈琦告诉记者,目前正值期末备考,一些电视台、传媒公司抛来邀约,多数都被婉拒。

“孩子们毕竟身份是学生,在学习和演出之间,要以学习为主。学校也要求,尽量少接受媒体采访,对各种商业合作,更要慎之又慎。”厦门六中校长欧阳玲表示,学校坚持走“学艺并举、德才兼备”的办学路子,学业教育之外,艺术教育、创造教育和心理教育硕果累累,面对爆红,师生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过度消费,更不能因为这种短期内的火爆关注而失去对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追求。她坦言:“希望这些孩子不只现在表现好,将来会更有后劲儿,他们未来的发展才最关键的。”

徐聪和高至凡也很冷静:“我们只想纯粹地用‘阿卡贝拉’这种表演形式做出优秀的音乐,最终目标是希望让更多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